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穿越之海权时代 > 穿越之海权时代
错误举报

第二百二十三章 广东新政

    到了安排刘进忠的时候,刘进忠表示自己愿意解甲归田,从此不问军政。
    郑经笑着拦住他道:“刘将军不必这样委屈自己,在寡人看来刘将军的作战指挥水平比我军的将军们都高明。
    他们能打胜仗不是他们指挥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背后的后勤系统强大。你可能想不到我军一个镇拥有五十门速射炮,每门炮至少携带十个基数的弹药做为随行弹药(一个基数六发)。
    也就是说一门炮能够射击六十次,五十门门炮连续不断地开火(这个时代的火炮冷却时间长, 基本上连续打完一个基数的弹药,就要进行冷却,所以火炮开火的时候为了保证火力连续性,一般都是错开时间开火。),能够连续不断地射出三千发炮弹,这样的打击刘将军觉得正面野战,你有多少人能够顶住我军的打击。
    这还不算后勤补给队伍的随时补给,可以说我军就是一支以火力取胜的军队,将来你就明白了,寡人希望你能留在军队,不要小看了镇将这个级别的军官。”
    刘进忠相信郑经没有必要跟他这个已经决定投降的人说瞎话,难怪人家只愿意允许他指挥一个镇两千五百人,单说这火炮的力量就足以对抗他的十三营。
    “臣听王上的!”刘进忠正式表态。
    “寡人相信若干年后,你会庆幸你今天所做的决定,你先回去等候我军的整编人员到潮州接管军队。
    待到整编完成,寡人从南澳岛方向与你汇合,你我君臣从那里登船返回承天府。”
    “是!”
    刘进忠没想到自己与郑军的谈判如此顺利,早知道如此何必多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可是不经历这样一个圈子,又如何知道到底哪边才是真心实意?
    为了更好地让刘进忠融入到郑氏这个团体当中,郑经特意让已经返回广州的黄廷等将领陪同刘进忠在郑军的军营中待了几天,感受了一下郑军的军队气氛。
    与胡六奇一样,在感受过郑军的伙食之后,刘进忠才深刻地体会到郑军的强大, 而且这种强大还是学不来的。
    想要这样训练这样的士兵, 就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而财力又需要一个会赚钱的国家势力, 这两样刘进忠自认为自己一样都做不到。
    在刘进忠返回潮州的时候,郑军的一个军事小组在一个镇的官兵护送下开到了潮州城外。所有的士卒都按照营伍顺序依次接受郑军的挑选,整个刘军上万人马挑出来的合格兵员只有不到三千人。
    这个过程刘进忠都是全程观看,没有任何的营私舞弊行为,因为郑军就在旁边,完全有现成的参考,而且刘进忠知道这还是郑军考虑到刘军营养不良,放宽了挑选标准。
    选中的官兵将会被运到琼州府海口基地进行整训,只有整训完成之后,才能分配到各个军事单位当中。
    郑军绝对不可能把这些士兵单独编成一支军队,那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挑剩下的绿营兵,除了特年老的被强制淘汰,带着家属移民到海外,没有家属的老兵则被安排到国营农场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其余不愿意离开军队的士兵都被编入了筑路队,成为郑军筑路兵的一员。
    在郑军对刘进忠手下人马进行拆分的时候,唐兴文接到了郑经的调令升职为广东巡抚,负责全省的新政推行,以及政务安排。
    这是郑军第一个省级官员,落到了唐兴文的头上, 唐兴文在高兴之余,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不用想,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焦在唐兴文身上,想要等着看他出错。
    翁婿二人在讨论广东的未来发展目标时,郑经问唐兴文打算如何振兴广东经济。
    唐兴文在没有抵达广州之前就对广东的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南洋各地的移民,来源地最多的就是福建、广东两地。
    因此唐兴文对广东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做好了一定的应对准备。
    “王上!广东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多地少,因此才有大量的百姓远赴南洋谋生,其次是土地的利用率不足,小农经济无法产生更大的效益。
    臣在吕宋这些年深刻地体会到农业只有集中经营才能有更大的利润产出,以前我们的思维只集中在大陆,若是单纯在大陆施行集中经营,那就会将失地的百姓逼得没有活路,最后揭竿而起,砸碎原有的秩序。
    因此以前任何朝廷在对待土地问题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尽量能够做到保证小民百姓能够活下去,然而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不管如何抑制兼并,到最后依然是少数人占据最多的土地,留给小民百姓的只有零星的土地。
    而如今我们有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将多余的人口转移到南洋各地,一方面解决广东人口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充实南洋的人口。”
    “岳父说的就是我郑氏目前的国策,从大陆向南洋转移人口是我们的坚定国策,这一条不容更改。
    不过这样的人口转移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人口是一直在繁衍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还是会出现。”
    “王上说的是,没有哪一项政策可以包治百病,所以说现在的好政策,十年二十年之后不一定是好政策。
    我们要做到的是不能墨守成规,要对国家大政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只有不断优化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政策才能让经济一直保持活力,用王上概括的一句话就是——与时俱进!”
    郑经被老丈人冷不丁的马屁拍的飘飘然,没想到一贯不苟言笑的老丈人添功如此了得。
    “岳父!这是大家集思广益的功劳,不能算在寡人一人身上!”
    “王上!不必谦让,自王上继位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臣民百姓的凝聚力在所未有,在市井当中,没有几人敢说王上的坏话,就算有一些不开眼的人说几句风凉话,也会被百姓的吐沫星子淹没。”
    郑经经常微服到各个地方查访,自然知道自己的名声不错,不过也没有老丈人说的那么夸张,在郑氏新政中,还是有不少利益受损的人暗自诅咒自己不得好死。
    对唐兴文这种奉承的话,郑经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放在心上,随着郑氏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自己身边阿谀奉承之人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人性,根本改变不了。
    “岳父!你打算在广东如何发展经济?”
    “王上!臣是这么想的,广东本就有不错的蚕桑和茶叶基础,臣主政之后,一方面大力推进平原地区的农桑,让广东成为仅次于江南的蚕桑大省。
    同时在广东设立剿丝厂、丝绸织布厂、印染厂等与蚕桑配套的工厂,有了这些工厂的生产,广东的丝织业一定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广东多山,非常适合茶树种植,在山地发展茶树种植,建立炒茶厂,打造我们广东的茶叶品牌。
    只要这两项发展起来,广东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可以将湖广与江南的生丝都能吸纳过来。”
    郑经点点头道:“想法不错,立足广东的特点,发展适合广东的产业,而且广东靠海,生产出的产品能够快速运输到南洋各地交易。
    不过寡人有一个疑问,不知岳父有没有考虑到?”
    “王上请问!”
    “若是按照岳父的这种施政模式,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大户,肯定不会顾及百姓的死活,大量的种植桑树、茶树,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大量的土地都种植了桑树与茶树,广东本来就山多地少,那么粮食问题怎么解决,若是不能解决粮食问题,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就会出现极大的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