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_分节阅读_24
第四十五章
徐长卿到底明白了隐藏在老太太的深深叹息下的寓意,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事情还少吗?像张翠芳这样的女孩子又不是没有,老太太闲的时候说的那么多的故事里,就有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比张翠芳更悲惨的。但张翠芳只要不认命,还会拼搏,相信她过得就不会有多差。而依着张翠芳的性子,她定然是能过了,嫁人是张翠芳的家人做的决定,她自己也是同意的,他们作为外人还能说什么呢?
话是这么说,自从听说了张翠芳的事情,徐长卿心里总存了几分牵挂。就算家人再怎么开导,她还是恹恹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自己的好姐妹、好朋友要嫁给一个傻子了,只要一想到这点,徐长卿总觉得心里不得劲。没事的时候她也会想想,要是她自己处在张翠芳这样的处境,家里出现困难了,家人求着她嫁,她会如何?尽管她知道,凭着爸妈对自己的疼爱,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她还是知道,换做是她,同样会嫁。婚姻在这其中,不过就是场交易罢了。那她的婚姻,以后会不会成为交易呢?以后她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丈夫呢?越想,她的心里越不安。一有点空闲,她就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
徐长卿的不对劲,只有自己知道,面上丝毫不显,日日相处的家人并没有看出来她的不对劲。倒是林旻第一个看出了她心里的惶恐不安。
自从过年一起去了趟北京,林强一家和徐定睿一家人开始时不时的走动起来。徐定睿没事的时候,会把在家整理的常用药材送去一些给林强一家人,林强也会时不时的把从山上猎到的野味送来一些给徐定睿一家。就连林旻,没事的时候也会带着妹妹林欣来找徐长卿兄妹两玩耍。当然更多时候他们是缠着张老爷子,让他讲故事。谁让老爷子就喜欢当老师的感觉呢。
这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林旻带着林欣给徐家送点野味,顺便找张老爷子听故事。等他无意间瞥见正在一旁绣着花的徐长卿,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徐长卿看似在绣些什么,眼睛里却是没焦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心事。
林旻看了看周围,见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老太太出门找人唠嗑了,徐叔叔和张阿姨去生产队上工了,长林哥去村里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老爷子正在专注的给妹妹林欣讲故事,他就悄悄的坐到了徐长卿的身边,伸出手来,碰了碰徐长卿的手臂,“哎,你怎么了?”
徐长卿被这么一动,针就不小心戳进了手里,她忍不住哎呀叫出声来,见手指流血了,忙放进嘴里舔了舔,见林旻一脸不好意思,微微笑着说了句没关系。不过到底是心里不忿,白了他一眼,“没有啊,我没怎么啊。怎么了?”
林旻笑笑,“你还没怎么啊,我刚看你明显心不在焉的。”
徐长卿哪肯承认啊,摇摇头,“那是你看错了吧。我一直在绣花呢。”
都这么说了,林旻忙举手投降,难得好心一次,人家偏还不承认,他难免有点不得劲了,“好好好,我看错了。你没事就好,那我去听张爷爷说故事了啊。”
徐长卿见他要走了,恍惚间想起张翠芳要嫁的不就是林旻他们盛家村的村长的孙子,想来他应该会知道点盛亮的情形吧,忙出声唤住林旻,踌躇了半天才开口道,“哎,我问你件事啊。盛亮你知道吗?”
这一问把快要离开的林旻给唤回来了,他有点不明白徐长卿怎么跟盛亮有关系了,反问道,“盛亮?你怎么想起来问他的啊?”
徐长卿直跺脚,“你到底知不知道啊。他不是你们村的吗?”
林旻还是一头雾水,“我当然知道了啊。他是我们村村长的孙子嘛。”
徐长卿干脆讲白了,“我听说他是个傻子啊。”
林旻立马反驳道,“谁说的啊。纯粹瞎说,盛亮他虽然头脑怎么灵光,但并不是傻子啊。他就是一根筋,头脑不会转弯的。哎,你怎么想起来问盛亮的啊?”怎么看盛亮都不像是会和徐长卿有什么关联的人啊。真不知道徐长卿怎么会问他的。
想了想,徐长卿还是将张翠芳的事情跟林旻说了。
林旻点点头,话说盛亮要成亲的事情他们村都知道了,都是一个村的,盛和平又是村长,到时候他们家的人还得去帮忙呢。就是不知道那时候他们有没有去北京呢。但是没想到这新娘居然是徐长卿的好姐妹。说起来这世界还真小。不过他对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事情,倒是觉得还好。他们这边又不是没有童养媳的,就是徐长卿少见多怪了。像隔壁张家村张木匠家的小儿媳妇不也是个童养媳吗?人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不是也挺好的。
见徐长卿一脸担忧,林旻难得好心的安慰了几句,“你放心吧,盛和平精明是精明,但很疼爱盛亮。既然你朋友马上要和盛亮成亲了,只要她能好好的对盛亮,盛和平就不会对她不好。还真别说,盛亮为人挺憨厚的,人也挺能干的。身上一把子力气。在我们村上的风评还算不错,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挺喜欢他的。”
被林旻一说,徐长卿心里多少好受些了。虽然是童养媳,但盛亮的年纪也就比张翠芳大个三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正正好;盛家的家境挺好,说不定能让翠芳以后上高中考大学。而且盛亮性子憨厚,翠芳聪明伶俐,两个人正好形成了互补。说不定盛亮还真是翠芳的好归宿呢。
不过张翠芳的事情到底给徐长卿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消不掉的痕迹。她开始暗地里归拢自己练习绣工时的作品,准备积攒一些等离开的时候送去给张翠芳,算是给她添妆吧。按照翠芳家人的态度,应该是不会给她归置多少嫁妆了。她的这些刺绣成品虽然还不成大器,但多少能糊弄糊弄外行人,拿出去卖应该还能值些钱。有了这些钱在身边伴身,翠芳在盛家的日子就不至于那么难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卿就想做些什么来帮助翠芳。她知道凭着自己并不能改变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现状,但她做了什么,或许这个好朋友就能好过些。
等过完夏天,徐长卿要跟着家人一起上京之前,还特意让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去了趟张翠芳家将特意准备的绣品还有问妈妈张敏要来的几本书送给了张翠芳。
直到后来,徐长卿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这个好姐妹在家不停的忙着家务的场景,还有她脸上浮现的与自己的年纪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
第四十六章
眼看夏天过了大半,已经告别了八月进入了九月,徐定睿就跟张老爷子商量着要去北京了。他们虽然是十月份才开学,但他就是想着早点去,把新买的房子收拾收拾,顺便看看有什么能赚钱的营生,毕竟在北京什么都需要花钱,能赚点钱补贴些家用,自然是好的。而且任老先生之前就来信了,说是徐长林、长卿还有林旻、林欣几个转学去北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不过因为接收的学校怀疑云省的教学质量,还要安排一次考试,看看他们几个要不要留一级上学。徐长林他们几个上的年级不同,但考试的日子都在同一天,9月5号,而第二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徐定睿一家和林强一家自然要在5号之前赶到北京,准备孩子们的入学考试。
张老爷子哪有什么不同意的啊,他们老两口离开北京有大半年了,就算在这里和乡亲们相处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实,但他们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说了,北京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呢,也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们过得如何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么长时间没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说说话,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临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摆了酒席请了生产队长徐胜利还有族里的几个族老还有隔壁的赵大婶一家。他们全家要上京,家里别的东西都好说,还有两座老房子呢,最起码得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偶尔帮忙开开门看看有没有少东西的。虽说徐定睿挺相信他们临河村的乡亲们的人品的,但架不住还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谁知道会不会有梁上君子上门呢。另外还有长辈们的坟地,要是过年过节他们一家没办法回来,总得有人上去烧点纸钱啊。临河村毕竟是他的根,叶落归根,以后他总会有要回来的一天,总不至于回来找不到家了。
当然徐定睿这些拜托人的话还没全都说出口,大家就拍着胸脯保证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且大家在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定睿夫妻俩进京上大学,以后出来夫妻俩都是国家包分配,抱着铁饭碗吃皇粮的。怎么也得比他们这些只知道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后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俩办事的时候。当然农家汉子不轻易求人,一个个的都撇不开面子,要是真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摊上什么大事了。
见村里说话最有用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请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去北京的事。家里炮制的药材是肯定要带上的。不说拿去能卖多少钱,最起码自家用的时候不用再到处去买了。而且他也得为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顶不了什么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进京上学,他们最起码得有个好一阵子不能回来了,张老爷子之前就建议他们干脆等念完大学再回来。毕竟来回一趟几个人的路费都是一项挺大的花费。他们到北京上学,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进项,就这么坐吃山空的话,还是节省一点吧。卖药材的那笔钱能不动还是能不动就不动吧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而林强,这次也是拖儿带女,准备全家一起进京的。林志早就托人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一家医院当杂工,就算每个月的工资不是很高,林强也已经很满足了。他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乡下人,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他可是听广播说很多下乡的知青回到北京都不一定有活干呢。而且林志也帮他的妻子庄慧找了个在学校食堂做活的工作。他们夫妻俩都有活干了,他相信凭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家里以后的日子就不会差。更何况林志也把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孙氏的病例拿去找专家看过了,据说就算不能完全康复,最起码不会像如今这样还要人在家照顾。他所求并不高,只要老母亲孙氏能活动稍微能自己照顾自己,就是给他们夫妻俩减轻了不少压力。
孙氏一直觉得是自己瘫痪在床拖累了儿子一家,她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花费自然小不到哪儿去。她曾经想着干脆死了算了,要不是顾忌她,儿子一家的日子就不会这么难过了。在日子艰难的时候还寻死过。要不是林志当时正好有事回家,说不定她还真不在了。她一直忘不了儿子当时震惊的表情,还有跪着求她要好好活着的哀求。现在听说自己有机会能康复,她高兴的不得了,总在心里想着以后不要给儿子拖后腿了。
林强这会儿真的挺感激林志这个好兄弟的。这么多的事都是他一个人奔走忙碌着。而且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办成的,比如给他们夫妻俩找工作,比如给两个孩子转学。可以想见这个好兄弟为了他们家的事,肯定要求爷爷告奶奶了。他是憨厚,但并不傻,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很。不管怎么说,好兄弟这么尽心尽力,自己以后自然要把他当做一家人来好好待他。不然也对不起他们兄弟之间这份情谊。
林旻对养父母一家能陪着自己进京,还是很高兴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起亲生父亲林志,心里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听说徐定睿一家要去北京念书,并且暂时不会回来,乡亲们难免不舍。村民们自发的给徐定睿一家送去了贺仪,尽管都是些松子、木耳什么的山货,不一定值得了多少钱,但到底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徐定睿夫妻俩并不想要,都是一个村的,谁不知道谁家的底细啊,这些东西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怎么也得值上一些钱,怎么都够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生活用品了。可到底是乡亲们的一番心意,大家好说歹说,要是真的什么都不拿,多少都说不过去。徐定睿夫妻俩没好意思占人家的便宜,趁着没事的时候,徐定睿教了大家不少收拾药材的方法,乡亲们这才知道原来山上那些看似野草的植株居然是中药材,稍稍收拾一番,就是能卖钱的玩意儿。他们真的守着宝山却不自知了。
别人不知道,徐定睿的这个消息对生产队长徐胜利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算头脑活络的,又是一门心思希望整个村子的日子过得好,他暗暗把药材的事情放在心里,心里也想着多给大家增加个补贴家用的门路。
时隔8个多月再次进京,徐定睿一家难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云省是农村,到处都是自然的风光,有的时候几里路都不一定能看得到人烟,根本见不到北京这样的城市繁华。这次他们除了些衣服,并没有带什么东西,毕竟这一路又有小又有老的,根本就带不了什么。而且路上确实远,很多东西并不好带的。他们来之前就将家里的很多东西打包装好,还特意放了防潮防蛀的香草。
张老爷子老太太回到北京那是既怀念又失望,面对车水马龙的熟悉城市,老两口居然有点不适应了。两人一个劲的嘀咕着还是临河村清净比较适合他们养老。不过现在儿女们都在北京,北京本就是他们的家,要真是让他们独自呆在临河村,不说儿女们不放心,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呆得住。
头一次进京的庄慧母女早就看呆了,他们最多就是去镇上赶集,什么时候来过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啊,一出火车站就茫然四顾不知道东南西北走不动路了,要不是林旻和徐长卿在一旁看着,林强又时不时的出声提醒着,他们还指不定顺着人流走到哪儿去呢。
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好些,都可以自行走路,碰到人多的时候,顶多要徐长卿这些晚辈们搀扶一下。倒是林志的老母亲,长期瘫痪在床,不良于行,这一路上都是靠着林志背着走来的。偶尔徐定睿帮着林志背一会儿,林志都不肯,就算累的满头汗水,还是咬着牙把老人背到了北京。养父林强的不容易,林旻都看在了眼里,他挺遗憾自己现在还没有长大成人,不能帮着养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更要像养父这样孝敬长辈。
一行人好不容易出了车站,就见到了站在最显眼处的林志和张灵瑞兄弟俩。
自从接到林强和徐定睿的电报,他们早就算好日子在火车站等着了。林志还特意问单位借了辆车,就为了来接人。其他人还好,坐个公交就能到家,就是林强的老母亲孙氏,一大把年纪了,又不能走路,还是找个车方便些。
第四十七章
等一行人回到张家,只见正厅里呆满了人,与徐家相熟的杨老太太、徐长林的外家石家还有任老先生他们都是老早就得到消息,特意来等着的。就连整日在医院里忙碌着的盛雪都特意请了假在家给林薇嫂子林薇帮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席面来迎接老两口和徐家一家人的到来。
得亏现在在北京城郊那边经常有乡亲们推着车进城来换鸡蛋、换各种蔬菜的,不然就算有票还不一定能在供销社买得到合心意的菜呢。厨房里正在炖的老母鸡,就是盛雪用票换来的。当然现在大家都这样干,也就没人会在意什么“资本主义尾巴”这事了。
徐定睿刚进屋,就看见了正端坐在正厅的任安全老先生。大半年没见,他似乎比过年的时候看起来要消瘦不少,头上的白发变多了不说,原本保养得宜的脸上也开始爬上了不少皱纹。仅看老先生的脸色,明显是大病初愈的样子。徐定睿更是细心的注意到,老先生的椅子旁还放了一根木质的拐杖。
徐定睿心里咯噔一声,忙走上前去关切的问道,“师傅,您这是怎么了?”,说着,就要给任安全诊脉。明明走的时候才给任老诊过脉,任老的身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啊。就算之前的中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半年没见,怎么任老明显衰老了不少呢?而且还是大病初愈。
却被任安全摇手止住了,“不用给我诊脉了。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我没什么大碍的。”
任安全明显不想多说,徐定睿还要劝说,身后刚进门的张老爷子就开始挖苦道,“你个老家伙这是不行了啊?”要是论起来这天底下谁最了解任安全,肯定非张老爷子莫属。他不用想就知道这个好友肯定是担心自己的身子不行,整日忙活操劳过度,然后把自己的身子给忙垮了。
“是啊,我这个老不死的说不定还真要先你一步呢。”任安全多少能听出来老朋友隐藏在话里的关切,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他早已习惯了好朋友这样的说话方式,并不以为意。
这话一说出口,张老爷子顿时就噎住了,还想再说些什么,就被一旁的老太太打断了,“任兄弟,这么多年不见,你比以前苍老了不少了。咱们都这把年纪了,你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啊?儿孙自有儿孙福,就别整天烦心这烦心那的了。养好自己的身子才是最重要的。”
任安全不由的一阵苦笑,“我倒是想啊,哎~“祖传的医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他怎么能放得下心呢?自从上次中风,他就有了危机感,生怕自己的身子哪天就不行了,这大半年一直在忙着整理自己从医几十年的心得,希望能给后辈多一点启发。可惜他的年纪渐大,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年的行医经历又哪是他一时半会能整理的出的呢,他经常在书桌旁刚坐一段时间就不行了,前一段时间还因为久坐猛然站起身来不注意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这就是他为什么这次来还要拄着根拐杖的原因了。
张成儒哪能不知道好友的意思啊,他这个朋友一直为了振兴中医而努力奔走,要是真有闲下来的时刻,那还真是奇了怪了。“你就是看不开罢了。像我们就想开的很了。”张老爷子忍不住呛声道。
“不用说也知道你想的很开,你看看,你们这小脸色比年轻人还好呢。”任老先生立马回击。任老先生是从医的,一打眼就看出了张老先生如今的身体状况不错,就算让他们这一大把年纪的出去跑几圈,这个老伙计说不定还能心不跳气不喘的。
众人听了都善意的呵呵一笑。
还真别说,在临河村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了大半年,张老爷子和老太太夫妇俩脸上气色红润,神采奕奕,猛然看起来好像年轻了好几岁。要是不说,估计没人会相信张老爷子和任老先生是同龄人,张老爷子明显比任老先生年轻不少。
“那是当然的了。”张老爷子略带得意的跟任老先生说起了他们两口子在临河村有滋有味的生活,顺便还描述了临河村特有的农家风光,听得任老先生羡慕不已,恨不得也到临河村去住一段时间。只是他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他心里还是不少牵挂,要是真有张老爷子那么洒脱,倒还是件好事了。再说了,张成儒生了两个儿子都能接他的衣钵,哪像他们老任家的那些不肖子孙,一个个不肯学医非要跑去学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这些话任老先生是放在心里不会轻易说出口的。
张老爷子一个劲的夸临河村,倒把徐长卿他们说的直叹气。真正的农村生活哪有那么轻松啊,没看村里的老人徐白鸥,人家还是族老呢,都一大把年纪了,还不得亲自下地干活啊。回到家能有粗茶淡饭吃就不错了,根本就见不到什么荤腥的,他那副骨瘦如柴的样子,只要见过的人都觉得不忍直视。可是有什么办法啊?农村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谁家都得精打细算过日子。哪像他们徐家,自从老两口住在他们家了,基本上荤菜都没有断过,家里隔三差五的买点肉,或者让徐定睿和徐长林去后山打些野味,家里从来不缺吃的。天知道徐定睿为了这些吃食是花了多少心思。关键是你有钱不一定能买到东西,现在买啥都要票。更别说还得给老太太和老爷子准备适合他们的药膳了。
在这个大部分人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年代,徐家一家人和张老爷子老两口这大半年不仅没瘦丝毫,反而胖了一些。特别是正在发育的徐长林、徐长卿兄妹两,个子开始长高了。
“任兄弟啊,你就歇歇吧,咱们都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人了,还忙活那些干嘛呢?”老太太叹了口气,又劝着任安全。
徐长卿到底明白了隐藏在老太太的深深叹息下的寓意,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事情还少吗?像张翠芳这样的女孩子又不是没有,老太太闲的时候说的那么多的故事里,就有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比张翠芳更悲惨的。但张翠芳只要不认命,还会拼搏,相信她过得就不会有多差。而依着张翠芳的性子,她定然是能过了,嫁人是张翠芳的家人做的决定,她自己也是同意的,他们作为外人还能说什么呢?
话是这么说,自从听说了张翠芳的事情,徐长卿心里总存了几分牵挂。就算家人再怎么开导,她还是恹恹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自己的好姐妹、好朋友要嫁给一个傻子了,只要一想到这点,徐长卿总觉得心里不得劲。没事的时候她也会想想,要是她自己处在张翠芳这样的处境,家里出现困难了,家人求着她嫁,她会如何?尽管她知道,凭着爸妈对自己的疼爱,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她还是知道,换做是她,同样会嫁。婚姻在这其中,不过就是场交易罢了。那她的婚姻,以后会不会成为交易呢?以后她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丈夫呢?越想,她的心里越不安。一有点空闲,她就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
徐长卿的不对劲,只有自己知道,面上丝毫不显,日日相处的家人并没有看出来她的不对劲。倒是林旻第一个看出了她心里的惶恐不安。
自从过年一起去了趟北京,林强一家和徐定睿一家人开始时不时的走动起来。徐定睿没事的时候,会把在家整理的常用药材送去一些给林强一家人,林强也会时不时的把从山上猎到的野味送来一些给徐定睿一家。就连林旻,没事的时候也会带着妹妹林欣来找徐长卿兄妹两玩耍。当然更多时候他们是缠着张老爷子,让他讲故事。谁让老爷子就喜欢当老师的感觉呢。
这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林旻带着林欣给徐家送点野味,顺便找张老爷子听故事。等他无意间瞥见正在一旁绣着花的徐长卿,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徐长卿看似在绣些什么,眼睛里却是没焦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心事。
林旻看了看周围,见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老太太出门找人唠嗑了,徐叔叔和张阿姨去生产队上工了,长林哥去村里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老爷子正在专注的给妹妹林欣讲故事,他就悄悄的坐到了徐长卿的身边,伸出手来,碰了碰徐长卿的手臂,“哎,你怎么了?”
徐长卿被这么一动,针就不小心戳进了手里,她忍不住哎呀叫出声来,见手指流血了,忙放进嘴里舔了舔,见林旻一脸不好意思,微微笑着说了句没关系。不过到底是心里不忿,白了他一眼,“没有啊,我没怎么啊。怎么了?”
林旻笑笑,“你还没怎么啊,我刚看你明显心不在焉的。”
徐长卿哪肯承认啊,摇摇头,“那是你看错了吧。我一直在绣花呢。”
都这么说了,林旻忙举手投降,难得好心一次,人家偏还不承认,他难免有点不得劲了,“好好好,我看错了。你没事就好,那我去听张爷爷说故事了啊。”
徐长卿见他要走了,恍惚间想起张翠芳要嫁的不就是林旻他们盛家村的村长的孙子,想来他应该会知道点盛亮的情形吧,忙出声唤住林旻,踌躇了半天才开口道,“哎,我问你件事啊。盛亮你知道吗?”
这一问把快要离开的林旻给唤回来了,他有点不明白徐长卿怎么跟盛亮有关系了,反问道,“盛亮?你怎么想起来问他的啊?”
徐长卿直跺脚,“你到底知不知道啊。他不是你们村的吗?”
林旻还是一头雾水,“我当然知道了啊。他是我们村村长的孙子嘛。”
徐长卿干脆讲白了,“我听说他是个傻子啊。”
林旻立马反驳道,“谁说的啊。纯粹瞎说,盛亮他虽然头脑怎么灵光,但并不是傻子啊。他就是一根筋,头脑不会转弯的。哎,你怎么想起来问盛亮的啊?”怎么看盛亮都不像是会和徐长卿有什么关联的人啊。真不知道徐长卿怎么会问他的。
想了想,徐长卿还是将张翠芳的事情跟林旻说了。
林旻点点头,话说盛亮要成亲的事情他们村都知道了,都是一个村的,盛和平又是村长,到时候他们家的人还得去帮忙呢。就是不知道那时候他们有没有去北京呢。但是没想到这新娘居然是徐长卿的好姐妹。说起来这世界还真小。不过他对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事情,倒是觉得还好。他们这边又不是没有童养媳的,就是徐长卿少见多怪了。像隔壁张家村张木匠家的小儿媳妇不也是个童养媳吗?人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不是也挺好的。
见徐长卿一脸担忧,林旻难得好心的安慰了几句,“你放心吧,盛和平精明是精明,但很疼爱盛亮。既然你朋友马上要和盛亮成亲了,只要她能好好的对盛亮,盛和平就不会对她不好。还真别说,盛亮为人挺憨厚的,人也挺能干的。身上一把子力气。在我们村上的风评还算不错,跟他接触过的人都挺喜欢他的。”
被林旻一说,徐长卿心里多少好受些了。虽然是童养媳,但盛亮的年纪也就比张翠芳大个三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正正好;盛家的家境挺好,说不定能让翠芳以后上高中考大学。而且盛亮性子憨厚,翠芳聪明伶俐,两个人正好形成了互补。说不定盛亮还真是翠芳的好归宿呢。
不过张翠芳的事情到底给徐长卿的心里留下了一抹消不掉的痕迹。她开始暗地里归拢自己练习绣工时的作品,准备积攒一些等离开的时候送去给张翠芳,算是给她添妆吧。按照翠芳家人的态度,应该是不会给她归置多少嫁妆了。她的这些刺绣成品虽然还不成大器,但多少能糊弄糊弄外行人,拿出去卖应该还能值些钱。有了这些钱在身边伴身,翠芳在盛家的日子就不至于那么难过了。
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卿就想做些什么来帮助翠芳。她知道凭着自己并不能改变张翠芳这么小就要嫁人的现状,但她做了什么,或许这个好朋友就能好过些。
等过完夏天,徐长卿要跟着家人一起上京之前,还特意让哥哥徐长林陪着她去了趟张翠芳家将特意准备的绣品还有问妈妈张敏要来的几本书送给了张翠芳。
直到后来,徐长卿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这个好姐妹在家不停的忙着家务的场景,还有她脸上浮现的与自己的年纪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
第四十六章
眼看夏天过了大半,已经告别了八月进入了九月,徐定睿就跟张老爷子商量着要去北京了。他们虽然是十月份才开学,但他就是想着早点去,把新买的房子收拾收拾,顺便看看有什么能赚钱的营生,毕竟在北京什么都需要花钱,能赚点钱补贴些家用,自然是好的。而且任老先生之前就来信了,说是徐长林、长卿还有林旻、林欣几个转学去北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不过因为接收的学校怀疑云省的教学质量,还要安排一次考试,看看他们几个要不要留一级上学。徐长林他们几个上的年级不同,但考试的日子都在同一天,9月5号,而第二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徐定睿一家和林强一家自然要在5号之前赶到北京,准备孩子们的入学考试。
张老爷子哪有什么不同意的啊,他们老两口离开北京有大半年了,就算在这里和乡亲们相处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实,但他们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说了,北京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呢,也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们过得如何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这么长时间没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说说话,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临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摆了酒席请了生产队长徐胜利还有族里的几个族老还有隔壁的赵大婶一家。他们全家要上京,家里别的东西都好说,还有两座老房子呢,最起码得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偶尔帮忙开开门看看有没有少东西的。虽说徐定睿挺相信他们临河村的乡亲们的人品的,但架不住还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谁知道会不会有梁上君子上门呢。另外还有长辈们的坟地,要是过年过节他们一家没办法回来,总得有人上去烧点纸钱啊。临河村毕竟是他的根,叶落归根,以后他总会有要回来的一天,总不至于回来找不到家了。
当然徐定睿这些拜托人的话还没全都说出口,大家就拍着胸脯保证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再说又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而且大家在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徐定睿夫妻俩进京上大学,以后出来夫妻俩都是国家包分配,抱着铁饭碗吃皇粮的。怎么也得比他们这些只知道在土里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后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俩办事的时候。当然农家汉子不轻易求人,一个个的都撇不开面子,要是真到了开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摊上什么大事了。
见村里说话最有用的几个人都把自己的请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去北京的事。家里炮制的药材是肯定要带上的。不说拿去能卖多少钱,最起码自家用的时候不用再到处去买了。而且他也得为村里的乡亲们准备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顶不了什么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进京上学,他们最起码得有个好一阵子不能回来了,张老爷子之前就建议他们干脆等念完大学再回来。毕竟来回一趟几个人的路费都是一项挺大的花费。他们到北京上学,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进项,就这么坐吃山空的话,还是节省一点吧。卖药材的那笔钱能不动还是能不动就不动吧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而林强,这次也是拖儿带女,准备全家一起进京的。林志早就托人给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一家医院当杂工,就算每个月的工资不是很高,林强也已经很满足了。他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乡下人,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他可是听广播说很多下乡的知青回到北京都不一定有活干呢。而且林志也帮他的妻子庄慧找了个在学校食堂做活的工作。他们夫妻俩都有活干了,他相信凭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家里以后的日子就不会差。更何况林志也把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孙氏的病例拿去找专家看过了,据说就算不能完全康复,最起码不会像如今这样还要人在家照顾。他所求并不高,只要老母亲孙氏能活动稍微能自己照顾自己,就是给他们夫妻俩减轻了不少压力。
孙氏一直觉得是自己瘫痪在床拖累了儿子一家,她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花费自然小不到哪儿去。她曾经想着干脆死了算了,要不是顾忌她,儿子一家的日子就不会这么难过了。在日子艰难的时候还寻死过。要不是林志当时正好有事回家,说不定她还真不在了。她一直忘不了儿子当时震惊的表情,还有跪着求她要好好活着的哀求。现在听说自己有机会能康复,她高兴的不得了,总在心里想着以后不要给儿子拖后腿了。
林强这会儿真的挺感激林志这个好兄弟的。这么多的事都是他一个人奔走忙碌着。而且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易能办成的,比如给他们夫妻俩找工作,比如给两个孩子转学。可以想见这个好兄弟为了他们家的事,肯定要求爷爷告奶奶了。他是憨厚,但并不傻,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很。不管怎么说,好兄弟这么尽心尽力,自己以后自然要把他当做一家人来好好待他。不然也对不起他们兄弟之间这份情谊。
林旻对养父母一家能陪着自己进京,还是很高兴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起亲生父亲林志,心里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听说徐定睿一家要去北京念书,并且暂时不会回来,乡亲们难免不舍。村民们自发的给徐定睿一家送去了贺仪,尽管都是些松子、木耳什么的山货,不一定值得了多少钱,但到底是他们的一番心意。徐定睿夫妻俩并不想要,都是一个村的,谁不知道谁家的底细啊,这些东西要是拿到镇上去卖,怎么也得值上一些钱,怎么都够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生活用品了。可到底是乡亲们的一番心意,大家好说歹说,要是真的什么都不拿,多少都说不过去。徐定睿夫妻俩没好意思占人家的便宜,趁着没事的时候,徐定睿教了大家不少收拾药材的方法,乡亲们这才知道原来山上那些看似野草的植株居然是中药材,稍稍收拾一番,就是能卖钱的玩意儿。他们真的守着宝山却不自知了。
别人不知道,徐定睿的这个消息对生产队长徐胜利来说是很重要的,他算头脑活络的,又是一门心思希望整个村子的日子过得好,他暗暗把药材的事情放在心里,心里也想着多给大家增加个补贴家用的门路。
时隔8个多月再次进京,徐定睿一家难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云省是农村,到处都是自然的风光,有的时候几里路都不一定能看得到人烟,根本见不到北京这样的城市繁华。这次他们除了些衣服,并没有带什么东西,毕竟这一路又有小又有老的,根本就带不了什么。而且路上确实远,很多东西并不好带的。他们来之前就将家里的很多东西打包装好,还特意放了防潮防蛀的香草。
张老爷子老太太回到北京那是既怀念又失望,面对车水马龙的熟悉城市,老两口居然有点不适应了。两人一个劲的嘀咕着还是临河村清净比较适合他们养老。不过现在儿女们都在北京,北京本就是他们的家,要真是让他们独自呆在临河村,不说儿女们不放心,就是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呆得住。
头一次进京的庄慧母女早就看呆了,他们最多就是去镇上赶集,什么时候来过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啊,一出火车站就茫然四顾不知道东南西北走不动路了,要不是林旻和徐长卿在一旁看着,林强又时不时的出声提醒着,他们还指不定顺着人流走到哪儿去呢。
张老爷子和老太太还好些,都可以自行走路,碰到人多的时候,顶多要徐长卿这些晚辈们搀扶一下。倒是林志的老母亲,长期瘫痪在床,不良于行,这一路上都是靠着林志背着走来的。偶尔徐定睿帮着林志背一会儿,林志都不肯,就算累的满头汗水,还是咬着牙把老人背到了北京。养父林强的不容易,林旻都看在了眼里,他挺遗憾自己现在还没有长大成人,不能帮着养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更要像养父这样孝敬长辈。
一行人好不容易出了车站,就见到了站在最显眼处的林志和张灵瑞兄弟俩。
自从接到林强和徐定睿的电报,他们早就算好日子在火车站等着了。林志还特意问单位借了辆车,就为了来接人。其他人还好,坐个公交就能到家,就是林强的老母亲孙氏,一大把年纪了,又不能走路,还是找个车方便些。
第四十七章
等一行人回到张家,只见正厅里呆满了人,与徐家相熟的杨老太太、徐长林的外家石家还有任老先生他们都是老早就得到消息,特意来等着的。就连整日在医院里忙碌着的盛雪都特意请了假在家给林薇嫂子林薇帮忙,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席面来迎接老两口和徐家一家人的到来。
得亏现在在北京城郊那边经常有乡亲们推着车进城来换鸡蛋、换各种蔬菜的,不然就算有票还不一定能在供销社买得到合心意的菜呢。厨房里正在炖的老母鸡,就是盛雪用票换来的。当然现在大家都这样干,也就没人会在意什么“资本主义尾巴”这事了。
徐定睿刚进屋,就看见了正端坐在正厅的任安全老先生。大半年没见,他似乎比过年的时候看起来要消瘦不少,头上的白发变多了不说,原本保养得宜的脸上也开始爬上了不少皱纹。仅看老先生的脸色,明显是大病初愈的样子。徐定睿更是细心的注意到,老先生的椅子旁还放了一根木质的拐杖。
徐定睿心里咯噔一声,忙走上前去关切的问道,“师傅,您这是怎么了?”,说着,就要给任安全诊脉。明明走的时候才给任老诊过脉,任老的身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啊。就算之前的中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半年没见,怎么任老明显衰老了不少呢?而且还是大病初愈。
却被任安全摇手止住了,“不用给我诊脉了。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我没什么大碍的。”
任安全明显不想多说,徐定睿还要劝说,身后刚进门的张老爷子就开始挖苦道,“你个老家伙这是不行了啊?”要是论起来这天底下谁最了解任安全,肯定非张老爷子莫属。他不用想就知道这个好友肯定是担心自己的身子不行,整日忙活操劳过度,然后把自己的身子给忙垮了。
“是啊,我这个老不死的说不定还真要先你一步呢。”任安全多少能听出来老朋友隐藏在话里的关切,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他早已习惯了好朋友这样的说话方式,并不以为意。
这话一说出口,张老爷子顿时就噎住了,还想再说些什么,就被一旁的老太太打断了,“任兄弟,这么多年不见,你比以前苍老了不少了。咱们都这把年纪了,你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啊?儿孙自有儿孙福,就别整天烦心这烦心那的了。养好自己的身子才是最重要的。”
任安全不由的一阵苦笑,“我倒是想啊,哎~“祖传的医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他怎么能放得下心呢?自从上次中风,他就有了危机感,生怕自己的身子哪天就不行了,这大半年一直在忙着整理自己从医几十年的心得,希望能给后辈多一点启发。可惜他的年纪渐大,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年的行医经历又哪是他一时半会能整理的出的呢,他经常在书桌旁刚坐一段时间就不行了,前一段时间还因为久坐猛然站起身来不注意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这就是他为什么这次来还要拄着根拐杖的原因了。
张成儒哪能不知道好友的意思啊,他这个朋友一直为了振兴中医而努力奔走,要是真有闲下来的时刻,那还真是奇了怪了。“你就是看不开罢了。像我们就想开的很了。”张老爷子忍不住呛声道。
“不用说也知道你想的很开,你看看,你们这小脸色比年轻人还好呢。”任老先生立马回击。任老先生是从医的,一打眼就看出了张老先生如今的身体状况不错,就算让他们这一大把年纪的出去跑几圈,这个老伙计说不定还能心不跳气不喘的。
众人听了都善意的呵呵一笑。
还真别说,在临河村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了大半年,张老爷子和老太太夫妇俩脸上气色红润,神采奕奕,猛然看起来好像年轻了好几岁。要是不说,估计没人会相信张老爷子和任老先生是同龄人,张老爷子明显比任老先生年轻不少。
“那是当然的了。”张老爷子略带得意的跟任老先生说起了他们两口子在临河村有滋有味的生活,顺便还描述了临河村特有的农家风光,听得任老先生羡慕不已,恨不得也到临河村去住一段时间。只是他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他心里还是不少牵挂,要是真有张老爷子那么洒脱,倒还是件好事了。再说了,张成儒生了两个儿子都能接他的衣钵,哪像他们老任家的那些不肖子孙,一个个不肯学医非要跑去学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这些话任老先生是放在心里不会轻易说出口的。
张老爷子一个劲的夸临河村,倒把徐长卿他们说的直叹气。真正的农村生活哪有那么轻松啊,没看村里的老人徐白鸥,人家还是族老呢,都一大把年纪了,还不得亲自下地干活啊。回到家能有粗茶淡饭吃就不错了,根本就见不到什么荤腥的,他那副骨瘦如柴的样子,只要见过的人都觉得不忍直视。可是有什么办法啊?农村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谁家都得精打细算过日子。哪像他们徐家,自从老两口住在他们家了,基本上荤菜都没有断过,家里隔三差五的买点肉,或者让徐定睿和徐长林去后山打些野味,家里从来不缺吃的。天知道徐定睿为了这些吃食是花了多少心思。关键是你有钱不一定能买到东西,现在买啥都要票。更别说还得给老太太和老爷子准备适合他们的药膳了。
在这个大部分人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年代,徐家一家人和张老爷子老两口这大半年不仅没瘦丝毫,反而胖了一些。特别是正在发育的徐长林、徐长卿兄妹两,个子开始长高了。
“任兄弟啊,你就歇歇吧,咱们都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人了,还忙活那些干嘛呢?”老太太叹了口气,又劝着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