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错误举报

第392章 又一年秋

    第392章 又一年秋
    对于绣衣卫,刘荣的感情有些复杂。
    就好比周仁——本能排斥特务机构,却又对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特务情报机构,有特殊的情感一样;
    刘荣的本能,也同样是排斥。
    ——特务政治,是软弱无能的象征、是混乱沉沦的开始。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类似锦衣卫,或是中筒这样的特务机构,都会对国家政治生态造成难以磨灭的沉重打击。
    没有人会愿意说真话,甚至可能不再会有人‘开口说话’;
    没有人会再批评刘荣,甚至都不再会有人开口评价刘荣。
    朝堂内外,每个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谨言慎行’,放在不被中央特务机构抓到把柄上,根本没精力,也没心思去办事儿、去干活。
    这样的中央、这样的政权,不崩溃才是怪事。
    但你要是说,直接把绣衣卫给完全取缔,刘荣其实也是不大愿意的。
    首先,特务政治这个东西,谁都可能反感;
    唯独最高统治者,非但不会反感,反而还会对其寄与重望。
    因为特务政治机构,能极大的满足最高统治者近乎病态的掌控欲。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性格、为人,只要屁股坐在最高统治者的高位之上,就很难对特务政治生出本能的、由衷的抗拒。
    ——刘荣当然也不例外。
    其次,特务政治和情报机构之间,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特务可以是情报人员,情报人员也可以是特务;
    特工的任务可以是搜集情报,也可以是暗杀、迫害。
    好比大明王朝鼎鼎大名的锦衣卫,一开始,就只是个秘密调查百官,搜集百官‘起居录’的情报机构。
    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职权压上去,顺带着也被授予了许多权限,锦衣卫才发展成为后来,让百官公卿惧怖的暴力机构。
    所以,类似这样的机构,究竟怎么用、用来作什么,也完全取决于最高统治者,且完全不受任何人影响。
    换而言之:只要最高统治者——只要刘荣能抵抗‘掌握公卿百官起居录’的诱惑,给与绣衣卫正确的引导,那就出不了大问题。
    说白了,一个情报机构/特务机构,究竟是会变成锦衣卫,又或是中筒、军筒,还是会变成国家安全性质的正规部门,就看刘荣想要做什么。
    是想在汉室政坛掀起白色恐怖?
    还是想正儿八经搞得国家安全部门,进行一些反间谍、反渗透的工作,以及对外情报搜集工作?
    刘荣显然想要后者。
    那么,既然是要搞一个正儿八经的,不影响政治生态格局的情报机构,那这个机构的权限,其实就需要进行严格限制。
    类似于‘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样的权力,原则上是不能加到这样的部门的。
    要打探情报,那就老老实实打探情报;
    至于根据情报做出应对,决策权还是应该由中央掌握。
    这就好比眼睛、耳朵——你就看、听,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上传给大脑,让大脑决策就行;
    而不是让眼睛去杀人、让耳朵去抓人。
    明确了这些原则,刘荣和周仁说起绣衣卫的未来规划,大体方向也就清晰了许多。
    “过去,绣衣卫隐于幕后,上不得台面;”
    “但往后,绣衣卫不敢继续藏着——至少不能完全藏着。”
    “至少朝堂内外要知道,我汉家有一个叫绣衣卫的部门。”
    “而这个部门的职责,哪怕不为朝堂内外知晓,也至少要让公卿百官知道:绣衣卫,并不是监察百官的部门。”
    …
    “至于北方草原、南方百越,西南夷、朝鲜半岛,大体都能归为‘对外事务’;”
    “再加上关东宗亲诸侯,都是需要绣衣卫暗中监视、掌握动向的。”
    “在这些方面,绣衣卫日后的职责和过去一样。”
    一番话说出口,刘荣适时止住话头,给周仁留下了充分的反应和消化时间。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在听闻绣衣卫,即将迎来正规化、常态化的改制之后,周仁的面容上,只一片说不尽的心安。
    事实上,对于绣衣卫未来的走向,不单是绣衣卫内部心慌——就连周仁这个绣衣卫指挥使,也同样是忧心忡忡。
    还是那句话:绣衣卫自上而下,掌握了太多太多关于汉家朝堂中央,乃至于关东宗亲诸侯,甚至历代汉天子的秘闻、秘幸。
    随便一个绣衣卫的探子,都能将大脑里储存的诸多秘闻,作为一部完整的野史的内容来源。
    这样的部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成为封建帝王弃之如敝履的一次性用品。
    故而,在过去这些年,尤其是吴楚乱平,绣衣卫自认为即将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这几年时间里,绣衣卫自指挥使周仁以下,都可谓是人心惶惶。
    但当刘荣明确提出改造绣衣卫,使其成为一个正规的情报部门,甚至是国家安全部门之后,周仁总算是彻底安下心来。
    这就好比一个混在黑道的警方眼线,终于等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甚至做梦都不敢想的正式编制——总算是上了岸,又如何不热泪盈眶?
    心中最大的石头落了地,周仁也是了好一会儿,才勉强调整好了情绪。
    而后,便从绣衣卫指挥使的角度,也给出了自己针对绣衣卫改制的意见和看法。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少的。”
    “其中最严重的一项,便是过去这几年,绣衣卫上下‘为了查探而查探’——探不出其他有用的情报,便无所不用其极的编排宗亲诸侯。”
    “虽然基本没有出现过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但听风就是雨,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情况,却是实在不少。”
    “究其因,固然是绣衣卫上下唯恐兔死狗烹,担心没了吴楚,绣衣卫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于是便无所不用其极的,证明自己‘有用’。”
    说着,周仁也不由得长呼一口气,神情略带萧瑟的摇头苦笑一声。
    “日后,这样的情况固然是要避免的。”
    “但未免过犹不及,恐怕陛下,也不能让绣衣卫上下完全安心。”“——若无论如何,绣衣卫都安全、都不会被取缔,那绣衣卫上下,恐怕就会被慵懒之风所充斥。”
    “故而,绣衣卫上下,即不能有‘没成果就要灭亡’的过度紧迫感,也不能完全没有紧迫感。”
    “其中的度,恐怕还需要陛下好生斟酌……”
    周仁一番话,算是正好点中了刘荣心中的担忧。
    ——不同于朝堂上,任何一个由官员组成的行政部门,绣衣卫这个情报部门,真的是太过于特殊。
    这里的特殊,不单局限于权责、工作方向,以及更加复杂的人员构成;
    也同样包含周仁所说的:紧迫感。
    作为情报机构,尤其还是上不得台面的情报机构,绣衣卫在过去这些年的人员流动,显然不大能保证质量。
    真正有本事的人,无论是文韬武略,还是专业对口的情报收集能力,都不可能成为绣衣卫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优秀人才。
    说白了:要不是身上有点儿毛病,如政治成分不好,又或是履历不好、有前科之类,谁愿意放着正儿八经的其他属衙不去,跑去绣衣卫做暗探、眼线?
    而鱼龙混杂的人员构成,让绣衣卫拥有许多出人意料的情报渠道的同时,又使得绣衣卫的人才队伍建设,也同样具备一些寻常部门不存在,或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奇怪问题。
    好比周仁刚才说的:让他们不安,他们就要乱搞,来证明自己‘有用’;
    可若是让他们太安心,他们又会懒散‘无为’,象征性打卡上下班,持续性出工不出力。
    无错版本在6x9x书x吧读!6x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无为而治四个大字,出现在朝堂上,已经够让刘荣感到恶心了。
    再出现个以‘无为而治’作为行事准则的情报部门,或者说是国家安全部门,那刘荣怕不是要气吐血。
    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
    在清楚绣衣卫上下的‘裁员’担忧后,也要第一时间给他们紧迫感,如绩效之类,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当然,相较于惩罚性质的所谓紧迫感,刘荣还是更倾向于奖励性质的鼓励。
    比如:某个被绣衣卫谈查到的情报,在经过核实之后,针对搜集到该情报的个人和部门,进行包括但不限于金钱的奖励;
    如此一来,哪怕是为了钱,绣衣卫上下也会认认真真的工作,而不是端着铁饭碗浑浑噩噩。
    只是这件事,刘荣还需要考虑考虑。
    还是那句话:相比起其他司法、行政机构,绣衣卫这样的情报部门,实在是太过于特殊。
    他们很容易走上极端。
    要么胡搞瞎搞,编排宗亲诸侯,要么彻底躺平,完全不作为;
    在他们眼里,似乎永远都没有‘折中’这个选项。
    所以,对于这样极端,而且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变为另一个对立面的极端的特殊部门,任何措施,都需要慎之又慎。
    ——用金钱作为激励,鼓励绣衣卫更努力的工作,理论上是可取的;
    但如何避免它们再次走上极端,发生诸如‘绣衣卫为了奖励,编排朝中公卿酒池肉林’之类的离谱时间,还需要好生斟酌,并再三推敲。
    换而言之,这件事,急不得。
    但无论如何,过去这些年,压在绣衣卫上下心中的,那个名为‘说不定哪天就要下岗’的大石,却总算是落了地。
    而绣衣卫,在刘荣眼中,其实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上下用于查探情报、行贿宗亲诸侯左右的钱金,似乎都并非直接出自少府内帑?”
    一听刘荣问起此事,周仁便当即明白过来:刘荣,是要针对绣衣卫混乱的财政系统,或者说是‘经费审批系统’动刀了。
    故而,周仁并没有急于开口答话,而是低头思考了许久。
    措辞一番,又组织好语言,周仁才将过去这些年,绣衣卫内部的大体运转模式娓娓道来。
    “正如陛下所言,绣衣卫放出探子,无论是探子的衣食住行,还是行贿、交好,都需要不少钱、金。”
    “这是一笔相当不菲的开支。”
    “——就拿当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前距离;”
    “当时,吴都广陵,便有绣衣卫分司一处,属绣衣卫者百五十,爪牙上千。”
    “为了维持着千余人,在广陵城的情报搜集,以及针对吴王宫的查探,先孝景皇帝每年,就要赏赐臣不下五百金。”
    “而这五百金,仅仅只是广陵一城所需。”
    “余者——如赵都邯郸,齐都临淄,燕都蓟邑,楚都彭城等,用度虽少些,却也少不到哪里去……”
    一听周仁这话,刘荣便算是明白过来,绣衣卫过去的经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下发了。
    ——直接由天子巧立名目,给指挥使:周仁降下赏赐;
    再将这个赏赐作为项目经费,下发到绣衣卫内部具体的部门,或是具体的个人手里。
    如此一来,项目经费有了,朝堂内外却也不会因为一笔不明所以、说不清楚的额外支出,而对绣衣卫的存在有所察觉。
    至于这么做的弊端,则正是刘荣方才,表示绣衣卫未来‘不能再完全藏在幕后’的原因所在。
    ——天子赏赐,尤其还是无缘无故的赏赐,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指不定能出什么乱子!
    好比周仁这个绣衣卫指挥使,先帝每年几千金的赏赐下去,别说是后世野史了——便是如今朝堂内外,都有人说郎中令周仁,是先孝景皇帝的老相好、好基友了。
    偏偏刘荣还无从辩驳!
    毕竟老刘家的皇帝,在这方面的名声向来不算干净。
    所以,为了以后不被造黄谣,不被野史描述为‘和郎中令拼刺刀’的基皇,刘荣必须让绣衣卫,在一定程度上‘浮出水面’。
    因为只有这样,绣衣卫才能得到一笔正常渠道的专项拨款,而非天子给予指挥使个人,再被指挥使偷偷用于绣衣卫运作的所谓赏赐。
    再者说了:恩出于上!
    绣衣卫这么个要害部门,经费明明出自天子,名义上却都是由指挥使‘自掏腰包’,这算个什么事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