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乔1
乌克兰的三月,天气依旧严寒。凛冽的空气里裹挟着无数刀子,瞅准了人们身上每一寸裸露的皮肤刺上去。我出门前必须得用围巾把头脸整个蒙上一圈,否则脸立刻就会变得紫红。
我锁好门,去不远处百米开外的杂货铺买冻疮药。
这里的冻疮药很抢手,是必需品,因此一管卖到了五欧元。我摸出两枚硬币,放在玻璃柜面上。
“小姐,您是刚到这里不久吧?”
收钱的女人名叫坎蜜娜,三十多岁。不过她非常健忘,这已经是她不下五次问我这个问题了。
“我来了有一阵子了。”我跺跺脚,积雪好像钻进鞋子里了,刺骨的冰冷。
“那你应该已经适应这里的鬼天气了。你是——从日本来?”她摸过钱快速地记好帐,然后一手拿起旁边的半瓶酒,凑到嘴边,顺势就用牙齿撬掉了木塞。
当地人都觉得亚洲面孔的人,如果是行动自由的人大都应该是日本人;而行动不自由的则是东南亚人。
我没有回答,只是笑笑。
“你——”她有些羞涩地看着我,“你来点吗?”坎蜜娜晃晃手里的酒瓶。
我摇摇头,“谢谢你的好意,可是我不会喝酒。”
这句话仿佛触到了她的伤心事,她脸色一黯,低头说道,“你是好姑娘。我们这里的女人都野惯了,每天喝许多酒。”
我不知该如何安慰她,想了想,又递给她5欧元,“送给你,也许哪天我就来找你讨酒吃。”
她有点高兴,也有些犹豫。想了片刻,还是把钱接过去,笑容晕开了脸颊的潮红,“酒能让人忘记伤心事。”紧接着这句话,她猛灌了几大口酒。
我听过她的故事,因此并不打算继续逗留,以免徒惹她的难过。我扬扬手里的冻疮药说道,“再会!”
看得出坎蜜娜有点失落,不过她还是赶忙笑了笑,表情里漾着忧伤。
回到屋子里,我迅速脱掉身上的裘皮大衣,抖落上面的冰碴子。壁火正烧得旺,屋子里暖洋洋的,于是我把衣服挂在衣架上,梳理一遍衣服上的皮毛。这衣服是两个月前我从附近的黑市上买来的,很便宜,只要八十欧元。
这里非常奇怪,但凡用命换来的价钱,都低得离谱,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相比之下却又很昂贵。
我把冻疮药挤在皮肤上,一点一点抹开。那裂纹便得到了滋养般,暂时偃旗息鼓,不再痒疼挠心。
做完这一切,我靠在软沙发上盯着天花板,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乌克兰,这里曾是我以为的救赎开始的地方,而今,它却像个冰冷的牢笼,把我罩在茫茫空虚里,让我身处其中无法施展,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渺小。
再无措,也得吃饭。这是过去几个月的生活教给我的道理。
我撑着起来,去厨房里寻摸食物。
房子很老,好在不需要和别人挤在一起。虽然每个月要付一百欧,也是值得的。
两只番茄,一枚土豆,一颗洋葱。还有若干大蒜。若是以前,我一定撇撇嘴,可是放在现在,在大雪漫天的城郊,这几样蔬菜让我由衷觉得心满意足。
前两天我对付着吃了面包和香肠,这玩意儿偶尔吃还好,连续吃保准腻。有了眼下这些材料,我可以给自己提提鲜。
先把菜洗净,土豆用勺子刮掉皮,洋葱一层层剥开,然后把它们和番茄还有大蒜一起切成块儿状,再接上大半锅水放在炉火上,把它们一起丢进锅里,淋几滴油,等十来分钟撒一小撮盐,挤满满三大勺的番茄酱……还有面粉!我忽然想起来。
炉火关小,面粉兑水揉成面团,再揪成一片片薄面片丢进锅里。等它们翻腾十分钟,出锅。
一小盆罗宋面疙瘩汤就完成啦。
食物香味填满鼻息,在此刻,我只觉得感恩。
吃完饭,照例是每日上网时间。
我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设想的种种都是徒劳,这里的网络根本连接不到外面的通讯信号,只能浏览当地的新闻和视频。而新闻,一看便知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内容雷同,无外乎是反政府军又在对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形式一片大好得像一个流光枚奂的肥皂泡。
强权之下也有生息对策,智慧哪里都有。所以我每天固定时间浏览新闻,希望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或是消息传递。
网页上满是见缝插针的广告。这里的广告很是大胆,衣着暴露的女郎甚至是精壮裸男随处可见,旁边是他们的身体数据。只是无一例外,都没有留太详细的地址和电话。
这就是这里特殊的情色生意模式了——只出手,不坐等。
而我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顾客的。
就像坎蜜娜的女儿,蜜儿,那些人是怎么为这个12岁的女孩招揽到顾客的。
我知道她在哪儿,我知道是谁把她掳走的,我知道她正在经历什么,可是我不能说。
这地方的枪口都长着鹰的眼睛,而人眼是毒不过鹰眼的。
若是在一年以前,我一定会说,没关系,我不怕死。可是现在我知道,我不仅怕死,我更怕枉死。
我抄起桌脚边的酒瓶。我骗了坎蜜娜,我不但喝酒,而且这酒还是从她那里买的。在每一次她又忘记我的时候。只是我实在没办法和她一起边对饮,边听她的往事。
这酒很烈,一路从嗓子眼直烧到心里。我想象着它在胃里和罗宋汤相逢的样子,不知道会不会像俄罗斯冰封东欧平原、阿尔巴尼亚点燃巴尔干半岛一样,在胃液里撞起熊熊火焰。直至吞噬掉一切味道。
我见过蜜儿,在三个月前。
我不由地伸手抚上显示器中的广告,那里不断闪烁着一个地名:基辅。
蜜儿就是被他们由这里拐骗到基辅,应该是在那里中转后贩卖到阿尔巴利亚,然后进入西欧被更残酷地榨取剩余价值。
我拉开桌子下方的第二个抽屉,拿出一个原本是用来存放紫皮糖的铁盒子,抠开盒盖,从里面抽出巴掌大小的暗红格子笔记本。笔记本已经用去了二分之一,我翻开其中一页,在一段话后面加上几个字:阿尔巴利亚党。顿了顿,用笔在下面画了个箭头,指向基辅。
又在阿尔巴尼亚党后面打了个问号。
我锁好门,去不远处百米开外的杂货铺买冻疮药。
这里的冻疮药很抢手,是必需品,因此一管卖到了五欧元。我摸出两枚硬币,放在玻璃柜面上。
“小姐,您是刚到这里不久吧?”
收钱的女人名叫坎蜜娜,三十多岁。不过她非常健忘,这已经是她不下五次问我这个问题了。
“我来了有一阵子了。”我跺跺脚,积雪好像钻进鞋子里了,刺骨的冰冷。
“那你应该已经适应这里的鬼天气了。你是——从日本来?”她摸过钱快速地记好帐,然后一手拿起旁边的半瓶酒,凑到嘴边,顺势就用牙齿撬掉了木塞。
当地人都觉得亚洲面孔的人,如果是行动自由的人大都应该是日本人;而行动不自由的则是东南亚人。
我没有回答,只是笑笑。
“你——”她有些羞涩地看着我,“你来点吗?”坎蜜娜晃晃手里的酒瓶。
我摇摇头,“谢谢你的好意,可是我不会喝酒。”
这句话仿佛触到了她的伤心事,她脸色一黯,低头说道,“你是好姑娘。我们这里的女人都野惯了,每天喝许多酒。”
我不知该如何安慰她,想了想,又递给她5欧元,“送给你,也许哪天我就来找你讨酒吃。”
她有点高兴,也有些犹豫。想了片刻,还是把钱接过去,笑容晕开了脸颊的潮红,“酒能让人忘记伤心事。”紧接着这句话,她猛灌了几大口酒。
我听过她的故事,因此并不打算继续逗留,以免徒惹她的难过。我扬扬手里的冻疮药说道,“再会!”
看得出坎蜜娜有点失落,不过她还是赶忙笑了笑,表情里漾着忧伤。
回到屋子里,我迅速脱掉身上的裘皮大衣,抖落上面的冰碴子。壁火正烧得旺,屋子里暖洋洋的,于是我把衣服挂在衣架上,梳理一遍衣服上的皮毛。这衣服是两个月前我从附近的黑市上买来的,很便宜,只要八十欧元。
这里非常奇怪,但凡用命换来的价钱,都低得离谱,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相比之下却又很昂贵。
我把冻疮药挤在皮肤上,一点一点抹开。那裂纹便得到了滋养般,暂时偃旗息鼓,不再痒疼挠心。
做完这一切,我靠在软沙发上盯着天花板,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乌克兰,这里曾是我以为的救赎开始的地方,而今,它却像个冰冷的牢笼,把我罩在茫茫空虚里,让我身处其中无法施展,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渺小。
再无措,也得吃饭。这是过去几个月的生活教给我的道理。
我撑着起来,去厨房里寻摸食物。
房子很老,好在不需要和别人挤在一起。虽然每个月要付一百欧,也是值得的。
两只番茄,一枚土豆,一颗洋葱。还有若干大蒜。若是以前,我一定撇撇嘴,可是放在现在,在大雪漫天的城郊,这几样蔬菜让我由衷觉得心满意足。
前两天我对付着吃了面包和香肠,这玩意儿偶尔吃还好,连续吃保准腻。有了眼下这些材料,我可以给自己提提鲜。
先把菜洗净,土豆用勺子刮掉皮,洋葱一层层剥开,然后把它们和番茄还有大蒜一起切成块儿状,再接上大半锅水放在炉火上,把它们一起丢进锅里,淋几滴油,等十来分钟撒一小撮盐,挤满满三大勺的番茄酱……还有面粉!我忽然想起来。
炉火关小,面粉兑水揉成面团,再揪成一片片薄面片丢进锅里。等它们翻腾十分钟,出锅。
一小盆罗宋面疙瘩汤就完成啦。
食物香味填满鼻息,在此刻,我只觉得感恩。
吃完饭,照例是每日上网时间。
我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设想的种种都是徒劳,这里的网络根本连接不到外面的通讯信号,只能浏览当地的新闻和视频。而新闻,一看便知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内容雷同,无外乎是反政府军又在对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形式一片大好得像一个流光枚奂的肥皂泡。
强权之下也有生息对策,智慧哪里都有。所以我每天固定时间浏览新闻,希望能从中发现些许蛛丝马迹或是消息传递。
网页上满是见缝插针的广告。这里的广告很是大胆,衣着暴露的女郎甚至是精壮裸男随处可见,旁边是他们的身体数据。只是无一例外,都没有留太详细的地址和电话。
这就是这里特殊的情色生意模式了——只出手,不坐等。
而我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顾客的。
就像坎蜜娜的女儿,蜜儿,那些人是怎么为这个12岁的女孩招揽到顾客的。
我知道她在哪儿,我知道是谁把她掳走的,我知道她正在经历什么,可是我不能说。
这地方的枪口都长着鹰的眼睛,而人眼是毒不过鹰眼的。
若是在一年以前,我一定会说,没关系,我不怕死。可是现在我知道,我不仅怕死,我更怕枉死。
我抄起桌脚边的酒瓶。我骗了坎蜜娜,我不但喝酒,而且这酒还是从她那里买的。在每一次她又忘记我的时候。只是我实在没办法和她一起边对饮,边听她的往事。
这酒很烈,一路从嗓子眼直烧到心里。我想象着它在胃里和罗宋汤相逢的样子,不知道会不会像俄罗斯冰封东欧平原、阿尔巴尼亚点燃巴尔干半岛一样,在胃液里撞起熊熊火焰。直至吞噬掉一切味道。
我见过蜜儿,在三个月前。
我不由地伸手抚上显示器中的广告,那里不断闪烁着一个地名:基辅。
蜜儿就是被他们由这里拐骗到基辅,应该是在那里中转后贩卖到阿尔巴利亚,然后进入西欧被更残酷地榨取剩余价值。
我拉开桌子下方的第二个抽屉,拿出一个原本是用来存放紫皮糖的铁盒子,抠开盒盖,从里面抽出巴掌大小的暗红格子笔记本。笔记本已经用去了二分之一,我翻开其中一页,在一段话后面加上几个字:阿尔巴利亚党。顿了顿,用笔在下面画了个箭头,指向基辅。
又在阿尔巴尼亚党后面打了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