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你算老几
建筑材料倒是很好解决,除了少数部件需要铁皮之外,其他需要大量消耗的材料无非就是普通砖石和特制的耐火砖。
整个炼焦过程大概在七天左右,成焦率比之前高了不少,这种炉能够利用炼焦产生的煤气加热炼焦炉,同时能回收一部份的煤焦油。
这些用水冷却回收之后的焦油被收集到陶罐里,准备将来作为化工原料。
终于,焦炭和生铁都准备好了。
黎丰当即召集起了铁场的工人。
老李亲自穿上了石防护服和手套,戴上专用的帽子。
黎丰和他把几个要点和各个操作岗位的人讲了一遍,一是调节风量必须均匀调整,不能忽大忽,其次是铁水倒入炉中的时候不能高于风口,否则会把风口结死,最后就是倒铁水的量,每次不能超过转炉炉腔的六分之一。
两台鼓风机开始同时运作,一台对化铁炉进行鼓风,把温度逐渐升高到度以上,生铁锭已经完全熔化,这时候季无声指挥工人投入额定剂量的苏打,进行脱硫处理,与此同时转炉预热中,根据要求,整个转炉要预热到摄氏度,以减少铁水进入后的温度损失。
当温度计上显示化铁炉内的铁水温度已经到达到度的时候,铁水被倒入转炉内开始吹炼,此时鼓风机的风压保持炉内的气压,只见铁水在高温热风的催动下不断升温。
此刻黎丰站在王景身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炉内的火舌,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只见一朵又一朵赤红色的铁在他眼前不断爆现,火舌是红黄色的,接着是黄白―白色,最后完全白得发亮,处处都在彰显着工业之美。
黎丰神色激动:“祁侯请看,火光炽白,意味着炉温正在不断的升高,而且是越升越高。如此凶猛的火力,必可炼出最优质的精钢。”
吹炼持续了差不多十多分钟,星形的碳密度不断加大,白亮的火舌由短变长,此时碳的燃烧进入到高峰。
当黎丰看到火舌开始变短,碳稀疏起来的状况,他知道铁水中剩余的碳分开始接近钢的含量。
他用摇炉杆上下起落了一二次,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碳爆出,当看到碳没有突然增多,就下令关风了。
随后,黎丰开始指挥铁场的工人把炉盖和风管都拆掉,开始打渣和扒渣,最后浇注。
型砂采用的是黄沙、陶土和白泥,浇铸成型之后就是钢锭了。
至于这个钢锭是高碳、中碳和低碳,暂时还控制不了,主要是奇巧阁暂无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涉及到化学领域的技术精进,黎丰完全搞不定,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史子眇带来的炼丹师团队能尽快提出改进意见。
目前的炼钢技术,每炼一炉出来,就要做一次试验来确定这是什么品质的钢材,成品距离“稳定”二字都差十万八千里,更别提什么标准化的生产了。
但成绩还是很亮眼的,毕竟钢材就是钢材,无论是哪种品质的钢材,在眼下这个时代,绝对都是上品材料!
要知道,一些实力弱小的诸侯,武器材料还是以生铁为主呢,脆得砍几下就剑身断裂的大有人在。
所以王景长久以来持之以恒的投入技术研发路子算是走对了,而眼下丰厚的回报就是最好的明证,王景看着眼前这一炉炼好的钢材,脸上也是写满了高兴:“赏,参与研发的工匠,全都重重有赏!”
“谢祁侯赏赐!”
“哈哈,应该是本侯要感谢诸位才是,若无诸位的努力付出,岂有今日之辉煌成就?这一刻必定会载入史册,而诸位皆是我华夏文明的有功之臣,必可凭此名垂千古!”
王景看着眼前的黎丰和老李等人,感慨说道:“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绝不是什么英雄豪杰,风流名士,而是你们,你们才是人类文明迈向未来的推动者。”
“祁侯言重了,吾等担当不起。”
黎丰等人吓得差点没直接跪下,主要是王景这话说得太过悖逆于汉末三国时代的主流社会价值观。
在所有人眼里,工匠不过是卑微的打工人,没有身份和地位,也没什么钱。
真正掌握权力,财富和拥有崇高地位的人,可以是官宦,可以是勋贵,也可以是士族,唯独不可能是工匠。
翻开三国志,上面可有多少关于工匠的记录?
几乎没有!
少数几条,也是因为和名人有关,所以才被顺嘴提及。
传奇工匠马钧,传奇铁匠蒲元,关于他们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文人墨客对他们的态度,可想而知。
可偏偏对人类历史而言,英雄,官僚,乃至帝王将相,通通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的存在,或许有精彩的故事,或许有感人的经历,又或许留下激昂壮阔的史诗传奇。
然而他们对历史的推动,却微乎其微。
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从来不是这些帝王将相,而是技术的革命。
青铜器的出现,终结了石器时代的部落体系,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了奴隶制阶段。
而铁器的出现,让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自耕农群体得到蓬勃发展,商鞅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推动了秦国的体制改革,最终一统六国。
但是秦朝最终还是被六国余孽所灭,废墟之中建立起的炎汉帝朝,算是封建制度与帝王制度互相妥协的产物,而儒学也应运而生,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浴火重生,开始凝聚属于自己的文明内核。
只可惜,华夏文明是成也儒学,败也儒学。
当一种思想开始主宰整个文明的发展,而这个思想偏偏对技术充满鄙夷和歧视的时候,悲剧就注定了。
但王景却深刻地明白,人类的文明发展,真正的基石永远是技术,是生产力。
否则哪怕神功盖世,又能如何呢?
是能提高粮食产量,还是能够改善民生,提高一个文明的底蕴?
总不能一群高手,横跨大洲,横渡大洋,亲自撸袖子下场劫掠海外殖民地吧?
说到底,文明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暴力,更重要的还是生产力提升,只有生产力的提升,所有人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王景看来,在铁器被发明出来之后,下一个对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便是蒸汽机!
一个不重视科技发展,歧视工匠的国度,是不可能诞生蒸汽机的,因此王景必须扭转这种畸形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
对冶金组的工匠,王景不仅给钱,同时还承诺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不如此,不足以鼓励大量天才人物投身于技术的研发之中。
王景对于技术发展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谋士和名将的招揽。
毕竟历史上,刘备手下能人不少,最后也没见他成功夺取天下,把汉室江山给匡扶咯。
可若刘备当时能弄出火枪和大炮,能弄出蒸汽机,那么想要争霸天下必然胜算大增。
杨修和鲁方等人,却是不太理解王景的这种做法,不过身为属下,他们倒是没有质疑王景的决定。
毕竟无数次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王景的决定哪怕再不可思议,却也总是正确的。
杨修回到家中,将铁场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了父亲杨彪。
杨彪原本淡定地看着书,听完之后惊讶得书掉在了地上都没发现:“你此言当真?祁侯麾下的黎丰等人,直接炼出了百炼钢?”
“这倒不至于,直接熔炼出来的钢材在质量上尚不稳定,不过其中至少有两成左右的钢材,品质已然堪比百炼精钢。剩余的就算比不上,也是上好的钢材,胜过铁器多矣。”
杨修没有夸大其词,可说出口的话,依旧让杨彪觉得离谱到了极点,甚至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虽然不是工匠,但杨家累世豪门,这点眼力还是有的。若是一般的东西,做得再精致有趣,杨彪也可嗤笑一声,将其斥之为“奇淫技巧”,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可炼钢这种事情却非同一般,如此国之重器,可谓是涉及国本,一旦落实,王景麾下的军队战斗力可谓是提升了数倍不止。
战场上甲兵犀利,再加上将士用命,王景如今已有了昔日仙秦帝朝鲸吞天下,横扫六国的之气势了!
杨彪仰头感叹:“难道祁侯当真是得上天眷顾不成?”
杨修却是摇头:“父亲此言差矣,孩儿倒是觉得,主公这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善待工匠,不仅给钱,连官位都不吝啬,甚至为了替工匠正名,直接力排众议创立了帝国工程院,授予与五经博士同级的地位和荣誉。
这里面的阻力,大到难以想象。
毕竟这个时代,儒学才是真正的主流,全天下的文化人,只要会读书识字,都是学儒出身!
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打破约定成俗的潜规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在杨修看来,王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不成功才是没有天理。
与之相比,世家和豪族的种种举措何其可笑?
一群自以为是的老古董,守着旧日的荣光不肯放手,浑身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还以为可以维系高高在上的地位,实际上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正在被时代无情地淘汰。
距离王景越近的人,越是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
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而任何一个跟不上脚步的人,都要被无情的抛下,从此跌落神坛,不复昔日荣光。
而敢于阻挡的人,更是要被碾得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杨修力劝说道:“父亲,时代变了,杨家再不做出改变,必被这滔滔大势所彻底吞没,当断则断啊。”
杨彪目光犹豫,踌躇不前,最终无奈叹息了一声:“唉,上了年纪的人,胆子就是容易变小,现在的我,已经开始本能地厌恶和畏惧任何改变了。”
弘农杨,汝南袁,两大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身为旧日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杨彪自然是厌恶这种变化的。
毕竟新的时代会变成怎么样,这谁也说不好,杨家是一飞冲天,还是倏然陨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杨彪心生犹豫,难以做出决断,这才是正常的,只有愣头青才会不管不顾地往前冲。
杨修不是愣头青,但他到底是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杨彪强得多:“父亲,修窃以为弘农杨氏的家族荣光其实早就难以维系,即便没有主公的改革,父亲难道认为在乱世之中,我们杨家还能独善其身吗?”
这话不好听,却是真正的大实话。
每一次的乱世,都是一次从上到下的社会大洗牌,剧烈的动荡之下,过往越是显赫的世家大族,越是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被别人群起而攻。
若是实力强便也罢了,可若是实力不够,那必然护不住已有的利益,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恶狼撕咬啃噬。
汝南袁氏如今尚有袁绍与袁术在外领兵,称霸一方。
反观弘农杨氏,除了杨彪这位有几分虚名的三公之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的人物吗?
或者说,弘农杨氏的手里,可曾握有兵权?
杨彪本能的想要否认儿子说的这些话,可他心里却明白得很,拒绝接受现实是毫无意义的。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又如何?
炎汉帝朝鼎盛时期,杨家的荣光靠的是朝廷的威严,有着朝廷的大军和强大的天子,才得以维系。
如今朝廷都威严扫地,天子年幼,就连山河社稷图都落入袁隗手中,皇帝本人尚且需要仰人鼻息才能生存,弘农杨氏又凭什么威压四方,让别人给你面子?
说句不客气的话,你杨氏之人算老几啊?
乱世降临,兵强马壮者才能称雄一方,人前显赫。
至于区区家世背景,不值一哂!
弘农杨氏没有像汝南袁氏那样提前做好了造反的准备,杨修也太过年轻,不像袁术和袁绍,正值壮年,董卓进京之前就已经成了气候,这才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应运而起。
简单点说,就是弘农杨氏,没这个天命。
手中没有兵马,权力和地位何来?
靠名头就能唬住人吗?
当初洛阳这么多权贵,也没见把董卓唬住啊,更何况是以一己之力就挑翻了整个西凉军的王景?
也正是从那时起,杨修看清了时代的改变,也知道了弘农杨氏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不改变,就要灭亡。
“唉,父亲老了,以后杨家,当由你做主。”
杨彪心中权衡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支持杨修的行动。
毕竟现实也确实促使着他不得不进行改变,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而杨彪认为自己的才能和见识,已经有点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了,所以愿意将筹码投注在儿子身上:“德祖,希望你能带领杨家重新走向强盛,这是为父唯一的期盼了。”
“修必不叫父亲失望!”
杨修双手抱拳,向杨彪郑重承诺。
弘农杨氏的这一变化,很快就有暗卫秘密汇报给了王景。
拿着密报,王景会心一笑:“杨修啊杨修,还真是见微知著,不愧是历史上让曹操都为之忌惮的聪明人。”
历史上的杨修,若非性格太过桀骜狂悖,又参与到了夺位这样的大事之中跟错了曹植,以曹操爱惜人才的个性,还真不一定舍得杀他。
但没办法,杨修支持谁不好,偏偏在曹操已经决定让曹丕继位之后,依旧公然支持曹植,还对曹丕还非常地不尊重,动辄当面破口大骂。
他不死谁死?
要知道,袁绍二子夺嫡事件的危害有多大,曹操可谓是亲眼目的,为了避免曹魏政权陷入内斗,杨修是非死不可。
不过如今,历史已经改变,而王景眼下还很年轻,连孩子都没有,杨修也不需要头疼该支持哪一个继承人的问题,因此并不会重演这一幕悲剧。
相反的,杨修很聪明,也看出了王景的想法,然后积极推动着整个家族进行发展重心的改变。
懂得未雨绸缪,这才是真正会做事的聪明人啊,王景需要的也是这样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如今杨家已经牵头,接下来的事情应该会顺利很多,王景觉得有杨修这种会察言观色,急领导之所急的属下,真是太好了。
“主人,鲁工士求见。”
“嗯?正良来了?快快有请。”
鲁方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了一大群墨家门徒,扛着一大堆东西进了卫将军府:“主人,这些都是按照你的要求打造的家具。”
王景走到院子里时,看到的正是他之前绘制图纸,让鲁方弄好的现代家具。
帝朝的一些社会习俗,让来自现代的王景十分不适应,尤其是会见客人时,没有椅子坐,只能屈膝跪坐,坐久了大腿直接发麻,让他十分蛋疼。
之前一直忙着打仗,自然没顾得上这些。
可如今局势稳定下来,就得想办法好好改善一下起居生活了。(本章完)
整个炼焦过程大概在七天左右,成焦率比之前高了不少,这种炉能够利用炼焦产生的煤气加热炼焦炉,同时能回收一部份的煤焦油。
这些用水冷却回收之后的焦油被收集到陶罐里,准备将来作为化工原料。
终于,焦炭和生铁都准备好了。
黎丰当即召集起了铁场的工人。
老李亲自穿上了石防护服和手套,戴上专用的帽子。
黎丰和他把几个要点和各个操作岗位的人讲了一遍,一是调节风量必须均匀调整,不能忽大忽,其次是铁水倒入炉中的时候不能高于风口,否则会把风口结死,最后就是倒铁水的量,每次不能超过转炉炉腔的六分之一。
两台鼓风机开始同时运作,一台对化铁炉进行鼓风,把温度逐渐升高到度以上,生铁锭已经完全熔化,这时候季无声指挥工人投入额定剂量的苏打,进行脱硫处理,与此同时转炉预热中,根据要求,整个转炉要预热到摄氏度,以减少铁水进入后的温度损失。
当温度计上显示化铁炉内的铁水温度已经到达到度的时候,铁水被倒入转炉内开始吹炼,此时鼓风机的风压保持炉内的气压,只见铁水在高温热风的催动下不断升温。
此刻黎丰站在王景身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炉内的火舌,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只见一朵又一朵赤红色的铁在他眼前不断爆现,火舌是红黄色的,接着是黄白―白色,最后完全白得发亮,处处都在彰显着工业之美。
黎丰神色激动:“祁侯请看,火光炽白,意味着炉温正在不断的升高,而且是越升越高。如此凶猛的火力,必可炼出最优质的精钢。”
吹炼持续了差不多十多分钟,星形的碳密度不断加大,白亮的火舌由短变长,此时碳的燃烧进入到高峰。
当黎丰看到火舌开始变短,碳稀疏起来的状况,他知道铁水中剩余的碳分开始接近钢的含量。
他用摇炉杆上下起落了一二次,看看有没有更多的碳爆出,当看到碳没有突然增多,就下令关风了。
随后,黎丰开始指挥铁场的工人把炉盖和风管都拆掉,开始打渣和扒渣,最后浇注。
型砂采用的是黄沙、陶土和白泥,浇铸成型之后就是钢锭了。
至于这个钢锭是高碳、中碳和低碳,暂时还控制不了,主要是奇巧阁暂无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涉及到化学领域的技术精进,黎丰完全搞不定,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史子眇带来的炼丹师团队能尽快提出改进意见。
目前的炼钢技术,每炼一炉出来,就要做一次试验来确定这是什么品质的钢材,成品距离“稳定”二字都差十万八千里,更别提什么标准化的生产了。
但成绩还是很亮眼的,毕竟钢材就是钢材,无论是哪种品质的钢材,在眼下这个时代,绝对都是上品材料!
要知道,一些实力弱小的诸侯,武器材料还是以生铁为主呢,脆得砍几下就剑身断裂的大有人在。
所以王景长久以来持之以恒的投入技术研发路子算是走对了,而眼下丰厚的回报就是最好的明证,王景看着眼前这一炉炼好的钢材,脸上也是写满了高兴:“赏,参与研发的工匠,全都重重有赏!”
“谢祁侯赏赐!”
“哈哈,应该是本侯要感谢诸位才是,若无诸位的努力付出,岂有今日之辉煌成就?这一刻必定会载入史册,而诸位皆是我华夏文明的有功之臣,必可凭此名垂千古!”
王景看着眼前的黎丰和老李等人,感慨说道:“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绝不是什么英雄豪杰,风流名士,而是你们,你们才是人类文明迈向未来的推动者。”
“祁侯言重了,吾等担当不起。”
黎丰等人吓得差点没直接跪下,主要是王景这话说得太过悖逆于汉末三国时代的主流社会价值观。
在所有人眼里,工匠不过是卑微的打工人,没有身份和地位,也没什么钱。
真正掌握权力,财富和拥有崇高地位的人,可以是官宦,可以是勋贵,也可以是士族,唯独不可能是工匠。
翻开三国志,上面可有多少关于工匠的记录?
几乎没有!
少数几条,也是因为和名人有关,所以才被顺嘴提及。
传奇工匠马钧,传奇铁匠蒲元,关于他们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文人墨客对他们的态度,可想而知。
可偏偏对人类历史而言,英雄,官僚,乃至帝王将相,通通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的存在,或许有精彩的故事,或许有感人的经历,又或许留下激昂壮阔的史诗传奇。
然而他们对历史的推动,却微乎其微。
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从来不是这些帝王将相,而是技术的革命。
青铜器的出现,终结了石器时代的部落体系,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了奴隶制阶段。
而铁器的出现,让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自耕农群体得到蓬勃发展,商鞅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推动了秦国的体制改革,最终一统六国。
但是秦朝最终还是被六国余孽所灭,废墟之中建立起的炎汉帝朝,算是封建制度与帝王制度互相妥协的产物,而儒学也应运而生,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伟大的民族,浴火重生,开始凝聚属于自己的文明内核。
只可惜,华夏文明是成也儒学,败也儒学。
当一种思想开始主宰整个文明的发展,而这个思想偏偏对技术充满鄙夷和歧视的时候,悲剧就注定了。
但王景却深刻地明白,人类的文明发展,真正的基石永远是技术,是生产力。
否则哪怕神功盖世,又能如何呢?
是能提高粮食产量,还是能够改善民生,提高一个文明的底蕴?
总不能一群高手,横跨大洲,横渡大洋,亲自撸袖子下场劫掠海外殖民地吧?
说到底,文明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暴力,更重要的还是生产力提升,只有生产力的提升,所有人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王景看来,在铁器被发明出来之后,下一个对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便是蒸汽机!
一个不重视科技发展,歧视工匠的国度,是不可能诞生蒸汽机的,因此王景必须扭转这种畸形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
对冶金组的工匠,王景不仅给钱,同时还承诺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不如此,不足以鼓励大量天才人物投身于技术的研发之中。
王景对于技术发展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谋士和名将的招揽。
毕竟历史上,刘备手下能人不少,最后也没见他成功夺取天下,把汉室江山给匡扶咯。
可若刘备当时能弄出火枪和大炮,能弄出蒸汽机,那么想要争霸天下必然胜算大增。
杨修和鲁方等人,却是不太理解王景的这种做法,不过身为属下,他们倒是没有质疑王景的决定。
毕竟无数次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王景的决定哪怕再不可思议,却也总是正确的。
杨修回到家中,将铁场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了父亲杨彪。
杨彪原本淡定地看着书,听完之后惊讶得书掉在了地上都没发现:“你此言当真?祁侯麾下的黎丰等人,直接炼出了百炼钢?”
“这倒不至于,直接熔炼出来的钢材在质量上尚不稳定,不过其中至少有两成左右的钢材,品质已然堪比百炼精钢。剩余的就算比不上,也是上好的钢材,胜过铁器多矣。”
杨修没有夸大其词,可说出口的话,依旧让杨彪觉得离谱到了极点,甚至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虽然不是工匠,但杨家累世豪门,这点眼力还是有的。若是一般的东西,做得再精致有趣,杨彪也可嗤笑一声,将其斥之为“奇淫技巧”,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可炼钢这种事情却非同一般,如此国之重器,可谓是涉及国本,一旦落实,王景麾下的军队战斗力可谓是提升了数倍不止。
战场上甲兵犀利,再加上将士用命,王景如今已有了昔日仙秦帝朝鲸吞天下,横扫六国的之气势了!
杨彪仰头感叹:“难道祁侯当真是得上天眷顾不成?”
杨修却是摇头:“父亲此言差矣,孩儿倒是觉得,主公这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善待工匠,不仅给钱,连官位都不吝啬,甚至为了替工匠正名,直接力排众议创立了帝国工程院,授予与五经博士同级的地位和荣誉。
这里面的阻力,大到难以想象。
毕竟这个时代,儒学才是真正的主流,全天下的文化人,只要会读书识字,都是学儒出身!
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打破约定成俗的潜规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在杨修看来,王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不成功才是没有天理。
与之相比,世家和豪族的种种举措何其可笑?
一群自以为是的老古董,守着旧日的荣光不肯放手,浑身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还以为可以维系高高在上的地位,实际上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正在被时代无情地淘汰。
距离王景越近的人,越是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
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而任何一个跟不上脚步的人,都要被无情的抛下,从此跌落神坛,不复昔日荣光。
而敢于阻挡的人,更是要被碾得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杨修力劝说道:“父亲,时代变了,杨家再不做出改变,必被这滔滔大势所彻底吞没,当断则断啊。”
杨彪目光犹豫,踌躇不前,最终无奈叹息了一声:“唉,上了年纪的人,胆子就是容易变小,现在的我,已经开始本能地厌恶和畏惧任何改变了。”
弘农杨,汝南袁,两大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身为旧日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杨彪自然是厌恶这种变化的。
毕竟新的时代会变成怎么样,这谁也说不好,杨家是一飞冲天,还是倏然陨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杨彪心生犹豫,难以做出决断,这才是正常的,只有愣头青才会不管不顾地往前冲。
杨修不是愣头青,但他到底是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杨彪强得多:“父亲,修窃以为弘农杨氏的家族荣光其实早就难以维系,即便没有主公的改革,父亲难道认为在乱世之中,我们杨家还能独善其身吗?”
这话不好听,却是真正的大实话。
每一次的乱世,都是一次从上到下的社会大洗牌,剧烈的动荡之下,过往越是显赫的世家大族,越是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被别人群起而攻。
若是实力强便也罢了,可若是实力不够,那必然护不住已有的利益,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恶狼撕咬啃噬。
汝南袁氏如今尚有袁绍与袁术在外领兵,称霸一方。
反观弘农杨氏,除了杨彪这位有几分虚名的三公之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的人物吗?
或者说,弘农杨氏的手里,可曾握有兵权?
杨彪本能的想要否认儿子说的这些话,可他心里却明白得很,拒绝接受现实是毫无意义的。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又如何?
炎汉帝朝鼎盛时期,杨家的荣光靠的是朝廷的威严,有着朝廷的大军和强大的天子,才得以维系。
如今朝廷都威严扫地,天子年幼,就连山河社稷图都落入袁隗手中,皇帝本人尚且需要仰人鼻息才能生存,弘农杨氏又凭什么威压四方,让别人给你面子?
说句不客气的话,你杨氏之人算老几啊?
乱世降临,兵强马壮者才能称雄一方,人前显赫。
至于区区家世背景,不值一哂!
弘农杨氏没有像汝南袁氏那样提前做好了造反的准备,杨修也太过年轻,不像袁术和袁绍,正值壮年,董卓进京之前就已经成了气候,这才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应运而起。
简单点说,就是弘农杨氏,没这个天命。
手中没有兵马,权力和地位何来?
靠名头就能唬住人吗?
当初洛阳这么多权贵,也没见把董卓唬住啊,更何况是以一己之力就挑翻了整个西凉军的王景?
也正是从那时起,杨修看清了时代的改变,也知道了弘农杨氏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不改变,就要灭亡。
“唉,父亲老了,以后杨家,当由你做主。”
杨彪心中权衡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支持杨修的行动。
毕竟现实也确实促使着他不得不进行改变,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而杨彪认为自己的才能和见识,已经有点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了,所以愿意将筹码投注在儿子身上:“德祖,希望你能带领杨家重新走向强盛,这是为父唯一的期盼了。”
“修必不叫父亲失望!”
杨修双手抱拳,向杨彪郑重承诺。
弘农杨氏的这一变化,很快就有暗卫秘密汇报给了王景。
拿着密报,王景会心一笑:“杨修啊杨修,还真是见微知著,不愧是历史上让曹操都为之忌惮的聪明人。”
历史上的杨修,若非性格太过桀骜狂悖,又参与到了夺位这样的大事之中跟错了曹植,以曹操爱惜人才的个性,还真不一定舍得杀他。
但没办法,杨修支持谁不好,偏偏在曹操已经决定让曹丕继位之后,依旧公然支持曹植,还对曹丕还非常地不尊重,动辄当面破口大骂。
他不死谁死?
要知道,袁绍二子夺嫡事件的危害有多大,曹操可谓是亲眼目的,为了避免曹魏政权陷入内斗,杨修是非死不可。
不过如今,历史已经改变,而王景眼下还很年轻,连孩子都没有,杨修也不需要头疼该支持哪一个继承人的问题,因此并不会重演这一幕悲剧。
相反的,杨修很聪明,也看出了王景的想法,然后积极推动着整个家族进行发展重心的改变。
懂得未雨绸缪,这才是真正会做事的聪明人啊,王景需要的也是这样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如今杨家已经牵头,接下来的事情应该会顺利很多,王景觉得有杨修这种会察言观色,急领导之所急的属下,真是太好了。
“主人,鲁工士求见。”
“嗯?正良来了?快快有请。”
鲁方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了一大群墨家门徒,扛着一大堆东西进了卫将军府:“主人,这些都是按照你的要求打造的家具。”
王景走到院子里时,看到的正是他之前绘制图纸,让鲁方弄好的现代家具。
帝朝的一些社会习俗,让来自现代的王景十分不适应,尤其是会见客人时,没有椅子坐,只能屈膝跪坐,坐久了大腿直接发麻,让他十分蛋疼。
之前一直忙着打仗,自然没顾得上这些。
可如今局势稳定下来,就得想办法好好改善一下起居生活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