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谋划
夜已经很深了。
只是这城池上的人物依旧是醒着的。
无数拿着兵戈的人物来回走动,这些秦卒不知疲倦的在巡视着。
蒙骜也是在墙头立着。
虽说这夜是深了,但依旧需要警惕着,楚赵二国既然是得了造化,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谁也说不准,在哪个夜晚,这二国的联军就奔袭而来,将他蒙骜与王龁闷死在这城池之内。
这夜间也是寻常,除却有些亮堂以外,也没甚么异样。
今儿的月格外的圆,周围伴着的繁星也是显得敞亮。
蒙骜打了个哈欠,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那迷离的双眼看到了远处那道若有若无的光。
不对!
蒙骜瞬间就觉察到了不对,就算天上星辰明月再敞亮,也不可能把这深夜照成这番模样。
不过蒙骜也没有声张,只是示意了一下,便有兵卒跳下城墙,去远处探看。
“把武安君请过来。”蒙骜看着远处若有若无的光芒,心里也有了计较,赶忙让人去请王龁。
虽说不知道那是赵国兵卒还是楚国兵卒,但既然来了,就证明带的人不少。
这城池里仅仅只有五万秦卒,虽都是阴兵,但敌人也不是甚么好相与的。
蒙骜不会拿大,也不会看清楚赵二国。
毕竟,这二国还是有真本事的人存在的。
李牧虽说只是略有耳闻,但春申君的名号已经响彻了一个时代了。
战国四公子没一个省油的灯。
平原君败王龁于邯郸,孟尝君于昭襄王时期破函谷关,直逼咸阳。
当初若不是嬴政天威浩荡,说不准真的被信陵君偷掉了函谷,攻破了咸阳。
而春申君与信陵君齐名,自然不会弱到哪里去。
现在春申君还没以军功现世,但如果这方世界按照原本历史发展下去,也是个破函谷的猛人。
……
春申君看着过来禀告的兵卒,问道:“可是确定北方那支是赵国的兵卒?”
“白骨皑皑,赵骑射手。”
兵卒毕恭毕敬的回到,纵然现在夜已经深了,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如同白日,没有多大的区别。
“可接触吗?”
春申君又问,看兵卒没有回话,就知道是没有接触。
“派一队人马,拿我的印信,去拜见一下那赵国将领。”
春申君把印信扔了过去,示意兵卒去与那赵国接触一番。
秦国势大,远不是春申君现在的二十万兵卒可以解决的,到底还是要与赵国商议一番。
最重要的就是,眼前的大梁还是秦兵驻守,赵楚二国同时屯兵于此。
赵在北,楚在南。
二者不可能齐攻,也不可能轻举妄动。赵国现在极有可能不清楚这里是楚国兵卒,就算看见,恐怕也就当是一个圈套,一个秦国设下的圈套。
若是没有干涉,恐怕赵国会很果断的弃大梁而去,改从长平或者野王入秦。
这是春申君不想看到的,毕竟是要合并一处,以奇兵袭击秦本土。
先入大梁,断秦征讨粮草锱铢,再由大梁入新郑城,千里奔袭,翻山越岭,入楚城阳翟,由阳翟攻秦宜阳,直奔函谷,剑指咸阳。
先断征讨军卒粮草锱铢,慌其军心。再入新郑,详攻巩城,实则过山入阳翟,直取宜阳,意图破函谷。
现在秦兵卒足有数十万征讨齐国,除却各地驻守兵卒,还能有多少兵卒在关中护卫?
二十万楚卒要想迫使秦兵回防,恐怕只能兵行险招。
当初信陵君举兵四十万攻秦,五万被烧死在安邑,五万折损在攻城拔寨,一十五万被陨石砸了个粉碎,剩下的一十五万现在估摸着还在秦国某地当着奴隶。
就算现在楚卒与那四十万联军不同,但秦卒也与当时大不相同。
春申君回想着在大梁城上的那一幕,那股威势,让他只觉得心怵。
就算知道秦国内部空虚,却依旧不敢小觑,只能拿着最高的警惕去思考,去行军。
秦国不比其他诸国,它自秦昭襄王后,就一直是诸国心中大患,几次诸国合纵意图破函谷,都因各种原因放弃。
但,这一次一定会成功。
不成功便成仁。
……
“你是说大梁南方有最少十万的兵卒?”
李牧看着眼前的赵骑射手,皱了眉头,语气却不敢多蛮横,只是平常。
“是。”
赵骑射手话语简洁明了,犹如是骨头与空气摩擦而迸发出的声音一般,刺耳,难听。
李牧眉头紧锁,他没法确定那最少十万的兵卒是秦兵还是其他的甚么。
若是其他国家兵卒,那自然是好事,只要合兵一处,那接下来的路途就好走了许多。
但如果是秦卒,那李牧便只有走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赵幽缪王举国之力才堪堪凑出十万赵骑射手,意欲就是放手一搏,不生便死的打算。
若不是拼死一搏,他李牧又怎么可能打算兵行险招,从大梁入秦?
赵国攻秦,要么走野王,要么走长平,哪里有攻大梁的道理?
更别提长平五郡割给秦国才多长时候,更是赵国原本领地,还是有着熟悉感的。
但若是要秦国退兵,那就只有攻大梁这一个路子。
行军打仗,粮草先行。
断其粮道,烧其锱铢,无论秦兵有多大的能为,都得被迫退下阵来。
就算不退,军心也绝不会安稳。
且楚国也是当初合纵联盟之中的人物,邀请楚国一起攻秦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从大梁入新郑,再过山越岭,就能入楚阳翟,只要入了阳翟,函谷便近在咫尺。
此为险招,但也是生路,
现在局面已经成了死局,要想破局,唯有向死而生。
十万赵骑射手在秦卒百万面前不够看的,但在函谷不到十万守卒里,还是可以拼上一拼的。
现在秦兵在外领军的就是白起,王龁,蒙骜。
以这几个人的战略眼光,绝对能看到楚赵二国会有动作。
一切的一切都在这大梁,无论是秦粮道,还是赵楚二国的生机,全在这大梁城内。
最起码,在李牧春申君二人的眼里是这样的。
毕竟秦卒都是阴兵的事情,他们还都不知道,以为还是要有吃食的。
“外面有人求见。”
赵骑射手也没出去,外面也没人进来,就这么突兀的来了一句,给李牧吓了一跳。
毕竟刚刚都在全神贯注的思考如何实行,被陡然打断,还是会被吓一吓的。
“秦卒还是?”
李牧就算知道来人极有可能不是秦卒,但还是问了一嘴。
毕竟这里是秦国地界了,小心一些总是没有过错。
“来人带着印信,看模样应该是楚国来人。”
赵骑射手依旧是看着李牧,平淡的说着。
“楚国吗?”李牧瞬间就知晓了那一二十万的兵卒是甚么来头了,“将那使者请进来。”
“唯。”
不过盏茶,那刚到此处的楚卒就被请入了账中。
李牧看着递过来的印信,就明白来者的身份恐怕没有假,就是楚国人物。
毕竟春申君的印信还是不好假造的。
“春申君派你过来可是有事商议?”李牧看着底下站着的楚卒,见他面色麻木,身上也不似寻常人,就知道那一二十万的楚卒恐怕也不是什么常人。
不过这也算是好事,楚国愈强横对日后的计划更有力。
看眼下的局势,春申君恐怕与他想法是一致的。
这样也好,最起码不用到了新郑,还得给楚国通报一声,那样还是太耗时间了。
战场上,风云变化太快,战机闪烁即逝,只要犹豫一点,就会错失良机。
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会白给。
李牧只知道前一句,却不知道后一句。
秦兵卒并不需要所谓的粮道,也不需要甚么粮草锱铢,甚至在他们入秦地的那一刻起,陈轩就经已感受到了。
不过,陈轩不在意,也不会去在意。
不到函谷,陈轩是不会出手的。一是为了磨砺这群秦国新兴将领,二就是为了看看这群诸国的造化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不过就现在的局势来看,恐怕也不比当初信陵君走的远。
“君上让我给上将军带一句话。”楚卒已经知道李牧的身份,平淡的说道:“君上说想与将军面谈,商议如何攻秦的事情。”
李牧就知道大抵是这件事情,也不疑他,直接就说道:“春申君可想好在何处商议了?”
“君上说,明日午时在大梁城内商议合纵攻秦一事。”
李牧眼睛光芒闪烁,自然知道这是甚么意思,也没有推脱,只是笑着回道:“好!那就明日午时在大梁城内商议此事。”
此言一出,明日午时一并攻大梁。
……
王龁看着立在城墙上的蒙骜,看着他面色有些凝重,笑道:“长安君何必如此?不过就是些许宵小之辈,不必这般重视。”
“赵国兵十万,楚国兵二十万。”蒙骜回过头,刚刚那群兵卒已经给他说了打探出来情况,“一共三十万兵卒,攻城我们绝对守不住。”
王龁的脸色也变了,他原以为只是一队奇兵,万万没想到是一队主力。
楚国举兵二十万,他倒是不会多惊愕,但赵国还能举兵十万,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长平之战,打的赵国精锐全失,更别提前阵子信陵君借赵国势攻秦,直接赔进去近三十万。
现在还能举兵十万,恐怕就是真的就赌国运了。
现在整个大梁都没有十万秦卒,且还是刚经历过一场战争,根本没来得及修缮。
若是真的三十万兵卒一并攻城,最多,最多守个十天,过了十天,无援军,则城必破。
“而且,赵国领军的是李牧,楚国领军的是春申君。”
王龁本来就有些难看的脸,也变成了彻底难看起来。
春申君就不用多说了,李牧虽然没有后世名气这么大,与匈奴最大的冲突还没有爆发,但依旧是有些名气的。
就之前的战果来看,李牧绝对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存在。
这二人领三十万兵卒攻城,恐怕大梁连十天都没法撑过去。
这并不是王龁自认为弱他们一头,只是敌我数量差距过大,这里也不是他们的主场,确实不好打。
更不用说两边都是得了造化的。
前几日大梁城上春申君还是露过面的,虽说只是出来喊了几句话,就被按在了地上,但依旧是露了面的。
最起码比王龁蒙骜这两个没露面的要强横不少。
“那怎么办?守?还是?”
蒙骜自然明白王龁的意思,也知道现在直接连夜撤走是最好的选择。
边打边退,绝对不要计较城地的得失。
若是只楚国一个,就算是楚兵卒二十万,王龁也不会有这个想法,但又多了十万的赵骑射手。
虽说那群骨头不大适合攻城,但都成了骨头,又怎么可能会被轻易杀死?
“退,必须退,绝对不能等他们汇合。”蒙骜思考了一下,绝对还是跟着王龁的路子走。
毕竟现在敌军数倍于秦,死拼死打永远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边打边退,既不会让这楚赵二国去追击白起,形成包剿的姿势,也不会被楚赵二国全歼了。
“今日就走?还是给他们一下子再走?”
王龁这一句就是在问蒙骜是否要夜袭一波。
毕竟以蒙骜现在的面色来看,恐怕无论是楚国还是赵国,都没有发掘秦已经觉察到他们就罢。
“夜袭,今夜我亲自带兵卒夜袭赵军。”蒙骜面色有些疲惫,“武安君只要不动,等鸡鸣一声之后,过来接应某便可。”
王龁也推辞,问没问为何要袭击赵国而不是楚国,就这么应了下来。
毕竟按照位置来说,就算楚国兵多势大,但要夜袭也是得夜袭楚国。
郑城在大梁西南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楚国兵卒,除非蒙骜不打算走,或者不打算从郑城走。
无论是哪一种,王龁都是一样的想法。
他们原本确实是要争个军功,但既然敌军势大,自然不会贪功冒进,直接改变战略,改为拖延。
比起清剿,拖延总的来说还是要轻松一些。
不过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这群人到底要干些甚么。
是攻秦?还是包剿白起?
这并不清楚,这也是他们拖延的意义所在。
……
只是这城池上的人物依旧是醒着的。
无数拿着兵戈的人物来回走动,这些秦卒不知疲倦的在巡视着。
蒙骜也是在墙头立着。
虽说这夜是深了,但依旧需要警惕着,楚赵二国既然是得了造化,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谁也说不准,在哪个夜晚,这二国的联军就奔袭而来,将他蒙骜与王龁闷死在这城池之内。
这夜间也是寻常,除却有些亮堂以外,也没甚么异样。
今儿的月格外的圆,周围伴着的繁星也是显得敞亮。
蒙骜打了个哈欠,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那迷离的双眼看到了远处那道若有若无的光。
不对!
蒙骜瞬间就觉察到了不对,就算天上星辰明月再敞亮,也不可能把这深夜照成这番模样。
不过蒙骜也没有声张,只是示意了一下,便有兵卒跳下城墙,去远处探看。
“把武安君请过来。”蒙骜看着远处若有若无的光芒,心里也有了计较,赶忙让人去请王龁。
虽说不知道那是赵国兵卒还是楚国兵卒,但既然来了,就证明带的人不少。
这城池里仅仅只有五万秦卒,虽都是阴兵,但敌人也不是甚么好相与的。
蒙骜不会拿大,也不会看清楚赵二国。
毕竟,这二国还是有真本事的人存在的。
李牧虽说只是略有耳闻,但春申君的名号已经响彻了一个时代了。
战国四公子没一个省油的灯。
平原君败王龁于邯郸,孟尝君于昭襄王时期破函谷关,直逼咸阳。
当初若不是嬴政天威浩荡,说不准真的被信陵君偷掉了函谷,攻破了咸阳。
而春申君与信陵君齐名,自然不会弱到哪里去。
现在春申君还没以军功现世,但如果这方世界按照原本历史发展下去,也是个破函谷的猛人。
……
春申君看着过来禀告的兵卒,问道:“可是确定北方那支是赵国的兵卒?”
“白骨皑皑,赵骑射手。”
兵卒毕恭毕敬的回到,纵然现在夜已经深了,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如同白日,没有多大的区别。
“可接触吗?”
春申君又问,看兵卒没有回话,就知道是没有接触。
“派一队人马,拿我的印信,去拜见一下那赵国将领。”
春申君把印信扔了过去,示意兵卒去与那赵国接触一番。
秦国势大,远不是春申君现在的二十万兵卒可以解决的,到底还是要与赵国商议一番。
最重要的就是,眼前的大梁还是秦兵驻守,赵楚二国同时屯兵于此。
赵在北,楚在南。
二者不可能齐攻,也不可能轻举妄动。赵国现在极有可能不清楚这里是楚国兵卒,就算看见,恐怕也就当是一个圈套,一个秦国设下的圈套。
若是没有干涉,恐怕赵国会很果断的弃大梁而去,改从长平或者野王入秦。
这是春申君不想看到的,毕竟是要合并一处,以奇兵袭击秦本土。
先入大梁,断秦征讨粮草锱铢,再由大梁入新郑城,千里奔袭,翻山越岭,入楚城阳翟,由阳翟攻秦宜阳,直奔函谷,剑指咸阳。
先断征讨军卒粮草锱铢,慌其军心。再入新郑,详攻巩城,实则过山入阳翟,直取宜阳,意图破函谷。
现在秦兵卒足有数十万征讨齐国,除却各地驻守兵卒,还能有多少兵卒在关中护卫?
二十万楚卒要想迫使秦兵回防,恐怕只能兵行险招。
当初信陵君举兵四十万攻秦,五万被烧死在安邑,五万折损在攻城拔寨,一十五万被陨石砸了个粉碎,剩下的一十五万现在估摸着还在秦国某地当着奴隶。
就算现在楚卒与那四十万联军不同,但秦卒也与当时大不相同。
春申君回想着在大梁城上的那一幕,那股威势,让他只觉得心怵。
就算知道秦国内部空虚,却依旧不敢小觑,只能拿着最高的警惕去思考,去行军。
秦国不比其他诸国,它自秦昭襄王后,就一直是诸国心中大患,几次诸国合纵意图破函谷,都因各种原因放弃。
但,这一次一定会成功。
不成功便成仁。
……
“你是说大梁南方有最少十万的兵卒?”
李牧看着眼前的赵骑射手,皱了眉头,语气却不敢多蛮横,只是平常。
“是。”
赵骑射手话语简洁明了,犹如是骨头与空气摩擦而迸发出的声音一般,刺耳,难听。
李牧眉头紧锁,他没法确定那最少十万的兵卒是秦兵还是其他的甚么。
若是其他国家兵卒,那自然是好事,只要合兵一处,那接下来的路途就好走了许多。
但如果是秦卒,那李牧便只有走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赵幽缪王举国之力才堪堪凑出十万赵骑射手,意欲就是放手一搏,不生便死的打算。
若不是拼死一搏,他李牧又怎么可能打算兵行险招,从大梁入秦?
赵国攻秦,要么走野王,要么走长平,哪里有攻大梁的道理?
更别提长平五郡割给秦国才多长时候,更是赵国原本领地,还是有着熟悉感的。
但若是要秦国退兵,那就只有攻大梁这一个路子。
行军打仗,粮草先行。
断其粮道,烧其锱铢,无论秦兵有多大的能为,都得被迫退下阵来。
就算不退,军心也绝不会安稳。
且楚国也是当初合纵联盟之中的人物,邀请楚国一起攻秦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只要从大梁入新郑,再过山越岭,就能入楚阳翟,只要入了阳翟,函谷便近在咫尺。
此为险招,但也是生路,
现在局面已经成了死局,要想破局,唯有向死而生。
十万赵骑射手在秦卒百万面前不够看的,但在函谷不到十万守卒里,还是可以拼上一拼的。
现在秦兵在外领军的就是白起,王龁,蒙骜。
以这几个人的战略眼光,绝对能看到楚赵二国会有动作。
一切的一切都在这大梁,无论是秦粮道,还是赵楚二国的生机,全在这大梁城内。
最起码,在李牧春申君二人的眼里是这样的。
毕竟秦卒都是阴兵的事情,他们还都不知道,以为还是要有吃食的。
“外面有人求见。”
赵骑射手也没出去,外面也没人进来,就这么突兀的来了一句,给李牧吓了一跳。
毕竟刚刚都在全神贯注的思考如何实行,被陡然打断,还是会被吓一吓的。
“秦卒还是?”
李牧就算知道来人极有可能不是秦卒,但还是问了一嘴。
毕竟这里是秦国地界了,小心一些总是没有过错。
“来人带着印信,看模样应该是楚国来人。”
赵骑射手依旧是看着李牧,平淡的说着。
“楚国吗?”李牧瞬间就知晓了那一二十万的兵卒是甚么来头了,“将那使者请进来。”
“唯。”
不过盏茶,那刚到此处的楚卒就被请入了账中。
李牧看着递过来的印信,就明白来者的身份恐怕没有假,就是楚国人物。
毕竟春申君的印信还是不好假造的。
“春申君派你过来可是有事商议?”李牧看着底下站着的楚卒,见他面色麻木,身上也不似寻常人,就知道那一二十万的楚卒恐怕也不是什么常人。
不过这也算是好事,楚国愈强横对日后的计划更有力。
看眼下的局势,春申君恐怕与他想法是一致的。
这样也好,最起码不用到了新郑,还得给楚国通报一声,那样还是太耗时间了。
战场上,风云变化太快,战机闪烁即逝,只要犹豫一点,就会错失良机。
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会白给。
李牧只知道前一句,却不知道后一句。
秦兵卒并不需要所谓的粮道,也不需要甚么粮草锱铢,甚至在他们入秦地的那一刻起,陈轩就经已感受到了。
不过,陈轩不在意,也不会去在意。
不到函谷,陈轩是不会出手的。一是为了磨砺这群秦国新兴将领,二就是为了看看这群诸国的造化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不过就现在的局势来看,恐怕也不比当初信陵君走的远。
“君上让我给上将军带一句话。”楚卒已经知道李牧的身份,平淡的说道:“君上说想与将军面谈,商议如何攻秦的事情。”
李牧就知道大抵是这件事情,也不疑他,直接就说道:“春申君可想好在何处商议了?”
“君上说,明日午时在大梁城内商议合纵攻秦一事。”
李牧眼睛光芒闪烁,自然知道这是甚么意思,也没有推脱,只是笑着回道:“好!那就明日午时在大梁城内商议此事。”
此言一出,明日午时一并攻大梁。
……
王龁看着立在城墙上的蒙骜,看着他面色有些凝重,笑道:“长安君何必如此?不过就是些许宵小之辈,不必这般重视。”
“赵国兵十万,楚国兵二十万。”蒙骜回过头,刚刚那群兵卒已经给他说了打探出来情况,“一共三十万兵卒,攻城我们绝对守不住。”
王龁的脸色也变了,他原以为只是一队奇兵,万万没想到是一队主力。
楚国举兵二十万,他倒是不会多惊愕,但赵国还能举兵十万,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长平之战,打的赵国精锐全失,更别提前阵子信陵君借赵国势攻秦,直接赔进去近三十万。
现在还能举兵十万,恐怕就是真的就赌国运了。
现在整个大梁都没有十万秦卒,且还是刚经历过一场战争,根本没来得及修缮。
若是真的三十万兵卒一并攻城,最多,最多守个十天,过了十天,无援军,则城必破。
“而且,赵国领军的是李牧,楚国领军的是春申君。”
王龁本来就有些难看的脸,也变成了彻底难看起来。
春申君就不用多说了,李牧虽然没有后世名气这么大,与匈奴最大的冲突还没有爆发,但依旧是有些名气的。
就之前的战果来看,李牧绝对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存在。
这二人领三十万兵卒攻城,恐怕大梁连十天都没法撑过去。
这并不是王龁自认为弱他们一头,只是敌我数量差距过大,这里也不是他们的主场,确实不好打。
更不用说两边都是得了造化的。
前几日大梁城上春申君还是露过面的,虽说只是出来喊了几句话,就被按在了地上,但依旧是露了面的。
最起码比王龁蒙骜这两个没露面的要强横不少。
“那怎么办?守?还是?”
蒙骜自然明白王龁的意思,也知道现在直接连夜撤走是最好的选择。
边打边退,绝对不要计较城地的得失。
若是只楚国一个,就算是楚兵卒二十万,王龁也不会有这个想法,但又多了十万的赵骑射手。
虽说那群骨头不大适合攻城,但都成了骨头,又怎么可能会被轻易杀死?
“退,必须退,绝对不能等他们汇合。”蒙骜思考了一下,绝对还是跟着王龁的路子走。
毕竟现在敌军数倍于秦,死拼死打永远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边打边退,既不会让这楚赵二国去追击白起,形成包剿的姿势,也不会被楚赵二国全歼了。
“今日就走?还是给他们一下子再走?”
王龁这一句就是在问蒙骜是否要夜袭一波。
毕竟以蒙骜现在的面色来看,恐怕无论是楚国还是赵国,都没有发掘秦已经觉察到他们就罢。
“夜袭,今夜我亲自带兵卒夜袭赵军。”蒙骜面色有些疲惫,“武安君只要不动,等鸡鸣一声之后,过来接应某便可。”
王龁也推辞,问没问为何要袭击赵国而不是楚国,就这么应了下来。
毕竟按照位置来说,就算楚国兵多势大,但要夜袭也是得夜袭楚国。
郑城在大梁西南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楚国兵卒,除非蒙骜不打算走,或者不打算从郑城走。
无论是哪一种,王龁都是一样的想法。
他们原本确实是要争个军功,但既然敌军势大,自然不会贪功冒进,直接改变战略,改为拖延。
比起清剿,拖延总的来说还是要轻松一些。
不过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这群人到底要干些甚么。
是攻秦?还是包剿白起?
这并不清楚,这也是他们拖延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