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大唐天将军 > 大唐天将军
错误举报

第462章 与王维,最后的王维

    暮春三月,蝶舞莺啼。
    李瑄摆驾前往蓝田县辋川山谷,去探望病重的王维。
    王维称病请辞已许久。
    他为秘书省的秘书监。而实际上秘书省的一切,都由贾至、裴宽处理。
    这一次李隆基驾崩,王维没有前去。
    蓝田与长安,近在咫尺。
    但对病重的王维,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历史上的王维,此时已经去世。
    但国家升平,使王维多活了几个月,但终归是年事已高,加上孤伶伶的一人,虽有友人,但许多是无所寄托。
    辋川别业,青灯古佛。
    王维、李白,是盛唐气象下,最具代表的两位大诗人。
    有了他们,诗歌才可以飞扬。
    而开元天宝,之所以被后人称颂,就是因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大诗人生活在这个时代。
    更别说还有一批如张九龄、张说、崔颢、张若虚、常健、王瀚、韩翃、李颀等声名远播的诗人。
    但诗人们一个个离去,物是人非,令人黯然神伤。
    即便现在李瑄让秘书少监贾至,发起古文运动。
    由杜甫这个诗歌集大成者,开创近体诗新篇章。
    但往事一去不复返。
    所以李瑄是怀着沉重的心态,到达辋川山谷。
    几十年前,唐代诗人宋之问,在辋川山谷,建立辋川山庄。
    宋之问见辋川林泉之胜,天然秀美,因地而建一座天然园林。
    一直以来,都充满诗情画意。
    而诗画一绝的王维,早在开元后期,就有隐居田园的心思。
    他接手辋川别业,开始经营。
    用自己的俸禄,二十多年来,一点一点发展到现在。
    李瑄到达辋川山谷的入口后,令禁军在外驻守。
    只带着几名羽林郎和秘书省官吏,起居郎进入山谷。
    飞鸟去不从,连山复秋色。
    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
    草争妍斗艳,姹紫嫣红。
    现是春季,却一样应景。
    随着往深处迈入,还能听到潺潺溪流声。
    整个辋川别业,除了一个寺庙中,有五名僧侣外,还有王维和两名仆人,另外就剩下两名秘书省的官吏在此。
    由于李瑄没有事先通知,山谷中的人不知道李瑄到来。
    还是一名仆人发现谷外天子之旌落于此处,赶忙去通知王维。
    甲之年的王维,托着老病的身躯,在两名仆人的搀扶下,从屋舍中走出。
    即便如此,依旧步履蹒跚。
    幸亏居住于平坦的谷底,否则根本无法行走。
    李瑄在一名秘书省官吏引路下,看到被搀扶下的王维。
    他立刻快步上前,向王维说道:“摩诘且慢,何故如此?”
    算下来,李瑄在出征回纥的前半年,在朝堂上见过王维一面。
    后来王维身体不好,李瑄让他回辋川修养。
    以前的王维,即便年老,也气质出尘,举手投足,有云淡风轻。
    有的是行到水穷处,坐到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现在的王维,行将就木,暮气沉沉。
    从精气神,到衣着上,与山野老翁没有区别。
    晚年的王维,更加信仰禅宗,不吃荤腥肉食,甚至连酒都不喝了。
    作为人类,不食荤腥,对身体并没有好处。
    因为李瑄知道不食荤腥,会营养不均衡,疾病更多。
    不如用偶尔的特例,去概括全部。
    如李泌、王维这样信仰浓厚者,李瑄又不可能强迫他们。
    “至尊大驾光临,臣自当要迎接。只是老病缠身,无法尽心。”
    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今日我着便服,不是以君的方式而来,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探望至交好友。礼数就不必了。”
    李瑄握住王维的手,动情地说道。
    王维是与他交往最多的诗人,甚至超过李瑄与其他诗人交往的时间总和。
    他的音律,大部分出自王维的教导。
    “快将摩诘扶入屋舍……”
    说完,李瑄吩咐仆人,将王维搀扶至屋子内。
    王维也深受感动。
    他的意识仿佛回到十九年前,也是春天,那“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场景,是他回不去的过往。
    当初未想到,李瑄有这样的成就。
    盛世中,人们渴望的是王侯将相。
    李瑄则是与天较量。
    君轻民重,是李瑄一直说的一个词语。
    人们常道太宗之风,也不过如此。
    只能去用想象中“尧舜时代”,与李瑄比肩。
    日新月异,已变得不太一样。
    在这光辉的岁月中老去,是王维的一种遗憾。
    他想像贺知章一样的年纪,看一眼二十年后的大唐。
    但也终究是奢望了。
    更遗憾的是没有子孙后代,无法将大唐苍生的处境告诉九泉之下的王摩诘。
    李瑄与王维聊着,到达王维居住的屋舍内。
    王维的辋川别业,并不奢华,甚至说很朴素。
    只能说是耗时耗力打造。
    大道至简,自然之象,或许就是王维心中的世外桃源。
    钟情于山水,这种心灵上的境界,会给后世人心灵上的慰藉。
    即便是千年以后,山水诗歌,水墨山水画,依旧令人追捧。
    桃园牧歌,也是华夏儿女压力大时的心灵圣地。
    “摩诘有什么需求?请告诉我。”
    李瑄搀扶王维在床前坐下的时候,向他询问道。
    “山野之人,又哪有什么需求呢。能在临死之前,见至尊一面,是最大的满足。”
    近些时日,多次昏昏欲睡。
    特别是前段时间,他准备去兴庆宫祭拜李隆基。
    刚上车,就已昏倒。
    不得已折返。
    济生堂的药物已经没用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明白自己时日无多。
    此时此刻,王维能看到李瑄,是非常满足的。
    王维还有一个弟弟,两人从小被孤母抚养长大,感情甚笃。
    两人先后都进士及第,一时传为佳话。
    但王维知道自己弟弟急功近利,现在只是五品官,但从来没有向李瑄推荐。
    顺其自然,弟弟能走到哪一步,看自己了。“摩诘别这么说,你有佛祖保佑,会逐渐痊愈的。”
    李瑄向王维安慰道。
    王维元气亏损,暗疾从生。御医告诉过他,王维已经病入膏肓,以现在的医术,无法医治,除非华佗再世。
    “我看《大唐月报》上,有古文兴起,至尊的《师说》《马说》,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众诗人,特别是杜子美的诗歌,行体令人陌生,但字句皆工,思想无双。我的时代已经过去。”
    王维微微一笑,他知道李瑄在安慰他。
    即便明日死,就明日死吧。
    他只是想看大唐的将来。
    实在不行,于九泉之下,问一下其他唐人也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古以来,文学是随着时代变化和人们所遭遇的时代不断改变的。沉重、苍凉、繁华盛世,有为而无不为,种种体现,全看国家的变化了。”
    李瑄缓缓地向王维回答道。
    他曾有意缔造百家争鸣。
    无错版本在6x9x书x吧读!6x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但他知道那个时代回不去,也不可能回去。
    这个时代,是大一统的时代,思想要统一。
    这样才能向新时代迈进。
    “至尊能这么想,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在王维心中,李瑄是圣君。
    尧舜事迹不详,而李瑄是真正存在于当世。
    他能克制欲望,能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一切能从国家百姓的利益出发。
    开元中后期,宰相韩休敢于犯颜直谏。
    李隆基若有任何失德的地方,韩休的劝谏,很快就会到达李隆基的面前。
    甚至李隆基打猎的时候,都得偷偷摸摸。
    为此高力士忿忿不平,他看到李隆基因不能纵情玩乐,日渐消瘦,向李隆基说不能纵容韩休损失天子的威仪。
    但李隆基却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吾貌虽瘦,天下皆肥。
    事实证明,一个人说什么没用。还要看怎么去做。是以“知行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历史上不少大人物、诗人,所说与所说,可谓是背道而驰。
    李隆基刚说出这句名言不久,就把韩休罢相,韩休仅在相位八个月。
    然后就是开元后期的放飞自我。
    李瑄与李隆基截然相反。
    现在长安流行着一句谚语:天子无威仪,苍生且富裕。
    人们说李瑄这个天子,是天下最没有威仪的皇帝。
    没有三宫六院;废除太监制度;释放无数宫女出宫;让大量御医出宫,给贫贱百姓看病;仪仗队削减三分之二;关闭了所有的行宫,关闭华清宫、大明宫。
    这种节省的,不仅仅是明面上的开支。
    在上行下效的情况,满朝文武,人人自勉,不敢奢靡。
    无数财富得以用于民生,改善道路、建立济生堂、乡学、慈幼堂,建立日常用度的工厂,更改农业的技术,鼓励百姓种植新品种的瓜果蔬菜。
    一切的一切,都是良性循环。
    王维也是开了眼界,皇帝竟然还能这样?
    以前天下供养皇帝,养一座长安城的王公权贵。
    现在则是建立行省,发展中心城市,以国家财政赋税支持,去反哺地方。
    以前地方上年年献宝,现在则不必。
    “至尊,我年轻的时候,也不想隐居于山水之间,然朝堂诡谲,半生蹉跎,仕途又起起落落。自我明白先帝任我高官,是因为我天下文宗的身份后,想要粉饰太平,我就心灰意冷,躲藏于这辋川之中,行走在终南山之上。我也没能力辅佐至尊了,我是无能之人。”
    临终之前,王维又向李瑄说起真心话。
    世人认为他是超凡脱俗的隐士,半隐半官,境界高深。
    但谁甘心这样?
    当李瑄攫取权力,王维虽是秘书监,但他却不选择辅佐。
    看到李瑄在政治上的铁血,王维终于明白,他没有这样顶级政治能力。
    去地方上为一太守,又有心无力。
    李瑄要的是贾至这种能强干、务实的人,要么就是严庄这种心狠手辣者。
    “这是摩诘的使命,不必介怀。天下的大臣、宰相,如过江之鲫。而唯有一个王维!”
    李瑄笑道。
    他早就知道诗人们的心思。
    大多诗人、文人,第一要务是当官,当官不成,遇到挫折,才成长为大诗人。
    如前世杜甫的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哪怕诗写得再好,以文章出名,也非之第一心愿。
    不能说诗人们迷恋权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时代的理念,就是如此。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就是当官的,这是农耕时代的局限性。
    人们认为如姚崇、宋璟一样的人,才能留名青史。
    如果李白、王维,这类诗人,知道自己后世远远比姚崇、宋璟出名,不知作何感想?
    “怀安,去将我的《辋川图》拿来。”
    王维释怀,吩咐仆人将他最得意的作品拿出来。
    仆人立刻从柜子中取出包裹的《辋川图》。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今送给至尊了!”
    王维又示意仆人将《辋川图》呈给李瑄。
    他认为李瑄是懂画的,因为李瑄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瑄接过《辋川图》,缓缓将其打开……
    图中,亭台楼榭掩映于群山绿水之中,古朴端庄。
    楼阁外,山下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其内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
    真从画中,看到山水诗篇。
    这是王维开先河之作。
    《辋川图》画了许多年了,但他一直不舍得赠人。
    因为灵感在一瞬间迸发,他再也无法复制《辋川图》。
    现在《辋川图》中的一切,辋川山谷并没有,但对比之下,又相得益彰。
    现在将之赠给李瑄。
    “多谢摩诘的赠礼。摩诘的诗画传千秋,我会细心保管,念之观看。”
    李瑄一眼看去,非常喜爱。
    盛唐除了吴道子,就是王维的画作更出名。
    现在的书画只是文人之间的赠品,但未来的《辋川图》,绝对是无价之宝。
    接下来的两天,李瑄都居住在辋川别业,陪伴王维。
    王维依旧诙谐,说起杜甫的趣事。说起孟浩然的囧事,说起王昌龄的古板……
    唯独没有说起李白。
    毕竟他们的朋友是共同的,文献上却看不到任何交集。
    难道是文人相轻吗?
    恐怕并不是。
    他不与李瑄讨论政事。他也不讨论自己的禅,他知道李瑄不信佛。只道书画音律、过往人事。
    李瑄终究不能如普通文人,在辋川别业中,一住就是几月。
    两天后,他只能含泪告辞。
    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但那是因为很远啊!
    长安与蓝田很近。
    但李瑄却不能感情用事。他也终于感受到为什么皇帝称为孤家寡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