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全取广东
刘进忠发现自己被人家耍了,合着耿精忠是想空手套白狼,老子还要自带干粮帮你打仗,哪找这种美事去!
可是这样一来刘进忠发现自己成了孤军,被郑军与耿军两面包围了,无论向哪边发展都会受到两边的打击,只能困守在潮州府。
这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刘进忠明白了虽然郑军给出的条件看似苛刻,实际上却是真心愿意接纳他们。
至于郑军要拆分他手下的绿营人马,想必与满清朝廷削藩的意思差不多,不愿意自己的麾下还有不听指挥的军队。
郑军可不管刘进忠心里作何想法,依然按照自己的制定好的策略,稳步想着整个广东推进,延平王的要求是, 陆军走到哪里, 新政就必须推进到哪里。
这一条硬性的要求就注定了郑军根本不可能快速向前突进,郑氏上下随时都绷着一根弦防止地方势力的反扑。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士绅大户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坐视自家多少年的积累一朝化为乌有,实施新政的各个县城或多或少都有反抗的大户人家。
这些反抗的大户无一例外都被负责驻守的地方民兵快速平定,可是这种治安战最能消磨士兵的意志,毕竟士兵们对付的都是与他们一样的百姓,甚至说话的乡音都大差不多。
这些士绅大户偏偏会煽动依附他们的佃户百姓,大户们抓住了新政中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新政中要求所有的土地都要纳税。
那些原本投献士绅的土地是不用交税,只用给士绅大户佃租土地一半的租子,按照旧时官府的苛政,这些投献的百姓负担要比自耕农轻松许多。
可以说大户得利、百姓得利,唯一吃亏的就是官府,如今这新政一出,士绅大户再也无法给投献百姓逃避官府的赋税,而且因为土地的投献问题, 百姓连本来是自己的土地都拿不回来。
老百姓当然不愿意了,这些百姓在士绅的背后撺掇下,成了闹事的主流,他们会聚到一起,到官府抗议,反对新政。
更有甚者,竟然在官府门前自杀泄愤,以激起百姓的怒火,都是大字不识的愚昧百姓,在受到死人的刺激下,便会动手攻击官府。
这个时候,驻防的民兵就不得不出动镇压,尽管民兵的手里一般都是用刀枪一类冷兵器对付百姓,可是只要动起手来就难免出现伤亡。
当百姓发现自己身边的同伴倒下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才开始感到后怕,再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等到郑氏官府审讯这些百姓的时候,这些百姓竟然说不出是谁在指使的他们,他们都不知道听谁的挑唆,一时头脑一热便冲了出来。
这就跟网络上那些带节奏的水军一般, 当这些水军把矛盾挑起来之后,便纷纷删除账号改头换面消失在人群当中, 只有那些被带起节奏的人还在傻乎乎地向前冲。
这种人自古至今就没有断绝过, 过着极端精致利己的日子,又在背地里暗戳戳地使坏,表面上还要装作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把自己当做百姓的意见领袖,恶心不恶心!
郑经知道随着新政的推进,这样的事件只会越来越多,毕竟郑氏是在掀翻一个阶级,重新树立起一个阶级。
郑经树立起的这个新的阶级就叫做国家资本与民间工商资本,虽然这个新的阶级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个阶级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控制所有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
由国家控制最大的好处是国家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好的运转下去,会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而不计较是否有利可图。
可以预见的将来,郑经知道郑氏越往前推进,就会越艰难,当所有的士绅都看清楚了郑氏的政治制度,一定会豁出命来与郑氏拼命,甚至他们还有可能会促使满清与吴三桂的和解,共同对付郑氏。
这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战争,远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想要赢得未来的胜利,郑氏就必须要夯实自己领地的基础,不给敌人任何渗透颠覆的机会。
随着肇庆的平稳下来,郑军开始北上兵临韶州,韶州虽有梅岭等天险,然而历代的天险都是用于防备由北向南的攻击,在面对郑军由南向北的攻击却没有任何的作用。
当郑军抵达韶州城外时,尚之信派人送来口信,希望郑军能够给他几天时间,他已经控制了整个尚氏,转运家眷需要一定的时间。
黄廷知道延平王并不想将尚家的实力削弱太多,保持一定的实力,对维持将来的平衡有好处。所以便点头给了尚之信两天的时间,同时要求尚之信可以带走金银,不得带走官仓的粮食。两天之后无论尚之信是否撤走,郑军都要进韶州城。
顺便拿下南岭各处天险,在各处天险布置兵力以应对清军有可能的进攻。
两天后,尚之信遵守承诺退出了韶州城,郑军没有动刀兵便接管了韶州城,顺带着一路尾随着尚军的脚步拿下了南雄,目送尚军从瑶岭与大庾岭孔道退入赣州府。
至此郑军已经拿下了除去潮州府之外的所有州府,郑军的第一战略目标已经大半完成,只剩下一个潮州府郑经在等待刘进忠最后的决定。
之所以特殊对待刘进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也是带兵的将领,但是却不像其他带兵的绿营将领,走到哪里都如蝗虫过境一般。
可以说刘进忠在清初的这些汉人将领中是个比较另类的存在,虽然不敢说从来不扰民,但是在他的十三营大部分官兵都很尊敬刘进忠,也愿意跟着他干。
当然也有一些受不了刘军清苦的军头想要借着沈瑞将刘进忠扳倒,结果却是被刘进忠一勺烩了。
刘进忠想要反清最初的原因也是因为沈军军纪太差,双方因为沈军祸害百姓发生过多次冲突,满清居然将这样的军队当成自家人,而把他的军队当成外人。
这让刘进忠对满清的行为很不齿,这些不满在吴三桂起兵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宣泄口,可是现在左右摇摆之后,刘进忠发现自己现在竟然里外不是人了。
以刘军这点人马和装备,刘进忠知道,自己若是不依附强者,早晚都会被人灭掉,为了手下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他都必须给这些人找一条活路。
为了表示诚意,刘进忠安排好部属之后,亲自跑了一趟广州城面见郑经。其实郑经也在等着刘进忠,不解决刘进忠始终是一个隐患。
对于刘进忠冒着被郑军拿住的风险,亲自来找郑军谈判,已经说明了刘进忠有足够的诚意。
让刘进忠没想到的是郑军并没有因为他的左右摇摆而对他冷眼相待,郑经非常热情地接见了他,并且告诉他郑氏提出的条件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只要刘军愿意归顺,一切按照这些条件办。
首先郑军会对整个刘军进行甄别,符合郑军标准的士兵留在郑军的序列当中,正式成为郑军的野战部队的一员,
不符合郑军条件的士兵,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移民到南洋耕田,官府免费分配土地,当然这些土地需要自己开垦。
另一条是加入郑氏的筑路队,成为筑路兵,筑路兵的职责是为郑氏修筑各个府县之间的官道,当然真正的劳力是劳改营的囚犯,筑路兵的职责是看守这些劳改营的囚犯。
刘军的士兵大多数都选择了筑路兵,这些筑路兵就成了郑氏建设兵团的雏形,建设兵团将来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庞然大物,就连郑经都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
最难处置的还是中层以上的军官,郑氏同样给了这些军官两条路,一条是解甲归田郑氏一次性发放足额的遣散费用,愿意回自己原籍也可以,去郑氏拨给的安置地也行。
另一条是还愿意继续当兵的,全部到承天府进入陆军学堂学习,只有完成全部的学科才能安排到各个部队带兵,郑氏保证按照每个人原有的级别进行酌情安置。
可是这样一来刘进忠发现自己成了孤军,被郑军与耿军两面包围了,无论向哪边发展都会受到两边的打击,只能困守在潮州府。
这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刘进忠明白了虽然郑军给出的条件看似苛刻,实际上却是真心愿意接纳他们。
至于郑军要拆分他手下的绿营人马,想必与满清朝廷削藩的意思差不多,不愿意自己的麾下还有不听指挥的军队。
郑军可不管刘进忠心里作何想法,依然按照自己的制定好的策略,稳步想着整个广东推进,延平王的要求是, 陆军走到哪里, 新政就必须推进到哪里。
这一条硬性的要求就注定了郑军根本不可能快速向前突进,郑氏上下随时都绷着一根弦防止地方势力的反扑。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士绅大户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坐视自家多少年的积累一朝化为乌有,实施新政的各个县城或多或少都有反抗的大户人家。
这些反抗的大户无一例外都被负责驻守的地方民兵快速平定,可是这种治安战最能消磨士兵的意志,毕竟士兵们对付的都是与他们一样的百姓,甚至说话的乡音都大差不多。
这些士绅大户偏偏会煽动依附他们的佃户百姓,大户们抓住了新政中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新政中要求所有的土地都要纳税。
那些原本投献士绅的土地是不用交税,只用给士绅大户佃租土地一半的租子,按照旧时官府的苛政,这些投献的百姓负担要比自耕农轻松许多。
可以说大户得利、百姓得利,唯一吃亏的就是官府,如今这新政一出,士绅大户再也无法给投献百姓逃避官府的赋税,而且因为土地的投献问题, 百姓连本来是自己的土地都拿不回来。
老百姓当然不愿意了,这些百姓在士绅的背后撺掇下,成了闹事的主流,他们会聚到一起,到官府抗议,反对新政。
更有甚者,竟然在官府门前自杀泄愤,以激起百姓的怒火,都是大字不识的愚昧百姓,在受到死人的刺激下,便会动手攻击官府。
这个时候,驻防的民兵就不得不出动镇压,尽管民兵的手里一般都是用刀枪一类冷兵器对付百姓,可是只要动起手来就难免出现伤亡。
当百姓发现自己身边的同伴倒下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才开始感到后怕,再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等到郑氏官府审讯这些百姓的时候,这些百姓竟然说不出是谁在指使的他们,他们都不知道听谁的挑唆,一时头脑一热便冲了出来。
这就跟网络上那些带节奏的水军一般, 当这些水军把矛盾挑起来之后,便纷纷删除账号改头换面消失在人群当中, 只有那些被带起节奏的人还在傻乎乎地向前冲。
这种人自古至今就没有断绝过, 过着极端精致利己的日子,又在背地里暗戳戳地使坏,表面上还要装作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把自己当做百姓的意见领袖,恶心不恶心!
郑经知道随着新政的推进,这样的事件只会越来越多,毕竟郑氏是在掀翻一个阶级,重新树立起一个阶级。
郑经树立起的这个新的阶级就叫做国家资本与民间工商资本,虽然这个新的阶级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个阶级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控制所有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
由国家控制最大的好处是国家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好的运转下去,会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而不计较是否有利可图。
可以预见的将来,郑经知道郑氏越往前推进,就会越艰难,当所有的士绅都看清楚了郑氏的政治制度,一定会豁出命来与郑氏拼命,甚至他们还有可能会促使满清与吴三桂的和解,共同对付郑氏。
这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战争,远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想要赢得未来的胜利,郑氏就必须要夯实自己领地的基础,不给敌人任何渗透颠覆的机会。
随着肇庆的平稳下来,郑军开始北上兵临韶州,韶州虽有梅岭等天险,然而历代的天险都是用于防备由北向南的攻击,在面对郑军由南向北的攻击却没有任何的作用。
当郑军抵达韶州城外时,尚之信派人送来口信,希望郑军能够给他几天时间,他已经控制了整个尚氏,转运家眷需要一定的时间。
黄廷知道延平王并不想将尚家的实力削弱太多,保持一定的实力,对维持将来的平衡有好处。所以便点头给了尚之信两天的时间,同时要求尚之信可以带走金银,不得带走官仓的粮食。两天之后无论尚之信是否撤走,郑军都要进韶州城。
顺便拿下南岭各处天险,在各处天险布置兵力以应对清军有可能的进攻。
两天后,尚之信遵守承诺退出了韶州城,郑军没有动刀兵便接管了韶州城,顺带着一路尾随着尚军的脚步拿下了南雄,目送尚军从瑶岭与大庾岭孔道退入赣州府。
至此郑军已经拿下了除去潮州府之外的所有州府,郑军的第一战略目标已经大半完成,只剩下一个潮州府郑经在等待刘进忠最后的决定。
之所以特殊对待刘进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也是带兵的将领,但是却不像其他带兵的绿营将领,走到哪里都如蝗虫过境一般。
可以说刘进忠在清初的这些汉人将领中是个比较另类的存在,虽然不敢说从来不扰民,但是在他的十三营大部分官兵都很尊敬刘进忠,也愿意跟着他干。
当然也有一些受不了刘军清苦的军头想要借着沈瑞将刘进忠扳倒,结果却是被刘进忠一勺烩了。
刘进忠想要反清最初的原因也是因为沈军军纪太差,双方因为沈军祸害百姓发生过多次冲突,满清居然将这样的军队当成自家人,而把他的军队当成外人。
这让刘进忠对满清的行为很不齿,这些不满在吴三桂起兵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宣泄口,可是现在左右摇摆之后,刘进忠发现自己现在竟然里外不是人了。
以刘军这点人马和装备,刘进忠知道,自己若是不依附强者,早晚都会被人灭掉,为了手下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他都必须给这些人找一条活路。
为了表示诚意,刘进忠安排好部属之后,亲自跑了一趟广州城面见郑经。其实郑经也在等着刘进忠,不解决刘进忠始终是一个隐患。
对于刘进忠冒着被郑军拿住的风险,亲自来找郑军谈判,已经说明了刘进忠有足够的诚意。
让刘进忠没想到的是郑军并没有因为他的左右摇摆而对他冷眼相待,郑经非常热情地接见了他,并且告诉他郑氏提出的条件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只要刘军愿意归顺,一切按照这些条件办。
首先郑军会对整个刘军进行甄别,符合郑军标准的士兵留在郑军的序列当中,正式成为郑军的野战部队的一员,
不符合郑军条件的士兵,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移民到南洋耕田,官府免费分配土地,当然这些土地需要自己开垦。
另一条是加入郑氏的筑路队,成为筑路兵,筑路兵的职责是为郑氏修筑各个府县之间的官道,当然真正的劳力是劳改营的囚犯,筑路兵的职责是看守这些劳改营的囚犯。
刘军的士兵大多数都选择了筑路兵,这些筑路兵就成了郑氏建设兵团的雏形,建设兵团将来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庞然大物,就连郑经都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
最难处置的还是中层以上的军官,郑氏同样给了这些军官两条路,一条是解甲归田郑氏一次性发放足额的遣散费用,愿意回自己原籍也可以,去郑氏拨给的安置地也行。
另一条是还愿意继续当兵的,全部到承天府进入陆军学堂学习,只有完成全部的学科才能安排到各个部队带兵,郑氏保证按照每个人原有的级别进行酌情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