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知方寸间 行天崖路
?王阳明四人翻越过山丫口,就可以清晰看见对面山脚处,在一块外凸的大青岩下有一片杈杈房(茅草房),一根高高的木杆上挂着一面黄色的小旗,两个不大的黑字印在上面,小黄旗在风中摇曳,由于距离较远,王阳明看不清黄旗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但根据经验判断一定是“客栈”两个字,终于到了!王阳明松了一口气。
站在山丫口处远远的望去,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就像两道厚实的城墙,中间夹着一片开阔地,像一把平卧的斧子,刀口面敞开式的延伸远去,斧把在王阳明站的山脚下转进大山里。开阔地显然是一片耕地,被人为修造的田埂,分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田土,一条小水沟在田土中间划出一道蜿蜒曲折的线条,优美的延伸向远方,只在与驿道交汇处利用驿道巧妙地垒成一道坝坎,蓄起一汪浅水,小水沟被两旁杂草荆棘淹盖,让人看不见有水在流淌,其实它一刻也没有停止涧流。几个村庄散落在开阔地的周边,有的居中,有的在山脚。低沉的雾气仿佛就压在远处低矮的杈杈房上面,今日,飘着毛毛细雨,驿道上没有行人,让山野间的这一块土地显得十分静谧、安详,美如一幅画卷。王阳明想:要是在春天里,这里一定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村庄里寥寥飘出的炊烟,使王阳明的内心充满由荒蛮一下子踏进温暖人间的情愫。沿着贴在山腰上的小路,王阳明四人加快步伐,仿佛被眼前的景色召唤,小路的左边就是一壁悬崖,四人实际上是走在崖壁峭壁上。
“今天这个包袱好沉。”郑富力与梁时运一边走一边交流着负重的感受。包袱里并没有增加东西,也许是人饿了,或是毛毛细雨继续下着的缘故。王阳明已经习惯默默聆听两位大哥时不时发出一两句略带有抱怨情绪的话语。
逐水源而居之,造田亩而活之。是贵州山民的祖先们尊重自然法则的生存之道,也是农耕文明推进到夜郎山国的必然选择。所以蛮夷之人多敬畏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门神、灶神等等,在他们眼里眷顾他们生生不息的是无所不能、无时不在的是祖先庇护,各路神灵的赐予,而不是靠他们自己的力量。
四人来到青岩处,王阳明终于看清黄旗上写着的“客栈”两字。进入贵州腹地后,也时常能看到不多的汉字,尤其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上,比如“客栈”、“酒家”、各州府在本地的办差的机构等等。但王阳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客栈”两个字倍感亲切,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也许是阴雨天赶路让他疲惫不堪,身体即将得到休整,在心理自我暗示的缘故。踏上石块砌成的几步台阶,一只黑黄相间的四眼狗竖立着颈项上的黑毛,疯狂朝四个陌生人吠犬,引来远近一片犬吠。主人应声出来,抓起一根木棍指着四眼狗,瞪着眼睛,厉声呵斥:“毛头——”。四眼狗好像明白主人的意思,一溜烟跑进同样用石块堆砌的犬舍躺下,不在出来。
四眼狗的主人,也是这间客栈的主人,咋一出现,让王阳明心中一紧,刚才体会到的那一点难得的亲切感早已荡然无存。此人敦实高达,一脸横肉,机警的眼神注视着四人,裹着厚重的一头青布,穿着油亮的青布对襟衣,紧紧包裹着臃肿的腹部,一圈灰蓝色的布条扎在腰上,宽腿青布裤,脚穿褐色毛边布鞋,方脸浓眉,乌黑浓密的络腮胡,贴在脸上,好像真的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样子,宽大饱满的额头,由于没有受到严寒侵袭,仿佛还在溢油,呵斥四眼狗的声音从胸腔里发出,浑厚而深沉,耷拉着手里的木棍,问道:“住客栈,几人?”好像王阳明四人的行踪早在他的盘算之中。
“四人。”梁时运大声干脆的回答。
“果瓦…,果瓦…,有客人。”汉子高声的喊着什么人.
从汉子的声音中王阳明已经听出,这名汉子的话语中带着中土语的语音。王阳明也一下只明白那面招牌小黄旗的由来,实际上它是中土文化气息的一个缩影。王阳明一路走来,只在兴隆、清平、新添等几个人口相对聚居的地方,见过使用旗子做客栈招牌,这一面不大的黄旗正好说明这里有朝廷的卫、所、司置所在,即使不在此地,离此地也不远。身处不毛之地王阳明还是发现了一丝中土的文化气息,只是客栈主人长相又让王阳明心中存有一份芥蒂。
“请问这位大哥,这里是什么地方?”王阳明问道。他想求证一下自己之前的判断。
“这里是龙里卫,前面坝子中的那片房子就是龙里卫的置所。”汉子答道。
“先生,这是要赶往贵阳?”汉子回答完后,反问。
“大哥,你怎么知道他是我家先生?你能看出来?”希渊抢先在王阳明答话前,好奇的问汉子。
“哈哈…。”汉子一笑全身的肉都在抖动。“这位兄弟,你的话,证明我没有看走眼,读书人的眼光里平淡、坚毅而深邃。好像有考虑不完的问题,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不可有的。”
郑富力使劲用眼光盯着希渊,好像要传递什么意思?
这时从篱墙后面窜出一名少年,来到汉子的面前,与汉子说了一通王阳明四人听不懂的土语。汉子的眼光一下变得柔和起来,挥了挥手,少年又回去了.
“哦…,这是我的小儿子,在给客人做饭。先生跟我来。”汉子解释道。带着王阳明四人,绕过篱墙,来到最里面一间杈杈房,推开门走进去。
“先生你们就住这里,每天10文钱。”汉子介绍。
王阳明环顾了一下杈杈房内的成设,两间通铺,铺着被压实的稻草,每张床可以睡两人,床位上放着的被子床垫卷着放在靠墙头。说是墙,其实就是那块外凸的青岩的底部,整间房子就倚靠在青岩上。开间够用,在两床中间的位置上放着三块石头,算是火塘,另外三面墙是竹篾做的,内面糊上泥浆,可以保暖,顶上也用竹篾隔吊起,只是没有湖泥浆,被长年柴烟熏得乌黑,由于没有窗户,房子里黑咕隆咚的,门开着,射进的光线帮助人能看清房间的结构与成设。
“我去取些柴来,把火烧起来,房间就不冷了。”汉子边说边出了门。
郑富力赶紧放下包袱,一把将希渊拉到王阳明身边,压低嗓门说:“先生,我们住这样的野店,可不能让店主知道我们的身份等情况,说不定他们与道上的劫匪有勾结,明里打探我们的情况,暗地里就会通报给道路上的劫匪,这样我们会有麻烦的,说不定还会丢了性命。一定得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
郑富力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到脚步声走近,他立马收住话,希渊会意的朝郑富力点点头,转身去收拾床铺。
汉子抱着柴进来,他的儿子果瓦也跟进来,也抱着柴。汉子用一根木棍在火塘的灰烬里刨几下,对着吹几口气,火塘里奇迹般的出现点点火星,一把干草覆盖在火星上,又吹了几口气,干草冒出浓烟,很快窜出火苗,添一些细小的柴禾在点燃的干草上,柴烟在房间里迅速弥漫开来,王阳明坐在床上咳了几声。
梁时运:“先生,到外面透透气。”
“不用,一会儿就好了。”王阳明观察到柴烟顺着顶上的竹篾缝隙很快飘出去,让人还能忍受。梁时运平时话不多,但王阳明早已发现,在梁时运与郑富力之间有一种默契,每当遇到什么事,两人都会有低语嘀咕一阵,然后梁时运沉默地思考一会儿,就会拿定主意。每一次都这样,所以郑富力说出的话,王阳明并不在意,但梁时运说的话,每一次王阳明必须有所交代。从没有读过书的两位大哥身上,王阳明领悟了一个道理:善于思考并在思考后拿出确实有效的决断,是每一个人立身立事的本然要件,思考这种活动是造物主给人类最大的恩赐。郑富力与梁时运此行的目的与王阳明完全不一样,心思与言行自然与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时刻都非常小心地维护着四人之间起码的心思认同,行为一致。希渊自然不会明白这些。
火,燃起来,整个房间都被火光映成橘红色的,显得很温暖。
汉子忙完,拍去手上的灰尘:“果瓦,过来拜过先生。”
果瓦来到王阳明面前,双手重叠,举过头顶,毕恭毕敬的用汉语叫一声:“先生。”行作揖礼。
“不敢当,不敢当,小小年纪,在夜郎国度,居然知道中土人士的礼数,难得,难得。”王阳明谦让着说。“这些礼数与汉话都是你教给儿子的?”王阳明转而看着汉子。
“我是个粗人,平时教过果瓦一些拜见先生的礼节,今天特意叫儿子过来,在真人面前练习练习。至于汉话果瓦从小就会,因为我一直说汉话。”汉子一脸的满意与骄傲。
“看来,你不是本地人……”王阳明显然还想与汉子父子继续交谈。
“先—生—?”郑富力拉长嗓子叫一声,警觉地转着眼珠子,提醒王阳明。
郑富力的举动,还是让汉子好像明白什么。“赶一天的路,先生累了,让先生歇歇。果瓦,咱们走。”父子俩离去。
王阳明背着的行李不算多,一个不大的包袱,一顶草帽以及途中必须使用的一些小物件。可是,当希渊帮助王阳明,把行李从身上的解开卸下,一种从骨头里滋生的惬意与轻松,一种没有负重与束缚的自由感充斥着他的全身,没有经历过用双脚长途跋涉的人永远感受不到这份轻快与愉悦。
进入贵州境后,为了让王阳明走路轻松一些,希渊为王阳明找来一根木棍做手杖,王阳明一直使用到现在,舍不得丢去,以至于手握处被磨得光滑油亮。日久生情,王阳明还为手杖赋诗一首《驿道行*手杖》:
山川慢道把握途
倚憩宕击向西域
登高望远凭眺处
群峰尽头夕阳红
王阳明与希渊的床在一处,两位大哥的床在一处。一路走来他们都是这样的,有时甚至四人合挤在一张床上睡。毕竟他们只有两套铺衬用具,两人睡在一起也能相互取暖,抵御严寒。
希渊,已经把床铺收拾好。“先生,你躺下休息一会儿。”郑富力与梁时运也依着包袱躺在铺开的床上。
“希渊,给我水壶。”王阳明指着立在火边的水壶。
希渊走到火边,用手试了试水壶的温暖程度,打开水壶递给王阳明。
“再把炒面袋给我,我得吃点炒面。”
王阳明坐在床上喝着水,咽下两把炒面。“希渊,你也吃点。两位大哥也吃些吧!”把水壶还给希渊。
炒面是王阳明四人沿途向当地人买的食品。炒面的加工就是把小麦、燕麦、荞麦以及少许的大米、糯米、芝麻等食物先行炒熟舂捣或用石磨磨成粉,过一道筛子,布袋装着,方便路途中人直接食用的充饥食物。好吃谈不上,充饥果腹尚可,长途跋涉是一件体力活,一二斤炒面随身携带,路途当中饿了就吃,图的就是简单方便。一把干炒面直接放在嘴里,喝一口水,甚至不用咀嚼就能直接随水流进肚子。炒面讲究一些的吃法使用一个小碗盛着,加少许水揉捏面团再食用,以便满足动物咀嚼本能的需要。
在贵州境内赶路,沿途的食物匮乏,在田土少的地方有的老乡只能为王阳明四人提供几个老南瓜,过境偏桥(贵州施秉县)时,一家蛮夷老乡为王阳明四人煮了一锅老南瓜观音土粥,就是这样的粥,两位老人为挣得几文钱,忍饥挨饿一夜。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赶路,王阳明四人沿途时常忍饥挨饿是自然的。田土多的地方,情况就会好得多。四人能吃上干饭,有时还能买到老乡打的野味,掏的鸟蛋等。所以每到一处稍富庶的地方,王阳明总是安排多休整几天,恢复恢复疲惫的身体。
王阳明脱掉草鞋,坐在床上解裹布。“今天不赶路了,时辰也还早,两位大哥把包袱打开,休息一会儿。”
希渊帮着先生把草鞋立在床沿的向火面,好让草鞋两面都能透出湿气,草鞋上沾满了泥,希渊使劲将草鞋在地上拍两下,兽皮鞋垫、裹脚布、脚罩则凉在柴堆上,好让它们干得快些。
郑富力换上一双新草鞋,将已经不能穿的旧草鞋扔在床下。随口说道:“你可以休息了,不用在跟着我招罪。”
“扔都扔了,好像还舍不得,明天捡起来再穿啊?”希渊调侃一句郑富力。
“毛头小子,你知道啥,要捡你捡,要穿你穿。放在床下晾干了还能当柴烧。”郑富力一边回应希渊,一边来到王阳明床前:“先生,这叫什么来着?你在路上经常说的。”
王阳明:“物尽其用。”
郑富力:“就是嘛,物尽其用,知道吗?小子。”手指头比划着:“多添些柴,把火烧旺些。”
梁时运受到感染也把自己穿过的一双旧草鞋扔到床下,嘴里念叨着:“物尽其用,物尽其用。”
“两位大哥得了‘传染病’,真是的。”希渊往火塘里添几块大柴。
王阳明此时已经躺下,他知道,床上垫着的褥子是“秧褥”。秧褥,就是用洗净秧苗晒干,压实扎紧,外面用粗糙的葛布罩着即可。盖着的被子是火草被,火草,是贵州本地生长的一种植物,白白的,通身被一层厚厚的白毛裹着,蛮夷人把他摘回,晒干,锤成绒状后压实,讲究的人家会用经络线网住,以免人睡觉时因分布不均而不保暖,一般人家就在罩子上用粗线针脚密缝起来,王阳明盖着的就是用经络线罩着的,尽管如此,它比棉被的保暖性差很多。好在希渊已经把他们自己带来的被子、褥子用上,严实的包裹着王阳明的身体。
王阳明的一双脚,此时反馈给他一种停止负重与远途劳顿后的酥麻感觉,好像在对王阳明说:“你早该这样,早该让我歇歇了。”王阳明听着三人的对话,受感染似的跟自己的脚调侃起来。
火塘里不时发出“霹雳啪那”木柴燃烧声音,王阳明渐渐睡去。两位大哥合衣躺在床上也没有声音。希渊收拾好包袱布,他还想乘着火旺烧一锅开水,可是在房里没有找到烧水用的土锅,转念一想反证今天不走了,水壶里还有开水,足够先生喝。算了,歇一会儿在说。坐在火塘边,依靠着一根木柱子,希渊,认真的端详着先生。先生高高的颧骨,笔直的鼻梁,尖尖下颌像一个箭锋,眉毛不算浓密,整个头发向上拢起,在头顶挽起的发髻被一幅布巾拴扎着,中间穿过一根木簪,这还是郑富力在路中从荆棘上摘下的一颗长长刺。宽阔的额头,眼帘被眼珠高高隆起,先生的整个头掩埋在蓬乱的头发与胡须堆里。躺在床上的先生就像一具尸体,尽管还有均匀的呼吸。想到这里,希渊的背上一阵发凉,他不敢往下想……,自从拜王阳明为师,希渊就认定要跟着先生好好读书。
来到床上躺下,火塘里的发出蓝色的火焰,这是柴火燃烧的最佳状态,能释放出最大的热能。希渊的身子暖暖的,手、耳、脸、脚上被冻伤的部位也开始瘙痒起来。可是这些,都没有能抵挡住因疲惫而袭来的困意……。
一阵“霹雳啪啦”的声音,把王阳明吵醒,他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房屋暗下来,火塘里的火已经不旺。现在是什么时辰?王阳明坐起来,看见希渊卷曲在自己的身旁,显然希渊没有预计到,柴火燃尽后房间里会很寒冷,希渊的脚不自觉的钻进被窝里,王阳明赶紧给希渊盖上被子。希渊毕竟年轻,仍在呼呼大睡。
王阳明起来赶紧收拾火塘,把一根较大柴棒放在火塘中心,把燃烧后变短木柴分两边堆放在木棒上,很快火塘里就冒出浓烟,一束小火焰在浓烟里上下窜几下,柴火就燃起来,房间里又变成橘红的暖色。
王阳明拉开房门,天色已近傍晚。毛毛细雨仍然下着,房檐已经开始滴水,毛毛雨不大,但经久不息,雨量是可以积累的。该到吃饭的时间了,王阳明索性穿上草鞋,向前走去。刚住进来时,王阳明就发现给他们指路的马帮已经住进来,没有看见人,但他记得那几匹马,驮着的货已被卸下,几匹马在马厩里轻松的吃着草料。王阳明被吵醒时就听到,有很多人在说话,有些说汉话,有些说本地土话,看来在自己睡觉时又有客人住进来。王阳明继续向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果然,在青岩下有两群人,围坐在热腾腾的土锅旁,吃饭喝酒,每一群各有五六人,彼此都高声说话,敬酒。只有果瓦还是在厨房里上下忙活。
“果瓦,有什么吃的?”王阳明问
“先生,今天有汤锅。”果瓦的手没有停下来。
汤锅是什么?王阳明从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吃过,他还想问明白,却看见果瓦实在很忙,便没有好意思问下去。刚从被窝积攒下的那一点体温,在屋外迅速的被潮湿冰凉的空气吸走,王阳明感到一阵寒意袭来,打了一个寒颤,草鞋也被雨水浸透,加上脚上没有裹布,腿与脚底透心凉。
这时从一群人中站起一个人,走向王阳明,定睛一看原来是店主汉子:“先生,晚饭有狗肉汤锅,就是他们吃的这个,十五文钱一份,管饱。你们也来一份?”
王阳明还没来得急回答,跟着汉子后面又走来一人,手里端一碗酒,指着王阳明对汉子说:“他、他、他是先生?先、先、先生,我敬你。”说着把手中的碗递给王阳明。
王阳明已认出,递给他酒的人正是下午给他们指路的马帮大哥,但王阳明仍然被对方的突然敬酒弄得不知所措,显得局促不安。马帮大哥已明显带有醉意。
“先生,苗家人好客,喝吧。”汉子帮王阳明圆场。
王阳明只好接过马帮大哥的酒碗,喝下一口又递回去:“谢谢马帮大哥下午给我们指路。”
马帮大哥不高兴的摇了摇手,好像要表达什么,又没有表达出来,直愣愣的盯着汉子,并没有接过酒碗的意思。
汉子赶紧解释道:“苗家人的习惯是满酒敬人,空碗收回。先生,喝了。”
王阳明终于明白马帮大哥的意思,一仰脖子把一碗酒喝下去。“好吧,给我们也来一份狗肉汤锅。”把空碗还给马帮大哥。
“果瓦,给先生准备一份汤锅。”汉子高声喊道。
王阳明看一眼自己所住的客房,汉子马上明白过来:“先生,你回房把火烧旺,汤锅马上就到。”
王阳明得以借机离开,否则马帮大哥真要拉王阳明入他们的伙。王阳明因为肠胃不济不善饮酒,在刚才的情况下喝一碗酒,这酒不是用纯正的粮食酿制的,带有一股浓烈的怪味,可它又毕竟是一碗酒,酒力很快就在王阳明的身体上表现出来,走回客房时王阳明明显的感到手脚有一丝暖意。
店主汉子此时就像一团迷雾一样走进王阳明的心里,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土汉话,又能讲蛮夷土话,既有商贾的为利机敏,又有中土汉子的耿介直率。在此地汉、蛮两通,两厢得益,亲身的经历告诉王阳明,这个汉子不简单。只是他的长相不得不让人心存一份芥蒂,郑、梁两位大哥的考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时间允许王阳明真想了解这一个汉子,毕竟学会与蛮夷相处是王阳明赴任龙场期间必须趟过的一条河。在家时,父亲与王阳明都意识到这一点。
毛毛细雨还在下着,房间里如果没有火光就完全暗下来。王阳明把三人叫醒,火烧得更旺,告诉希渊与两位大哥,晚饭吃狗肉。
不一会儿,汉子与果瓦把汤锅端来。汤锅被汉子架在火塘上,又把切好的生狗肉大把地抓起往锅里放,盖上锅盖,旺火很快就让汤锅沸腾起来。
“再煮一会儿,就能吃了”汉子移动一下锅盖,留出一道缝隙。
很快房间里就充满煮狗肉的香味,翻腾的汤锅溢出的汤汁,含混了不少的油脂被大火烧得“哧—、哧—”着响。饥饿的四人坐在火塘边安静的等待着。
汉子点上两块油松木片,插在木柱的高处,整个房间就亮了许多。这里没有蜡烛,本地人都用油松木片点灯,条件好的人家点桐油灯。只有辛劳的果瓦,来回地跑两三趟,就餐的用具才就算齐备。
汉子娴熟的揭开锅盖,锅内被挤压的蒸汽释放成蘑菇云状,翻腾着向上飘去。
接着又撤去燃烧着的两块大柴,让火势变得小一些。
“先生,可以吃了。先吃小块的,大块的还没有离骨,在煮一会儿。”汉子用粗糙的陶壶给每个人斟上酒,又斟一碗酒自己端在手里,俨然一副不请自到,请酒待客的主人架势:“酒,算我的。”
饥饿的四人开始向汤锅里下筷子,每夹一块狗肉,先在嘴边吹凉一下在吃。王阳明把第一块狗肉放在嘴里咀嚼他即刻就知道,整锅狗肉没有放盐,随口说道:“没有盐。”没有盐,一切佳肴都失去美妙的滋味。
“果瓦…,果瓦…。”汉子扯高上门向着门外喊。
果瓦很快就出现在门口:“父亲,你叫我?”
汉子走到门前,在果瓦的耳边低声几句,果瓦转身离去。一会儿又回来,看不出手里没有拿着什么东西?来到汤锅边,手掌一下张开,一块白色的东西滑落下来,被一根线挂着,拽在果瓦的手里。果瓦把拽着的白色物体放在沸腾的汤锅里划一圈,就把它提出来,看着父亲。
“再滚一下。”汉子发话。
果瓦将手中之物又放在汤锅里划一圈,提起收好离开。王阳明知道果瓦手里提着的白色物体就是盐,食盐在贵州极其昂贵,普通人家多淡食。果瓦刚才的动作就是王阳明在民间听说的“放滚盐”。蛮夷多喜欢食酸味,其中大概也有缺盐的缘故。
尽管汉子叫果瓦多放一圈“滚盐”,王阳明用筷头放进锅蘸点汤汁一尝,整锅狗肉仍然寡淡无味。
两位大哥此时尽情吃着狗肉喝着酒,没有言语。在食盐的问题上他们也不必多言,毕竟食盐是要用银子换来。此外他俩对不请自到的汉子的加入也有些不适应,心中还藏着一份并不信任此人的警惕。
“希渊,我们从家里带来的细盐应该还有一些,拿一些来加上,否则可惜了狗肉汤锅。”王阳明对希渊说。
贵州的食盐多是粗盐,所以能够用细绳子拴着添味。细盐在贵州更是金贵,可以说是奢侈之物。汉子看着希渊将一些细盐加进汤锅里,整锅狗肉立刻就变成美味,瘦肉熟烂劲道,肉皮糯滑多汁,狗肉在嘴里咀嚼,口腔、鼻腔、甚至颅腔都充斥狗肉特有的芳香。希渊很投入的吃着狗肉汤锅,郑富力、梁时运两人也大口地享受着,偶尔看一眼汉子。
细盐也是祖母给备下的,当初王阳明并不愿带,嫌路上麻烦。对赶路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盐可食,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只需一两天的路途之劳,身上就开始没有劲,如果此时不能及时补充身体的盐份就会出现脚软手软的情况,寸步难行。真到了千里贬谪的路上,王阳明极其珍视祖母给他准备的这一小袋细盐,只有到最困难之时才取出食用一些,细盐融化在食物里,填充进胃里,每一粒细盐仿佛都是祖母的千叮铃万嘱咐,吃下的每一粒细盐就像祖母的疼爱时刻流淌在王阳明的滚烫的血液里。路途上王阳明安排希渊也采购些盐食用,但他仍然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细盐带到龙场,有祖母给的细盐在,好像祖母时刻就陪伴在自己的身旁,祖母已经成为王阳明奔向目的地时不可缺少的信心来源。
汉子不请自到的入席,却很少动筷,只在希渊往汤锅里加进细盐时吃下一块狗肉:“细盐比粗盐好吃,细盐在贵州可是稀罕之物。”汉子评价道。
“细盐在我们家乡余姚算不上稀罕之物,但平常百姓家还是多食粗盐。”郑富力插话。也许是狗肉汤锅与酒的作用,让郑富力放松警惕之心。梁时运及时瞪了郑富力一眼。
“先生,我敬你。”汉子端起酒碗:“你们从余姚过来,真不容易。”汉子总是能从王阳明四人不经意的话语间捕捉到他想知道的情况。
王阳明没有马上端起碗,刚才喝下马帮大哥酒的经验告诉王阳明,酒,端起来,一碗酒就得下肚。王阳明自小肠胃虚弱,不习惯饮酒,所以他犹豫了。如果这碗再酒喝下,自己就得趴下。
汉子看出王阳明的心思:“先生,咱不像马帮那样喝,慢慢来。”汉子先饮一口,将酒碗放下:“先生是要赶往贵阳吧?像先生这样的人,一定是在官府里当差。天下当官的都一样,在哪里?都有吃皇粮,生计不用愁。”
王阳明端到嘴边的酒碗停下来,汉子的一席话让他发憷。说明自从来到客栈,汉子就一直在观察、窥探王阳明四人,他的欲意何为?目的何在?汉子既善解人意,又谦和机警,在此地既能在汉、夷之间游刃,又能在商贾与官道之间有余,与贬谪途中的王阳明萍水相逢,却主动接近自己,不时还说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惊世之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瞬间在王阳明的大脑里产生无穷多的疑问。其余三人也被汉子的话怔住,同时停下筷子盯着汉子。
王阳明饮了一口酒,故作平静的放下酒碗,上下自顾的打量自己,反问汉子:“我这样子,像当官的吗?”王阳明此时的眼光一下子变得睿智起来,他不想郑富力、梁时运两位大哥时常提醒的事情变成自己前途可怕的遭遇。
“先生,也应该是取得功名之人,远途劳顿到贵州来做大官谈不上,最低也是做官差的。”汉子肯定的回答,随手把刚才抽出的柴重新添进火塘里,翻腾的狗肉汤锅平息下来。
“何以见得?”王阳明追问。
“多年来,开这家小客栈,过眼的人物多了。做大官的仆人兵勇马队滑竿簇拥相随,张扬气派;为官吏者则是仆人相随,低调过境;贬谪发配之人则无子役跟随,唉声叹气一面的不情愿;逃窜亡命之人则只身独行,晓伏夜出。其实来我这客栈来得最多的就是赶货的马帮,他们是我的常客。像先生这般阵势,应该是第二种人,因为在先生眼中没有顾虑重重的神色。不知道我猜得对不对?”汉子谦和的回答王阳明的问话。
王阳明不胜酒力,他把自己碗里的酒倒一些在希渊的碗里,而此时酒力在希渊身体里已经发挥作用,满脸通红,脖子通红,脸上被冻伤的部位都掩映在通红的脸色里。两位大哥对酒力的反映倒是如常,面不改色,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汉子已为他们添上酒。王阳明与汉子的交谈,其他三人,此时插不上话,也不愿意插话。
汉子用筷子在汤锅里搅了一圈,捞起一只狗爪悬在锅沿:“先生,尝尝这个,别有风味。”
夹着狗爪子放在嘴边吹凉,王阳明用手示意对汉子的谢意。汉子刚才的一番言词,王阳明已经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此人善于察言观色,思考周密,言辞恰当,调理清晰,说明这个开客栈的汉子也读过一些书。想到这一层,王阳明的心宽慰些。读书人最鄙视男盗女娼之事。
汉子见王阳明享受着狗爪子,说道:“我这小店的狗肉汤锅在本地可是小有名气,龙里卫的指挥使与长官都喜欢,常到小店来招待客人,我绝不是吹牛皮,先生,你们可以打听打听。”汉子一脸正色。
“确实不错,狗肉加工到这般滋味,也算是本地的一大特色,难得,难得。”
此时王阳明的嘴里,还残存狗肉爪子软糯与滋润的余香。
“你们看,先生都喜欢吃,牛皮不是吹的吧。”汉子的一句话,引来几人的一阵哄笑。气氛轻松下来。
“店主大哥,龙里卫距贵阳还有多远?”王阳明的话既回答了汉子之前的疑问,又显示对汉子的信任增加一分。
“这里到贵阳真有一天的好路程。隔壁马帮明天三更就要出门,打着火把赶路,为的就是在明天腊月29日赶叫子场集市,把货卖给商家,换些钱回家过年。”汉子指着隔壁房间:“像先生你们这样赶路方法,加上明天如果雨不停,我看你们赶不到贵阳,最多能到百纳长官司处天就黑了。”
“听你这么一说,也就是说后天就是年三十了,要过年了。”路途情况王阳明只是在向汉子求证,与之前打听到的一样,只是年关时节已到,而王阳明四人竟全然不知。这一路赶来,白天睁眼就赶路,晚上歇脚就闭眼,时间对王阳明就是一段路程,时节对在路途上的王阳明四人已没有实际意义。可毕竟到了中国人非常看重的年关,王阳明的心中涌出一丝茫然与惆怅。
“要过年了,唉——。”梁时运长长的叹一口气。
“要是在余姚,到处都向着鞭炮声。”希渊附和。
郑富力扬起手掌做出要打希渊的样子说:“小子,你就知道玩。”
思乡的情绪,前途未知的茫然,身处此地,不能与家人团聚过年的惆怅在四人心中滋长与蔓延开来。
汉子看出王阳明四人的神情变化:“你们人生地不熟,天寒地冻,又下着雨。先生啊!要不你们就在这里住下来,在本店过年。贵州本地的习惯是叫子场一散,官府商家都要歇业过年,你们真在路上,会有诸多不便。索性不如住下来,歇歇脚,咱们一起过年。一般年三十、初一各家都不出门,到初二三,各地的商家集市才会活络起来,等天气好了,你们赶早出门,傍晚就能到贵阳。先生,你看如何?”
王阳明思考着汉子的建议,汉子很精明,到明日按汉子的说法应该再没有赶路人住客栈,能留下王阳明四人,就留下小店的生意。汉子对路途上周密的考虑与真诚的邀请还是让王阳明有些感动,但防备之心万万不能因此而懈怠。
“可以考虑。”王阳明不温不火的回答汉子。
王阳明四人酒足饭饱,停下筷子,汉子简单利索的收拾一下。将汤锅端到一边:“明天汤锅掏饭,做早饭。”
“先生,你们早些歇息。”汉子准备离去,来到门边又想起什么?转过头来:“先生,果瓦烧的有滚水,可以烫个脚。”说完出门。
客栈虽然简陋,还是很周到。
;
站在山丫口处远远的望去,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就像两道厚实的城墙,中间夹着一片开阔地,像一把平卧的斧子,刀口面敞开式的延伸远去,斧把在王阳明站的山脚下转进大山里。开阔地显然是一片耕地,被人为修造的田埂,分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田土,一条小水沟在田土中间划出一道蜿蜒曲折的线条,优美的延伸向远方,只在与驿道交汇处利用驿道巧妙地垒成一道坝坎,蓄起一汪浅水,小水沟被两旁杂草荆棘淹盖,让人看不见有水在流淌,其实它一刻也没有停止涧流。几个村庄散落在开阔地的周边,有的居中,有的在山脚。低沉的雾气仿佛就压在远处低矮的杈杈房上面,今日,飘着毛毛细雨,驿道上没有行人,让山野间的这一块土地显得十分静谧、安详,美如一幅画卷。王阳明想:要是在春天里,这里一定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村庄里寥寥飘出的炊烟,使王阳明的内心充满由荒蛮一下子踏进温暖人间的情愫。沿着贴在山腰上的小路,王阳明四人加快步伐,仿佛被眼前的景色召唤,小路的左边就是一壁悬崖,四人实际上是走在崖壁峭壁上。
“今天这个包袱好沉。”郑富力与梁时运一边走一边交流着负重的感受。包袱里并没有增加东西,也许是人饿了,或是毛毛细雨继续下着的缘故。王阳明已经习惯默默聆听两位大哥时不时发出一两句略带有抱怨情绪的话语。
逐水源而居之,造田亩而活之。是贵州山民的祖先们尊重自然法则的生存之道,也是农耕文明推进到夜郎山国的必然选择。所以蛮夷之人多敬畏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门神、灶神等等,在他们眼里眷顾他们生生不息的是无所不能、无时不在的是祖先庇护,各路神灵的赐予,而不是靠他们自己的力量。
四人来到青岩处,王阳明终于看清黄旗上写着的“客栈”两字。进入贵州腹地后,也时常能看到不多的汉字,尤其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集镇上,比如“客栈”、“酒家”、各州府在本地的办差的机构等等。但王阳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客栈”两个字倍感亲切,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也许是阴雨天赶路让他疲惫不堪,身体即将得到休整,在心理自我暗示的缘故。踏上石块砌成的几步台阶,一只黑黄相间的四眼狗竖立着颈项上的黑毛,疯狂朝四个陌生人吠犬,引来远近一片犬吠。主人应声出来,抓起一根木棍指着四眼狗,瞪着眼睛,厉声呵斥:“毛头——”。四眼狗好像明白主人的意思,一溜烟跑进同样用石块堆砌的犬舍躺下,不在出来。
四眼狗的主人,也是这间客栈的主人,咋一出现,让王阳明心中一紧,刚才体会到的那一点难得的亲切感早已荡然无存。此人敦实高达,一脸横肉,机警的眼神注视着四人,裹着厚重的一头青布,穿着油亮的青布对襟衣,紧紧包裹着臃肿的腹部,一圈灰蓝色的布条扎在腰上,宽腿青布裤,脚穿褐色毛边布鞋,方脸浓眉,乌黑浓密的络腮胡,贴在脸上,好像真的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样子,宽大饱满的额头,由于没有受到严寒侵袭,仿佛还在溢油,呵斥四眼狗的声音从胸腔里发出,浑厚而深沉,耷拉着手里的木棍,问道:“住客栈,几人?”好像王阳明四人的行踪早在他的盘算之中。
“四人。”梁时运大声干脆的回答。
“果瓦…,果瓦…,有客人。”汉子高声的喊着什么人.
从汉子的声音中王阳明已经听出,这名汉子的话语中带着中土语的语音。王阳明也一下只明白那面招牌小黄旗的由来,实际上它是中土文化气息的一个缩影。王阳明一路走来,只在兴隆、清平、新添等几个人口相对聚居的地方,见过使用旗子做客栈招牌,这一面不大的黄旗正好说明这里有朝廷的卫、所、司置所在,即使不在此地,离此地也不远。身处不毛之地王阳明还是发现了一丝中土的文化气息,只是客栈主人长相又让王阳明心中存有一份芥蒂。
“请问这位大哥,这里是什么地方?”王阳明问道。他想求证一下自己之前的判断。
“这里是龙里卫,前面坝子中的那片房子就是龙里卫的置所。”汉子答道。
“先生,这是要赶往贵阳?”汉子回答完后,反问。
“大哥,你怎么知道他是我家先生?你能看出来?”希渊抢先在王阳明答话前,好奇的问汉子。
“哈哈…。”汉子一笑全身的肉都在抖动。“这位兄弟,你的话,证明我没有看走眼,读书人的眼光里平淡、坚毅而深邃。好像有考虑不完的问题,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不可有的。”
郑富力使劲用眼光盯着希渊,好像要传递什么意思?
这时从篱墙后面窜出一名少年,来到汉子的面前,与汉子说了一通王阳明四人听不懂的土语。汉子的眼光一下变得柔和起来,挥了挥手,少年又回去了.
“哦…,这是我的小儿子,在给客人做饭。先生跟我来。”汉子解释道。带着王阳明四人,绕过篱墙,来到最里面一间杈杈房,推开门走进去。
“先生你们就住这里,每天10文钱。”汉子介绍。
王阳明环顾了一下杈杈房内的成设,两间通铺,铺着被压实的稻草,每张床可以睡两人,床位上放着的被子床垫卷着放在靠墙头。说是墙,其实就是那块外凸的青岩的底部,整间房子就倚靠在青岩上。开间够用,在两床中间的位置上放着三块石头,算是火塘,另外三面墙是竹篾做的,内面糊上泥浆,可以保暖,顶上也用竹篾隔吊起,只是没有湖泥浆,被长年柴烟熏得乌黑,由于没有窗户,房子里黑咕隆咚的,门开着,射进的光线帮助人能看清房间的结构与成设。
“我去取些柴来,把火烧起来,房间就不冷了。”汉子边说边出了门。
郑富力赶紧放下包袱,一把将希渊拉到王阳明身边,压低嗓门说:“先生,我们住这样的野店,可不能让店主知道我们的身份等情况,说不定他们与道上的劫匪有勾结,明里打探我们的情况,暗地里就会通报给道路上的劫匪,这样我们会有麻烦的,说不定还会丢了性命。一定得小心,防人之心不可无。”
郑富力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到脚步声走近,他立马收住话,希渊会意的朝郑富力点点头,转身去收拾床铺。
汉子抱着柴进来,他的儿子果瓦也跟进来,也抱着柴。汉子用一根木棍在火塘的灰烬里刨几下,对着吹几口气,火塘里奇迹般的出现点点火星,一把干草覆盖在火星上,又吹了几口气,干草冒出浓烟,很快窜出火苗,添一些细小的柴禾在点燃的干草上,柴烟在房间里迅速弥漫开来,王阳明坐在床上咳了几声。
梁时运:“先生,到外面透透气。”
“不用,一会儿就好了。”王阳明观察到柴烟顺着顶上的竹篾缝隙很快飘出去,让人还能忍受。梁时运平时话不多,但王阳明早已发现,在梁时运与郑富力之间有一种默契,每当遇到什么事,两人都会有低语嘀咕一阵,然后梁时运沉默地思考一会儿,就会拿定主意。每一次都这样,所以郑富力说出的话,王阳明并不在意,但梁时运说的话,每一次王阳明必须有所交代。从没有读过书的两位大哥身上,王阳明领悟了一个道理:善于思考并在思考后拿出确实有效的决断,是每一个人立身立事的本然要件,思考这种活动是造物主给人类最大的恩赐。郑富力与梁时运此行的目的与王阳明完全不一样,心思与言行自然与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时刻都非常小心地维护着四人之间起码的心思认同,行为一致。希渊自然不会明白这些。
火,燃起来,整个房间都被火光映成橘红色的,显得很温暖。
汉子忙完,拍去手上的灰尘:“果瓦,过来拜过先生。”
果瓦来到王阳明面前,双手重叠,举过头顶,毕恭毕敬的用汉语叫一声:“先生。”行作揖礼。
“不敢当,不敢当,小小年纪,在夜郎国度,居然知道中土人士的礼数,难得,难得。”王阳明谦让着说。“这些礼数与汉话都是你教给儿子的?”王阳明转而看着汉子。
“我是个粗人,平时教过果瓦一些拜见先生的礼节,今天特意叫儿子过来,在真人面前练习练习。至于汉话果瓦从小就会,因为我一直说汉话。”汉子一脸的满意与骄傲。
“看来,你不是本地人……”王阳明显然还想与汉子父子继续交谈。
“先—生—?”郑富力拉长嗓子叫一声,警觉地转着眼珠子,提醒王阳明。
郑富力的举动,还是让汉子好像明白什么。“赶一天的路,先生累了,让先生歇歇。果瓦,咱们走。”父子俩离去。
王阳明背着的行李不算多,一个不大的包袱,一顶草帽以及途中必须使用的一些小物件。可是,当希渊帮助王阳明,把行李从身上的解开卸下,一种从骨头里滋生的惬意与轻松,一种没有负重与束缚的自由感充斥着他的全身,没有经历过用双脚长途跋涉的人永远感受不到这份轻快与愉悦。
进入贵州境后,为了让王阳明走路轻松一些,希渊为王阳明找来一根木棍做手杖,王阳明一直使用到现在,舍不得丢去,以至于手握处被磨得光滑油亮。日久生情,王阳明还为手杖赋诗一首《驿道行*手杖》:
山川慢道把握途
倚憩宕击向西域
登高望远凭眺处
群峰尽头夕阳红
王阳明与希渊的床在一处,两位大哥的床在一处。一路走来他们都是这样的,有时甚至四人合挤在一张床上睡。毕竟他们只有两套铺衬用具,两人睡在一起也能相互取暖,抵御严寒。
希渊,已经把床铺收拾好。“先生,你躺下休息一会儿。”郑富力与梁时运也依着包袱躺在铺开的床上。
“希渊,给我水壶。”王阳明指着立在火边的水壶。
希渊走到火边,用手试了试水壶的温暖程度,打开水壶递给王阳明。
“再把炒面袋给我,我得吃点炒面。”
王阳明坐在床上喝着水,咽下两把炒面。“希渊,你也吃点。两位大哥也吃些吧!”把水壶还给希渊。
炒面是王阳明四人沿途向当地人买的食品。炒面的加工就是把小麦、燕麦、荞麦以及少许的大米、糯米、芝麻等食物先行炒熟舂捣或用石磨磨成粉,过一道筛子,布袋装着,方便路途中人直接食用的充饥食物。好吃谈不上,充饥果腹尚可,长途跋涉是一件体力活,一二斤炒面随身携带,路途当中饿了就吃,图的就是简单方便。一把干炒面直接放在嘴里,喝一口水,甚至不用咀嚼就能直接随水流进肚子。炒面讲究一些的吃法使用一个小碗盛着,加少许水揉捏面团再食用,以便满足动物咀嚼本能的需要。
在贵州境内赶路,沿途的食物匮乏,在田土少的地方有的老乡只能为王阳明四人提供几个老南瓜,过境偏桥(贵州施秉县)时,一家蛮夷老乡为王阳明四人煮了一锅老南瓜观音土粥,就是这样的粥,两位老人为挣得几文钱,忍饥挨饿一夜。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赶路,王阳明四人沿途时常忍饥挨饿是自然的。田土多的地方,情况就会好得多。四人能吃上干饭,有时还能买到老乡打的野味,掏的鸟蛋等。所以每到一处稍富庶的地方,王阳明总是安排多休整几天,恢复恢复疲惫的身体。
王阳明脱掉草鞋,坐在床上解裹布。“今天不赶路了,时辰也还早,两位大哥把包袱打开,休息一会儿。”
希渊帮着先生把草鞋立在床沿的向火面,好让草鞋两面都能透出湿气,草鞋上沾满了泥,希渊使劲将草鞋在地上拍两下,兽皮鞋垫、裹脚布、脚罩则凉在柴堆上,好让它们干得快些。
郑富力换上一双新草鞋,将已经不能穿的旧草鞋扔在床下。随口说道:“你可以休息了,不用在跟着我招罪。”
“扔都扔了,好像还舍不得,明天捡起来再穿啊?”希渊调侃一句郑富力。
“毛头小子,你知道啥,要捡你捡,要穿你穿。放在床下晾干了还能当柴烧。”郑富力一边回应希渊,一边来到王阳明床前:“先生,这叫什么来着?你在路上经常说的。”
王阳明:“物尽其用。”
郑富力:“就是嘛,物尽其用,知道吗?小子。”手指头比划着:“多添些柴,把火烧旺些。”
梁时运受到感染也把自己穿过的一双旧草鞋扔到床下,嘴里念叨着:“物尽其用,物尽其用。”
“两位大哥得了‘传染病’,真是的。”希渊往火塘里添几块大柴。
王阳明此时已经躺下,他知道,床上垫着的褥子是“秧褥”。秧褥,就是用洗净秧苗晒干,压实扎紧,外面用粗糙的葛布罩着即可。盖着的被子是火草被,火草,是贵州本地生长的一种植物,白白的,通身被一层厚厚的白毛裹着,蛮夷人把他摘回,晒干,锤成绒状后压实,讲究的人家会用经络线网住,以免人睡觉时因分布不均而不保暖,一般人家就在罩子上用粗线针脚密缝起来,王阳明盖着的就是用经络线罩着的,尽管如此,它比棉被的保暖性差很多。好在希渊已经把他们自己带来的被子、褥子用上,严实的包裹着王阳明的身体。
王阳明的一双脚,此时反馈给他一种停止负重与远途劳顿后的酥麻感觉,好像在对王阳明说:“你早该这样,早该让我歇歇了。”王阳明听着三人的对话,受感染似的跟自己的脚调侃起来。
火塘里不时发出“霹雳啪那”木柴燃烧声音,王阳明渐渐睡去。两位大哥合衣躺在床上也没有声音。希渊收拾好包袱布,他还想乘着火旺烧一锅开水,可是在房里没有找到烧水用的土锅,转念一想反证今天不走了,水壶里还有开水,足够先生喝。算了,歇一会儿在说。坐在火塘边,依靠着一根木柱子,希渊,认真的端详着先生。先生高高的颧骨,笔直的鼻梁,尖尖下颌像一个箭锋,眉毛不算浓密,整个头发向上拢起,在头顶挽起的发髻被一幅布巾拴扎着,中间穿过一根木簪,这还是郑富力在路中从荆棘上摘下的一颗长长刺。宽阔的额头,眼帘被眼珠高高隆起,先生的整个头掩埋在蓬乱的头发与胡须堆里。躺在床上的先生就像一具尸体,尽管还有均匀的呼吸。想到这里,希渊的背上一阵发凉,他不敢往下想……,自从拜王阳明为师,希渊就认定要跟着先生好好读书。
来到床上躺下,火塘里的发出蓝色的火焰,这是柴火燃烧的最佳状态,能释放出最大的热能。希渊的身子暖暖的,手、耳、脸、脚上被冻伤的部位也开始瘙痒起来。可是这些,都没有能抵挡住因疲惫而袭来的困意……。
一阵“霹雳啪啦”的声音,把王阳明吵醒,他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房屋暗下来,火塘里的火已经不旺。现在是什么时辰?王阳明坐起来,看见希渊卷曲在自己的身旁,显然希渊没有预计到,柴火燃尽后房间里会很寒冷,希渊的脚不自觉的钻进被窝里,王阳明赶紧给希渊盖上被子。希渊毕竟年轻,仍在呼呼大睡。
王阳明起来赶紧收拾火塘,把一根较大柴棒放在火塘中心,把燃烧后变短木柴分两边堆放在木棒上,很快火塘里就冒出浓烟,一束小火焰在浓烟里上下窜几下,柴火就燃起来,房间里又变成橘红的暖色。
王阳明拉开房门,天色已近傍晚。毛毛细雨仍然下着,房檐已经开始滴水,毛毛雨不大,但经久不息,雨量是可以积累的。该到吃饭的时间了,王阳明索性穿上草鞋,向前走去。刚住进来时,王阳明就发现给他们指路的马帮已经住进来,没有看见人,但他记得那几匹马,驮着的货已被卸下,几匹马在马厩里轻松的吃着草料。王阳明被吵醒时就听到,有很多人在说话,有些说汉话,有些说本地土话,看来在自己睡觉时又有客人住进来。王阳明继续向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果然,在青岩下有两群人,围坐在热腾腾的土锅旁,吃饭喝酒,每一群各有五六人,彼此都高声说话,敬酒。只有果瓦还是在厨房里上下忙活。
“果瓦,有什么吃的?”王阳明问
“先生,今天有汤锅。”果瓦的手没有停下来。
汤锅是什么?王阳明从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吃过,他还想问明白,却看见果瓦实在很忙,便没有好意思问下去。刚从被窝积攒下的那一点体温,在屋外迅速的被潮湿冰凉的空气吸走,王阳明感到一阵寒意袭来,打了一个寒颤,草鞋也被雨水浸透,加上脚上没有裹布,腿与脚底透心凉。
这时从一群人中站起一个人,走向王阳明,定睛一看原来是店主汉子:“先生,晚饭有狗肉汤锅,就是他们吃的这个,十五文钱一份,管饱。你们也来一份?”
王阳明还没来得急回答,跟着汉子后面又走来一人,手里端一碗酒,指着王阳明对汉子说:“他、他、他是先生?先、先、先生,我敬你。”说着把手中的碗递给王阳明。
王阳明已认出,递给他酒的人正是下午给他们指路的马帮大哥,但王阳明仍然被对方的突然敬酒弄得不知所措,显得局促不安。马帮大哥已明显带有醉意。
“先生,苗家人好客,喝吧。”汉子帮王阳明圆场。
王阳明只好接过马帮大哥的酒碗,喝下一口又递回去:“谢谢马帮大哥下午给我们指路。”
马帮大哥不高兴的摇了摇手,好像要表达什么,又没有表达出来,直愣愣的盯着汉子,并没有接过酒碗的意思。
汉子赶紧解释道:“苗家人的习惯是满酒敬人,空碗收回。先生,喝了。”
王阳明终于明白马帮大哥的意思,一仰脖子把一碗酒喝下去。“好吧,给我们也来一份狗肉汤锅。”把空碗还给马帮大哥。
“果瓦,给先生准备一份汤锅。”汉子高声喊道。
王阳明看一眼自己所住的客房,汉子马上明白过来:“先生,你回房把火烧旺,汤锅马上就到。”
王阳明得以借机离开,否则马帮大哥真要拉王阳明入他们的伙。王阳明因为肠胃不济不善饮酒,在刚才的情况下喝一碗酒,这酒不是用纯正的粮食酿制的,带有一股浓烈的怪味,可它又毕竟是一碗酒,酒力很快就在王阳明的身体上表现出来,走回客房时王阳明明显的感到手脚有一丝暖意。
店主汉子此时就像一团迷雾一样走进王阳明的心里,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土汉话,又能讲蛮夷土话,既有商贾的为利机敏,又有中土汉子的耿介直率。在此地汉、蛮两通,两厢得益,亲身的经历告诉王阳明,这个汉子不简单。只是他的长相不得不让人心存一份芥蒂,郑、梁两位大哥的考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时间允许王阳明真想了解这一个汉子,毕竟学会与蛮夷相处是王阳明赴任龙场期间必须趟过的一条河。在家时,父亲与王阳明都意识到这一点。
毛毛细雨还在下着,房间里如果没有火光就完全暗下来。王阳明把三人叫醒,火烧得更旺,告诉希渊与两位大哥,晚饭吃狗肉。
不一会儿,汉子与果瓦把汤锅端来。汤锅被汉子架在火塘上,又把切好的生狗肉大把地抓起往锅里放,盖上锅盖,旺火很快就让汤锅沸腾起来。
“再煮一会儿,就能吃了”汉子移动一下锅盖,留出一道缝隙。
很快房间里就充满煮狗肉的香味,翻腾的汤锅溢出的汤汁,含混了不少的油脂被大火烧得“哧—、哧—”着响。饥饿的四人坐在火塘边安静的等待着。
汉子点上两块油松木片,插在木柱的高处,整个房间就亮了许多。这里没有蜡烛,本地人都用油松木片点灯,条件好的人家点桐油灯。只有辛劳的果瓦,来回地跑两三趟,就餐的用具才就算齐备。
汉子娴熟的揭开锅盖,锅内被挤压的蒸汽释放成蘑菇云状,翻腾着向上飘去。
接着又撤去燃烧着的两块大柴,让火势变得小一些。
“先生,可以吃了。先吃小块的,大块的还没有离骨,在煮一会儿。”汉子用粗糙的陶壶给每个人斟上酒,又斟一碗酒自己端在手里,俨然一副不请自到,请酒待客的主人架势:“酒,算我的。”
饥饿的四人开始向汤锅里下筷子,每夹一块狗肉,先在嘴边吹凉一下在吃。王阳明把第一块狗肉放在嘴里咀嚼他即刻就知道,整锅狗肉没有放盐,随口说道:“没有盐。”没有盐,一切佳肴都失去美妙的滋味。
“果瓦…,果瓦…。”汉子扯高上门向着门外喊。
果瓦很快就出现在门口:“父亲,你叫我?”
汉子走到门前,在果瓦的耳边低声几句,果瓦转身离去。一会儿又回来,看不出手里没有拿着什么东西?来到汤锅边,手掌一下张开,一块白色的东西滑落下来,被一根线挂着,拽在果瓦的手里。果瓦把拽着的白色物体放在沸腾的汤锅里划一圈,就把它提出来,看着父亲。
“再滚一下。”汉子发话。
果瓦将手中之物又放在汤锅里划一圈,提起收好离开。王阳明知道果瓦手里提着的白色物体就是盐,食盐在贵州极其昂贵,普通人家多淡食。果瓦刚才的动作就是王阳明在民间听说的“放滚盐”。蛮夷多喜欢食酸味,其中大概也有缺盐的缘故。
尽管汉子叫果瓦多放一圈“滚盐”,王阳明用筷头放进锅蘸点汤汁一尝,整锅狗肉仍然寡淡无味。
两位大哥此时尽情吃着狗肉喝着酒,没有言语。在食盐的问题上他们也不必多言,毕竟食盐是要用银子换来。此外他俩对不请自到的汉子的加入也有些不适应,心中还藏着一份并不信任此人的警惕。
“希渊,我们从家里带来的细盐应该还有一些,拿一些来加上,否则可惜了狗肉汤锅。”王阳明对希渊说。
贵州的食盐多是粗盐,所以能够用细绳子拴着添味。细盐在贵州更是金贵,可以说是奢侈之物。汉子看着希渊将一些细盐加进汤锅里,整锅狗肉立刻就变成美味,瘦肉熟烂劲道,肉皮糯滑多汁,狗肉在嘴里咀嚼,口腔、鼻腔、甚至颅腔都充斥狗肉特有的芳香。希渊很投入的吃着狗肉汤锅,郑富力、梁时运两人也大口地享受着,偶尔看一眼汉子。
细盐也是祖母给备下的,当初王阳明并不愿带,嫌路上麻烦。对赶路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盐可食,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只需一两天的路途之劳,身上就开始没有劲,如果此时不能及时补充身体的盐份就会出现脚软手软的情况,寸步难行。真到了千里贬谪的路上,王阳明极其珍视祖母给他准备的这一小袋细盐,只有到最困难之时才取出食用一些,细盐融化在食物里,填充进胃里,每一粒细盐仿佛都是祖母的千叮铃万嘱咐,吃下的每一粒细盐就像祖母的疼爱时刻流淌在王阳明的滚烫的血液里。路途上王阳明安排希渊也采购些盐食用,但他仍然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细盐带到龙场,有祖母给的细盐在,好像祖母时刻就陪伴在自己的身旁,祖母已经成为王阳明奔向目的地时不可缺少的信心来源。
汉子不请自到的入席,却很少动筷,只在希渊往汤锅里加进细盐时吃下一块狗肉:“细盐比粗盐好吃,细盐在贵州可是稀罕之物。”汉子评价道。
“细盐在我们家乡余姚算不上稀罕之物,但平常百姓家还是多食粗盐。”郑富力插话。也许是狗肉汤锅与酒的作用,让郑富力放松警惕之心。梁时运及时瞪了郑富力一眼。
“先生,我敬你。”汉子端起酒碗:“你们从余姚过来,真不容易。”汉子总是能从王阳明四人不经意的话语间捕捉到他想知道的情况。
王阳明没有马上端起碗,刚才喝下马帮大哥酒的经验告诉王阳明,酒,端起来,一碗酒就得下肚。王阳明自小肠胃虚弱,不习惯饮酒,所以他犹豫了。如果这碗再酒喝下,自己就得趴下。
汉子看出王阳明的心思:“先生,咱不像马帮那样喝,慢慢来。”汉子先饮一口,将酒碗放下:“先生是要赶往贵阳吧?像先生这样的人,一定是在官府里当差。天下当官的都一样,在哪里?都有吃皇粮,生计不用愁。”
王阳明端到嘴边的酒碗停下来,汉子的一席话让他发憷。说明自从来到客栈,汉子就一直在观察、窥探王阳明四人,他的欲意何为?目的何在?汉子既善解人意,又谦和机警,在此地既能在汉、夷之间游刃,又能在商贾与官道之间有余,与贬谪途中的王阳明萍水相逢,却主动接近自己,不时还说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惊世之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瞬间在王阳明的大脑里产生无穷多的疑问。其余三人也被汉子的话怔住,同时停下筷子盯着汉子。
王阳明饮了一口酒,故作平静的放下酒碗,上下自顾的打量自己,反问汉子:“我这样子,像当官的吗?”王阳明此时的眼光一下子变得睿智起来,他不想郑富力、梁时运两位大哥时常提醒的事情变成自己前途可怕的遭遇。
“先生,也应该是取得功名之人,远途劳顿到贵州来做大官谈不上,最低也是做官差的。”汉子肯定的回答,随手把刚才抽出的柴重新添进火塘里,翻腾的狗肉汤锅平息下来。
“何以见得?”王阳明追问。
“多年来,开这家小客栈,过眼的人物多了。做大官的仆人兵勇马队滑竿簇拥相随,张扬气派;为官吏者则是仆人相随,低调过境;贬谪发配之人则无子役跟随,唉声叹气一面的不情愿;逃窜亡命之人则只身独行,晓伏夜出。其实来我这客栈来得最多的就是赶货的马帮,他们是我的常客。像先生这般阵势,应该是第二种人,因为在先生眼中没有顾虑重重的神色。不知道我猜得对不对?”汉子谦和的回答王阳明的问话。
王阳明不胜酒力,他把自己碗里的酒倒一些在希渊的碗里,而此时酒力在希渊身体里已经发挥作用,满脸通红,脖子通红,脸上被冻伤的部位都掩映在通红的脸色里。两位大哥对酒力的反映倒是如常,面不改色,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汉子已为他们添上酒。王阳明与汉子的交谈,其他三人,此时插不上话,也不愿意插话。
汉子用筷子在汤锅里搅了一圈,捞起一只狗爪悬在锅沿:“先生,尝尝这个,别有风味。”
夹着狗爪子放在嘴边吹凉,王阳明用手示意对汉子的谢意。汉子刚才的一番言词,王阳明已经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此人善于察言观色,思考周密,言辞恰当,调理清晰,说明这个开客栈的汉子也读过一些书。想到这一层,王阳明的心宽慰些。读书人最鄙视男盗女娼之事。
汉子见王阳明享受着狗爪子,说道:“我这小店的狗肉汤锅在本地可是小有名气,龙里卫的指挥使与长官都喜欢,常到小店来招待客人,我绝不是吹牛皮,先生,你们可以打听打听。”汉子一脸正色。
“确实不错,狗肉加工到这般滋味,也算是本地的一大特色,难得,难得。”
此时王阳明的嘴里,还残存狗肉爪子软糯与滋润的余香。
“你们看,先生都喜欢吃,牛皮不是吹的吧。”汉子的一句话,引来几人的一阵哄笑。气氛轻松下来。
“店主大哥,龙里卫距贵阳还有多远?”王阳明的话既回答了汉子之前的疑问,又显示对汉子的信任增加一分。
“这里到贵阳真有一天的好路程。隔壁马帮明天三更就要出门,打着火把赶路,为的就是在明天腊月29日赶叫子场集市,把货卖给商家,换些钱回家过年。”汉子指着隔壁房间:“像先生你们这样赶路方法,加上明天如果雨不停,我看你们赶不到贵阳,最多能到百纳长官司处天就黑了。”
“听你这么一说,也就是说后天就是年三十了,要过年了。”路途情况王阳明只是在向汉子求证,与之前打听到的一样,只是年关时节已到,而王阳明四人竟全然不知。这一路赶来,白天睁眼就赶路,晚上歇脚就闭眼,时间对王阳明就是一段路程,时节对在路途上的王阳明四人已没有实际意义。可毕竟到了中国人非常看重的年关,王阳明的心中涌出一丝茫然与惆怅。
“要过年了,唉——。”梁时运长长的叹一口气。
“要是在余姚,到处都向着鞭炮声。”希渊附和。
郑富力扬起手掌做出要打希渊的样子说:“小子,你就知道玩。”
思乡的情绪,前途未知的茫然,身处此地,不能与家人团聚过年的惆怅在四人心中滋长与蔓延开来。
汉子看出王阳明四人的神情变化:“你们人生地不熟,天寒地冻,又下着雨。先生啊!要不你们就在这里住下来,在本店过年。贵州本地的习惯是叫子场一散,官府商家都要歇业过年,你们真在路上,会有诸多不便。索性不如住下来,歇歇脚,咱们一起过年。一般年三十、初一各家都不出门,到初二三,各地的商家集市才会活络起来,等天气好了,你们赶早出门,傍晚就能到贵阳。先生,你看如何?”
王阳明思考着汉子的建议,汉子很精明,到明日按汉子的说法应该再没有赶路人住客栈,能留下王阳明四人,就留下小店的生意。汉子对路途上周密的考虑与真诚的邀请还是让王阳明有些感动,但防备之心万万不能因此而懈怠。
“可以考虑。”王阳明不温不火的回答汉子。
王阳明四人酒足饭饱,停下筷子,汉子简单利索的收拾一下。将汤锅端到一边:“明天汤锅掏饭,做早饭。”
“先生,你们早些歇息。”汉子准备离去,来到门边又想起什么?转过头来:“先生,果瓦烧的有滚水,可以烫个脚。”说完出门。
客栈虽然简陋,还是很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