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刘表大军入圈】
魏延稍微想了一下,将心比心,若是他是那个前去求官的,最高领导半个多月不留面,其他部门头目也没有权利给自己安排,一直晾着自己,自己也会心寒的。
王粲见魏延陷入思索,以为他挂念家中妻女想急于归家,自己这个做下属的也不能太不像话了,便笑道:“主公,您只需要跟他们一起见个面,跟他们做个保证,让他们心安了,以后再抽空跟他们逐个会面详谈就好了。”
魏延在这些人才里面没有发现奇才,发现都是中庸之才,不过,一个国家或一个军队更多时候是靠中庸人才上传下晓的,毕竟不可能几个精英人才就能治国治军的!
即便如此,他依然讲得激情昂扬,他们群情激奋,纷纷愿意为魏延效死!
魏延自己发掘人才,他能看出人才的优劣,看出人才道德的缺陷,能保证人才的忠诚度,但他个人精力始终有限,而科举制度还不敢推出,现在靠的还是荐举制度!
既然是荐举的,那就免不了一些腐败和私心自用,把一些不合格的人才或者道德败坏的人荐举出来。
为了遏制这个泛滥三国魏晋时期导致五胡乱华的坏制度,魏延特地设下制度,被荐举人须在荐举人陪同下,面见上司,荐举人还须立下保函,被荐举人才能就任!
他这个制度并不是新创的,而是沿用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荐举连带责任制度予以约束,规定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有法律连坐关系,被荐举人一旦犯下贪污腐败、私通外敌等罪行,荐举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秦朝确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时,就限制官员用人权。
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说:“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简单来说,就是“谁荐举谁负责”,你主张提拔谁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他的好就是你的好,他的错也是你的错。
秦昭王时期的丞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他本是魏国人,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得到郑安平、王稽二人帮助才入秦。他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发达后向秦昭王举荐王稽为河东太守、举荐郑安平为将军。后来郑安平在战争中投降了赵国、王稽因勾结诸侯被诛杀。按秦法,作为荐主的范睢要承担同等罪责,株连三族。秦昭王明确表示要保范睢,禁止国内议论郑安平等人的事情,还赏赐范睢表示支持。但范睢还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蹶不振,以下台收场。
这条原则到汉朝进一步明确,汉初《二年律令置吏律》详细规定荐主的责任:“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任免者。”如果被推荐的人不廉洁或者不能胜任工作,不仅被推荐的人要被罢免,荐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被罢免,这就是“荐举连带制”,把荐主和被推荐者双方的政治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西汉时,富平侯张勃荐举陈汤,因选举不实获罪,除了削去封邑二百户外,死后还被谥为“缪”。
严格的荐举连带制,必然遭到了世家官僚势力的抵触与反击!
他们既想把持用人实权,又不愿意承受连带压力,便指出有些被荐举者口是心非沽名钓誉,欺骗荐主,或者有些人在被提拔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旦大权在握后就腐败变质,难道荐主也要负责?又或者,被推荐者能力出众,是个能臣干将,但私德有问题,荐主也要负责任吗?
在世家官僚日积月累的攻击下,荐举连带制在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松动了,规定荐举时“不以小疵妨大才”。
可什么样的缺点或错误才算是“小疵”,怎么又够得上“大才”的标准呢?这就在事实上给连带制松绑,减轻了荐主的责任,果然滥举之事开始发生。
汝南袁氏鼻祖袁安等无耻之辈便利用连带制松动之际,大肆荐举官吏,培植亲信,其他世家亦是如此作为,久而久之,到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遂尾大不掉,成为大汉肌体上的毒瘤。
大汉衰败如斯,跟荐举连带制松动败亡不无关联。
魏延想到那一世某个时期吏治败坏,跟毫无荐举连带制度大有关联,某些贪官污吏被查出来以后,那些在此之前保举他们还从他们那里得利的上层领导安然无恙!
如此自上而下毫无制约的垂直荐举任命制度,又怎能不产生腐败呢?
当然,如果这个制度推行下去,看起来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魏延,论荐举的人才之多,谁都远不如魏延,魏延麾下这些将领,除了赵云等寥寥几个人格比较完美的人物之外,其他的将领在私德上多有瑕疵,若是被政敌揪着不放,魏延将来恐无法面对天下,无法在朝堂立足,那些世家大族恐怕会众口铄金地把他说成第二个董卓。
但魏延不怕,他有种子神器精灵,帮他随时盯着这些被荐举人的动静,注意他们的忠诚度,注意他们的廉洁操守,如果有什么问题,在发生之前,就先行处理,绝对不给那些世家人物任何非议的机会。
……
此时,刘表又组织起来十万大军绕过义阳新城,直奔洛阳而来。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跟袁绍南北夹击,共同消灭魏延!
之所以攻打洛阳,是想把魏延的大军堵死在黄河以北,把魏延的势力分割两段!
他们甚至认为,洛阳就是魏延的七寸!
刘表不知魏延底细,从他安插在洛阳的细作那里得到了错误的情报,以为魏延在洛阳城里仅有两万能够调遣的兵马,却不知魏延的十余万人马早就布好了一张大网,等待刘表进来。
刘表的前锋刘磐都督两万人马,杀奔而来,气势汹汹,彷佛势不可挡。
屯兵鲁阳的陈到稍作抵抗,遵照魏延的意思,连夜弃城而走,沿线的城池全部放弃。
意得志满的刘磐在鲁阳稍作整顿,便紧随陈到撤退的方向,往洛阳八关的广成关而来。
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因此得名,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由荆襄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广成关守将是马忠,马忠投靠魏延以来,较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所以名声不响亮,但魏延知道马忠的才能,给他四千弓弩兵,让他扼守广成关,务必坚守到刘表的大队人马也抵达广成关。
马忠猿臂善射,也善于指挥弓弩兵,特别是跟郝昭交流数天后,马忠对于关隘防守更有心得。
在马忠的精准指挥下,四千魏军弓弩兵牢牢地挡住了刘磐的两万人马。
刘磐本来可以从广成泽穿过,绕过广成关,但广成泽水泊方圆四百里,刘磐前来并未准备舟楫,而广成泽周边渔夫们的舟楫也早就被马忠派人暂时收缴起来!
刘磐无法穿过广成泽,只好跟马忠在广成关死磕。
刘磐在广成关下面奋战十天,五千多具尸首丢在城下,却也不能越广成关半步。
十天后,刘表中军六万人马来到广成关跟刘磐的前锋人马会师,襄阳到广成关相距五百余里,刘表的人马跋涉了这么远的路程,人困马乏,来到广成关的第一天,刘表只是下令安营扎寨,并未一鼓作气攻击广成关。
广成关上的马忠,已经支撑了十天时间,四千弓弩兵剩下不到三千人,疲惫至极!
好不容易坚持到刘表的大队人马赶到,马忠不禁长出了一口气,遵照魏延之前的指示,趁着夜色,在关上摆上稻草人,稻草人皆身穿魏军的战袍。
夜色深沉,刘表军遥望城头,并未发现有任何蹊跷。
马忠见稻草人成功地瞒过了刘表军的眼睛,便领着二千多残余人马,趁着夜色,悄悄地撤出了广成关。
因为担心刘表军的精锐骑兵衔尾追杀,马忠便领着这二千七百多弓弩兵上了广成关东北的群山。
马忠的人马安全地撤到了山上,刘表的人马还没有半点察觉。
直到天光大亮,刘表准备发起对广成关的总攻时,才发现面前的广成关成了一座空荡荡的关隘。
刘表从刘磐那里得知,这个广成关原本的守兵不过四千人,跟之前从蒯越安插在洛阳的细作处得到的情报遥相对应,更加确定了魏延在洛阳地区可供调遣的人马不超过两万人,这广成关上的四千守兵在抵抗了刘磐的两万人马十天,肯定是损兵折将,无法再跟自己的六万大军抗衡,所以才连夜撤走。
刘表不假思索,率军进了广成关,并在广成关里休整了两日,等待韩玄的后军。
韩玄的两万后军押送粮草辎重到达广成关后,刘表跟麾下谋士稍作商议,他们难得一致地认为,魏延麾下将领能以四千人马阻挡刘磐的两万人马十天时间,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留在广成关太多人马,应该集中所有人马,直接往洛阳方向攻去。
刘表从地图上清楚地看到,过广成关一百余里便到了大谷关,大谷关是洛阳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一旦攻破大谷关,便可长驱直入直达洛阳城。
刘表已经年近六旬,他一多半的岁月都在洛阳城里渡过,他比所有人都更具有洛阳情结,他恨不得马上就攻破洛阳。
刘表麾下的谋士,蒯氏兄弟的老大蒯良现在坐镇后方襄阳城,若是他随军,可能会劝说他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但刘表意得志满,必不会听从,蒯越则积极劝告刘表进军。
刘表决定留韩玄领六千人马在广成关督促后方粮草。
陈到领着麾下一万多人马退守广成关北边二十余里的一个小城阳人聚,见刘表领九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将而来,陈到毫不犹豫地从阳人聚撤兵,一直往大谷关撤去。
大谷关在洛阳南边五十里,位于嵩山与龙门山之间的峡谷,那道峡谷便称大谷,谷纵深三十里,深谷两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丛生,附近又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风山等峰峦起伏,形势天然。
刘表领兵入得大谷,看着这险峻的深谷,不禁惊呼:“魏延必定在此埋伏重兵,不可轻入!”
刘表虽然怀疑魏延在此埋伏了重兵,但他已经领着九万大军到达这里,断无撤兵回去的道理,跟麾下谋士稍作商议,便命麾下陈生、张虎各带一千人马入谷查探。
陈生、张虎原是荆州本地的山贼,一度势力大到占据襄阳城,刘表巧取荆州后,得荆州本地大族蒯家、庞家支持,蒯越、庞季出马,将陈生、张虎劝降,归于刘表麾下。
因为陈生、张虎出身草莽,素来不被重视门第的刘表信赖,他们二人在荆州军中一直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久而久之,他们两人心中难免生出怨气,这次被点出来做这种接近送死的活,两人互相对视一眼,合作多年的两人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意思便是:“随便糊弄过去算了,别拿自己兄弟的性命不当回事。”
陈生、张虎入得谷里,远离了刘表的视线后,两人聚在一起稍作合计,便得出一个自保的办法:“若是魏延没在这里设伏,一切都还好说;若是魏延在这里设下了埋伏,那肯定不只是为了伏击咱们这两千弱旅,而是为了对付刘表的九万大军,若是我们傻不拉几地发现了魏延的埋伏圈,魏延被迫发动了伏击,咱们这两千人肯定死得一个不剩,而刘表却化险为夷,凭刘表平时对我们的刻薄,我们何必为他如此卖命。给下面的兄弟们交代一声,不要攀上百尺以上,就是看到了两边的伏兵,也要装作没看到。”
王粲见魏延陷入思索,以为他挂念家中妻女想急于归家,自己这个做下属的也不能太不像话了,便笑道:“主公,您只需要跟他们一起见个面,跟他们做个保证,让他们心安了,以后再抽空跟他们逐个会面详谈就好了。”
魏延在这些人才里面没有发现奇才,发现都是中庸之才,不过,一个国家或一个军队更多时候是靠中庸人才上传下晓的,毕竟不可能几个精英人才就能治国治军的!
即便如此,他依然讲得激情昂扬,他们群情激奋,纷纷愿意为魏延效死!
魏延自己发掘人才,他能看出人才的优劣,看出人才道德的缺陷,能保证人才的忠诚度,但他个人精力始终有限,而科举制度还不敢推出,现在靠的还是荐举制度!
既然是荐举的,那就免不了一些腐败和私心自用,把一些不合格的人才或者道德败坏的人荐举出来。
为了遏制这个泛滥三国魏晋时期导致五胡乱华的坏制度,魏延特地设下制度,被荐举人须在荐举人陪同下,面见上司,荐举人还须立下保函,被荐举人才能就任!
他这个制度并不是新创的,而是沿用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荐举连带责任制度予以约束,规定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有法律连坐关系,被荐举人一旦犯下贪污腐败、私通外敌等罪行,荐举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秦朝确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时,就限制官员用人权。
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说:“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简单来说,就是“谁荐举谁负责”,你主张提拔谁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他的好就是你的好,他的错也是你的错。
秦昭王时期的丞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他本是魏国人,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得到郑安平、王稽二人帮助才入秦。他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发达后向秦昭王举荐王稽为河东太守、举荐郑安平为将军。后来郑安平在战争中投降了赵国、王稽因勾结诸侯被诛杀。按秦法,作为荐主的范睢要承担同等罪责,株连三族。秦昭王明确表示要保范睢,禁止国内议论郑安平等人的事情,还赏赐范睢表示支持。但范睢还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蹶不振,以下台收场。
这条原则到汉朝进一步明确,汉初《二年律令置吏律》详细规定荐主的责任:“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任免者。”如果被推荐的人不廉洁或者不能胜任工作,不仅被推荐的人要被罢免,荐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被罢免,这就是“荐举连带制”,把荐主和被推荐者双方的政治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西汉时,富平侯张勃荐举陈汤,因选举不实获罪,除了削去封邑二百户外,死后还被谥为“缪”。
严格的荐举连带制,必然遭到了世家官僚势力的抵触与反击!
他们既想把持用人实权,又不愿意承受连带压力,便指出有些被荐举者口是心非沽名钓誉,欺骗荐主,或者有些人在被提拔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旦大权在握后就腐败变质,难道荐主也要负责?又或者,被推荐者能力出众,是个能臣干将,但私德有问题,荐主也要负责任吗?
在世家官僚日积月累的攻击下,荐举连带制在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松动了,规定荐举时“不以小疵妨大才”。
可什么样的缺点或错误才算是“小疵”,怎么又够得上“大才”的标准呢?这就在事实上给连带制松绑,减轻了荐主的责任,果然滥举之事开始发生。
汝南袁氏鼻祖袁安等无耻之辈便利用连带制松动之际,大肆荐举官吏,培植亲信,其他世家亦是如此作为,久而久之,到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遂尾大不掉,成为大汉肌体上的毒瘤。
大汉衰败如斯,跟荐举连带制松动败亡不无关联。
魏延想到那一世某个时期吏治败坏,跟毫无荐举连带制度大有关联,某些贪官污吏被查出来以后,那些在此之前保举他们还从他们那里得利的上层领导安然无恙!
如此自上而下毫无制约的垂直荐举任命制度,又怎能不产生腐败呢?
当然,如果这个制度推行下去,看起来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魏延,论荐举的人才之多,谁都远不如魏延,魏延麾下这些将领,除了赵云等寥寥几个人格比较完美的人物之外,其他的将领在私德上多有瑕疵,若是被政敌揪着不放,魏延将来恐无法面对天下,无法在朝堂立足,那些世家大族恐怕会众口铄金地把他说成第二个董卓。
但魏延不怕,他有种子神器精灵,帮他随时盯着这些被荐举人的动静,注意他们的忠诚度,注意他们的廉洁操守,如果有什么问题,在发生之前,就先行处理,绝对不给那些世家人物任何非议的机会。
……
此时,刘表又组织起来十万大军绕过义阳新城,直奔洛阳而来。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跟袁绍南北夹击,共同消灭魏延!
之所以攻打洛阳,是想把魏延的大军堵死在黄河以北,把魏延的势力分割两段!
他们甚至认为,洛阳就是魏延的七寸!
刘表不知魏延底细,从他安插在洛阳的细作那里得到了错误的情报,以为魏延在洛阳城里仅有两万能够调遣的兵马,却不知魏延的十余万人马早就布好了一张大网,等待刘表进来。
刘表的前锋刘磐都督两万人马,杀奔而来,气势汹汹,彷佛势不可挡。
屯兵鲁阳的陈到稍作抵抗,遵照魏延的意思,连夜弃城而走,沿线的城池全部放弃。
意得志满的刘磐在鲁阳稍作整顿,便紧随陈到撤退的方向,往洛阳八关的广成关而来。
广成关,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因此得名,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由荆襄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广成关守将是马忠,马忠投靠魏延以来,较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所以名声不响亮,但魏延知道马忠的才能,给他四千弓弩兵,让他扼守广成关,务必坚守到刘表的大队人马也抵达广成关。
马忠猿臂善射,也善于指挥弓弩兵,特别是跟郝昭交流数天后,马忠对于关隘防守更有心得。
在马忠的精准指挥下,四千魏军弓弩兵牢牢地挡住了刘磐的两万人马。
刘磐本来可以从广成泽穿过,绕过广成关,但广成泽水泊方圆四百里,刘磐前来并未准备舟楫,而广成泽周边渔夫们的舟楫也早就被马忠派人暂时收缴起来!
刘磐无法穿过广成泽,只好跟马忠在广成关死磕。
刘磐在广成关下面奋战十天,五千多具尸首丢在城下,却也不能越广成关半步。
十天后,刘表中军六万人马来到广成关跟刘磐的前锋人马会师,襄阳到广成关相距五百余里,刘表的人马跋涉了这么远的路程,人困马乏,来到广成关的第一天,刘表只是下令安营扎寨,并未一鼓作气攻击广成关。
广成关上的马忠,已经支撑了十天时间,四千弓弩兵剩下不到三千人,疲惫至极!
好不容易坚持到刘表的大队人马赶到,马忠不禁长出了一口气,遵照魏延之前的指示,趁着夜色,在关上摆上稻草人,稻草人皆身穿魏军的战袍。
夜色深沉,刘表军遥望城头,并未发现有任何蹊跷。
马忠见稻草人成功地瞒过了刘表军的眼睛,便领着二千多残余人马,趁着夜色,悄悄地撤出了广成关。
因为担心刘表军的精锐骑兵衔尾追杀,马忠便领着这二千七百多弓弩兵上了广成关东北的群山。
马忠的人马安全地撤到了山上,刘表的人马还没有半点察觉。
直到天光大亮,刘表准备发起对广成关的总攻时,才发现面前的广成关成了一座空荡荡的关隘。
刘表从刘磐那里得知,这个广成关原本的守兵不过四千人,跟之前从蒯越安插在洛阳的细作处得到的情报遥相对应,更加确定了魏延在洛阳地区可供调遣的人马不超过两万人,这广成关上的四千守兵在抵抗了刘磐的两万人马十天,肯定是损兵折将,无法再跟自己的六万大军抗衡,所以才连夜撤走。
刘表不假思索,率军进了广成关,并在广成关里休整了两日,等待韩玄的后军。
韩玄的两万后军押送粮草辎重到达广成关后,刘表跟麾下谋士稍作商议,他们难得一致地认为,魏延麾下将领能以四千人马阻挡刘磐的两万人马十天时间,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留在广成关太多人马,应该集中所有人马,直接往洛阳方向攻去。
刘表从地图上清楚地看到,过广成关一百余里便到了大谷关,大谷关是洛阳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一旦攻破大谷关,便可长驱直入直达洛阳城。
刘表已经年近六旬,他一多半的岁月都在洛阳城里渡过,他比所有人都更具有洛阳情结,他恨不得马上就攻破洛阳。
刘表麾下的谋士,蒯氏兄弟的老大蒯良现在坐镇后方襄阳城,若是他随军,可能会劝说他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但刘表意得志满,必不会听从,蒯越则积极劝告刘表进军。
刘表决定留韩玄领六千人马在广成关督促后方粮草。
陈到领着麾下一万多人马退守广成关北边二十余里的一个小城阳人聚,见刘表领九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将而来,陈到毫不犹豫地从阳人聚撤兵,一直往大谷关撤去。
大谷关在洛阳南边五十里,位于嵩山与龙门山之间的峡谷,那道峡谷便称大谷,谷纵深三十里,深谷两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丛生,附近又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风山等峰峦起伏,形势天然。
刘表领兵入得大谷,看着这险峻的深谷,不禁惊呼:“魏延必定在此埋伏重兵,不可轻入!”
刘表虽然怀疑魏延在此埋伏了重兵,但他已经领着九万大军到达这里,断无撤兵回去的道理,跟麾下谋士稍作商议,便命麾下陈生、张虎各带一千人马入谷查探。
陈生、张虎原是荆州本地的山贼,一度势力大到占据襄阳城,刘表巧取荆州后,得荆州本地大族蒯家、庞家支持,蒯越、庞季出马,将陈生、张虎劝降,归于刘表麾下。
因为陈生、张虎出身草莽,素来不被重视门第的刘表信赖,他们二人在荆州军中一直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久而久之,他们两人心中难免生出怨气,这次被点出来做这种接近送死的活,两人互相对视一眼,合作多年的两人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意思便是:“随便糊弄过去算了,别拿自己兄弟的性命不当回事。”
陈生、张虎入得谷里,远离了刘表的视线后,两人聚在一起稍作合计,便得出一个自保的办法:“若是魏延没在这里设伏,一切都还好说;若是魏延在这里设下了埋伏,那肯定不只是为了伏击咱们这两千弱旅,而是为了对付刘表的九万大军,若是我们傻不拉几地发现了魏延的埋伏圈,魏延被迫发动了伏击,咱们这两千人肯定死得一个不剩,而刘表却化险为夷,凭刘表平时对我们的刻薄,我们何必为他如此卖命。给下面的兄弟们交代一声,不要攀上百尺以上,就是看到了两边的伏兵,也要装作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