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错误举报

第128章 一些事

    第128章 一些事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外戚抱有深刻警惕,他并不觉得外戚是个好东西。
    不过,见天幕如此评价汉朝时期的外戚,又加之汉朝时期的外戚确实出了不少英雄人物,他便道:“汉朝的情况跟大明并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当时确实需要外戚助力,但后来的朝代,外戚的正面作用越发小了,负面影响越加扩大。而且,皇帝大权在握,也并不像汉朝一般众多的有实际封地全力的同姓宗王威胁,自然外戚也只能是外戚了。
    【汉朝最著名的外戚,包括吕氏、卫氏、霍氏、许氏、王氏、窦氏、邓氏等。
    而除去开国一代的吕氏外,真正掌握大权、又有不小的正面贡献的,则是卫氏、霍氏、窦氏等。
    卫氏,是汉武帝妻族,卫青、霍去病二人征战匈奴,战功赫赫,打出了“漠南无王庭”的成就,又与皇帝关系亲近,备受信重,恩宠有加。唯一可惜的是,二人的寿数都不算长久,霍去病二十四岁病逝,卫青四十余岁病逝。
    霍氏,则是汉昭帝皇后的外祖父、汉宣帝妻族,其代表人物霍光,是武帝托孤大臣,同时是霍去病的异母弟,秉政二十年,遵循武帝法度。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打下了昭宣中兴的局面。最后陪葬武帝茂陵。
    窦氏,与前两者不同,乃是东汉汉章帝妻族,窦宪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北匈奴主力被彻底歼灭,并逐北单于,迫其西迁。
    至于这些西迁的匈奴,则是奔逃到了欧洲,为罗马帝国的覆灭添了一份力。】
    汉朝,元狩四年。
    虽然早已做好了关于汉太宗的故事中,会带有大量和大汉有关的内容,其中还很有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信息——当然,其实汉朝的皇帝们和大臣们不少就是冲着这个去的。
    毕竟,若是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当然还是早知道才能早做准备,早做准备才有可能改变。
    但是,刘彻还是被这几个不好的消息砸的眼冒金星,头脑发昏。
    去病,二十四岁就病逝了?!二十四岁啊,这才多大?才刚刚建功立业,还没有来得及发挥更多的才华,就病逝了?
    眼下是元狩四年,去病大概……大概二十二岁,只有两年了!
    还有仲卿,虽然和去病比起来好了许多,四十余岁,但不能这么比较的好吗!
    四十余岁,虽然在当下确实不算早逝,属于正常年龄范畴,但这不代表刘彻认为自己的大将军就应该活这么久。
    况且,按照仲卿和去病的年龄差距来算,仲卿四十余岁病逝,距离去病离世也不过十余年。
    短短十余年,自己就要失去两个帝国支柱吗?
    一瞬间的崩溃过后,刘彻还是很快找回了自己的理智,开始勉力思考起来。
    去病,是因何病而病逝的,仲卿又是什么病……他现在让这两个人休养身体、调理一二还来得及吗?现在在全天下鼓励医学研究、寻找名医还来得及吗?
    还有,去病早逝,他的接班人必然还没有培养出来;没了去病,仲卿同样身兼多职,他的接班人有时间去培养吗?
    若是他们二人离去后,大汉还没有一个能够接替的人,那大汉对匈奴……
    卫青和霍去病对自己的死亡听得一清二楚,他们也看到了皇帝在猝然听闻消息后的震惊和惊慌——这实在是太少见了,皇帝从没有、至少在他们侍奉皇帝以来,皇帝从未有过如此失态的情形。
    卫青对于自己的寿数并不在意,因为这其实算是他自己的预计范围内:他是武将,又征战一线,沙场的恶劣环境、奔袭杀戮,让他身体的情况自然比不上其他人。如此一来,晚年染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且,能有四十余岁这样一个在当下属于正常范围的寿数,已经让他心满意足。
    卫青担忧的还是霍去病的身体情况。
    他是霍去病的舅舅,二人又志趣相投,加上霍去病自己的家庭情况,让他和卫青极为亲近。
    霍去病一看卫青的表情,就知道他想要说什么,加上刘彻神思不属的状态、殿内其他大臣同样的忧虑眼神,霍去病不由道:“舅舅,我没事。而且,二十四岁也没什么,左右我的理想也都已经实现了,生死又有何惧呢?”
    到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必然已经成功铸就了不世功业,既然如此,死又何妨?——当然,他承认,他其实也是想要安抚一下舅舅、陛下和其他人的情绪,让他们不要太过忧虑。
    但好像效果不怎么样。
    刘彻在思考之余,听到霍去病这话,差点被他气死,只能让叫来的医官去给霍去病和卫青看诊。
    霍去病赶忙又补了一句:“而且,既然已经知晓了情况,也未必不能改变。”
    卫青和刘彻的眼神这才放过了他。
    刘彻其实还在担忧另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场头脑敏锐之人同样意识到了。
    那就是——“托孤”。
    陛下竟然需要托孤?!
    众所周知,若是要托孤,八成是主君年幼这一个原因。
    可问题这就来了:若是被托孤对象是当今太子,可太子已经十一岁,再过最多九年就能够独自处理朝政、无需被托孤;
    而若是未及九年陛下便崩逝,那么最好的托孤对象其实是卫青,那时候的卫青还没有病逝——可陛下没有选择卫青,而是选了那个冠军侯的异母弟,只能说明大将军已经病逝;
    可按照大将军病逝的年份算,太子也已经及冠,没有托孤的必要。
    那么,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托孤的对象,并非当今太子!
    可不是太子,又是谁?是太子的儿子吗?还是,干脆是陛下的其他儿子?
    而且,为什么不是太子?是太子早逝,还是被废?早逝,又是因何早逝?
    这里面的问题太多了,且又各个重要,事关大汉传承,以及朝堂风波——对大臣们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若是太子非正常死亡,包括被废、被杀等,以当今天子的性格,朝中必然会来一场大清洗……
    即使如今在场诸人皆是天子心腹,却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在这样可怖的大清洗中全身而退,加入他们当时还在朝中的话。
    因为这几个重磅炸弹,汉武朝的宫殿内瞬间陷入了沉默,只有间断的眼神交汇。所有人都在暗中思量。
    至于霍氏或者什么东汉,暂时都要放在后面。
    汉朝初年。
    刘邦等人简单聊过汉武朝的问题后,又顺着往下看起了霍氏的事情。
    作为大汉第一个选择将皇位托于皇帝母族的天子,刘邦直接道:“昭帝和宣帝的母族呢?太后呢?”霍光是武帝的托孤大臣不假,但理论上,与大臣、诸王制衡的应当有一个外戚,而在天子年幼未曾大婚之前,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母族。不论这个母族有多少能力,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
    但,霍光能够秉政二十年,这个年限就充分说明了问题:没有母族外戚与他相制衡——至于说汉昭帝皇后的外祖父,这不算外戚,这个身份的重要性并不能比得上他托孤大臣的身份;而汉宣帝妻族,这确实是外戚,但他权力的来源并非是因为身为妻族。
    刘邦不解,武帝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没有母族力量的皇子继承位置?还是说……“难道这个武帝,自己把他继承人的母族解决掉了?”最起码,是把太后解决掉了。
    刘邦沉默,这倒也不是不行,毕竟皇帝年幼。但是,完全依靠托孤大臣难道就很好吗?
    吕雉对于刘邦这个猜测还是很赞同的,毕竟据他们之前的推论,武帝朝必然有立过太子,且是一个年长的太子,而结果最后却是幼主即位,说不准这个武帝会对母族下什么手。
    只是,虽然这个托孤大臣看起来功绩不小,但,“秉政二十年,结果经历了两代天子,频率有点高了。”汉昭帝是幼主,但也长到了有妻族的年岁;汉宣帝能够有妻族,说明他的年龄同样不算太小,如此一来……
    宋朝,开宝元年。
    对于西汉的几位外戚,大宋这样的后世王朝尚且都是正面评价——包括霍光。
    虽然霍光确实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行伊尹之事,但他对武帝的忠诚并不作假,对汉家的忠心同样可鉴,而他的功绩更是青史认证。
    再说,即使是抄灭霍家的汉宣帝,也并未否认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位列第一,他的陵墓依旧陪葬茂陵;后来的汉家天子也一直给予霍光祭祀。
    但是,东汉的这几位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窦宪,这个外戚专权的祸首,横行霸道、跋扈恣肆,借太后而狂悖无礼,自恃有功而自傲,他的爪牙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
    窦宪本人还不尊皇族,低价强买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田园,又刺杀都乡侯刘畅……
    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得到正面的评价?!
    即使他确实于匈奴有功,但这些功劳,则能掩盖过他的种种悖逆、毫无德行的举动?
    反正赵匡胤是不太愿意的,在他看来,窦宪的行事,简直和五代以来的、不遵守命令、烧杀抢掠的骄兵悍将没有什么区别,他素来是不喜欢这样的将领的。
    更何况,他虽然并不想如天幕中那个大宋一般排挤武将,却也是要消弭掉军中的那股骄横之风的——若是窦宪因为那些功劳,变成美名流传,那这些五代骄兵的风气还如何改善?
    那不就如过往一样,只要将领有功劳,其他所有事情都可以随意带过、皇帝也没有什么说不好的资格了?
    唐朝,贞观年间。
    贞观君臣们对于卫霍二人还是相当惋惜的,特别是霍去病的英年早逝。
    但,就和李世民早年选择自己带兵冲锋一般,若是霍去病的病逝当真与他连年作战、以及长途奔袭的作战风格有关,霍去病也不可能为了不早逝就改变的。
    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正当气盛,若是为了所谓的多活几年,就不去挥洒自己的才华,那和死亡又有何异?而若是为了多活几年就换一个没有这般成就的打法,同样与死亡有何异?
    若真如此,倒不如轰轰烈烈,还能实现理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所以,他们并不多谈,而是转向了另一个话题。
    李世民笑道:“这大秦,原来还可以叫做罗马帝国啊,想不到,大秦的灭亡居然和西迁的匈奴也有关系。”不过,那时候的大秦究竟是什么状态?
    长孙无忌已经把自己的心思从先前那个被干掉的舅舅的事情中拔了出来,和李世民一同笑道——或者说,为了转移注意力,干脆先看别的事情:“不知那突厥是否也会有人西迁,再如匈奴一般影响他国。”
    “必然会,倘若有突厥之人西迁的话。”房玄龄肯定道。
    李世民则是对罗马帝国突然起了兴趣:“众卿,你们看,这大秦——罗马帝国还有内海。”他指着刚刚照着神迹简单画下的罗马帝国疆域简图。
    这罗马帝国的领土构造和他们大唐极为不同,让他们围绕的并非土地,而是一大片海洋。
    房玄龄看着简图,思索道:“若是如此构建,那这罗马帝国的水军必然很强,他们的造船技术同样如此。”若是没有水军,只依靠陆地上进行消息传达的话,时间也太长了,同时也太浪费这么一片海洋了。
    众人对视一眼,这个欧洲自古以来就有依托内海的大帝国,那么他们的水运、船舶理论上是会持续发展的,而他们对外航行的欲望也会高于中原,这样的话,在海洋上,他们更容易占得先机。
    这个话题可以先记下,往后放放。
    李靖看了看简图,简图说是简图,其实还带了一些关于河流山脉的记录,道:“这个地方,平原很大啊。”河流其实倒也不算少,但……
    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平原很大,也就意味着防守压力会更高,且缺乏层层防御的体系——虽然国家可以通过城池等方式自己建造,但终究不如天险来的好用。
    大约这也是西迁的匈奴能够比较容易影响到罗马帝国的原因之一。
    毕竟,平原,可是匈奴这样的民族的好地方。
    而且,若是如罗马帝国一般统一也就罢了,若是罗马帝国覆灭后,这样的情况,想要统一,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杜如晦突然想起来天幕之前的内容,是关于明朝南北分裂的时候举的例子:“欧洲荷兰、瑞士和德国原本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是什么关系?”
    都有罗马二字,难道就如同东汉和西汉、东周和西周一般,是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众人摇头。
    只是,他们也都回想起了这句话,而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岂不是,自这个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这欧洲再没有完成统一过?一直在分裂?
    贞观重臣彼此对视,纷纷表示不理解。
    他们难道就没有统一的想法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