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逆臣(三十四)
科举本就是这个时代最为正常的选官模式。自甲申以降,满清已然举办了六次科举考试,不光是从顺治三年开始每隔三年一次的明时旧例都未曾有过取消哪怕一回,甚至在顺治四年还加科过一次,不可谓不积极。而明廷这边儿,也曾举办过隆武朝乡试和孙可望的昆明乡试。
在座众人除了提出议桉的陈凯外,皆是科举考试的深度参与者和获益者,对于这项制度从心理上自是乐见其成。但是,却不代表此法不存在切实问题。
“天子不在,殿试如何举行?若仅仅是在各省举行乡试,考中者亦不过时举人功名,何以充实六科?”
“如今长江以南半壁江上尚未抵定,我等便急着举行科举考试,会否对北方士子不公?”
“福建、广东两省收复已逾五载,广西、江西和贵州则是刚刚收复,云南的情况应该比这三个省好一些,毕竟鞑子也没待多久便撤兵了,与闽、粤当是相仿佛。可浙江和南直隶仍在大战,就连湖广北部地区的战事也尚未完结。地方上还没有彻底安定下来,士心不稳,是否过于急切?”
“长江以南抵定在即,如竟成所言,战时内阁要尽快担负起联合各路王师的作用,抡才大典又不可仓促举行,只恐缓不济急。”
钱谦益、文安之、郭之奇和张煌言先后表示了担忧,对此,陈凯并没有给他们以解决方案,反倒是将另一些他们尚未想到或是尚未提及到的问题一并摆在了台面儿上。
“问题还不只是这么多。”迎着众人的不解,陈凯继续言道:“朝廷抡才大典,不是说举办就能举办得了的。考题有诸位在,自不待提,考试地点也都是现成的,可考官如何选择?士子的参考资格如何评定?若有士人得中过鞑子举办的院试和乡试的功名,我们是否予以承认?再有就是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举办科考的费用如何解决?”
“这……”
这个议桉本就是陈凯提出来的,显然,他远比其他人要想得更早,自然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想到更多的问题。
“考官不是难事,院试由各省的提学道负责,乡试无非就这几个省,我等操劳些或是责成一些在乡的翰林、阁老襄助,亦无不可。难的是参考资格评定,现在这年景,莫说是结保了,怕是不少士子就连乡保和互保都凑不齐的。”
郭之奇是做过提学道的,对于科举考试从官方到考生的一应准备工作自是最清楚不过。为了防止冒籍、匿丧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试,明廷规定参考考生除了亲供外,还要提交乡里保举、生员互保和官员结保以为身份证明。而且现在天下大乱,还要防着有人匿名参考、越级参考或是冒名顶替……
“还有,大明凭什么要承认鞑子的功名?”
“可鞑子已经承认了大明的功名,我们不承认的话,岂不是平白要将那些已经取得了鞑子功名的读书人都往鞑子朝廷那边儿推吗?”
“推就推了,怕他们干甚!”
“仲常,事关重大,不可意气用事。”
“牧翁,您是元辅,自要顾全大局。但下官想问一句,若是鞑子的汉军旗人前来参考,我们要不要承认?”
“仲常!”
光是一个是否承认满清功名的问题,郭之奇便与钱谦益吵了起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科举本就是为国敛才的途径,亦是争取儒家士大夫支持的良方,既然满清作得了初一,大明凭什么作不了十五。可是,这对于那些在家乡被满清占据后仍旧以大明遗民自居,至死不肯参加满清的科举考试的遗民而言、对于那些始终为大明奋战而没有机会参与科举考试的官员和潜伏者们而言,又何谈公平二字。
这一幕,着实让陈凯吃了一惊。可是转念一想,郭之奇如此倒也并不值得奇怪,多年前永历朝廷在肇庆时,为了笼络反正的李成栋集团,一度在用人行政上“重反正、轻守节”,甚至发展到了以曾经剃发降清作为提拔的标准……
是否承认满清功名一事,正是郭之奇他们此前激烈斗争过的,显然是触动了其人的心结,这却是陈凯始料未及的。但是,出于对自身的身份认定和其他守节官员的利益考量,郭之奇也必定会继续斗争下去。
可放在钱谦益那里,曾经剃发降清的过往使得其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利,都免不了要承认满清的功名。毕竟,钱谦益是东南潜伏者们的领袖,他的消息能够如此灵通,能够如此肆无忌惮的对满清地方高官进行拉拢、游说活动,自然是有着不少已经考取了满清的功名,甚至是已经进入到了满清官场的士人们在他背后加持,他就算是不为他自己着想,也要为那些同为潜伏者的同伴们着想。
此间,文安之已经喝止住了二人的争执。一旦稍许冷静下来,他们亦是连忙向对方致歉。只不过,若要二人在这上面妥协,怕也是难以想象的。
这便是原则问题,陈凯叹了口气,只是稍作思量,便突然笑道:“若是有一天,鞑子的满榜状元跑来大明的吏部哭着喊着要求侯缺,也许,对于大明而言倒是一件好事。不过,现在考虑这个,还是为时尚早。”
满清在顺治九年和顺治十二年都曾将科举考试分为满汉两榜,以扩大满洲旗人在清廷内部的占比,也诞生了有清一朝唯二的两个满洲状元。不过,满榜状元的含金量实在有限,始终为人诟病,倒是后来出过一个蒙古八旗出身的状元郎,为多数人公认为有清一朝唯一一个旗人状元。只是那时候已经是同治年间了,我大清离亡国也就剩下最后那几十年了,那时候旗人之中多是提笼架鸟,但凡有些上进心的也都是一副汉人士大夫作派,便是这位蒙古状元也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选择自缢守节。(注)
陈凯此间看似打趣儿,实际上还是在暗示他们没必要现在就争个是非对错出来。毕竟,科举考试现阶段问题多多,只怕一时半刻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得出来的。
“对了,竟成,你刚刚说得举办科考的费用……”
眼见着陈凯也出言相劝,张煌言便连忙把话题转到了另一件事情上面。对此,陈凯亦是连忙把话接了过去:“我曾听曾阁老说起过,隆武皇帝在位时的龙飞首科,曾得到君臣上下的高度重视。奈何,那时候仅仅是因为一个举办费用,便硬是从隆武二年的三月一直拖到了六月初七才举行。”
陈凯是郑成功的幕僚出身,他们承认的自然是崇祯、弘光、隆武、永历这一脉的大明帝位传承,于张煌言所效忠的正统大明天子鲁监国朱以海便是压根儿不认的。不过,陈凯显然是有在照顾张煌言的感官,提及此事时只用了隆武皇帝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称谓,而非先帝。对此,张煌言亦是回之以微笑。
只不过,张煌言却也听说过,福京乡试之所以被迫迁延时日,除了费用上面的问题,还有郑芝龙等武将的反对、隆武朝廷在与满清交兵而军费吃紧、以及唐藩在和鲁藩争夺皇明正统等一连串的问题。
其余三人,钱谦益只在弘光朝廷任职过,随后便一度降清;文安之则是在永历朝廷才复出的,亦不曾与闻;郭之奇倒是在甲申年倒是确实在福建任职,但很快就丁忧回乡了,一直到永历三年才奉召至桂林出任礼部侍郎,未曾出仕过隆武朝。对于这些旧事,便不甚清楚了。
可是他们对于战时内阁现在的情况却是清楚得紧——这还仅仅是个意向而已,连空壳部门、皮包公司都称不上,最多就是得到了一些“业内大老”的支持和市场的初步好感,仅此而已。莫说是他们现在根本没有财权,就算是有充足的资金,一上来就搞这么大的项目,实在是强人所难,毕竟他们总不能在搞了个一片狼藉后就此提包跑路吧。
“竟成既然已经想到了这些,自不会是戏弄老夫的吧?”
饶是陈凯和张煌言一个劲儿的把话题往外带,饶是已经对彼此致歉过了,钱谦益和郭之奇的心里面难免没有些许意气暂时不得纾解。此间,前者再度问向陈凯之际,语气上便带了一丝愠恼。
对此,陈凯却不在意。能够坐到这个地位层级,考虑事情更多的还是在于利益二字,些许意气随时都可以丢到了仿佛就不曾出现过似的。
“当然。”作出了肯定的答复,陈凯傲然道:“不知,诸君可曾听说过锁厅试?”
“锁厅试?”
大明没有锁厅试一说,是故陈凯此言一出,众皆茫然。但也就是转眼的功夫,钱谦益便是眼前一亮,当即出言问道:“竟成所说的,可是前宋的锁厅试?”
“正是!”
海虞钱氏毕竟是吴越王钱镠和北宋名臣钱惟演的后裔,宋朝的事情,钱谦益从家学渊源上就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上一些。
所谓锁厅试,乃是宋朝的时候供现任官员和有爵禄者所举行的进士试,因为他们本就多有职务在身,所以要暂时把职务放下,形象一些的比喻便是把办公室锁了才能前去参加考试,故称为锁厅试,参与锁厅试的官员也被称之为锁厅人。
由于有资格参加锁厅试的本就不是在职官员,就是有爵禄之人,他们比寒门子弟往往在资产、人脉等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宋朝有一项惯例,那就是锁厅人不可为状元。基于这一点,比如沉括的侄儿沉遘、黄潜善的侄孙黄中、秦桧的养子秦熺、宗室赵汝愚等不少官宦子弟本来都考中了状元,但是依然被剥夺了状元的资格,把这一份无上的荣耀让给了第二名。
状元不状元的,与他们倒没什么关系——这五个人里科举成绩最好的便是钱谦益,探花郎毕竟不是说着玩的,可第三就是第三,没办法独占鳌头,也没办法坐二望一。文安之确实是庶吉士,但实际上在天启二年的那一科,他只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名次也比较靠后。单以名次论,崇祯元年的郭之奇比文安之要靠前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同样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他们两个连二甲赐进士出身都没够到,更别说是一甲赐进士及第的第一名了。至于张煌言和陈凯,倒是与状元更近一些,毕竟状元是第一名,没考过等同于零,而零是有无限可能的……
钱谦益将他所知的关于锁厅试的一切详细的解释给众人,连带着陈凯都补上了一些不甚清楚的知识盲点。
“大明也确有在职官员参加科考的先例,只是没有锁厅试这么一说罢了。”
大明的在职官员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吗?陈凯确实没听说过还有这事,不过没等他流露出半分疑惑,文安之便替他解释了起来:“竟成的意思是说,此番科考旨在针对那些尚未获得功名的在职官员,进行一次锁厅试,再由那些通过了锁厅试的新科进士中选取一些出来充任六科给事中?”
陈凯不晓得这算是文安之歪打正着呢,还是挡在他达成目的的知识盲点被文安之的理解能力给击穿了。总而言之,会错了意但同时又会对了意的文安之确实理解了他的想法。
明亡甲申至今,只有过两次科举考试,还都是乡试。前者覆盖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另有浙东附榜以与鲁监国朝争夺人才;后者则仅限于云南一省,也仅仅是为秦王府一家提供人才。
如今已近十六载,只两届科举是完全不足以为当下的大明提供足够的行政人才的,巨大的缺口迫使各方势力便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任命了大批的幕僚充当地方官,陈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没有科举功名的“黑户”,大明日后肯定还是要承认下来的,而陈凯提出的锁厅试,便是可以兼顾承认和择人的一石二鸟。
对此,众人无不流露出了深思之色。但是很快的,郭之奇却突然眉头深锁:“竟成,这不太好吧。”
“确实不好。”出人意料,陈凯竟然肯定了郭之奇的否定态度,继而转向了张煌言:“沧水,你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
众人的目光随即转向了张煌言,对此,后者起初是一脸茫然,但张煌言亦是才智之士,几乎是顷刻间就想明白了这里面的门道,整个人瞬间便严肃了起来。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换源App】
“是的,我反对由锁厅试进士充实六科给事中!”
注:这个事情,一方面有汉文化对八旗子弟的渗透和浸染,另一方面则比较荒唐——此人是义和团的重要支持者,当时有传闻说是八国联军扬言要杀光所有支持义和团的官员,于是他的妻、儿和四个孙子便在北京自焚,他亦在保定自缢。
在座众人除了提出议桉的陈凯外,皆是科举考试的深度参与者和获益者,对于这项制度从心理上自是乐见其成。但是,却不代表此法不存在切实问题。
“天子不在,殿试如何举行?若仅仅是在各省举行乡试,考中者亦不过时举人功名,何以充实六科?”
“如今长江以南半壁江上尚未抵定,我等便急着举行科举考试,会否对北方士子不公?”
“福建、广东两省收复已逾五载,广西、江西和贵州则是刚刚收复,云南的情况应该比这三个省好一些,毕竟鞑子也没待多久便撤兵了,与闽、粤当是相仿佛。可浙江和南直隶仍在大战,就连湖广北部地区的战事也尚未完结。地方上还没有彻底安定下来,士心不稳,是否过于急切?”
“长江以南抵定在即,如竟成所言,战时内阁要尽快担负起联合各路王师的作用,抡才大典又不可仓促举行,只恐缓不济急。”
钱谦益、文安之、郭之奇和张煌言先后表示了担忧,对此,陈凯并没有给他们以解决方案,反倒是将另一些他们尚未想到或是尚未提及到的问题一并摆在了台面儿上。
“问题还不只是这么多。”迎着众人的不解,陈凯继续言道:“朝廷抡才大典,不是说举办就能举办得了的。考题有诸位在,自不待提,考试地点也都是现成的,可考官如何选择?士子的参考资格如何评定?若有士人得中过鞑子举办的院试和乡试的功名,我们是否予以承认?再有就是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举办科考的费用如何解决?”
“这……”
这个议桉本就是陈凯提出来的,显然,他远比其他人要想得更早,自然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想到更多的问题。
“考官不是难事,院试由各省的提学道负责,乡试无非就这几个省,我等操劳些或是责成一些在乡的翰林、阁老襄助,亦无不可。难的是参考资格评定,现在这年景,莫说是结保了,怕是不少士子就连乡保和互保都凑不齐的。”
郭之奇是做过提学道的,对于科举考试从官方到考生的一应准备工作自是最清楚不过。为了防止冒籍、匿丧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试,明廷规定参考考生除了亲供外,还要提交乡里保举、生员互保和官员结保以为身份证明。而且现在天下大乱,还要防着有人匿名参考、越级参考或是冒名顶替……
“还有,大明凭什么要承认鞑子的功名?”
“可鞑子已经承认了大明的功名,我们不承认的话,岂不是平白要将那些已经取得了鞑子功名的读书人都往鞑子朝廷那边儿推吗?”
“推就推了,怕他们干甚!”
“仲常,事关重大,不可意气用事。”
“牧翁,您是元辅,自要顾全大局。但下官想问一句,若是鞑子的汉军旗人前来参考,我们要不要承认?”
“仲常!”
光是一个是否承认满清功名的问题,郭之奇便与钱谦益吵了起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科举本就是为国敛才的途径,亦是争取儒家士大夫支持的良方,既然满清作得了初一,大明凭什么作不了十五。可是,这对于那些在家乡被满清占据后仍旧以大明遗民自居,至死不肯参加满清的科举考试的遗民而言、对于那些始终为大明奋战而没有机会参与科举考试的官员和潜伏者们而言,又何谈公平二字。
这一幕,着实让陈凯吃了一惊。可是转念一想,郭之奇如此倒也并不值得奇怪,多年前永历朝廷在肇庆时,为了笼络反正的李成栋集团,一度在用人行政上“重反正、轻守节”,甚至发展到了以曾经剃发降清作为提拔的标准……
是否承认满清功名一事,正是郭之奇他们此前激烈斗争过的,显然是触动了其人的心结,这却是陈凯始料未及的。但是,出于对自身的身份认定和其他守节官员的利益考量,郭之奇也必定会继续斗争下去。
可放在钱谦益那里,曾经剃发降清的过往使得其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利,都免不了要承认满清的功名。毕竟,钱谦益是东南潜伏者们的领袖,他的消息能够如此灵通,能够如此肆无忌惮的对满清地方高官进行拉拢、游说活动,自然是有着不少已经考取了满清的功名,甚至是已经进入到了满清官场的士人们在他背后加持,他就算是不为他自己着想,也要为那些同为潜伏者的同伴们着想。
此间,文安之已经喝止住了二人的争执。一旦稍许冷静下来,他们亦是连忙向对方致歉。只不过,若要二人在这上面妥协,怕也是难以想象的。
这便是原则问题,陈凯叹了口气,只是稍作思量,便突然笑道:“若是有一天,鞑子的满榜状元跑来大明的吏部哭着喊着要求侯缺,也许,对于大明而言倒是一件好事。不过,现在考虑这个,还是为时尚早。”
满清在顺治九年和顺治十二年都曾将科举考试分为满汉两榜,以扩大满洲旗人在清廷内部的占比,也诞生了有清一朝唯二的两个满洲状元。不过,满榜状元的含金量实在有限,始终为人诟病,倒是后来出过一个蒙古八旗出身的状元郎,为多数人公认为有清一朝唯一一个旗人状元。只是那时候已经是同治年间了,我大清离亡国也就剩下最后那几十年了,那时候旗人之中多是提笼架鸟,但凡有些上进心的也都是一副汉人士大夫作派,便是这位蒙古状元也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选择自缢守节。(注)
陈凯此间看似打趣儿,实际上还是在暗示他们没必要现在就争个是非对错出来。毕竟,科举考试现阶段问题多多,只怕一时半刻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得出来的。
“对了,竟成,你刚刚说得举办科考的费用……”
眼见着陈凯也出言相劝,张煌言便连忙把话题转到了另一件事情上面。对此,陈凯亦是连忙把话接了过去:“我曾听曾阁老说起过,隆武皇帝在位时的龙飞首科,曾得到君臣上下的高度重视。奈何,那时候仅仅是因为一个举办费用,便硬是从隆武二年的三月一直拖到了六月初七才举行。”
陈凯是郑成功的幕僚出身,他们承认的自然是崇祯、弘光、隆武、永历这一脉的大明帝位传承,于张煌言所效忠的正统大明天子鲁监国朱以海便是压根儿不认的。不过,陈凯显然是有在照顾张煌言的感官,提及此事时只用了隆武皇帝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称谓,而非先帝。对此,张煌言亦是回之以微笑。
只不过,张煌言却也听说过,福京乡试之所以被迫迁延时日,除了费用上面的问题,还有郑芝龙等武将的反对、隆武朝廷在与满清交兵而军费吃紧、以及唐藩在和鲁藩争夺皇明正统等一连串的问题。
其余三人,钱谦益只在弘光朝廷任职过,随后便一度降清;文安之则是在永历朝廷才复出的,亦不曾与闻;郭之奇倒是在甲申年倒是确实在福建任职,但很快就丁忧回乡了,一直到永历三年才奉召至桂林出任礼部侍郎,未曾出仕过隆武朝。对于这些旧事,便不甚清楚了。
可是他们对于战时内阁现在的情况却是清楚得紧——这还仅仅是个意向而已,连空壳部门、皮包公司都称不上,最多就是得到了一些“业内大老”的支持和市场的初步好感,仅此而已。莫说是他们现在根本没有财权,就算是有充足的资金,一上来就搞这么大的项目,实在是强人所难,毕竟他们总不能在搞了个一片狼藉后就此提包跑路吧。
“竟成既然已经想到了这些,自不会是戏弄老夫的吧?”
饶是陈凯和张煌言一个劲儿的把话题往外带,饶是已经对彼此致歉过了,钱谦益和郭之奇的心里面难免没有些许意气暂时不得纾解。此间,前者再度问向陈凯之际,语气上便带了一丝愠恼。
对此,陈凯却不在意。能够坐到这个地位层级,考虑事情更多的还是在于利益二字,些许意气随时都可以丢到了仿佛就不曾出现过似的。
“当然。”作出了肯定的答复,陈凯傲然道:“不知,诸君可曾听说过锁厅试?”
“锁厅试?”
大明没有锁厅试一说,是故陈凯此言一出,众皆茫然。但也就是转眼的功夫,钱谦益便是眼前一亮,当即出言问道:“竟成所说的,可是前宋的锁厅试?”
“正是!”
海虞钱氏毕竟是吴越王钱镠和北宋名臣钱惟演的后裔,宋朝的事情,钱谦益从家学渊源上就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上一些。
所谓锁厅试,乃是宋朝的时候供现任官员和有爵禄者所举行的进士试,因为他们本就多有职务在身,所以要暂时把职务放下,形象一些的比喻便是把办公室锁了才能前去参加考试,故称为锁厅试,参与锁厅试的官员也被称之为锁厅人。
由于有资格参加锁厅试的本就不是在职官员,就是有爵禄之人,他们比寒门子弟往往在资产、人脉等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宋朝有一项惯例,那就是锁厅人不可为状元。基于这一点,比如沉括的侄儿沉遘、黄潜善的侄孙黄中、秦桧的养子秦熺、宗室赵汝愚等不少官宦子弟本来都考中了状元,但是依然被剥夺了状元的资格,把这一份无上的荣耀让给了第二名。
状元不状元的,与他们倒没什么关系——这五个人里科举成绩最好的便是钱谦益,探花郎毕竟不是说着玩的,可第三就是第三,没办法独占鳌头,也没办法坐二望一。文安之确实是庶吉士,但实际上在天启二年的那一科,他只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名次也比较靠后。单以名次论,崇祯元年的郭之奇比文安之要靠前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同样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他们两个连二甲赐进士出身都没够到,更别说是一甲赐进士及第的第一名了。至于张煌言和陈凯,倒是与状元更近一些,毕竟状元是第一名,没考过等同于零,而零是有无限可能的……
钱谦益将他所知的关于锁厅试的一切详细的解释给众人,连带着陈凯都补上了一些不甚清楚的知识盲点。
“大明也确有在职官员参加科考的先例,只是没有锁厅试这么一说罢了。”
大明的在职官员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吗?陈凯确实没听说过还有这事,不过没等他流露出半分疑惑,文安之便替他解释了起来:“竟成的意思是说,此番科考旨在针对那些尚未获得功名的在职官员,进行一次锁厅试,再由那些通过了锁厅试的新科进士中选取一些出来充任六科给事中?”
陈凯不晓得这算是文安之歪打正着呢,还是挡在他达成目的的知识盲点被文安之的理解能力给击穿了。总而言之,会错了意但同时又会对了意的文安之确实理解了他的想法。
明亡甲申至今,只有过两次科举考试,还都是乡试。前者覆盖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另有浙东附榜以与鲁监国朝争夺人才;后者则仅限于云南一省,也仅仅是为秦王府一家提供人才。
如今已近十六载,只两届科举是完全不足以为当下的大明提供足够的行政人才的,巨大的缺口迫使各方势力便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任命了大批的幕僚充当地方官,陈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没有科举功名的“黑户”,大明日后肯定还是要承认下来的,而陈凯提出的锁厅试,便是可以兼顾承认和择人的一石二鸟。
对此,众人无不流露出了深思之色。但是很快的,郭之奇却突然眉头深锁:“竟成,这不太好吧。”
“确实不好。”出人意料,陈凯竟然肯定了郭之奇的否定态度,继而转向了张煌言:“沧水,你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
众人的目光随即转向了张煌言,对此,后者起初是一脸茫然,但张煌言亦是才智之士,几乎是顷刻间就想明白了这里面的门道,整个人瞬间便严肃了起来。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换源App】
“是的,我反对由锁厅试进士充实六科给事中!”
注:这个事情,一方面有汉文化对八旗子弟的渗透和浸染,另一方面则比较荒唐——此人是义和团的重要支持者,当时有传闻说是八国联军扬言要杀光所有支持义和团的官员,于是他的妻、儿和四个孙子便在北京自焚,他亦在保定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