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大宋天下
书房里有一种略带沉闷的味道,看来是有几天没人了。
一个人待在书房当中的李知时没有闲着,而是走到书柜旁边打量了一下,上面除了放着一些孤本典籍之外,还有一些颜色很新的字画。
对于这些东西有种职业性好奇的李知时下意识抽出一副,然后将桌子轻轻擦了擦后将这幅字画平铺于桌上。
上面只有一句话。
“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李知时稍稍回忆了一下,就想起这便是李纲亲笔的一首词,名作《水龙吟》,也算是其比较出名的一篇了。虽然这句只是其中节选的一句,但所蕴含的气势,当真重构了李纲这辈子的坚守与理想。
实际上虽然第一次见到这位左相之时,李知时颇有出言不逊,但实际上在南北宋朝这段历史当中,李纲确实是他十分推崇的一个人。
于开封之守力排众议,亲自登城督战,卫得开封不失,而后便因拒和被贬,但再受朝廷征召之后便毫不犹豫立即上任,为赵构重整朝纲,而局势稍稳后又再次无奈被贬谪。
如果有人问李知时儒道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宋朝的儒家思想,那么他只会回答三个字:“看李纲。”
其身上有宋朝儒家之优,亦有儒家之缺,兼济天下,为国为民,却又愚忠朝廷,不懂自救与时事。
不过更可能的是,不是他不懂,而是他内心的底线,儒道的底线,不允许他不忠君,无论君主如何,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心有所感之际,李知时却是轻轻背出了这首《水龙吟》中,与桌上字画上词句相对应的另一句。
“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
“中兴,中兴,何其难也?”念完词句后,李知时叹息了一声,刚欲将字画收起放好,便看到书房的木门陡然间被从外推开,而后,在之前那名老者的搀扶之下,面色苍白如蜡的李纲走了进来。
“李兄说的没错,中兴?何其难也啊……”对于李知时的擅动,老者的脸上颇有不满,但李纲却并没有将之放在心上,而言语当中更是称呼李知时为“李兄”。
这个称呼的背后,便已经是这个宋朝老臣对于李知时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和认同了。
“李相……可还能坚持?”李知时沉默了片刻,但终究还是开口问道。
李纲自然知道李知时问的不是他此刻站不站的住,而是在问他还能坚持活下去多久。看着面前这个面色还很青涩,心念却已然超出常人太多的年轻小辈,李纲不由笑了笑,因为李知时面上隐藏很好的关切终究还是被他捕捉到了。
但对方的这个问题毕竟太无情,就算是李纲此时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十分豁达,但当真要给自己定下一个期限,他终究是不知道怎么开口,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挥了挥手,对身旁老者说道:“季伯,你先退下去吧。”
很显然李纲在家中的话语权极高,只见老者季伯虽然面露担忧,但终究还是退了出去,只是临了之际颇为深沉的瞪了李知时一眼,算是警示。
等到李纲身边老者退了下去,书房当中,自然就只剩下李知时和李纲两人。
“我就知道瞒不过你。”短暂的沉默之后,终究还是有些站不住坐在了椅子上的李纲先开了口。
“自然,当日欧阳澈来找我的时候我就明白,明显对我有警惕的李相你竟然能够放手欧阳澈,必定是相府出了什么变故,而以如今之局势,主动请辞的李相你自然是赵构必须要保下的一人。”李知时叹了口气说道:“我们如今的这位圣上,虽然目光短浅也胆小了一点,但为了维持朝堂稳定,定然不会对李相你下手。”
“如此一来,那边是李相自身恶疾爆发,自觉时日无多了。”
时日无多这次个字一出,李纲的眉毛不禁抖了一下,但最后也只得苦笑道:“李兄的言辞还是如此直白。的确,吾之病乃先天所限,如今陡然暴起,只怕我这副身子骨是挺不过去了。”
“所以李相便起了托付之意?”李知时这句不知是询问还是陈述,只不过看在李纲并没有回答的意思,便知道无论是那种都无所谓了。
“我曾经在想,这大宋究竟还有多少寿命可活。”这时李知时并没有再继续言论之前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让重病的李纲也不由提起兴趣的话题。
“李兄觉得可活多久?”李纲问道。
李知时摇摇头,看了一眼李纲之后,却将目光停在了桌上字画上面说道:“这大宋,在小子看来,跟李相没有什么差别了。”
没有差别,就意味着同患重病,就意味着要不了多久就会亡国。
看见李纲再次陷入了沉默,李知时没有停下来的,而是继续说道:“军民积弱,则应主战以强民心,虽不应一味兴军而失社稷百姓,但如今之大宋,从上到下无一人欲战,大多都想着如何得过且过苟延残喘,如此思想之下,又如何能让大宋中兴的起来?”
“而此时之儒早已非先秦之儒,重文轻武,想要国富民强却又满身文人的骚气,再加上桎梏百姓之思,当真于兵之一道上前无战将而后继无力,等到金人再次重整旗鼓,则天下危矣。”
李知时说到这就没说了,这倒不是他不愿意和李纲就如今儒家思想做出一番辩解,而是因为空间已经开始提醒他不能再说下去了。
可就饶是这些观念,也让李纲不由一惊,虽想辩驳,但一是身病体乏,另一方面却当真不知道从何辩起。
而辩不了,李纲就干脆不辩,而是将话题引向欧阳澈身上。
“且不论儒家如何,天下士子尽皆儒,这时不可改变的事实,而当今诸士子当中,倒也就少阳兄有匡扶天下的见识,而如今则是多了一个李兄举荐的欧阳澈,其历往之疏奏我已全部看过,当得上才学惊人一说,但治国安民却还是差了点火候。”
说完这番话,李纲却是颤巍巍的站起身,微微欠身拱手向李知时一礼。
“老朽归去之后,还望李兄以大宋江山社稷为重,莫让那欧阳澈入了歧途。”
“日后还李兄请转告陈兄,就说伯纪先去了,这大宋天下,就交给他了。”
一个人待在书房当中的李知时没有闲着,而是走到书柜旁边打量了一下,上面除了放着一些孤本典籍之外,还有一些颜色很新的字画。
对于这些东西有种职业性好奇的李知时下意识抽出一副,然后将桌子轻轻擦了擦后将这幅字画平铺于桌上。
上面只有一句话。
“想莽军百万,旌旗千里,应道是、探囊取。”
李知时稍稍回忆了一下,就想起这便是李纲亲笔的一首词,名作《水龙吟》,也算是其比较出名的一篇了。虽然这句只是其中节选的一句,但所蕴含的气势,当真重构了李纲这辈子的坚守与理想。
实际上虽然第一次见到这位左相之时,李知时颇有出言不逊,但实际上在南北宋朝这段历史当中,李纲确实是他十分推崇的一个人。
于开封之守力排众议,亲自登城督战,卫得开封不失,而后便因拒和被贬,但再受朝廷征召之后便毫不犹豫立即上任,为赵构重整朝纲,而局势稍稳后又再次无奈被贬谪。
如果有人问李知时儒道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宋朝的儒家思想,那么他只会回答三个字:“看李纲。”
其身上有宋朝儒家之优,亦有儒家之缺,兼济天下,为国为民,却又愚忠朝廷,不懂自救与时事。
不过更可能的是,不是他不懂,而是他内心的底线,儒道的底线,不允许他不忠君,无论君主如何,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心有所感之际,李知时却是轻轻背出了这首《水龙吟》中,与桌上字画上词句相对应的另一句。
“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
“中兴,中兴,何其难也?”念完词句后,李知时叹息了一声,刚欲将字画收起放好,便看到书房的木门陡然间被从外推开,而后,在之前那名老者的搀扶之下,面色苍白如蜡的李纲走了进来。
“李兄说的没错,中兴?何其难也啊……”对于李知时的擅动,老者的脸上颇有不满,但李纲却并没有将之放在心上,而言语当中更是称呼李知时为“李兄”。
这个称呼的背后,便已经是这个宋朝老臣对于李知时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和认同了。
“李相……可还能坚持?”李知时沉默了片刻,但终究还是开口问道。
李纲自然知道李知时问的不是他此刻站不站的住,而是在问他还能坚持活下去多久。看着面前这个面色还很青涩,心念却已然超出常人太多的年轻小辈,李纲不由笑了笑,因为李知时面上隐藏很好的关切终究还是被他捕捉到了。
但对方的这个问题毕竟太无情,就算是李纲此时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十分豁达,但当真要给自己定下一个期限,他终究是不知道怎么开口,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挥了挥手,对身旁老者说道:“季伯,你先退下去吧。”
很显然李纲在家中的话语权极高,只见老者季伯虽然面露担忧,但终究还是退了出去,只是临了之际颇为深沉的瞪了李知时一眼,算是警示。
等到李纲身边老者退了下去,书房当中,自然就只剩下李知时和李纲两人。
“我就知道瞒不过你。”短暂的沉默之后,终究还是有些站不住坐在了椅子上的李纲先开了口。
“自然,当日欧阳澈来找我的时候我就明白,明显对我有警惕的李相你竟然能够放手欧阳澈,必定是相府出了什么变故,而以如今之局势,主动请辞的李相你自然是赵构必须要保下的一人。”李知时叹了口气说道:“我们如今的这位圣上,虽然目光短浅也胆小了一点,但为了维持朝堂稳定,定然不会对李相你下手。”
“如此一来,那边是李相自身恶疾爆发,自觉时日无多了。”
时日无多这次个字一出,李纲的眉毛不禁抖了一下,但最后也只得苦笑道:“李兄的言辞还是如此直白。的确,吾之病乃先天所限,如今陡然暴起,只怕我这副身子骨是挺不过去了。”
“所以李相便起了托付之意?”李知时这句不知是询问还是陈述,只不过看在李纲并没有回答的意思,便知道无论是那种都无所谓了。
“我曾经在想,这大宋究竟还有多少寿命可活。”这时李知时并没有再继续言论之前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让重病的李纲也不由提起兴趣的话题。
“李兄觉得可活多久?”李纲问道。
李知时摇摇头,看了一眼李纲之后,却将目光停在了桌上字画上面说道:“这大宋,在小子看来,跟李相没有什么差别了。”
没有差别,就意味着同患重病,就意味着要不了多久就会亡国。
看见李纲再次陷入了沉默,李知时没有停下来的,而是继续说道:“军民积弱,则应主战以强民心,虽不应一味兴军而失社稷百姓,但如今之大宋,从上到下无一人欲战,大多都想着如何得过且过苟延残喘,如此思想之下,又如何能让大宋中兴的起来?”
“而此时之儒早已非先秦之儒,重文轻武,想要国富民强却又满身文人的骚气,再加上桎梏百姓之思,当真于兵之一道上前无战将而后继无力,等到金人再次重整旗鼓,则天下危矣。”
李知时说到这就没说了,这倒不是他不愿意和李纲就如今儒家思想做出一番辩解,而是因为空间已经开始提醒他不能再说下去了。
可就饶是这些观念,也让李纲不由一惊,虽想辩驳,但一是身病体乏,另一方面却当真不知道从何辩起。
而辩不了,李纲就干脆不辩,而是将话题引向欧阳澈身上。
“且不论儒家如何,天下士子尽皆儒,这时不可改变的事实,而当今诸士子当中,倒也就少阳兄有匡扶天下的见识,而如今则是多了一个李兄举荐的欧阳澈,其历往之疏奏我已全部看过,当得上才学惊人一说,但治国安民却还是差了点火候。”
说完这番话,李纲却是颤巍巍的站起身,微微欠身拱手向李知时一礼。
“老朽归去之后,还望李兄以大宋江山社稷为重,莫让那欧阳澈入了歧途。”
“日后还李兄请转告陈兄,就说伯纪先去了,这大宋天下,就交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