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小说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错误举报

第391章 这个可以有!

    第391章 这个可以有!
    对于与商队达成协议的部族来说,这根本就是完全不需要去考虑的好买卖。
    ——放他们过去,就能立刻得到他们的一半货物;
    而且是每放他们过去一次,都能截留下这个商队的一般货物。
    一来一回放两趟,收获便已经和杀死商队、抢走商队所有货物齐平了。
    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
    干!
    非但要干,而且还要无所不用其极的保护这个商队,以保住这个长期爆金币的发财树。
    至于商队——出关西行的时候,只能将四分之一的货物送到西域,与西域各国交换、贸易;
    回来时,也只能带回‘贸易所得’的四分之一。
    看上去很亏,而且多少有些平白无故被收过路费收破产的感觉。
    但倘若这支商队,并非是以盈利为目的呢?
    或者说,这支商队的损失,亦或说是‘本应获得的利益’,都由朝堂中央——由少府内帑去给他们补;
    而作为交换,商队只需要在每次出关时,都和这次一样,带上几个绣衣卫的眼线、探子,在草原上打探信息?
    如此一来,各方共赢,只有匈奴单于庭受伤的世界就达成了。
    ——在河西,且渠、日逐二部掌握交通要道,坐着收保护费就能收的日进斗金;
    商队该赚多少还是赚多少,半点不受影响不说,出关行商路上的安全系数,也肉眼可见的提高了许多。
    甚至于路上所需要付出的‘过路费’‘保护费’,都被少府内帑给报销掉了。
    而对长安朝堂来说,一笔钱去打探消息,显然本是个有意如此,却根本找不到门路的事。
    现在好了;
    虽然这个商队在草原上,不大可能打探到单于庭内部的消息,但其他方面的情报,打探起来确实不在话下的。
    同样一笔钱——同样一笔情报经费,与其给东胡王卢他之那个墙头草,刘荣宁愿给这样一支商队。
    当然了,为如此规模的走私商队报销利润,支出其实也着实不算小。
    每一到两年,数千上万万钱的支出,哪怕是财大气粗如少府内帑,也显然有些吃不消。
    所以,刘荣并不打算和这支商队,维持这种简单的‘我出钱,不出力’的合作关系,而是将这支商队收编。
    事实上,这并没有什么难度。
    ——和且渠、日逐部达成口头协议的,是这个商队领头的梁商,以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绣衣卫。
    余下的护卫之类,匈奴人根本就不会在意。
    就算在意,也完全可以搪塞过去——我换了一批护卫行不行?
    甚至于那个梁商,事实上也不是非留不可。
    对与且渠、日逐二部而言,这笔生意,只需要有一个脸熟的人继续履行,并按照承诺支付货物就可以了。
    至于剩下的——原本的商队头人去了哪里、原先那些护卫怎么没来,以及商队为什么都变成‘二十来岁小平头’的奇怪人儿,匈奴人或许会小小疑惑一下、小小防备一下。
    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随意搪塞过去就好,并不会为商队带来多大的麻烦……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支商队对于刘荣、对于汉室而言,其实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刘荣完全可以让绣衣卫取代那支商队,组成一支新的‘汉使团’,披着商人的马甲踏足西域,展开汉家针对河西,乃至西域的战略部署前期准备工作。
    至于这么做,对于那个商队公不公平?
    走私商人有个屁的资格谈公平!
    尤其还是走私战略储备物资,不拉去炮决,都得感谢如今汉室没有大炮!
    换而言之,眼下,对于刘荣而言,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就是将那支商队完完整整的抓到廷尉大牢,甚至是直接杀掉。
    顶天了去,也就是留下那个领头的梁商,威逼利诱也好,给编制画大饼也罢,让那个梁商从此成为汉家‘驻河西大使馆’的领事。
    但在短暂的思考过后,刘荣还是决定:大方一些。
    “传令相府、少府。”
    “梁国商人张柏,于国有功,甚得朕心。”
    “——赏百金,御剑一柄,蜀锦二匹。”
    “商队勇士百人,各赐十金,蜀锦二匹,各赐农籍、民爵。”
    轻飘飘几句话,刘荣便做出了对那支走私商队的最终宣判。
    而在刘荣身侧,听闻刘荣这看似与逻辑不符,且完全不具备性价比的选择,郎中令周仁只微微一愣,旋即便满心欢喜的拱手领命。
    至于刘荣的目的,周仁显然也看明白了。
    ——刘荣,是要千金市马骨。
    《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郭隗与燕昭王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大约二百多年前,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为取信于民,也曾在国都咸阳的集市南门,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会重赏将木头搬至集市北门的人,并以此,来作为重建秦廷政府威信、公信力的手段。
    很显然,刘荣想要做的,也正是通过赏赐那支走私商队,来鼓励其他的、本该被抓去下狱的走私商队:放开手脚,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只要做出成绩,你们的罪过,朕既往不咎;
    你们的功劳,朕,将不吝封赏!
    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今往后,每一支从边关潜逃出国,踏足草原的走私商人,都会在原先的‘赚钱、保命’的基础上,多出一个‘有偿为国家做点什么,来换取财富及社会地位’的选择。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这条道路,但有刘荣此番‘原木立信’的先例,当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或许就不再会纠结,而是会更果决的选择: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如果运气够好,或许幕南乃至幕北,也能多出几个和汉家达成协议,钱就能无伤通过的安全商道,或者说是情报渠道。
    便是运气差些,其他走私商队依旧还是老样子,对于刘荣而言,也完全没什么损失。
    左右不过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给走私商人们摆出一个开放性的态度而已。
    当然了;
    无论是出于保护那支商队,以及河西那条商道的考虑,还是汉家‘重农抑商’的总体国策,刘荣针对这支商队的赏赐,都不会太过于光明正大。
    偷摸派人去宣读个诏书,再在非正式场合提上一嘴‘嗯,这个商队很不错’,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以后,究竟是让这支商队继续维持原班人马,以梁商张柏,外加那百十护卫、五名绣衣卫行走于河西和西域,还是增加绣衣卫的人手,乃至于直接接管那支商队,刘荣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肯定不能直接把原班人马全踢出去。
    最稳妥的方式,是原先的护卫悉数取缔,重新填一批护卫、打手进去,以免消息泄露;
    至于绣衣卫,则分批次逐渐掺入这支商队。比如商队下一次出关,先让商队中的绣衣卫人数,达到二十到三十人;
    再下一次,增加到五十人左右;
    然后七十人、一百人、一百五十人……
    最终,经过润物细无声的蚕食,刘荣要让这支商队达到最终形态:由梁商张伯领衔(可替换),并由两百人左右的绣衣卫情报人员组成的,披着商队皮的草原情报组织!
    而这个新组织,也与刘荣接下来,对绣衣卫内部的整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内部虽说不上混乱,但卿,终归还是有些劳苦的?”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荣如是一语,算是正式开启了这个议题。
    不料刘荣话音未落,周仁便略带惊愕的抬起头,旋即五味杂陈的点下头,脊背都佝偻下去了些许。
    ——在周仁看来,绣衣卫这样的情报部门,本身就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为了特殊使命而诞生。
    现如今,特殊的时代已经结束,特殊的使命已经完成。
    考虑到当今刘荣,又向来是以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政治形象示人,周仁很难不得出‘绣衣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的结论。
    无错版本在6x9x书x吧读!6x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作为绣衣卫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第一届话事人,对于这个情报机构,周仁是有相当复杂的感情的。
    作为朝臣,以及一个同样具备朴素价值观的汉臣,周仁知道这样的特务情报组织不该存在——至少不该用在‘监察百官’这样的歪门邪道上。
    但作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领导者,周仁又很舍不得这个组织,就这么轻易、草率的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周仁,是郎中令。
    是‘一朝天子未必一朝臣,但一朝天子,肯定会有一朝新的郎中令’的郎中令。
    周仁这个郎中令的使用者:先孝景皇帝刘启,已经是‘先孝景皇帝’了;
    周仁之所以还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之所以能继续做刘荣的郎中令,唯一的原因,便是绣衣卫。
    ——汉家不需要周仁做郎中令;
    刘荣的太子宫班底、潜邸心腹当中,更是有不知多少人,盯着郎中令这个虽然没有上升空间,却和刘荣最为亲密的要害位置。
    而刘荣之所以反逻辑、反常态化的留下周仁,并不去任命新的郎中令,唯一的原因就在于:绣衣卫这个组织,只有周仁这个联合创始人玩儿的转。
    现如今,刘荣隐隐表露出取缔这个组织的意图,周仁自然难免感到失落。
    没了绣衣卫,周仁自然也就没了继续‘占着茅坑不拉屎’,霸占郎中令之位的可能。
    不再是明面上的当朝九卿郎中令,也不再是暗地里的绣衣卫指挥使,周仁,就只会是单纯的‘汝坟侯’。
    一个再寻常不过,且赋闲在家的普通侯爵。
    而且是掌握太宗、孝景,乃至当今刘荣祖孙三代汉天子无数秘密的‘普通’侯爵……
    “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早该有所准备的……”
    “早就该想到,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
    一时间,周仁身上的气质,都不受控制的萎靡了下去。
    只是即便如此,周仁也还是强打起最后一丝精神,对刘荣拱起手,请刘荣‘明示’。
    周仁,显然是打算站好最后一班岗,给绣衣卫一个体面——至少是相对体面的结局。
    但刘荣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周仁感到一阵茫然无措的同时,又让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重新点燃了内心深处的一团火苗……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主要的工作,都是搜集关东宗亲诸侯的情报。”
    “从关东地方郡国收集到消息,并汇总到梁都睢阳,而后上报入长安——这套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便见刘荣深吸一口气,神情淡然道:“卿,是先帝最信重、最亲近的臣子。”
    “想必先帝心中所想,不需要朕再去过多赘述。”
    “——吴楚之乱,并不是我汉家削藩的结束,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开始。”
    “吴楚之乱得以平灭,我汉家,才真正具备了削藩的可能、才真正具备了削藩的客观条件。”
    “削藩,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
    “所以关东那边,绣衣卫还是要继续盯着的。”
    刘荣此言一出,周仁当即一愣,心态顿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而刘荣接下来的话,也终于让周仁,吃下了关于绣衣卫的最后一颗定心丸。
    “只是关东宗亲诸侯,不应该是绣衣卫的全部工作——普天之下,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需要绣衣卫去忙碌。”
    “——比如岭南百越;”
    “比如西南夷诸国;”
    “比如朝鲜半岛;”
    “再比如:草原——幕南、河西乃至西域,甚至是河套地区,都需要绣衣卫,去构建起新的情报组织。”
    …
    “朕的意思,是让绣衣卫内部,进行一次体制改革。”
    “从原先,绣衣卫士打探情报、上报上线,再汇总于卿之手——这简单的网络,改为更为标准、紧密的情报网络。”
    “绣衣卫内部,也应当成立对应的分管部门。”
    “比如匈奴司、南越司,又或是西南司、朝鲜司之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