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章 官衔有点多
按照钱恒现在的级别,给皇帝提建议,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可赵佶本人却不能和其他皇帝相提并论,只要是赵佶喜欢,受赵佶欣赏的主儿,很多话是能够听进去的。
当然,即使看出来赵佶很好说话,但毕竟是在一国帝王跟前,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可不是凭空说来的。钱恒不想随便乱说话,一旦说错,那才是典型送死的节奏。
所以面对赵佶无比诚恳的问询时,钱恒只是十分谦卑再次施礼,“官家容禀,下官虽然在回答策论是有所感,可该如何去做,还是要官家您做主才是!”
赵佶脸色微微一沉,“恒远,你尽管说,不管说什么,我都恕你无罪,可否?”
赵佶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显然也是看到钱恒的文章中是有真材实料的,这对于身为道君皇帝的赵佶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君无为而臣有为,是赵佶一直推崇的一种治国方式,既可以不用在即操心,大宋又不会变得像现在这般动荡不安。
赵佶也不想大宋出现任何困难和波动,可赵佶也很清楚,现在的大宋处境并不是很好,所以才会如此在意钱恒的解释。
钱恒也看出来,自己若不说出点东西来,赵佶是不会放自己离开的。
意识到这个问题,钱恒才说道,“如此,那下官就斗胆说几句,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官家莫要较真便是!”
提前打了预防针,钱恒才开始斟酌着说些自己感觉能说的。
关于赵佶想做无为之君的事儿,钱恒也没什么好说的,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现在赵佶需要解决的,就是有为之臣的问题。
赵佶喜好身边这些擅长溜须拍马的谄媚之臣,这一点钱恒也清楚,那唯一的突破点,就是建议赵佶提拔一些能做事,却又不会对赵佶指手画脚的臣子,只有这种只懂闷头做事,却不干涉朝堂和赵佶喜好的臣子,才是对改善大宋现状最有效果的选择。
钱恒一番说辞,听得赵佶连连点头。
听罢之后,赵佶不禁叹道,“若不是吏部对你的去处早有安排,我真想把你留在朝中为官!”
说到这,赵佶轻轻摇头,又道,“不过这样也好,先外放体察下民间疾苦,懂得牧政一方的韬略之后,再回汴京任职,才好回归朝堂,伴随我左右!”
显然,这会儿赵佶已经把钱恒当成个宝贝来看待。
单单是钱恒刚才那番言辞,已经让赵佶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至于如何提拔合适的人选,就不是钱恒所能左右的了。
赵佶一番话,钱恒也听出来几分端倪,赵佶被外放已经是确定了的事情,不过一想到赵佶刚才提到吏部的事情,钱恒就想起来,貌似和自己有些不对的白时中,正是吏部侍郎的职位。
有白时中从中作梗,自己能去的地方肯定不会太好。
这时,赵佶朝后面摆摆手,王仍从亭子下方走上来,手里捧着一份圣旨。
“钱大人,请接旨吧!”
钱恒只好跪倒接旨。
等王仍把圣旨宣读完的时候,钱恒有点发懵,怎么听起来,这官衔有点多呢?
之前钱恒拥有的最高品级,就是从五品,一个开国男的爵位,还有一个游骑将军的武散官衔。
可这次宣布的圣旨上,却列出来一大串的官职。
武散官衔,直接从从五品提成了从四品的宣威将军。
另外,因为有了进士的身份,所以又增加了一个正五品的文散官,朝奉大夫。
当然,这两个散官官职,就是一个品级待遇上的体现。
除了这两个散官品级的职位之外,还专门为钱恒外放为官,赐了一个庆州观察使的官位。
可是这个五品的观察使官位,也是个虚官,并无任何实权。
而真正具有实权的官职,却是永兴军路枢密都承旨,并兼任绥德军的都指挥使。
最后这两个官职,虽然只是从五品的官职,可却是实打实的职官,是有实权的。
尤其是那个兼任的绥德军都指挥使,简直就是权倾一方的最高官员,虽说这绥德军所辖,也不过一县之地,但是对于钱恒来说,已经是不错的任职了。
中了进士,甚至中了状元的,都未必能有钱恒这么好的外放机会。
当然,钱恒所任职的这个绥德军都指挥使,也就是对钱恒来说还算不错,但凡换任何一个其他新晋进士,都会是最糟糕的外放委派。
原因就在于,这绥德军,乃是永兴军路最边陲,与西夏毗邻的一个地区。无论是环境还是稳定程度,都无法和京畿周边相提并论。
知道了自己的任职地方,钱恒才意识到,这种安排,绝对不是白时中一人能够实现的,肯定还有其他人从中作梗。
当然,钱恒并不知道,他之所以被外放到这种荒凉边陲之地,童贯从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虽说童贯到现在还没有班师回朝,但对于朝堂的影响却一点都不弱,尤其是童贯和李彦的关系极好,如今无法阻止钱恒中进士,所以只能借着这外放任职的机会,尽可能的给钱恒制造麻烦。
见钱恒领了旨意,赵佶多少有点心中发愧,钱恒之所以会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全都是朝中几位重臣,全部坚持要把钱恒外放出去,才最终落得这个结果。
所以钱恒领旨谢恩之后,赵佶为了表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又无比关切的多问了一句,“恒远,你这次围观路途遥远,虽说你曾去过西军,但这绥德军却是最边陲之地,你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
赵佶这么一说,钱恒忽然想起来一件事,马上就接过话头,“如此,臣就先谢过官家,其实说实话,臣不过初中进士,并无多少为官经验,若官家恩赏,不妨赐一个帮手给臣,臣也好为政绥德,造福一方。”
钱恒居然提出要人,赵佶还是第一次遇到,顿时来了兴趣,“那恒远说说,你想要谁去帮你?”
“臣入太学虽然时日较短,但却认识一人,与臣还算投缘,觉得是一位可以辅助我造福一方的俊才,此人名叫秦桧,字学正,现为太学学正之职!”
当然,即使看出来赵佶很好说话,但毕竟是在一国帝王跟前,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可不是凭空说来的。钱恒不想随便乱说话,一旦说错,那才是典型送死的节奏。
所以面对赵佶无比诚恳的问询时,钱恒只是十分谦卑再次施礼,“官家容禀,下官虽然在回答策论是有所感,可该如何去做,还是要官家您做主才是!”
赵佶脸色微微一沉,“恒远,你尽管说,不管说什么,我都恕你无罪,可否?”
赵佶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显然也是看到钱恒的文章中是有真材实料的,这对于身为道君皇帝的赵佶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君无为而臣有为,是赵佶一直推崇的一种治国方式,既可以不用在即操心,大宋又不会变得像现在这般动荡不安。
赵佶也不想大宋出现任何困难和波动,可赵佶也很清楚,现在的大宋处境并不是很好,所以才会如此在意钱恒的解释。
钱恒也看出来,自己若不说出点东西来,赵佶是不会放自己离开的。
意识到这个问题,钱恒才说道,“如此,那下官就斗胆说几句,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官家莫要较真便是!”
提前打了预防针,钱恒才开始斟酌着说些自己感觉能说的。
关于赵佶想做无为之君的事儿,钱恒也没什么好说的,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现在赵佶需要解决的,就是有为之臣的问题。
赵佶喜好身边这些擅长溜须拍马的谄媚之臣,这一点钱恒也清楚,那唯一的突破点,就是建议赵佶提拔一些能做事,却又不会对赵佶指手画脚的臣子,只有这种只懂闷头做事,却不干涉朝堂和赵佶喜好的臣子,才是对改善大宋现状最有效果的选择。
钱恒一番说辞,听得赵佶连连点头。
听罢之后,赵佶不禁叹道,“若不是吏部对你的去处早有安排,我真想把你留在朝中为官!”
说到这,赵佶轻轻摇头,又道,“不过这样也好,先外放体察下民间疾苦,懂得牧政一方的韬略之后,再回汴京任职,才好回归朝堂,伴随我左右!”
显然,这会儿赵佶已经把钱恒当成个宝贝来看待。
单单是钱恒刚才那番言辞,已经让赵佶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思路,至于如何提拔合适的人选,就不是钱恒所能左右的了。
赵佶一番话,钱恒也听出来几分端倪,赵佶被外放已经是确定了的事情,不过一想到赵佶刚才提到吏部的事情,钱恒就想起来,貌似和自己有些不对的白时中,正是吏部侍郎的职位。
有白时中从中作梗,自己能去的地方肯定不会太好。
这时,赵佶朝后面摆摆手,王仍从亭子下方走上来,手里捧着一份圣旨。
“钱大人,请接旨吧!”
钱恒只好跪倒接旨。
等王仍把圣旨宣读完的时候,钱恒有点发懵,怎么听起来,这官衔有点多呢?
之前钱恒拥有的最高品级,就是从五品,一个开国男的爵位,还有一个游骑将军的武散官衔。
可这次宣布的圣旨上,却列出来一大串的官职。
武散官衔,直接从从五品提成了从四品的宣威将军。
另外,因为有了进士的身份,所以又增加了一个正五品的文散官,朝奉大夫。
当然,这两个散官官职,就是一个品级待遇上的体现。
除了这两个散官品级的职位之外,还专门为钱恒外放为官,赐了一个庆州观察使的官位。
可是这个五品的观察使官位,也是个虚官,并无任何实权。
而真正具有实权的官职,却是永兴军路枢密都承旨,并兼任绥德军的都指挥使。
最后这两个官职,虽然只是从五品的官职,可却是实打实的职官,是有实权的。
尤其是那个兼任的绥德军都指挥使,简直就是权倾一方的最高官员,虽说这绥德军所辖,也不过一县之地,但是对于钱恒来说,已经是不错的任职了。
中了进士,甚至中了状元的,都未必能有钱恒这么好的外放机会。
当然,钱恒所任职的这个绥德军都指挥使,也就是对钱恒来说还算不错,但凡换任何一个其他新晋进士,都会是最糟糕的外放委派。
原因就在于,这绥德军,乃是永兴军路最边陲,与西夏毗邻的一个地区。无论是环境还是稳定程度,都无法和京畿周边相提并论。
知道了自己的任职地方,钱恒才意识到,这种安排,绝对不是白时中一人能够实现的,肯定还有其他人从中作梗。
当然,钱恒并不知道,他之所以被外放到这种荒凉边陲之地,童贯从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虽说童贯到现在还没有班师回朝,但对于朝堂的影响却一点都不弱,尤其是童贯和李彦的关系极好,如今无法阻止钱恒中进士,所以只能借着这外放任职的机会,尽可能的给钱恒制造麻烦。
见钱恒领了旨意,赵佶多少有点心中发愧,钱恒之所以会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全都是朝中几位重臣,全部坚持要把钱恒外放出去,才最终落得这个结果。
所以钱恒领旨谢恩之后,赵佶为了表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又无比关切的多问了一句,“恒远,你这次围观路途遥远,虽说你曾去过西军,但这绥德军却是最边陲之地,你若是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
赵佶这么一说,钱恒忽然想起来一件事,马上就接过话头,“如此,臣就先谢过官家,其实说实话,臣不过初中进士,并无多少为官经验,若官家恩赏,不妨赐一个帮手给臣,臣也好为政绥德,造福一方。”
钱恒居然提出要人,赵佶还是第一次遇到,顿时来了兴趣,“那恒远说说,你想要谁去帮你?”
“臣入太学虽然时日较短,但却认识一人,与臣还算投缘,觉得是一位可以辅助我造福一方的俊才,此人名叫秦桧,字学正,现为太学学正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