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
最近蒋敬之都是自个儿去蒋宅吃饭,洗漱后,换了件衣服,关门出发,独留叶明泽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家里原先那一两百斤鲜鱿鱼,早就卖完。叶家也没再碰到鱿鱼群,只每次零星的抓到几个。靠这点完全就是杯水车薪。大伯娘她们都是从他人手中购买,当然叶家村人优先。价格是两文一斤。这个价格不算最低,但在常用鱼类中算是垫底。
大伯娘妯娌四个,现在兴致正高昂,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动手赚取银子更令人开心。谁都想为家人做贡献,女子当然也不能例外。
按这样的速度,每次出摊子都能赚个几百文,逢集时,赚到的更多。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每房能赚个六七两银子。这个数目不小了。往年一年下来,能到手的也就一两多银子,这还是家里条件好。条件差的,还不得媳妇往里倒贴?
不过跟风的已经开始出现,暂时还没分去多少客流,对叶家影响不大。
妯娌几个一边高高兴兴地赚钱,一边为以后这样好的生意即将被人分薄利润而懊恼,简直是痛并快乐着。
叶明泽看了,只能报以呵呵。他能说什么呢?烤鱿鱼又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很容易被模仿。大多数事物都这样,没有太大技术含量,就只能赚个先手钱。而也就是这个先手钱,赚头才大。叶家这样已经很好,不需要太挂心以后的事。
☆、第17章 冬歇前
叶家上房,叶老爷子和温氏正在商议小儿子的婚事。
“老头子,我托人找刘县丞家下人打听了下,他家二女儿性情并不跋扈,只不过毕竟是官家小娘子,总归不可能和其他媳妇一样好说话。我看要是这门亲能成,估计她家会要求在城里置房子。”温氏对自己的小儿子宝贝的紧,自然费了不少心思打听。
叶老爷子自从知道小儿子的这门亲事时,就考虑过这个可能。县丞是正八品官,虽是个小官,在阳山县却是第二把手,除了曹知县,就他官职最大。这样的人,平时他家根本接触不到。从小娇生惯养的娇小姐,让他住到叶家村,想想都觉得不大可能。
“县丞家只是有这个意思,现在还没确定。等下则全回来,你把探到的情况告诉他,听听他的看法再决定不迟。”
“那成。老头子,那我忙去了。”温氏虽偏心自己的孩子,人倒是勤快。
“则全,过来。娘找你有点事。”温氏拉着刚到家的小儿子往上房走去。
叶老爷子在炕上坐着,看小儿子进来,招呼他坐到他对面。
温氏把女方的一些情况详细地说给小儿子听,中间还夹杂着她自己的看法。
“爹,娘,我正要跟你们说这件事。今天学正和我说,咱们县里的主簿下个月就要退下来。要是有刘县丞帮助的话,我很有可能拿下这个位置。”叶则全本来就不反对这门亲事,有了这个契机,更不会放弃,“爹,我们动作要快,先得把亲事确定下来。”
“成,明天就找媒婆去刘县丞家提亲。”叶老爷子对于家里即将出个当官的,心里有点小激动。
叶则全命挺好,有个护崽的娘,从小就没干过农活,只一门心思进学。除了没有丫鬟小厮伺候,他跟大户人家公子也差不离。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除了教书育人,给人做账房先生之外,他也就能谋个管当当。
若无意外,叶家村不是他能久待的地方。
这边刚请了媒婆提亲,那边很快就应了。毕竟双方都有意思,不会刻意为难。
双方经过磋商后,最终定下下个月定亲,明年三月完婚。
因为定亲对象是官家小姐,聘礼肯定比农家的要高。女方家减了又减,最终定下三十两。这个数目已经是最低标准,再低县丞家就得闹笑话了。
叶老爷子召集五个儿子,把小儿子的情况一说,最后提出先从公中支五十五两,聘礼三十两,剩下的勉强可以在阳山县城购置一个一进的小院子。五两是本就该给的聘礼银子。另外五十两,提前分了,每个儿子十两,其中四十两银子算是叶则全借的,明年之后再还上。
对此,其他四个儿子表示理解,都没有意见。
那边正忙着张罗亲事,这边叶明泽也在为粮食烦恼。蒋宅不包括两个主子,现有人口三十七人,其中七个为小孩。一年下来,怎么也得消耗两万多斤。蒋敬之嫁妆田只收获了一万多斤,粮食缺口很大。
这些天,出了几次船,收获不甚大。平均下来,出一次海差不多能有一两银子。叶明泽算了算,他现在手头有三十几两,蒋敬之手里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
叶明泽决定,他手头留下够用的银子,其他的都归蒋敬之保管。给蒋敬之凑够五十两银子后,他手里只剩下十来两银子。
这些银子,他暂时不打算动用。之后每次出海得的银子,他打算拿出一半购买粗粮。往年红薯玉米之类,米铺卖价两文一斤,今年受到旱情影响,涨到了两斤五文,叶明泽却不得不买。
他等不及明年的收获。既然可能面临末世,到时世道一定很乱,他必须要有自保的能力,买人口是最快速简单的方法。古代人忠诚度远比现代人要高,特别是这些签了死契的仆役,主家只要善待他们,他们轻易不会背叛,即使他们能力很强也是如此。
而善待他们的最低要求是让他们吃饱,粮食自然是越多越好。叶明泽打算一直买下去,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即使他的预感错误,末世并没来,剩下的粮食也可以再卖出去,实际损失并不大。
秋收后正是一年当中粮价最贱的时候,现在不买更待何时?难道还要等到青黄不接,粮价上涨之后?
按现在一天一两银子的收入,拿出一半买粮食,差不多每天能买两百斤,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购进五千斤。等到十二月猫冬时,来年蒋宅一年的口粮就差不多齐活了。
叶明泽也建议叶母多买点粗粮备着。叶家手上只有四万多斤粮食,敞开了吃,可能还吃不到两年。再说,等明年五叔成亲后分家时,自家只能分到六七千斤。总共七口人,都是青壮年,这点粮食仅够吃个一年半,抗风险能力太差。
这件事,叶明泽只跟叶母商量,并没有告知叶父。万一闹灾荒,被人知道他家有很多粮食,这不是遭贼惦记吗?
买粮的事,都是悄悄进行的。蒋宅三十七个仆役,除去小孩子,还有三十个大人可以轮流着购粮。镇子和县城的米铺又不止一家,每人所有铺子走一遍,估计到歇冬时,一轮还走不完。叶母让买的粮食叶家没地放,都放在蒋宅里专门隔出的地窖里,并不用担心被人发现。
很快进入十月末,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期间,叶明泽和蒋敬之又偷摸去晒了几次盐,直到装满两麻袋才停止。只要不晒制太多的海货,这些盐足够一家子人使用好久。
十一月初,下了第一场雪,一年的旱情宣告彻底结束。这场雪很大,等叶明泽起来时,已积了一尺厚。
叶家村人都有经验,那几户茅草房顶的都搬进了全村人共有的泥瓦房。房间是特制的,炕占了一半面积。每家一间,所有人都挤在一张炕上,挤挤挨挨地。
早饭后,叶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堂屋到大门口的雪要扫除,屋顶更是不能积雪。没看到雪还在下吗?万一压垮房顶如何是好?只能辛苦点勤扫雪。
下雪天当然不能出海。这里十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零度左右,今年算是比较暖和的年份。往年第一场雪都在十月份,今年算是来晚了。
前几天,叶家就开始烧炕。为了省柴火,每房人都挤在一间炕床最大的房间。像大房这样有儿媳妇的,只在炕床上用屏风帘子隔出一个个小空间,也算是有个私密的地方。
蒋敬之当然不可能也这样,他和叶明泽还是在原先的新房里,柴火的问题,他们自己负责。
这场大雪一直下了三天,叶家人也扫了三天雪,又冷又累,又不得不为之,真心不好受。十一月虽说温度常常达到零下几度,人类活动还算很频繁。
雪停第二天,叶家村人抓紧时间开始出海。等到十二月份,就不适合人类活动了。
叶明泽和蒋敬之给出海人员每人配备了一身厚实的装束:帽子、手套、围巾和棉大衣。这些加起来,抵御零度左右的寒冷问题不大。渔船上燃着炉子,上面架着水壶,时不时能喝口热水或姜汤暖暖身子。每人还配有一小壶酒,实在冷了就抿一口。
虽说这个温度还能承受,可海上常年有风,风级不大,刮在人身上却生疼。哎,真是做什么都不容易啊!
叶明泽两人已经算是很好的主家,基本能考虑的都考虑到了。他们穿的厚实,可仍止不住寒冷的侵袭。
即将进入十二月,这是今年最后一次出海。叶明泽站在船上,感受着刺骨的寒风,神色肃穆。他低下身子,帮边上的蒋敬之紧了紧披风。
自从上次视野翻倍后,叶明泽能力增长的并不明显。他现在也只能看清二十七八米深处,再深只能见到模糊的影子。
他想了想,让蒋敬之集中精神,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蒋敬之照做,一开始没有反应。过了好一会,叶明泽感觉原本看不清的地方变得清晰,可惜只维持了一刹那,转眼又变得模糊。
叶明泽让蒋敬之记住刚才的感觉,按照方才的做法再来一次。反反复复中,蒋敬之进入那种状态的时间越来越短,持续性也越来越高。叶明泽则成了他的试验品,视野一会大一会小,搞得他一个不晕船的都有点头晕目眩。一直到蒋敬之能完全掌握时,他都想吐了。
在蒋敬之的加持下,叶明泽的视野又翻了一倍,不管是在空气,还是在水中。不过因为蒋敬之是第一次使用,精神力消耗的有点快,持续时间超过一刻钟,就得休息不少时间。
有了更大的视野,叶明泽找到鱼群的几率大大增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快要收工时,渔船撞上了一个金枪鱼群。它们游弋在三四十米深处,普通人根本看不清。船上的人也只当叶明泽比较有经验,会看鱼群,倒也没多想什么。
☆、第18章 冷冬
鱼群很大,叶明泽他们足足下了七网。每网少的四五百斤,多的高达七八百斤。这一次捕获的量,目测有四五千斤。众人没有将鱼装筐,直接打道回府。这个重量已经接近这艘渔船的载重极限。再多,估计这艘渔船将承受不住。
此次收获抵得上往日出海二十次左右的渔获总量,可谓是大丰收,所有人都笑容满面。
这回可不比这艘渔船的处女航,码头上空空荡荡的。他们回来的时间有点晚,其他渔船早就收工靠岸。
叶明泽打发人回蒋宅叫人过来帮忙,剩下的人开始装鱼进筐。
这次算是孙老和叶明泽的一次完美合作。孙老凭往日经验指定一个有可能出现鱼群的范围,再由叶明泽凭借超远的视力确定具体位置。
十二月是最冷的一个月,往年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三十度,这个温度已经不适合人类在户外活动。
这次的收获,叶明泽打算留下五百斤鲜鱼。这么低的温度,完全不担心其会腐坏。只要将它们冻在院子里,一直能保存到三月份,俨然是一个天然冷库。
这次金枪鱼卖了个好价钱,每斤六文,价格比往日足足高了一半。
这段时间出海的人数越来越少,再过几天,将彻底断货。外地客商都赶在最后几天疯狂扫货。这个时节,是他们一年当中最赚钱的时候。低温使得路上货物损失很小,还能运的更远,更深入内陆。这也使得这段时间,鱼市变得特别繁忙。一有货到,马上就被货商吃下,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他们还嫌货不够多。
这次量大,叶明泽他们家两辆车都出动,也运了两次才运完。照例,一半银子拿来买粮食,光这一次就有四千多斤粮食入账。
陆陆续续买进的粮食,算上这次,吃到明年秋收完全没问题,甚至还有剩余。可是叶明泽一点安心的感觉也没有。起码也要有个三五年的存粮,他才会停止购入。这还是看在粮食保质期的份上,否则他非得买够能让所有人吃个十年八年的粮食不可。
蒋敬之紧了紧身上的棉袍,大病初愈的身体,对寒冷抵抗力有点弱。他穿的已经比大多数人都多,还是觉得有些冷。叶明泽看了,决定给他买一件皮大衣。好的买不起,买件兔皮羊皮的也不错。
这回蒋敬之跟着一起来卖鱼,是为了提前采购年货。进入十二月后不适宜出行,很多东西都要在那之前采买完毕。
这些天有连续好几天的大集,到处都是人来人往,年节需要的东西都要在这几天里准备充足。
阳山县猫冬的时间长达三个月,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份。这对蒋敬之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帝都不需要猫冬,什么时间出行都没有问题。这里却有如此长的时间不能随意行走,他一时有些难以适应。
两人杂七杂八的零碎东西买了不少。家里不缺海货,两人主要买的是各类肉食。猫冬开始后,各房都是自己开伙。叶老爷子前些天就按人头给每一房分了三个月的口粮,开始猫冬后就各吃各的。当然分到的粮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不够的各家自己出。
这边很少有牛肉卖,这次叶明泽运气比较好,正巧碰到有人卖现场宰杀的老牛肉。他买了好几十斤。接着又买了不少猪肉,排骨五花肉心肝肚之类,原先肥肉和肠子都不打算买。肠子处理起来太麻烦,他自己不爱弄,自然也不想麻烦家人。他和蒋敬之不缺肉食,肥肉太油腻,吃多了不好。后来一想父母吃肉的机会不多,又买了十来斤白肉。
等过几天家里的猪宰了,每房还能分到一些猪肉。往年分到的不多,今年条件好一些,应该能多分一些。
柴火只用来烧炕,点炭盆却不行。叶明泽就买了几筐木炭。木炭这东西不算便宜,他也就没多买。有了木炭,就可以在房间内点上火盆,人就不用老窝在炕上,能活动的范围扩大至整个房间。
回到家,两人身上都冒着冷气,赶紧进屋暖和暖和。等缓和过来,叶明泽取了一部分羊肉给叶老爷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直系长辈还是要孝敬的。
你说叶父叶母?这个哪用操心,虽说没住一起,猫冬的三个月,饭食却是一起用的。叶明泽还好,能做点家常菜,不过味道也就那样,蒋敬之是完全不用考虑的。
当然,叶母也不可能会让两人亲自做饭,这边没有让当家男人下厨的习惯。至于蒋敬之这个儿媳妇,叶母一想起就马上排除,一个大少爷哪会这些?叶母有时候想起,觉得娶这么个大儿媳妇,对他儿子来说有点亏。女儿家会的一切他都不会,不过想想他会的一些女人不会的东西,又释然了,不可能两全其美不是?
最后做饭的重任自然落到家里唯二的女性,叶母和小妹叶柳身上。叶明溪几个看了叶明泽买回来的东西,都喜笑颜开。这个冬天,他们总算能吃好喝好了。
这次,蒋敬之也会和大家一起。猫冬后,再让秦妈送吃食不太现实。
十一月中旬,叶则全和刘县丞家二小姐定了亲。之后在刘县丞的运作之下,叶则全顶了主簿的位子,前些天已经入职。这对于整个叶家村来说都是大事。上叶家门的左邻右舍也越来越多,不求能得到什么实惠,至少也不能得罪人不是?
日子一天比一天冷,时不时下一场雪。这么低的温度,雪一直没有化,越积越厚,天地间到处白茫茫的。直到有一天井水结了冰,叶家人干脆取院子里干净的雪化水用。
现在白天温度都零下十好几度,人出去时都得全副武装,否则很容易冻伤。这种温度下,洗菜都需要掺热水。一家子人整天都呆在屋子里,房间内味道不大好。大家尽量做水分少的吃食,争取少上几次茅厕。
晚上大家都很警醒,以防炕火熄灭,一家子人无声无息地睡死过去。这种事以前曾经发生过,后来大家有了经验,晚上睡觉时保持警惕,甚或干脆派人轮流值夜,白天再补充睡眠。反正都是闲着,什么时候睡都无所谓。
叶家选择后者,总共烧了六个炕。叶老爷子那边由四个儿子轮流照看,其他人由各自负责。叶明泽这边烧了两个炕,由叶父和他们三兄弟轮流,每晚出一人看顾两边。
这样的日子刚开始还很悠闲,时间长了就变成无聊。今年夏天,这边又热又旱,没想到冬天时温度却比往年还低。柴火下降的速度有点快。眼看原本准备的能烧满三个月的柴火,可能只能烧两个月多点,大家脸色都不大好看。
叶家村人还算好的,等到明年二月份,白天温度稍高时,可以去附近的山上砍柴。那些城里镇子上的就比较麻烦,柴火不好弄,只能烧炕时减少用量,温度能保持炕床温热就行。这么一来,人基本只能在炕上活动。一离了炕,温度就急速流失。连给炕添火那么点时间都需要裹得严严实实才行。
这么一来,手上脚上长冻疮的人越来越多。北方人是很少长冻疮的,这边家家户户烧炕,只要柴火充足,北方的冬天比南方还好过不少。南方很多地方最冷也有零度左右,这个温度很尴尬,你可以烧炭火。不烧火盆的话,忍忍也能过去。农家多数自是不用这些的,自然免不了生冻疮。
没想到今年预计错误,大部分人家柴火准备不足,也算是体验了一把长冻疮的感觉。
可是等大部分人家感觉出不对时,柴火已经烧了不少。剩下的,再怎么节省,半数人家还是烧不到三月份。到时,只能各家自己想办法。
叶家人多,准备的柴火不少。原本能烧更久的,现在估计将将能用到三月。
叶家在村子中央,周围都是住家。等到进入二月时,一些人家柴火烧完。叶明泽时不时能听到有人向周围邻居借柴火的声音。叶家自然也是有人上门的,借了几家后,表示剩下的自家都不够用,便不再应门。
等到各家都借无可借时,没柴火的人家只好上山砍柴。村子里并不缺秸秆,这些可以用来做饭,烧炕却是不行的。
几家人约好一起上山。男人们穿着厚厚的袄子,趁着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一两个时辰上山。雪很厚,幸亏堆了几个月,已经很厚实,踩在上面下陷的不多。往常不到十分钟就能走完的路,众人却花了翻倍的时间。
这回他们也不找掉落的树枝,直接就开始砍树。这个还算容易,村里有锯子,砍倒一棵树费不了多少时间。麻烦的是要撸掉枝杈,还得弄下山。路本来就不好走,再扛棵大树,可以想见其中的艰辛。
等辛辛苦苦扛回家里,大冷天的众人还出了一身汗。有了今年的教训,相信明年大家一定会多多准备柴火,估计没有谁会想体验一次这样的经历。
☆、第19章 分家
进入三月份后,气温逐渐开始回升。虽然最低温度仍有零下十几度,白天却在零度左右。村子里变得越来越有人气。
这天是叶林福家小儿子叶则全成亲的日子。村子里能来的人都来了,院子里挤挤挨挨。叶则全的同窗同僚自是不和叶家村人坐一起。堂屋上另开了几桌,由叶明泽和蒋敬之在座上陪着。
叶则全的新房改建过,分了内外两间。外间住丫鬟妈妈,内间住小夫妻两个。
申时初,喜乐响起,新娘子的花轿抬进了叶家。刘二小姐这次只带了两个下人,一个大丫鬟,一个妈妈,再多没地安置不是?其他的人先一步住进了叶则全在县城买的一进小院里。
这次她只住到回门那天。由于家里大伯母也姓刘,只能委屈她叫小刘氏。这个称呼也只在叶家村被叫一下,到了县城,她自会被人称为叶五夫人。
当初蒋敬之嫁进来时,成亲第二日的头一餐,他并没有做。这对于男妻来说,可做可不做。对于女子来说,至少也得意思一下。不要求全部都做,奉上一两个拿手好菜,还是应当的。
小刘氏做了一道瘦肉粥,其他的由她带的厨娘完成。这顿早餐做的很是精细。叶老爷子考虑到小儿媳妇只会在叶家村呆两天,这两天的吃食张罗的很是丰盛。
蒋敬之比小刘氏还大两岁,却比她小了一辈。今天自然也收到了礼物,一个男式银钗。不算贵重,却也算符合他现在的身份。
当天晚上,叶老爷子告知几个儿子,明天分家,并大致说了如何分法。几个儿子都没有意见。
第二天一早,叶家村村长和叶氏族长早早来到叶林福家,为他们分家做个见证。分家这么重大的事情,自然也少不了叶老爷子两个弟弟。
等所有人到齐后,叶老爷子宣布开始分家。
所有财产分成六份,五个儿子一家一份,叶老爷子一份。
田地一共一百零八亩,原先每房负责的那十八亩田自然归在他们各自名下,剩下两亩菜地,五个儿子一家三分地,叶老爷子五分地。
粮食一共还有四万多斤,每家分到六千五百斤,多余的归叶老爷子。
家里的渔船作价三十两银子,最后由老三老四两家一起拿下。其他人每家分到五两银子。
家里还有七十几两银子,一家分十两。叶则全上次借的四十两,这次一并都还了。
至于叶家这个宅子则归老两口。他们家在村里没有其他房子,几个儿子需要自己买地建房。
剩下的都是很琐碎的东西,菜蔬家畜农具之类,也一一划分。
最后是叶老爷子老两口的赡养问题。没想到前面都顺顺当当,这个问题倒让几个儿子起了反应。
叶老爷子决定跟着小儿子住。叶家村多数人家都是跟着大儿子住,他们家比较特殊。
其实沉下心来想一想,完全能理解叶老爷子的想法。家里出了两个举人,叶老爷子肯定会在两人之中选一个,叶明泽是孙子,总归跟叶老爷子隔了一辈,这还没算上温氏。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他也没其他的选择,只能跟着小儿子。
这个消息就像石子落进水中,只荡起一丝涟漪,很快就被大家消化。
至于赡养问题,叶老爷子和叶则全名下的三十六亩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一家负责四亩,剩下的二十亩,他打算佃出去。之后除了四时节礼之外,不用他们再操心。叶家老宅可以任他们住,直到房子建好为止。当然没有哪个儿子会死赖着不走。
叶明泽一家聚在一起,商讨接下来的方案。
叶母算了算手中的银钱,算上今天分到的,差不多有五十五两,起个房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叶父叶母原本只想买个两亩地左右的宅地,叶明泽没同意。他打算把村西北角靠近后山这一片全买下来,只可惜现在钱不够,只能先买一部分。宅地比农田便宜不少,在叶家村,宅地每亩差不多一两银子。
他手上还有三十几两银子,只能先买三十亩宅地,蒋敬之手上的他不打算全部动用。他们一家先在宅地中间圈出一个三进院落。暂时只起第一进的七间正房,其他的等以后有钱了再说。三进院落周围再起十五个独立的一进院子,每一进都占地一亩。这么算下来,十八进房子最少能容纳五百多人,住个一千人也是没问题的。
剩余十二亩地,正好作为菜地,还能养些鸡鸭猪鹅之类家禽家畜。这个比例还算正常。这边每家后院和前院基本一般大,后院多数都用作菜地。
叶明泽为了以后考虑,提议父亲和大伯商量,让他们把房子建在他们边上。两家人挨着方便互相照顾。
叶父和叶明泽当天就把宅地买下来,正式的红契要村长去阳山县城官府办理。地契自然是记在叶明泽名下,起房子的钱也由他来出。父母手中的银钱和田地都归他们和两个弟弟,算是叶明泽对两个弟弟的照顾。
叶父叶母知道叶明泽夫妻两个手中有钱,也就随大儿子的喜好,没有多管。
叶家一下子分出去四家人,每家还都要起房子,叶家村顿时热闹起来。特别是叶明泽买了偌大一片宅地,村民议论了好些天。
很快,到了小刘氏三朝回门的日子。叶则全夫妻俩直接回了阳山县城,叶老爷子和温氏则暂时留在老宅里。他们要等二十亩田租出去后,才会跟着小儿子过。
三月末,温度仍是不高,叶家村的渔船却陆陆续续开始出海。叶明泽自然也不例外,他现在急缺银子,正愁着呢。
四月初,田地开始化冻。叶明泽家后院的十二亩地,由下人花了几天工夫松了一遍土。叶明泽留出一大块地育苗。谁知过了好几天,都没有出苗的迹象。
询问父亲后,最后得出结论,可能是温度不够。叶明泽也没什么好的法子,只能在上面铺一层稻草意思意思。谁想没过几天还真就出苗了。不出苗的情况整个叶家村比比皆是,叶明泽也没让叶父瞒着。等村民知道后,都按此方法办,家家都顺利完成育苗。
苗是育出来了,可是土壤温度不够,还没法大范围移栽。每家的稻草秸秆不够铺满所有的田地,家家户户只能选择部分田地种上。其他的得等温度再高点,才能移苗。
温度这么低,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村里的老人看着只能唉声叹气。
到四月底时,有部分粮食再不种就得错过农时,叶家村人不得不开始尝试移栽,结果有不少都没能成活。育苗多的还好说,继续补上就是。那些育苗少的,可不得抓瞎?
缺口那么大,不补种不行,只得重新育苗。就算种晚了收获少点,那也比空着完全没有收益强吧!
叶明泽当初育苗的时候就考虑到有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每种都栽了不少,倒不用担心这些,没成活的都顺利补上了苗。
很快,叶明泽家的七间正房就起好了,一色的青砖瓦房,地面也铺上了青砖。乔迁宴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新房。
叶明泽外祖父母留下来住了几天,姥娘家人都由衷地为他们一家子高兴。建房子的时候,两个舅舅过来帮忙,被叶明泽劝了回去。他都是花钱请的工匠,自家人都没动手,怎好意思让舅舅上去干活。
“大丫头,还是你有福气啊!”姥娘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就头疼。那家子人那么待她,她还喜欢的跟个什么似的。没事就上娘家来哭诉,顺便搜刮点东西回婆家。这么些年下来,她都烦了,更何况家里其他人,“明泽是个好的,有他在,我是不用再为你操心了!”
“娘,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小妹,你就随她去吧。她那性子不改,到哪都过不如意。”叶母对这个小妹早已经死心,“别管小妹了,娘,你不正也享明泽的福吗?”
姥娘一听也笑开了眉。从去年秋天开始,大女儿家的各时节礼都很丰厚,海货更是不断顿的吃。她家离叶家村有六七里地,并不靠海,原先想要吃点海鱼,还得上镇子县城花钱买。现在光外孙子送的都吃不完,还能余出一些送人。
“娘,家里有再买粮食吗?”叶明泽姥娘家家境和原先的叶家差不多,粮食不缺,却也多不到哪去,银子倒是有一些。
“有呢,我有让你大弟买。零零碎碎加起来,也有五六千斤。”姥娘家人口没有叶家多,家里只两个舅舅,全家人加一起也只十几口人。
“娘,你看今年景况,苗都长不起来,还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有闲钱就买粮食吧。”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又涨了,现在买不划算啊。”
“娘,您看着办吧。指不定今年就丰收了。”叶母只说了自己的看法,便没有再劝。这种还没影的事,她也只是往最坏的方向想,谁知道以后会如何。
☆、第20章 开垦荒地
三月份开春后,每次出海所得,叶明泽没有按照原先那样分配。粮食继续买,只是减小了比例。买的都是粗粮,容易保存的玉米之类占了大多数。
到五月初,两个月来,出海捕鱼一共获利一百两。除去买五
家里原先那一两百斤鲜鱿鱼,早就卖完。叶家也没再碰到鱿鱼群,只每次零星的抓到几个。靠这点完全就是杯水车薪。大伯娘她们都是从他人手中购买,当然叶家村人优先。价格是两文一斤。这个价格不算最低,但在常用鱼类中算是垫底。
大伯娘妯娌四个,现在兴致正高昂,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动手赚取银子更令人开心。谁都想为家人做贡献,女子当然也不能例外。
按这样的速度,每次出摊子都能赚个几百文,逢集时,赚到的更多。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每房能赚个六七两银子。这个数目不小了。往年一年下来,能到手的也就一两多银子,这还是家里条件好。条件差的,还不得媳妇往里倒贴?
不过跟风的已经开始出现,暂时还没分去多少客流,对叶家影响不大。
妯娌几个一边高高兴兴地赚钱,一边为以后这样好的生意即将被人分薄利润而懊恼,简直是痛并快乐着。
叶明泽看了,只能报以呵呵。他能说什么呢?烤鱿鱼又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很容易被模仿。大多数事物都这样,没有太大技术含量,就只能赚个先手钱。而也就是这个先手钱,赚头才大。叶家这样已经很好,不需要太挂心以后的事。
☆、第17章 冬歇前
叶家上房,叶老爷子和温氏正在商议小儿子的婚事。
“老头子,我托人找刘县丞家下人打听了下,他家二女儿性情并不跋扈,只不过毕竟是官家小娘子,总归不可能和其他媳妇一样好说话。我看要是这门亲能成,估计她家会要求在城里置房子。”温氏对自己的小儿子宝贝的紧,自然费了不少心思打听。
叶老爷子自从知道小儿子的这门亲事时,就考虑过这个可能。县丞是正八品官,虽是个小官,在阳山县却是第二把手,除了曹知县,就他官职最大。这样的人,平时他家根本接触不到。从小娇生惯养的娇小姐,让他住到叶家村,想想都觉得不大可能。
“县丞家只是有这个意思,现在还没确定。等下则全回来,你把探到的情况告诉他,听听他的看法再决定不迟。”
“那成。老头子,那我忙去了。”温氏虽偏心自己的孩子,人倒是勤快。
“则全,过来。娘找你有点事。”温氏拉着刚到家的小儿子往上房走去。
叶老爷子在炕上坐着,看小儿子进来,招呼他坐到他对面。
温氏把女方的一些情况详细地说给小儿子听,中间还夹杂着她自己的看法。
“爹,娘,我正要跟你们说这件事。今天学正和我说,咱们县里的主簿下个月就要退下来。要是有刘县丞帮助的话,我很有可能拿下这个位置。”叶则全本来就不反对这门亲事,有了这个契机,更不会放弃,“爹,我们动作要快,先得把亲事确定下来。”
“成,明天就找媒婆去刘县丞家提亲。”叶老爷子对于家里即将出个当官的,心里有点小激动。
叶则全命挺好,有个护崽的娘,从小就没干过农活,只一门心思进学。除了没有丫鬟小厮伺候,他跟大户人家公子也差不离。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除了教书育人,给人做账房先生之外,他也就能谋个管当当。
若无意外,叶家村不是他能久待的地方。
这边刚请了媒婆提亲,那边很快就应了。毕竟双方都有意思,不会刻意为难。
双方经过磋商后,最终定下下个月定亲,明年三月完婚。
因为定亲对象是官家小姐,聘礼肯定比农家的要高。女方家减了又减,最终定下三十两。这个数目已经是最低标准,再低县丞家就得闹笑话了。
叶老爷子召集五个儿子,把小儿子的情况一说,最后提出先从公中支五十五两,聘礼三十两,剩下的勉强可以在阳山县城购置一个一进的小院子。五两是本就该给的聘礼银子。另外五十两,提前分了,每个儿子十两,其中四十两银子算是叶则全借的,明年之后再还上。
对此,其他四个儿子表示理解,都没有意见。
那边正忙着张罗亲事,这边叶明泽也在为粮食烦恼。蒋宅不包括两个主子,现有人口三十七人,其中七个为小孩。一年下来,怎么也得消耗两万多斤。蒋敬之嫁妆田只收获了一万多斤,粮食缺口很大。
这些天,出了几次船,收获不甚大。平均下来,出一次海差不多能有一两银子。叶明泽算了算,他现在手头有三十几两,蒋敬之手里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
叶明泽决定,他手头留下够用的银子,其他的都归蒋敬之保管。给蒋敬之凑够五十两银子后,他手里只剩下十来两银子。
这些银子,他暂时不打算动用。之后每次出海得的银子,他打算拿出一半购买粗粮。往年红薯玉米之类,米铺卖价两文一斤,今年受到旱情影响,涨到了两斤五文,叶明泽却不得不买。
他等不及明年的收获。既然可能面临末世,到时世道一定很乱,他必须要有自保的能力,买人口是最快速简单的方法。古代人忠诚度远比现代人要高,特别是这些签了死契的仆役,主家只要善待他们,他们轻易不会背叛,即使他们能力很强也是如此。
而善待他们的最低要求是让他们吃饱,粮食自然是越多越好。叶明泽打算一直买下去,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即使他的预感错误,末世并没来,剩下的粮食也可以再卖出去,实际损失并不大。
秋收后正是一年当中粮价最贱的时候,现在不买更待何时?难道还要等到青黄不接,粮价上涨之后?
按现在一天一两银子的收入,拿出一半买粮食,差不多每天能买两百斤,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购进五千斤。等到十二月猫冬时,来年蒋宅一年的口粮就差不多齐活了。
叶明泽也建议叶母多买点粗粮备着。叶家手上只有四万多斤粮食,敞开了吃,可能还吃不到两年。再说,等明年五叔成亲后分家时,自家只能分到六七千斤。总共七口人,都是青壮年,这点粮食仅够吃个一年半,抗风险能力太差。
这件事,叶明泽只跟叶母商量,并没有告知叶父。万一闹灾荒,被人知道他家有很多粮食,这不是遭贼惦记吗?
买粮的事,都是悄悄进行的。蒋宅三十七个仆役,除去小孩子,还有三十个大人可以轮流着购粮。镇子和县城的米铺又不止一家,每人所有铺子走一遍,估计到歇冬时,一轮还走不完。叶母让买的粮食叶家没地放,都放在蒋宅里专门隔出的地窖里,并不用担心被人发现。
很快进入十月末,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期间,叶明泽和蒋敬之又偷摸去晒了几次盐,直到装满两麻袋才停止。只要不晒制太多的海货,这些盐足够一家子人使用好久。
十一月初,下了第一场雪,一年的旱情宣告彻底结束。这场雪很大,等叶明泽起来时,已积了一尺厚。
叶家村人都有经验,那几户茅草房顶的都搬进了全村人共有的泥瓦房。房间是特制的,炕占了一半面积。每家一间,所有人都挤在一张炕上,挤挤挨挨地。
早饭后,叶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堂屋到大门口的雪要扫除,屋顶更是不能积雪。没看到雪还在下吗?万一压垮房顶如何是好?只能辛苦点勤扫雪。
下雪天当然不能出海。这里十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零度左右,今年算是比较暖和的年份。往年第一场雪都在十月份,今年算是来晚了。
前几天,叶家就开始烧炕。为了省柴火,每房人都挤在一间炕床最大的房间。像大房这样有儿媳妇的,只在炕床上用屏风帘子隔出一个个小空间,也算是有个私密的地方。
蒋敬之当然不可能也这样,他和叶明泽还是在原先的新房里,柴火的问题,他们自己负责。
这场大雪一直下了三天,叶家人也扫了三天雪,又冷又累,又不得不为之,真心不好受。十一月虽说温度常常达到零下几度,人类活动还算很频繁。
雪停第二天,叶家村人抓紧时间开始出海。等到十二月份,就不适合人类活动了。
叶明泽和蒋敬之给出海人员每人配备了一身厚实的装束:帽子、手套、围巾和棉大衣。这些加起来,抵御零度左右的寒冷问题不大。渔船上燃着炉子,上面架着水壶,时不时能喝口热水或姜汤暖暖身子。每人还配有一小壶酒,实在冷了就抿一口。
虽说这个温度还能承受,可海上常年有风,风级不大,刮在人身上却生疼。哎,真是做什么都不容易啊!
叶明泽两人已经算是很好的主家,基本能考虑的都考虑到了。他们穿的厚实,可仍止不住寒冷的侵袭。
即将进入十二月,这是今年最后一次出海。叶明泽站在船上,感受着刺骨的寒风,神色肃穆。他低下身子,帮边上的蒋敬之紧了紧披风。
自从上次视野翻倍后,叶明泽能力增长的并不明显。他现在也只能看清二十七八米深处,再深只能见到模糊的影子。
他想了想,让蒋敬之集中精神,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蒋敬之照做,一开始没有反应。过了好一会,叶明泽感觉原本看不清的地方变得清晰,可惜只维持了一刹那,转眼又变得模糊。
叶明泽让蒋敬之记住刚才的感觉,按照方才的做法再来一次。反反复复中,蒋敬之进入那种状态的时间越来越短,持续性也越来越高。叶明泽则成了他的试验品,视野一会大一会小,搞得他一个不晕船的都有点头晕目眩。一直到蒋敬之能完全掌握时,他都想吐了。
在蒋敬之的加持下,叶明泽的视野又翻了一倍,不管是在空气,还是在水中。不过因为蒋敬之是第一次使用,精神力消耗的有点快,持续时间超过一刻钟,就得休息不少时间。
有了更大的视野,叶明泽找到鱼群的几率大大增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快要收工时,渔船撞上了一个金枪鱼群。它们游弋在三四十米深处,普通人根本看不清。船上的人也只当叶明泽比较有经验,会看鱼群,倒也没多想什么。
☆、第18章 冷冬
鱼群很大,叶明泽他们足足下了七网。每网少的四五百斤,多的高达七八百斤。这一次捕获的量,目测有四五千斤。众人没有将鱼装筐,直接打道回府。这个重量已经接近这艘渔船的载重极限。再多,估计这艘渔船将承受不住。
此次收获抵得上往日出海二十次左右的渔获总量,可谓是大丰收,所有人都笑容满面。
这回可不比这艘渔船的处女航,码头上空空荡荡的。他们回来的时间有点晚,其他渔船早就收工靠岸。
叶明泽打发人回蒋宅叫人过来帮忙,剩下的人开始装鱼进筐。
这次算是孙老和叶明泽的一次完美合作。孙老凭往日经验指定一个有可能出现鱼群的范围,再由叶明泽凭借超远的视力确定具体位置。
十二月是最冷的一个月,往年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三十度,这个温度已经不适合人类在户外活动。
这次的收获,叶明泽打算留下五百斤鲜鱼。这么低的温度,完全不担心其会腐坏。只要将它们冻在院子里,一直能保存到三月份,俨然是一个天然冷库。
这次金枪鱼卖了个好价钱,每斤六文,价格比往日足足高了一半。
这段时间出海的人数越来越少,再过几天,将彻底断货。外地客商都赶在最后几天疯狂扫货。这个时节,是他们一年当中最赚钱的时候。低温使得路上货物损失很小,还能运的更远,更深入内陆。这也使得这段时间,鱼市变得特别繁忙。一有货到,马上就被货商吃下,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他们还嫌货不够多。
这次量大,叶明泽他们家两辆车都出动,也运了两次才运完。照例,一半银子拿来买粮食,光这一次就有四千多斤粮食入账。
陆陆续续买进的粮食,算上这次,吃到明年秋收完全没问题,甚至还有剩余。可是叶明泽一点安心的感觉也没有。起码也要有个三五年的存粮,他才会停止购入。这还是看在粮食保质期的份上,否则他非得买够能让所有人吃个十年八年的粮食不可。
蒋敬之紧了紧身上的棉袍,大病初愈的身体,对寒冷抵抗力有点弱。他穿的已经比大多数人都多,还是觉得有些冷。叶明泽看了,决定给他买一件皮大衣。好的买不起,买件兔皮羊皮的也不错。
这回蒋敬之跟着一起来卖鱼,是为了提前采购年货。进入十二月后不适宜出行,很多东西都要在那之前采买完毕。
这些天有连续好几天的大集,到处都是人来人往,年节需要的东西都要在这几天里准备充足。
阳山县猫冬的时间长达三个月,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份。这对蒋敬之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帝都不需要猫冬,什么时间出行都没有问题。这里却有如此长的时间不能随意行走,他一时有些难以适应。
两人杂七杂八的零碎东西买了不少。家里不缺海货,两人主要买的是各类肉食。猫冬开始后,各房都是自己开伙。叶老爷子前些天就按人头给每一房分了三个月的口粮,开始猫冬后就各吃各的。当然分到的粮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不够的各家自己出。
这边很少有牛肉卖,这次叶明泽运气比较好,正巧碰到有人卖现场宰杀的老牛肉。他买了好几十斤。接着又买了不少猪肉,排骨五花肉心肝肚之类,原先肥肉和肠子都不打算买。肠子处理起来太麻烦,他自己不爱弄,自然也不想麻烦家人。他和蒋敬之不缺肉食,肥肉太油腻,吃多了不好。后来一想父母吃肉的机会不多,又买了十来斤白肉。
等过几天家里的猪宰了,每房还能分到一些猪肉。往年分到的不多,今年条件好一些,应该能多分一些。
柴火只用来烧炕,点炭盆却不行。叶明泽就买了几筐木炭。木炭这东西不算便宜,他也就没多买。有了木炭,就可以在房间内点上火盆,人就不用老窝在炕上,能活动的范围扩大至整个房间。
回到家,两人身上都冒着冷气,赶紧进屋暖和暖和。等缓和过来,叶明泽取了一部分羊肉给叶老爷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直系长辈还是要孝敬的。
你说叶父叶母?这个哪用操心,虽说没住一起,猫冬的三个月,饭食却是一起用的。叶明泽还好,能做点家常菜,不过味道也就那样,蒋敬之是完全不用考虑的。
当然,叶母也不可能会让两人亲自做饭,这边没有让当家男人下厨的习惯。至于蒋敬之这个儿媳妇,叶母一想起就马上排除,一个大少爷哪会这些?叶母有时候想起,觉得娶这么个大儿媳妇,对他儿子来说有点亏。女儿家会的一切他都不会,不过想想他会的一些女人不会的东西,又释然了,不可能两全其美不是?
最后做饭的重任自然落到家里唯二的女性,叶母和小妹叶柳身上。叶明溪几个看了叶明泽买回来的东西,都喜笑颜开。这个冬天,他们总算能吃好喝好了。
这次,蒋敬之也会和大家一起。猫冬后,再让秦妈送吃食不太现实。
十一月中旬,叶则全和刘县丞家二小姐定了亲。之后在刘县丞的运作之下,叶则全顶了主簿的位子,前些天已经入职。这对于整个叶家村来说都是大事。上叶家门的左邻右舍也越来越多,不求能得到什么实惠,至少也不能得罪人不是?
日子一天比一天冷,时不时下一场雪。这么低的温度,雪一直没有化,越积越厚,天地间到处白茫茫的。直到有一天井水结了冰,叶家人干脆取院子里干净的雪化水用。
现在白天温度都零下十好几度,人出去时都得全副武装,否则很容易冻伤。这种温度下,洗菜都需要掺热水。一家子人整天都呆在屋子里,房间内味道不大好。大家尽量做水分少的吃食,争取少上几次茅厕。
晚上大家都很警醒,以防炕火熄灭,一家子人无声无息地睡死过去。这种事以前曾经发生过,后来大家有了经验,晚上睡觉时保持警惕,甚或干脆派人轮流值夜,白天再补充睡眠。反正都是闲着,什么时候睡都无所谓。
叶家选择后者,总共烧了六个炕。叶老爷子那边由四个儿子轮流照看,其他人由各自负责。叶明泽这边烧了两个炕,由叶父和他们三兄弟轮流,每晚出一人看顾两边。
这样的日子刚开始还很悠闲,时间长了就变成无聊。今年夏天,这边又热又旱,没想到冬天时温度却比往年还低。柴火下降的速度有点快。眼看原本准备的能烧满三个月的柴火,可能只能烧两个月多点,大家脸色都不大好看。
叶家村人还算好的,等到明年二月份,白天温度稍高时,可以去附近的山上砍柴。那些城里镇子上的就比较麻烦,柴火不好弄,只能烧炕时减少用量,温度能保持炕床温热就行。这么一来,人基本只能在炕上活动。一离了炕,温度就急速流失。连给炕添火那么点时间都需要裹得严严实实才行。
这么一来,手上脚上长冻疮的人越来越多。北方人是很少长冻疮的,这边家家户户烧炕,只要柴火充足,北方的冬天比南方还好过不少。南方很多地方最冷也有零度左右,这个温度很尴尬,你可以烧炭火。不烧火盆的话,忍忍也能过去。农家多数自是不用这些的,自然免不了生冻疮。
没想到今年预计错误,大部分人家柴火准备不足,也算是体验了一把长冻疮的感觉。
可是等大部分人家感觉出不对时,柴火已经烧了不少。剩下的,再怎么节省,半数人家还是烧不到三月份。到时,只能各家自己想办法。
叶家人多,准备的柴火不少。原本能烧更久的,现在估计将将能用到三月。
叶家在村子中央,周围都是住家。等到进入二月时,一些人家柴火烧完。叶明泽时不时能听到有人向周围邻居借柴火的声音。叶家自然也是有人上门的,借了几家后,表示剩下的自家都不够用,便不再应门。
等到各家都借无可借时,没柴火的人家只好上山砍柴。村子里并不缺秸秆,这些可以用来做饭,烧炕却是不行的。
几家人约好一起上山。男人们穿着厚厚的袄子,趁着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一两个时辰上山。雪很厚,幸亏堆了几个月,已经很厚实,踩在上面下陷的不多。往常不到十分钟就能走完的路,众人却花了翻倍的时间。
这回他们也不找掉落的树枝,直接就开始砍树。这个还算容易,村里有锯子,砍倒一棵树费不了多少时间。麻烦的是要撸掉枝杈,还得弄下山。路本来就不好走,再扛棵大树,可以想见其中的艰辛。
等辛辛苦苦扛回家里,大冷天的众人还出了一身汗。有了今年的教训,相信明年大家一定会多多准备柴火,估计没有谁会想体验一次这样的经历。
☆、第19章 分家
进入三月份后,气温逐渐开始回升。虽然最低温度仍有零下十几度,白天却在零度左右。村子里变得越来越有人气。
这天是叶林福家小儿子叶则全成亲的日子。村子里能来的人都来了,院子里挤挤挨挨。叶则全的同窗同僚自是不和叶家村人坐一起。堂屋上另开了几桌,由叶明泽和蒋敬之在座上陪着。
叶则全的新房改建过,分了内外两间。外间住丫鬟妈妈,内间住小夫妻两个。
申时初,喜乐响起,新娘子的花轿抬进了叶家。刘二小姐这次只带了两个下人,一个大丫鬟,一个妈妈,再多没地安置不是?其他的人先一步住进了叶则全在县城买的一进小院里。
这次她只住到回门那天。由于家里大伯母也姓刘,只能委屈她叫小刘氏。这个称呼也只在叶家村被叫一下,到了县城,她自会被人称为叶五夫人。
当初蒋敬之嫁进来时,成亲第二日的头一餐,他并没有做。这对于男妻来说,可做可不做。对于女子来说,至少也得意思一下。不要求全部都做,奉上一两个拿手好菜,还是应当的。
小刘氏做了一道瘦肉粥,其他的由她带的厨娘完成。这顿早餐做的很是精细。叶老爷子考虑到小儿媳妇只会在叶家村呆两天,这两天的吃食张罗的很是丰盛。
蒋敬之比小刘氏还大两岁,却比她小了一辈。今天自然也收到了礼物,一个男式银钗。不算贵重,却也算符合他现在的身份。
当天晚上,叶老爷子告知几个儿子,明天分家,并大致说了如何分法。几个儿子都没有意见。
第二天一早,叶家村村长和叶氏族长早早来到叶林福家,为他们分家做个见证。分家这么重大的事情,自然也少不了叶老爷子两个弟弟。
等所有人到齐后,叶老爷子宣布开始分家。
所有财产分成六份,五个儿子一家一份,叶老爷子一份。
田地一共一百零八亩,原先每房负责的那十八亩田自然归在他们各自名下,剩下两亩菜地,五个儿子一家三分地,叶老爷子五分地。
粮食一共还有四万多斤,每家分到六千五百斤,多余的归叶老爷子。
家里的渔船作价三十两银子,最后由老三老四两家一起拿下。其他人每家分到五两银子。
家里还有七十几两银子,一家分十两。叶则全上次借的四十两,这次一并都还了。
至于叶家这个宅子则归老两口。他们家在村里没有其他房子,几个儿子需要自己买地建房。
剩下的都是很琐碎的东西,菜蔬家畜农具之类,也一一划分。
最后是叶老爷子老两口的赡养问题。没想到前面都顺顺当当,这个问题倒让几个儿子起了反应。
叶老爷子决定跟着小儿子住。叶家村多数人家都是跟着大儿子住,他们家比较特殊。
其实沉下心来想一想,完全能理解叶老爷子的想法。家里出了两个举人,叶老爷子肯定会在两人之中选一个,叶明泽是孙子,总归跟叶老爷子隔了一辈,这还没算上温氏。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他也没其他的选择,只能跟着小儿子。
这个消息就像石子落进水中,只荡起一丝涟漪,很快就被大家消化。
至于赡养问题,叶老爷子和叶则全名下的三十六亩地,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一家负责四亩,剩下的二十亩,他打算佃出去。之后除了四时节礼之外,不用他们再操心。叶家老宅可以任他们住,直到房子建好为止。当然没有哪个儿子会死赖着不走。
叶明泽一家聚在一起,商讨接下来的方案。
叶母算了算手中的银钱,算上今天分到的,差不多有五十五两,起个房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叶父叶母原本只想买个两亩地左右的宅地,叶明泽没同意。他打算把村西北角靠近后山这一片全买下来,只可惜现在钱不够,只能先买一部分。宅地比农田便宜不少,在叶家村,宅地每亩差不多一两银子。
他手上还有三十几两银子,只能先买三十亩宅地,蒋敬之手上的他不打算全部动用。他们一家先在宅地中间圈出一个三进院落。暂时只起第一进的七间正房,其他的等以后有钱了再说。三进院落周围再起十五个独立的一进院子,每一进都占地一亩。这么算下来,十八进房子最少能容纳五百多人,住个一千人也是没问题的。
剩余十二亩地,正好作为菜地,还能养些鸡鸭猪鹅之类家禽家畜。这个比例还算正常。这边每家后院和前院基本一般大,后院多数都用作菜地。
叶明泽为了以后考虑,提议父亲和大伯商量,让他们把房子建在他们边上。两家人挨着方便互相照顾。
叶父和叶明泽当天就把宅地买下来,正式的红契要村长去阳山县城官府办理。地契自然是记在叶明泽名下,起房子的钱也由他来出。父母手中的银钱和田地都归他们和两个弟弟,算是叶明泽对两个弟弟的照顾。
叶父叶母知道叶明泽夫妻两个手中有钱,也就随大儿子的喜好,没有多管。
叶家一下子分出去四家人,每家还都要起房子,叶家村顿时热闹起来。特别是叶明泽买了偌大一片宅地,村民议论了好些天。
很快,到了小刘氏三朝回门的日子。叶则全夫妻俩直接回了阳山县城,叶老爷子和温氏则暂时留在老宅里。他们要等二十亩田租出去后,才会跟着小儿子过。
三月末,温度仍是不高,叶家村的渔船却陆陆续续开始出海。叶明泽自然也不例外,他现在急缺银子,正愁着呢。
四月初,田地开始化冻。叶明泽家后院的十二亩地,由下人花了几天工夫松了一遍土。叶明泽留出一大块地育苗。谁知过了好几天,都没有出苗的迹象。
询问父亲后,最后得出结论,可能是温度不够。叶明泽也没什么好的法子,只能在上面铺一层稻草意思意思。谁想没过几天还真就出苗了。不出苗的情况整个叶家村比比皆是,叶明泽也没让叶父瞒着。等村民知道后,都按此方法办,家家都顺利完成育苗。
苗是育出来了,可是土壤温度不够,还没法大范围移栽。每家的稻草秸秆不够铺满所有的田地,家家户户只能选择部分田地种上。其他的得等温度再高点,才能移苗。
温度这么低,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村里的老人看着只能唉声叹气。
到四月底时,有部分粮食再不种就得错过农时,叶家村人不得不开始尝试移栽,结果有不少都没能成活。育苗多的还好说,继续补上就是。那些育苗少的,可不得抓瞎?
缺口那么大,不补种不行,只得重新育苗。就算种晚了收获少点,那也比空着完全没有收益强吧!
叶明泽当初育苗的时候就考虑到有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每种都栽了不少,倒不用担心这些,没成活的都顺利补上了苗。
很快,叶明泽家的七间正房就起好了,一色的青砖瓦房,地面也铺上了青砖。乔迁宴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搬进新房。
叶明泽外祖父母留下来住了几天,姥娘家人都由衷地为他们一家子高兴。建房子的时候,两个舅舅过来帮忙,被叶明泽劝了回去。他都是花钱请的工匠,自家人都没动手,怎好意思让舅舅上去干活。
“大丫头,还是你有福气啊!”姥娘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就头疼。那家子人那么待她,她还喜欢的跟个什么似的。没事就上娘家来哭诉,顺便搜刮点东西回婆家。这么些年下来,她都烦了,更何况家里其他人,“明泽是个好的,有他在,我是不用再为你操心了!”
“娘,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小妹,你就随她去吧。她那性子不改,到哪都过不如意。”叶母对这个小妹早已经死心,“别管小妹了,娘,你不正也享明泽的福吗?”
姥娘一听也笑开了眉。从去年秋天开始,大女儿家的各时节礼都很丰厚,海货更是不断顿的吃。她家离叶家村有六七里地,并不靠海,原先想要吃点海鱼,还得上镇子县城花钱买。现在光外孙子送的都吃不完,还能余出一些送人。
“娘,家里有再买粮食吗?”叶明泽姥娘家家境和原先的叶家差不多,粮食不缺,却也多不到哪去,银子倒是有一些。
“有呢,我有让你大弟买。零零碎碎加起来,也有五六千斤。”姥娘家人口没有叶家多,家里只两个舅舅,全家人加一起也只十几口人。
“娘,你看今年景况,苗都长不起来,还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有闲钱就买粮食吧。”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又涨了,现在买不划算啊。”
“娘,您看着办吧。指不定今年就丰收了。”叶母只说了自己的看法,便没有再劝。这种还没影的事,她也只是往最坏的方向想,谁知道以后会如何。
☆、第20章 开垦荒地
三月份开春后,每次出海所得,叶明泽没有按照原先那样分配。粮食继续买,只是减小了比例。买的都是粗粮,容易保存的玉米之类占了大多数。
到五月初,两个月来,出海捕鱼一共获利一百两。除去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