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神仙
红衣少女一拂袖,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没了踪影,除了场间仅有的几名修行者,这在众人眼里已是神仙手段。当年那位游逸红尘的神仙人物,题壁画成碧水,这红衣少女惊鸿一现,飘然离去,虽没留下画作,却更令人感到神秘。
谢凝之日前在辛园写下一篇水上剑书,虽名传玉京,但那剑书已化作水上涟漪,外人只闻得其名。眼下一见,此君的书法当真剑气纵横,恣意潇洒,有龙蛇腾跃之势。这书法已是惊才绝艳,既得了昔日书圣的神韵,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诗题与内容,更叫人诧异得很,那李澹的画艺究竟有多出神入化,才能这位惜墨君子的第一幅墨宝赠写他?
可惜,那幅画鬼图被藏入辛园,唐家就算再大度,也不大可能将之出示人前了。至于今天,谢凝之跟那红衣少女走了一趟,除他之外,也没谁瞧见了李澹画了什么。
东侧的席案间,婢女哑然许久,本以为那李澹是个贫寒书生,怎么连他家中婢女,都身具神通法术?她不可置信道:“小娘子,这李澹既然肯把紫玉光让给谢郎,前些天咱们上门时,他怎么又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真是……”语气一顿,“穷酸”两个字冒到喉咙眼里,又咽了下去。
韦成君痴痴地望着谢凝之,又想起刚才和姜濡说的话,喃喃道:“是我小瞧那位郎君了。”
十余步外,姜濡把目光从场间的诗作移向楼上,那红衣少女原来便是李澹手下的野神,腰间还悬着一卷龙韬符书,竟与当今圣人有牵连,真是来历不浅。
西南侧的席前,坐着一名黄褐青裙的道人。道人是玉京城鸣犊观的一名静主,鹤冠上剑簪从左到右横插,合应了希夷山尊生恶死的道统。他与友人一边赞扬那诗作,笑意盈盈,眼神却瞥向楼上,眉头微皱,心道,这李澹来历神秘,听说只不过年及弱冠,又极擅丹青。
这倒跟希夷山追捕数月的那名洗墨居主人,有些共通之处。
……
几日之间,碧水轩里的奇事就传遍了大半个玉京城,那楚楼秀士的第一幅书法,壶梁神木制成的墨,昙花一现的红衣少女,那神秘的清陵李澹,频频出现于玉京人的议论中。一幅幅下帖,也被送到了光宅坊,那破败了几十年的园子,登时就有了些名气,虽称不得踏破门槛,也时常会有人拜访,请李澹加入这个诗社、那个学社或是某某丹青社。
崔含真也再度上门,告称昊天观的观主听闻了李澹的名声,愿为他延誉。李蝉婉拒后,崔含真也没坚持,又介绍了一些投献的门路。李蝉一一听过,谢过崔含真,却没做投献干谒的打算。
大雪那日的午后,扫晴娘用余下的积蓄买来半只猪,用香料和盐腌了,为过年做准备。又加肉蔻炖了一碗肉汤,李蝉喝过后,骑着黑驴,就去了玉京城东北边的东明观。
徐达听红药说了碧水轩中的事,大恨未能同往,引为一大憾事。这回李蝉外出,便说什么都要跟着去。结果,穿过数坊之后,身上积了一层雪,引得路人纷纷侧目,那黑驴后边怎么跟着个会动的雪团儿?
东明观在龙兴坊里,经过青羊巷口的学馆,前边就是道观的正门,今日雪下得虽大,路上人却不少,大都是从东门出去看东河冰封的。徐达在路上又听人说起了碧水轩里的传说,不禁抖去身上积雪,跳到黑驴背上。
“阿郎,咱既然把紫玉光送了出去,何不留下那小娘子的钱?眼下,哎,咱们连肉都难得吃上一口了!”
李蝉笑了笑,“捱过这段日子就好。”
徐达眯起眼睛,“这玉京城里的士人,都四处干谒,我听那崔含真说的昊天观主,便是个不缺钱的,阿郎怎么不去弄些资助?”
“这钱不是白拿的。”李蝉摸了摸徐达的脑袋,“我若拿了谁的钱,日后他要我做事,我也不好推脱。况且外人一看,你是受了谁的延誉,而高中了,你就成了那党派中人,不免牵扯出许多琐事。咱们是来求道,又不是特地来求官禄的。官禄虽好,若被它牵绊住,可就难脱身了。”
徐达恍然,连连点头,又看见街边有间羊肉馆子,不由咽了下口水,心中重重叹了口气,玉京城哪里都好,没钱,却哪里都不好。堂堂雪狮儿君,连一处香火供奉都立不得,每夜蹲在屋顶北望,却能嗅到大相国寺的灯油味儿,被朔风吹了数里都不散,真是气煞猫也。
李蝉在道观外下了驴,便进了道观,打听一番,在观西的云水院里,见到了寄寓此处的白微之。
除白微之外,院中还有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二人喝过酒,桌上还放着腊鱼。李蝉一进门,白微之便将李蝉迎入座中,又看到李蝉脚边的白猫,微微一愣。近日去过两次光宅坊,也见过这白猫,还问过名字,他奇道:“倒没见过这么跟人的狸奴,乖巧得很,来来,徐达,过来。”说着,拿起一块腊鱼。
徐达过去蹭了蹭白微之的裤脚,便叼着腊鱼窝到了炭盆边,白微之则将李蝉迎入座中。
那三十余岁的男子名唤李西昆,是白微之的友人,当年入京应试,因白家介绍,得了一位北门学士的延誉,中了进士,如今进了兰台当校书郎,做着校勘书籍的职事。虽然只是九品官,却因职位之故,时常能见到当今圣人。
因白微之日携一卷的习惯,李蝉早从他口中听说过李西昆,今日正是请了白微之牵线,与李西昆结识。而李西昆亦从辛园雅集和碧水轩之约里,听说了李澹的名声,二人互道身份过后,便是一番寒暄和称赞。
又喝过几杯酒,李蝉便将话题引到白微之今日读的一卷《洞冥书》,继而请李西昆帮忙,提出想要进入兰台,阅览书籍。
李西昆握着酒杯,迟疑了一下,叹道:“当今圣人求贤若渴,对有才之士极为优待,以李郎之才,要进兰台读书不难,只是……”
李西昆欲言又止,李蝉以为他是要些好处,说道:“郎君若能帮我这个忙,我一定记下这个人情。”
“你这却是误会我了。”李西昆苦笑摇头。
白微之呵呵一笑,“西昆兄平时可不是这么扭捏的人,今日怎么转了性子?浮槎的为人是信得过的,西昆兄有话直说便是!”
李西昆略一犹豫,终于说:“我说了之后,请二位不要外传。”
炭盆边的徐达好奇地竖起耳朵。
白微之笑道:“究竟什么事,要这么藏着掖着。”
“倒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李西昆道,“只是,近来有个掌雠校对典籍时,发现兰台的石明阁中生了蠹鱼。”
所谓“蠹鱼”,是蚀书之虫。蠹鱼生在书柜中,是常见的事儿,但兰台可不是一般的藏书之地。
白微之奇道:“兰台各处都加持了防火防潮防虫的灵应法,阁中的书柜,用的也都是无患木,连鬼物都靠近不得,也决不会遭虫害,怎么会生出蠹鱼?莫不是管理疏忽,灵应法失了法力,忘记续上了?”
“不清楚。”李西昆摇头,“此事发生后,侍郎当即命人彻查,我等校书郎与正字、掌雠共三十余人,查了两天,还没发现是哪儿出了纰漏。”
李蝉忽然问道:“那石明阁里,收藏的都是哪一类书籍?”
李西昆不假思索道:“大都是道门典籍。”
李蝉神情一动,追问道:“蠹鱼都毁了哪些典籍,台中可曾整理好了?”
李西昆摇头,“阁中卷帙浩繁,虽已有人处理此事,却不是近日能完成的。”
“原来是这样。”李蝉拿着酒杯,若有所思,“可曾将此案告知神咤司?”
李西昆微微一怔,“你的意思是,此事乃妖魔作乱?”
白微之道:“我近来也读了些志怪之书,若蠹鱼生出了灵智,有了妖法,也的确能不惧一般的灵应法。”
“也有这可能。”李西昆沉吟,“不过,就算如此,而今灾妖频发,京畿各地的妖事都积压了许多,这蠹鱼之祸,虽毁了些典籍,却算不得十分紧急,就算告知神咤司,也不见得会派人来。”
“无妨。”李蝉笑了笑,“神咤司若不派人,我到兰台走一趟就好。”
“你?”李西昆微微一怔,乍以为李澹没听懂刚才的话。但身为校书郎,他对言语文字异常敏感,一转念,便察觉到李澹话里隐含的意思。
白微之亦反应过来,“浮槎,你与神咤司……”
“圣人给我在神咤司中派了个使职,遣我巡狩京畿。”李蝉点头,放下酒杯,“西昆兄,我听兰台石明阁的蠹鱼之祸,大概与妖魔有关,劳烦向台中长官知会一声,我明日便会过去查探。”
……
兰台建在皇城东边,楼阁林立。当年妖魔乱世之中,文脉衰微,而圣人西逐妖魔,迁都之后,便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把前辈后进的文士纷纷召入宫中,又时常到兰台亲自开办雅集,命群臣作诗文赋颂,择其优者,赏赐金帛。如此不遗余力地振兴文脉,终于令文教日渐昌盛。
朝食过后,李蝉被李西昆引着,走进楼阁间。此处建筑威严堂皇,四顾尽是丹楹刻桷,青砖上的积雪被扫除得异常干净,光可鉴人,难怪当年会有学士奉诏作出“金铺烁可镜,桂栋俨临云”的句子。
宋襄一身绯衣,在阁中接到李蝉。在这位兰台侍郎眼里,兰台藏书阁中生了蠹鱼,多半是哪处灵应法出了问题,亦或是台中吏员做事有疏漏。但不论如何,在外人看来,都是台中长官管理不当。朝中官员每年都要考课,而今圣人将归,距考课之期只余两三月,若此事流传出去,他的政事便留下了一笔劣迹。
这京畿游奕使来的着实不是时候,宋襄不动声色瞥了李西昆一眼,与李蝉寒暄几句,便将人带进石明阁。
阁中书架皆为无患木所制,异香袭人,最高的书架足有三丈,纵使白日间,也必须燃起水精灯才不至于太过昏暗。
李蝉从书架间穿过,不时停步四顾。
当李蝉看到一排书架上方嵌雕的符篆时,宋襄笑呵呵道:“李游奕,这阁中的各处措施都没出问题,灵应法每月、每季都按时轮换,这些造柜的无患木,也能经久不腐,想来那蠹鱼多半是附在谁的衣裳上进来了,但过些时日,终究要被无患木熏死。我看如今京畿各地积累的妖魔之事颇多,李游奕不必在此浪费精力啊。”
李蝉不答,只问道:“宋侍郎,那些损毁的典籍都在何处?”
宋襄眉头微微一皱,暗道难怪神咤司声名不佳,叹了口气。
“这边来吧。”说罢,走向阁西。
穿过重重书架,阁西临窗处,设有一片案牍。
案牍间,两位校书郎,四名正字,正在整理损毁的典籍,见到兰台侍郎,迟疑着停下。
李蝉径直走到损毁的典籍旁,拿起一本《玉箓斋仪》翻阅起来,一边问道:“诸位整理废籍,都查到了什么?”
一名校书郎看向宋襄,宋襄点头,那校书郎才说道:“记录了损毁的典籍目录,还记下了虫蚀的页目。”
“此外呢?”李蝉仍在翻阅书籍。
“没了。”校书郎顿了顿,“这阁中典籍众多,短短数日,是查不完的。”
“仔细读过虫蚀的字句么?”
“这怎么可能?”宋襄走上前,“若要一一细读,费时要以年月为计。李游奕,你这……”
话没说完,李蝉却已合上《玉箓斋仪》,“无需一一细读,仔细看过几篇就知道了。”
宋襄一怔,“李游奕查出了什么?”
李蝉把《玉箓斋仪》递给宋襄。
“宋侍郎仔细瞧瞧吧。”
宋襄虽有些疑惑,还是接过《玉箓斋仪》翻阅起来。
案牍间整理典籍的其他人,面面相觑,也各自拿起一本典籍仔细翻看。
哗哗的翻书声不绝于耳。
只过了片刻,宋襄望着书上缺失的文字,眉毛高高挑起,喃喃道:“这……”
场间唯独李蝉没有捧书,只转头望着那重重书架,“这阁中卷帙浩繁,文字以亿万计,却唯独缺了‘神仙’二字。”
------题外话------
病愈,复更了!
两天没码字,手感有些生疏啊,这章写得有点慢了。
谢凝之日前在辛园写下一篇水上剑书,虽名传玉京,但那剑书已化作水上涟漪,外人只闻得其名。眼下一见,此君的书法当真剑气纵横,恣意潇洒,有龙蛇腾跃之势。这书法已是惊才绝艳,既得了昔日书圣的神韵,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诗题与内容,更叫人诧异得很,那李澹的画艺究竟有多出神入化,才能这位惜墨君子的第一幅墨宝赠写他?
可惜,那幅画鬼图被藏入辛园,唐家就算再大度,也不大可能将之出示人前了。至于今天,谢凝之跟那红衣少女走了一趟,除他之外,也没谁瞧见了李澹画了什么。
东侧的席案间,婢女哑然许久,本以为那李澹是个贫寒书生,怎么连他家中婢女,都身具神通法术?她不可置信道:“小娘子,这李澹既然肯把紫玉光让给谢郎,前些天咱们上门时,他怎么又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真是……”语气一顿,“穷酸”两个字冒到喉咙眼里,又咽了下去。
韦成君痴痴地望着谢凝之,又想起刚才和姜濡说的话,喃喃道:“是我小瞧那位郎君了。”
十余步外,姜濡把目光从场间的诗作移向楼上,那红衣少女原来便是李澹手下的野神,腰间还悬着一卷龙韬符书,竟与当今圣人有牵连,真是来历不浅。
西南侧的席前,坐着一名黄褐青裙的道人。道人是玉京城鸣犊观的一名静主,鹤冠上剑簪从左到右横插,合应了希夷山尊生恶死的道统。他与友人一边赞扬那诗作,笑意盈盈,眼神却瞥向楼上,眉头微皱,心道,这李澹来历神秘,听说只不过年及弱冠,又极擅丹青。
这倒跟希夷山追捕数月的那名洗墨居主人,有些共通之处。
……
几日之间,碧水轩里的奇事就传遍了大半个玉京城,那楚楼秀士的第一幅书法,壶梁神木制成的墨,昙花一现的红衣少女,那神秘的清陵李澹,频频出现于玉京人的议论中。一幅幅下帖,也被送到了光宅坊,那破败了几十年的园子,登时就有了些名气,虽称不得踏破门槛,也时常会有人拜访,请李澹加入这个诗社、那个学社或是某某丹青社。
崔含真也再度上门,告称昊天观的观主听闻了李澹的名声,愿为他延誉。李蝉婉拒后,崔含真也没坚持,又介绍了一些投献的门路。李蝉一一听过,谢过崔含真,却没做投献干谒的打算。
大雪那日的午后,扫晴娘用余下的积蓄买来半只猪,用香料和盐腌了,为过年做准备。又加肉蔻炖了一碗肉汤,李蝉喝过后,骑着黑驴,就去了玉京城东北边的东明观。
徐达听红药说了碧水轩中的事,大恨未能同往,引为一大憾事。这回李蝉外出,便说什么都要跟着去。结果,穿过数坊之后,身上积了一层雪,引得路人纷纷侧目,那黑驴后边怎么跟着个会动的雪团儿?
东明观在龙兴坊里,经过青羊巷口的学馆,前边就是道观的正门,今日雪下得虽大,路上人却不少,大都是从东门出去看东河冰封的。徐达在路上又听人说起了碧水轩里的传说,不禁抖去身上积雪,跳到黑驴背上。
“阿郎,咱既然把紫玉光送了出去,何不留下那小娘子的钱?眼下,哎,咱们连肉都难得吃上一口了!”
李蝉笑了笑,“捱过这段日子就好。”
徐达眯起眼睛,“这玉京城里的士人,都四处干谒,我听那崔含真说的昊天观主,便是个不缺钱的,阿郎怎么不去弄些资助?”
“这钱不是白拿的。”李蝉摸了摸徐达的脑袋,“我若拿了谁的钱,日后他要我做事,我也不好推脱。况且外人一看,你是受了谁的延誉,而高中了,你就成了那党派中人,不免牵扯出许多琐事。咱们是来求道,又不是特地来求官禄的。官禄虽好,若被它牵绊住,可就难脱身了。”
徐达恍然,连连点头,又看见街边有间羊肉馆子,不由咽了下口水,心中重重叹了口气,玉京城哪里都好,没钱,却哪里都不好。堂堂雪狮儿君,连一处香火供奉都立不得,每夜蹲在屋顶北望,却能嗅到大相国寺的灯油味儿,被朔风吹了数里都不散,真是气煞猫也。
李蝉在道观外下了驴,便进了道观,打听一番,在观西的云水院里,见到了寄寓此处的白微之。
除白微之外,院中还有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二人喝过酒,桌上还放着腊鱼。李蝉一进门,白微之便将李蝉迎入座中,又看到李蝉脚边的白猫,微微一愣。近日去过两次光宅坊,也见过这白猫,还问过名字,他奇道:“倒没见过这么跟人的狸奴,乖巧得很,来来,徐达,过来。”说着,拿起一块腊鱼。
徐达过去蹭了蹭白微之的裤脚,便叼着腊鱼窝到了炭盆边,白微之则将李蝉迎入座中。
那三十余岁的男子名唤李西昆,是白微之的友人,当年入京应试,因白家介绍,得了一位北门学士的延誉,中了进士,如今进了兰台当校书郎,做着校勘书籍的职事。虽然只是九品官,却因职位之故,时常能见到当今圣人。
因白微之日携一卷的习惯,李蝉早从他口中听说过李西昆,今日正是请了白微之牵线,与李西昆结识。而李西昆亦从辛园雅集和碧水轩之约里,听说了李澹的名声,二人互道身份过后,便是一番寒暄和称赞。
又喝过几杯酒,李蝉便将话题引到白微之今日读的一卷《洞冥书》,继而请李西昆帮忙,提出想要进入兰台,阅览书籍。
李西昆握着酒杯,迟疑了一下,叹道:“当今圣人求贤若渴,对有才之士极为优待,以李郎之才,要进兰台读书不难,只是……”
李西昆欲言又止,李蝉以为他是要些好处,说道:“郎君若能帮我这个忙,我一定记下这个人情。”
“你这却是误会我了。”李西昆苦笑摇头。
白微之呵呵一笑,“西昆兄平时可不是这么扭捏的人,今日怎么转了性子?浮槎的为人是信得过的,西昆兄有话直说便是!”
李西昆略一犹豫,终于说:“我说了之后,请二位不要外传。”
炭盆边的徐达好奇地竖起耳朵。
白微之笑道:“究竟什么事,要这么藏着掖着。”
“倒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李西昆道,“只是,近来有个掌雠校对典籍时,发现兰台的石明阁中生了蠹鱼。”
所谓“蠹鱼”,是蚀书之虫。蠹鱼生在书柜中,是常见的事儿,但兰台可不是一般的藏书之地。
白微之奇道:“兰台各处都加持了防火防潮防虫的灵应法,阁中的书柜,用的也都是无患木,连鬼物都靠近不得,也决不会遭虫害,怎么会生出蠹鱼?莫不是管理疏忽,灵应法失了法力,忘记续上了?”
“不清楚。”李西昆摇头,“此事发生后,侍郎当即命人彻查,我等校书郎与正字、掌雠共三十余人,查了两天,还没发现是哪儿出了纰漏。”
李蝉忽然问道:“那石明阁里,收藏的都是哪一类书籍?”
李西昆不假思索道:“大都是道门典籍。”
李蝉神情一动,追问道:“蠹鱼都毁了哪些典籍,台中可曾整理好了?”
李西昆摇头,“阁中卷帙浩繁,虽已有人处理此事,却不是近日能完成的。”
“原来是这样。”李蝉拿着酒杯,若有所思,“可曾将此案告知神咤司?”
李西昆微微一怔,“你的意思是,此事乃妖魔作乱?”
白微之道:“我近来也读了些志怪之书,若蠹鱼生出了灵智,有了妖法,也的确能不惧一般的灵应法。”
“也有这可能。”李西昆沉吟,“不过,就算如此,而今灾妖频发,京畿各地的妖事都积压了许多,这蠹鱼之祸,虽毁了些典籍,却算不得十分紧急,就算告知神咤司,也不见得会派人来。”
“无妨。”李蝉笑了笑,“神咤司若不派人,我到兰台走一趟就好。”
“你?”李西昆微微一怔,乍以为李澹没听懂刚才的话。但身为校书郎,他对言语文字异常敏感,一转念,便察觉到李澹话里隐含的意思。
白微之亦反应过来,“浮槎,你与神咤司……”
“圣人给我在神咤司中派了个使职,遣我巡狩京畿。”李蝉点头,放下酒杯,“西昆兄,我听兰台石明阁的蠹鱼之祸,大概与妖魔有关,劳烦向台中长官知会一声,我明日便会过去查探。”
……
兰台建在皇城东边,楼阁林立。当年妖魔乱世之中,文脉衰微,而圣人西逐妖魔,迁都之后,便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把前辈后进的文士纷纷召入宫中,又时常到兰台亲自开办雅集,命群臣作诗文赋颂,择其优者,赏赐金帛。如此不遗余力地振兴文脉,终于令文教日渐昌盛。
朝食过后,李蝉被李西昆引着,走进楼阁间。此处建筑威严堂皇,四顾尽是丹楹刻桷,青砖上的积雪被扫除得异常干净,光可鉴人,难怪当年会有学士奉诏作出“金铺烁可镜,桂栋俨临云”的句子。
宋襄一身绯衣,在阁中接到李蝉。在这位兰台侍郎眼里,兰台藏书阁中生了蠹鱼,多半是哪处灵应法出了问题,亦或是台中吏员做事有疏漏。但不论如何,在外人看来,都是台中长官管理不当。朝中官员每年都要考课,而今圣人将归,距考课之期只余两三月,若此事流传出去,他的政事便留下了一笔劣迹。
这京畿游奕使来的着实不是时候,宋襄不动声色瞥了李西昆一眼,与李蝉寒暄几句,便将人带进石明阁。
阁中书架皆为无患木所制,异香袭人,最高的书架足有三丈,纵使白日间,也必须燃起水精灯才不至于太过昏暗。
李蝉从书架间穿过,不时停步四顾。
当李蝉看到一排书架上方嵌雕的符篆时,宋襄笑呵呵道:“李游奕,这阁中的各处措施都没出问题,灵应法每月、每季都按时轮换,这些造柜的无患木,也能经久不腐,想来那蠹鱼多半是附在谁的衣裳上进来了,但过些时日,终究要被无患木熏死。我看如今京畿各地积累的妖魔之事颇多,李游奕不必在此浪费精力啊。”
李蝉不答,只问道:“宋侍郎,那些损毁的典籍都在何处?”
宋襄眉头微微一皱,暗道难怪神咤司声名不佳,叹了口气。
“这边来吧。”说罢,走向阁西。
穿过重重书架,阁西临窗处,设有一片案牍。
案牍间,两位校书郎,四名正字,正在整理损毁的典籍,见到兰台侍郎,迟疑着停下。
李蝉径直走到损毁的典籍旁,拿起一本《玉箓斋仪》翻阅起来,一边问道:“诸位整理废籍,都查到了什么?”
一名校书郎看向宋襄,宋襄点头,那校书郎才说道:“记录了损毁的典籍目录,还记下了虫蚀的页目。”
“此外呢?”李蝉仍在翻阅书籍。
“没了。”校书郎顿了顿,“这阁中典籍众多,短短数日,是查不完的。”
“仔细读过虫蚀的字句么?”
“这怎么可能?”宋襄走上前,“若要一一细读,费时要以年月为计。李游奕,你这……”
话没说完,李蝉却已合上《玉箓斋仪》,“无需一一细读,仔细看过几篇就知道了。”
宋襄一怔,“李游奕查出了什么?”
李蝉把《玉箓斋仪》递给宋襄。
“宋侍郎仔细瞧瞧吧。”
宋襄虽有些疑惑,还是接过《玉箓斋仪》翻阅起来。
案牍间整理典籍的其他人,面面相觑,也各自拿起一本典籍仔细翻看。
哗哗的翻书声不绝于耳。
只过了片刻,宋襄望着书上缺失的文字,眉毛高高挑起,喃喃道:“这……”
场间唯独李蝉没有捧书,只转头望着那重重书架,“这阁中卷帙浩繁,文字以亿万计,却唯独缺了‘神仙’二字。”
------题外话------
病愈,复更了!
两天没码字,手感有些生疏啊,这章写得有点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