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荷兰人死了?(第三更)
赵清月说道:“阿尔克斯,你可以再跟我说说,你们是如何革命成功的,如何组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你们真的没有皇帝吗?”
“我们国家的由商人组成的议会作为权力中心,没有国王,也不会有皇帝,商人组成的议会选出执政者。”
“所以,并不是有些人独揽大权?”
“没错,在我们国家,可以享受自由,我们为自己而活。”
赵清月没有在说话,而是沉思起来。
“赵,我们认识了好几年了,从未听说过你的父母?”
“他们已经死了。”
“哦我的上帝,这实在太不幸了,他们是怎么死的?”
“是被一个暴君杀死的,这个暴君的军队杀了很多人,很多人都死了,他们死在金陵。”
上天并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别人告诉你的对错,大多可能是别人人生经历中的一些解释而已。
正如有很多人当初认为金陵流血夜,造成太多人的死亡,有损皇帝陛下的圣德。
但这些年下来,金陵城不但没有凋零,反而在新政的大浪潮中,越发的繁荣。
老百姓不但没有因此穷困潦倒,反而吃饱穿暖。
至少现在朝堂上不会再有人提及那些事。
甚至对于皇帝把宗室的这帮人砍了脑袋,大家也不会再骂皇帝这样做对不起列祖列宗。
毕竟,这些事的的确确在改变着大明。
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在随着新一代人才进入社会,进入朝堂,而慢慢普及。
倒是大家现在在议论着火车的事,火车动起来了,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和追捧。
也有不少人忍不住去围观。
事实也证明,一旦火车运行起来,效果立竿见影。
正月中旬,铁价还很高,到了二月中旬,京城的铁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下来了。
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火车从遵化运输大量的铁矿抵达北京。
尤其是铁矿局,在汇报完最近近一个月从遵化到北京的铁器量后,震惊了整个朝堂。
无论是主政的内阁,还是民间的商人,都对火车产生了弄弄的兴趣。
内阁开始积极规划铁路的布局,商人们则渴望铁路能够帮助自己运输货物。
而北京大学也掀起了一股火车热潮,理科生们开始热情地探讨着这项新技术的应用。
倒是皇帝,安安静静躲在乾清宫,这些天他倒是很安逸地在用显微镜研究着微观世界的一些东西。
当然,他其实在等待李自成和周延儒的调查结果,但一时间也急不来。
所以索性有时间就用显微镜做做研究。
眼前这台显微镜,是汤若望最近制作出来的,可以放大100倍。
这台显微镜也是汤若望不断打磨,打磨了好几年才出来的。
不多时,吴有性便到了乾清宫。
“臣参见陛下。”
“快来,快过来。”
吴有性走过去,按照皇帝的示意双眼看向显微镜。
这一看吓了一跳。
“看到了什么?”
“回陛下,看到了一些圆球。”
吴有性双目离开显微镜,看了看下面,又觉得奇怪,什么都没有啊!
“朕告诉你,这台显微镜,可以放大100倍,看到很小的东西。”崇祯说道,“你取一些青霉素回去,再从手中冲洗一些水下来,用这显微镜观察,然后将青霉素滴入那水中,继续观察。”
“这……”
“你可以在水中看到许多……细菌,没错,你可以看到许多细菌,然后将青霉素滴入水中,再看看会看到什么。”
“陛下,为何细菌?”
“你先不要纠结这个,先拿回去看看。”
“是。”
吴有性也不多问,崇祯让人将这显微镜给吴有性送到医学院。
这事步子也不能跨太大,让吴有性一步步接触,自己也一步步探索。
先从细菌和细胞开始。
等吴有性走之后,不多时,王承恩过来了:“皇爷,郑森已经在外面。”
“宣。”
郑森走进来,他行大礼:“草民参见陛下。”
张凡内心还是有些小激动和小感慨的,这位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郑成功啊!
“北京住的还习惯吗?”
“一切都习惯。”
“习惯就好!”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这次为什么你父亲让你来北京吗?”
“说是陛下要见我。”
“是,朕要见你。”
“不知陛下为何见草民。”
“朕一直听别人说郑芝龙有个好儿子,文武双全,朕想召你来京师,让你进锦衣卫,做朕的贴身护卫,你可愿意?”
郑森大吃了已经,愣了愣,连忙喜道:“草民愿意!”
“好,以后朕的安全就靠你了!”
“草民……臣定不辱使命!”
开什么玩笑,皇帝会将自己的命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这当然不可能。
让郑森过来,自然是要从小培养郑森,拉进和郑森的关系。
“你从小居住在福建,对沿海比较熟,你对民间火器一事,有什么了解?”
“回陛下,民间火器也不是近些年的事,早在嘉靖年间,民间就有许多火器,倒是火器私斗的的确很多。”
“那你怎么看待这些事?”
郑森想了想,说道:“民间私斗,严重影响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当然要禁止。”
“你对红夷人和弗朗机人在沿海做生意怎么看?”
郑森想了想,又说道:“臣斗胆直言?”
“你但说无妨,朕不因言而之罪。”
“做生意自然是好的,但是现在的话语权并不在大明手中。”
“什么话语权?”
“海贸的运输权。”
“大明朝的商品都是大明朝的商队在运输,为何不在大明手中?”
“但是大明朝的海军并不能对大明朝的商队保驾护航,所以话语权并不在大明朝手中。”郑森一语切中要害,他不愧是郑芝龙的儿子,从小在沿海长大,从小耳濡目染。
“那该如何做?”
“当然是挥军南下,横扫南洋!”
崇祯大笑道:“好小子!以后横扫南洋的事,朕就交给你了,你可愿意?”
“臣当然愿意!”
“好!那你现在还要好好学习。”
“臣一定好好学习!”
“你明日开始,来乾清宫值班!”
郑森开心道:“是!”
第二天一大早,郑森就跑来了,他衣服也换了,穿着飞鱼服,拿着绣春刀。
这时,骆养性突然到了乾清宫前。
郑森对骆养性行了个礼,骆养性只是匆忙走进去。
“陛下,大事不好了。”
“如何如此慌张?”
“昨晚王家出了人命。”
崇祯头也不抬:“王家出了人命,归治安队调查,你跟朕说什么?”
“但死的人不一般。”
“哪个王家?”
“就是京城王平那个王家。”
“哦,就是那个做布匹生意做的很好的王家?”
“是。”
“朕记得他们还参与了新城新政的投资。”
“是的。”
“他们出了什么人命?”崇祯随口问道。
“死了一个红夷人。”
“死了一个红夷人怎么了,凶手是谁,抓起来依法处置就好了,大明律法不是在那里吗?”皇帝有些不悦了,怎么这么点破事还要来烦朕了!
“但是这个红夷人,据说是红夷人远东总督的儿子。”
“嗯?”
“我们国家的由商人组成的议会作为权力中心,没有国王,也不会有皇帝,商人组成的议会选出执政者。”
“所以,并不是有些人独揽大权?”
“没错,在我们国家,可以享受自由,我们为自己而活。”
赵清月没有在说话,而是沉思起来。
“赵,我们认识了好几年了,从未听说过你的父母?”
“他们已经死了。”
“哦我的上帝,这实在太不幸了,他们是怎么死的?”
“是被一个暴君杀死的,这个暴君的军队杀了很多人,很多人都死了,他们死在金陵。”
上天并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别人告诉你的对错,大多可能是别人人生经历中的一些解释而已。
正如有很多人当初认为金陵流血夜,造成太多人的死亡,有损皇帝陛下的圣德。
但这些年下来,金陵城不但没有凋零,反而在新政的大浪潮中,越发的繁荣。
老百姓不但没有因此穷困潦倒,反而吃饱穿暖。
至少现在朝堂上不会再有人提及那些事。
甚至对于皇帝把宗室的这帮人砍了脑袋,大家也不会再骂皇帝这样做对不起列祖列宗。
毕竟,这些事的的确确在改变着大明。
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在随着新一代人才进入社会,进入朝堂,而慢慢普及。
倒是大家现在在议论着火车的事,火车动起来了,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和追捧。
也有不少人忍不住去围观。
事实也证明,一旦火车运行起来,效果立竿见影。
正月中旬,铁价还很高,到了二月中旬,京城的铁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下来了。
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火车从遵化运输大量的铁矿抵达北京。
尤其是铁矿局,在汇报完最近近一个月从遵化到北京的铁器量后,震惊了整个朝堂。
无论是主政的内阁,还是民间的商人,都对火车产生了弄弄的兴趣。
内阁开始积极规划铁路的布局,商人们则渴望铁路能够帮助自己运输货物。
而北京大学也掀起了一股火车热潮,理科生们开始热情地探讨着这项新技术的应用。
倒是皇帝,安安静静躲在乾清宫,这些天他倒是很安逸地在用显微镜研究着微观世界的一些东西。
当然,他其实在等待李自成和周延儒的调查结果,但一时间也急不来。
所以索性有时间就用显微镜做做研究。
眼前这台显微镜,是汤若望最近制作出来的,可以放大100倍。
这台显微镜也是汤若望不断打磨,打磨了好几年才出来的。
不多时,吴有性便到了乾清宫。
“臣参见陛下。”
“快来,快过来。”
吴有性走过去,按照皇帝的示意双眼看向显微镜。
这一看吓了一跳。
“看到了什么?”
“回陛下,看到了一些圆球。”
吴有性双目离开显微镜,看了看下面,又觉得奇怪,什么都没有啊!
“朕告诉你,这台显微镜,可以放大100倍,看到很小的东西。”崇祯说道,“你取一些青霉素回去,再从手中冲洗一些水下来,用这显微镜观察,然后将青霉素滴入那水中,继续观察。”
“这……”
“你可以在水中看到许多……细菌,没错,你可以看到许多细菌,然后将青霉素滴入水中,再看看会看到什么。”
“陛下,为何细菌?”
“你先不要纠结这个,先拿回去看看。”
“是。”
吴有性也不多问,崇祯让人将这显微镜给吴有性送到医学院。
这事步子也不能跨太大,让吴有性一步步接触,自己也一步步探索。
先从细菌和细胞开始。
等吴有性走之后,不多时,王承恩过来了:“皇爷,郑森已经在外面。”
“宣。”
郑森走进来,他行大礼:“草民参见陛下。”
张凡内心还是有些小激动和小感慨的,这位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郑成功啊!
“北京住的还习惯吗?”
“一切都习惯。”
“习惯就好!”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这次为什么你父亲让你来北京吗?”
“说是陛下要见我。”
“是,朕要见你。”
“不知陛下为何见草民。”
“朕一直听别人说郑芝龙有个好儿子,文武双全,朕想召你来京师,让你进锦衣卫,做朕的贴身护卫,你可愿意?”
郑森大吃了已经,愣了愣,连忙喜道:“草民愿意!”
“好,以后朕的安全就靠你了!”
“草民……臣定不辱使命!”
开什么玩笑,皇帝会将自己的命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少年?
这当然不可能。
让郑森过来,自然是要从小培养郑森,拉进和郑森的关系。
“你从小居住在福建,对沿海比较熟,你对民间火器一事,有什么了解?”
“回陛下,民间火器也不是近些年的事,早在嘉靖年间,民间就有许多火器,倒是火器私斗的的确很多。”
“那你怎么看待这些事?”
郑森想了想,说道:“民间私斗,严重影响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当然要禁止。”
“你对红夷人和弗朗机人在沿海做生意怎么看?”
郑森想了想,又说道:“臣斗胆直言?”
“你但说无妨,朕不因言而之罪。”
“做生意自然是好的,但是现在的话语权并不在大明手中。”
“什么话语权?”
“海贸的运输权。”
“大明朝的商品都是大明朝的商队在运输,为何不在大明手中?”
“但是大明朝的海军并不能对大明朝的商队保驾护航,所以话语权并不在大明朝手中。”郑森一语切中要害,他不愧是郑芝龙的儿子,从小在沿海长大,从小耳濡目染。
“那该如何做?”
“当然是挥军南下,横扫南洋!”
崇祯大笑道:“好小子!以后横扫南洋的事,朕就交给你了,你可愿意?”
“臣当然愿意!”
“好!那你现在还要好好学习。”
“臣一定好好学习!”
“你明日开始,来乾清宫值班!”
郑森开心道:“是!”
第二天一大早,郑森就跑来了,他衣服也换了,穿着飞鱼服,拿着绣春刀。
这时,骆养性突然到了乾清宫前。
郑森对骆养性行了个礼,骆养性只是匆忙走进去。
“陛下,大事不好了。”
“如何如此慌张?”
“昨晚王家出了人命。”
崇祯头也不抬:“王家出了人命,归治安队调查,你跟朕说什么?”
“但死的人不一般。”
“哪个王家?”
“就是京城王平那个王家。”
“哦,就是那个做布匹生意做的很好的王家?”
“是。”
“朕记得他们还参与了新城新政的投资。”
“是的。”
“他们出了什么人命?”崇祯随口问道。
“死了一个红夷人。”
“死了一个红夷人怎么了,凶手是谁,抓起来依法处置就好了,大明律法不是在那里吗?”皇帝有些不悦了,怎么这么点破事还要来烦朕了!
“但是这个红夷人,据说是红夷人远东总督的儿子。”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