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俺也一样
至于李邦华的任命,也非崇祯随便为之,其人为官四十余载,屡次被东林党人折腾的去职归乡,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外城时,也曾以文人之躯登上内城为大明流血,城破之后举家投缳而绝,可称忠烈。
在作为上也算是可圈可点,历史上整顿京营的活儿就是李邦华做的,只不过当年在京营狠查贪腐,又被东林党人和勋贵联合打回了老家。
之所以任命其为吏部尚书,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其人不贪不腐油盐不进,怼天怼地怼皇帝,东林党人不待见,勋贵宗室也不待见,就连前任也不待见他。
这样的人简直太适合做吏部尚书了,毕竟吏部尚书手里掌控着中低级官员的任免考核,若是落在善于钻营的人手里,则又是可能结成朋党。
也正是由于吏部职权过大,所以基本吏部尚书不入内阁。
“银子的问题暂且不提,朕会在近期解决。”崇祯皇帝云淡风轻的道。
“可是陛下……”温体仁心里想说大言不惭,顺便问问如何解决,毕竟数百万两白银几乎是大明一年的岁入,如今边军有出现了欠饷问题,哪里有空余银子再征兵,可一张嘴又没敢说出来。
“陛下,微臣官职低微,何德何能担此重任,望陛下三思呀!”见温体仁欲言又止,杨嗣昌却是再也忍不住。
他先前的官职是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不过是正四品官职,一下子越级成为督察院都御史,正二品,与各部尚书同一品级,不止如此还一下子入了内阁,任是杨嗣昌做足了心理准备,也没想到陛下会如此厚待他。
毕竟受当年他的父亲的连累,他在朝廷里一直被东林党人冷嘲热讽,他也一直因为此事耿耿于怀。
“微臣……微臣也觉得太过草率,应当循序渐进。”李邦华瓮声瓮气的道。
他不是不想升迁,事实上距离上次被贬回老家也才不过一年多而已,他只是不想被越级提拔,没有履历的官员是会被同僚耻笑的。
“望陛下三思!”黄得功和周遇吉对视一眼,也齐声道。
二人武将出身没啥文化,但看上头的三个文官都推辞不受,也觉得一下子升为一营主将心里扑腾扑腾的没有底气。
只有新任锦衣卫指挥使韩山河心中冷笑,想骂这些人虚伪。
崇祯对此毫不在意,这些臣子什么表情他都看在眼里,他们的能耐也完全能胜任这些职位,这就够了。
至于旁人的说辞,为何总要在乎旁人的说辞呢?更何况他身为皇帝,谁敢嚼舌根,他大可以割了这人舌头看他还嚼不嚼。
“杨爱卿,朕这几日反复思量,当年你父杨鹤之事,责任应在朝廷,而不在你父杨鹤,既然是朝廷之过,就不该你父亲来承担过错。
是以朕今日下午已拟旨为你父杨鹤平反,你父年事已高,等过些日子接回来便在家颐养天年吧!”崇祯想了想道。
说起来这也是前任干的没脸之事,当年陕西流寇初起,朝廷内便有主剿派和主抚派,最终前任选择招抚。
而负责招抚流寇的便是杨嗣昌之父杨鹤,杨鹤本是个正直清廉的好官员,他深知这些流寇造反皆因饥饿,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只要朝廷下旨招抚,给予他们土地和良种,流寇之疾定然可除。
奈何朝廷掉链子,只给了杨鹤十万两银子和两万石粮食,要知道当时紫金梁、八大王、高迎祥、曹操、李自成聚匪成寇,足足有七八万人,十万两银子怎么够,两万石粮食怎么分?
况且朝廷也不肯解决士绅侵占的良田,导致这些人刚一接受招抚,拿了银子和粮食后就复叛。
这事儿按理说不该怪罪在杨鹤头上,毕竟是前任点的头,但朝廷需要个替罪羊,东林党人又不敢把这罪名安在前任头上,于是三边总督杨鹤被下狱论死。
当年刚入京为官的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辞以代父罪,前任便免除了杨鹤的死罪,改为流放,这事儿一直让杨嗣昌耿耿于怀。
崇祯知道杨嗣昌是个大孝子,所以决定纠正前任的错误,也算是给杨嗣昌的一个恩情。
可谁知杨嗣昌刚一听崇祯的话,眼睛直接就红了,站起身来直挺挺的跪在崇祯面前,嚎啕痛哭,边哭边道:“臣代家父……谢陛下……圣恩,臣此生必肝脑涂地……为陛下效死!”
父亲杨鹤之事一直是杨嗣昌的心病,每每想到自己在京城吃得饱穿得暖,而父亲却在千里之外流放之地受苦便心如刀绞。
文官最在意便是名声,可怜他的父亲一生为官清廉,却被安上个无能的骂名遭后人耻笑,他自己都能想到他的父亲在流放之地该多么痛苦。
如今崇祯皇帝为他的父亲平反,怎能不让杨嗣昌感恩戴德。
“杨爱卿请起,此事本就是朝廷之错,朕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待国库宽裕,朕再另行赏赐。”崇祯皇帝微笑着道。
以后还指望人家为自己玩儿命加班,该给的恩情不过是举手之劳。
“温爱卿,朕今日晋封你为太傅,望温爱卿今后为朝廷表率。”安抚了杨嗣昌,崇祯皇帝又对还在为征兵饷银问题大皱眉头的温体仁道。
温体仁闻言更是吓了一跳,太傅位列三公,是所有文官毕生所能达到的荣誉巅峰,大明三百年来几乎都是死后追赠,活着被授予三公的文官仅有万历朝的张居正一人。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和恩宠啊!
温体仁如今已年过六十,修身养性之功力早已炉火纯青,鲜有能有什么事能让他情绪波动如此之大,却突然兴奋的老眼泛红。
“老臣……”
“呵呵,温爱卿不必如此,如今大明内有天灾流寇,外有强敌环伺,朕还指望老先生为朕出谋划策呢!”崇祯笑着为温体仁免礼。
说来也挺可笑的,大明文官有实权者最高品级不过是各部的尚书,正二品。
而内阁成员虽然位高权重,但大学士的品级却只有正五品,但却让所有朝臣挤破脑袋想进去。
三公之职虽然是正一品,但并不像内阁大学士般有实权,只是个名誉性的称号,但却是所有文官毕生的追求。
温体仁一生为官清廉,不结党,不营私,也没有任何其他不良传闻,像这样的人一生所求不过是名声。
崇祯也不是吝啬之人,况且对于他来说,一个称谓而已,举手之劳都算不上。
“如此,以后国朝重事,朕便仰仗诸位爱卿了!”崇祯安抚了温体仁后道。
“谢陛下圣恩!臣愿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温体仁、杨嗣昌、孙传庭、李邦华先后谢恩。
见文臣中几个上官都起身谢恩,周遇吉二人反应慢了半拍,也起身道:“咱也谢陛下隆恩,只需陛下一声令下,刀山火海,周遇吉绝不皱眉!”
二人都是军伍出身,说不出文官那般文纠纠的话来,周遇吉还好点,至少认识几个字,就率先开口道。
“俺也一样!”黄得功脸都憋红了,除了打仗,他连自己的名字都还写不全,支吾了半晌道。
“哈哈哈!诸位爱卿都请起吧!”温体仁、杨嗣昌等人听了直摇头,崇祯却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文臣武将各自有各自的用处,倘若武将们都学会咬文爵字之乎者也,对于朝廷而言算不得什么好事,崇祯更喜欢那些勇猛无畏心直口快的真汉子。
“下面朕说一下锦衣卫和东厂的安排,此事关乎未来两年国库的开销。”众人落座之后,崇祯略作沉思后道。
在后排待了半晌甚感无聊的韩山河闻言精神为之一振。
……
ps:求月票、求推荐票。
在作为上也算是可圈可点,历史上整顿京营的活儿就是李邦华做的,只不过当年在京营狠查贪腐,又被东林党人和勋贵联合打回了老家。
之所以任命其为吏部尚书,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其人不贪不腐油盐不进,怼天怼地怼皇帝,东林党人不待见,勋贵宗室也不待见,就连前任也不待见他。
这样的人简直太适合做吏部尚书了,毕竟吏部尚书手里掌控着中低级官员的任免考核,若是落在善于钻营的人手里,则又是可能结成朋党。
也正是由于吏部职权过大,所以基本吏部尚书不入内阁。
“银子的问题暂且不提,朕会在近期解决。”崇祯皇帝云淡风轻的道。
“可是陛下……”温体仁心里想说大言不惭,顺便问问如何解决,毕竟数百万两白银几乎是大明一年的岁入,如今边军有出现了欠饷问题,哪里有空余银子再征兵,可一张嘴又没敢说出来。
“陛下,微臣官职低微,何德何能担此重任,望陛下三思呀!”见温体仁欲言又止,杨嗣昌却是再也忍不住。
他先前的官职是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不过是正四品官职,一下子越级成为督察院都御史,正二品,与各部尚书同一品级,不止如此还一下子入了内阁,任是杨嗣昌做足了心理准备,也没想到陛下会如此厚待他。
毕竟受当年他的父亲的连累,他在朝廷里一直被东林党人冷嘲热讽,他也一直因为此事耿耿于怀。
“微臣……微臣也觉得太过草率,应当循序渐进。”李邦华瓮声瓮气的道。
他不是不想升迁,事实上距离上次被贬回老家也才不过一年多而已,他只是不想被越级提拔,没有履历的官员是会被同僚耻笑的。
“望陛下三思!”黄得功和周遇吉对视一眼,也齐声道。
二人武将出身没啥文化,但看上头的三个文官都推辞不受,也觉得一下子升为一营主将心里扑腾扑腾的没有底气。
只有新任锦衣卫指挥使韩山河心中冷笑,想骂这些人虚伪。
崇祯对此毫不在意,这些臣子什么表情他都看在眼里,他们的能耐也完全能胜任这些职位,这就够了。
至于旁人的说辞,为何总要在乎旁人的说辞呢?更何况他身为皇帝,谁敢嚼舌根,他大可以割了这人舌头看他还嚼不嚼。
“杨爱卿,朕这几日反复思量,当年你父杨鹤之事,责任应在朝廷,而不在你父杨鹤,既然是朝廷之过,就不该你父亲来承担过错。
是以朕今日下午已拟旨为你父杨鹤平反,你父年事已高,等过些日子接回来便在家颐养天年吧!”崇祯想了想道。
说起来这也是前任干的没脸之事,当年陕西流寇初起,朝廷内便有主剿派和主抚派,最终前任选择招抚。
而负责招抚流寇的便是杨嗣昌之父杨鹤,杨鹤本是个正直清廉的好官员,他深知这些流寇造反皆因饥饿,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只要朝廷下旨招抚,给予他们土地和良种,流寇之疾定然可除。
奈何朝廷掉链子,只给了杨鹤十万两银子和两万石粮食,要知道当时紫金梁、八大王、高迎祥、曹操、李自成聚匪成寇,足足有七八万人,十万两银子怎么够,两万石粮食怎么分?
况且朝廷也不肯解决士绅侵占的良田,导致这些人刚一接受招抚,拿了银子和粮食后就复叛。
这事儿按理说不该怪罪在杨鹤头上,毕竟是前任点的头,但朝廷需要个替罪羊,东林党人又不敢把这罪名安在前任头上,于是三边总督杨鹤被下狱论死。
当年刚入京为官的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辞以代父罪,前任便免除了杨鹤的死罪,改为流放,这事儿一直让杨嗣昌耿耿于怀。
崇祯知道杨嗣昌是个大孝子,所以决定纠正前任的错误,也算是给杨嗣昌的一个恩情。
可谁知杨嗣昌刚一听崇祯的话,眼睛直接就红了,站起身来直挺挺的跪在崇祯面前,嚎啕痛哭,边哭边道:“臣代家父……谢陛下……圣恩,臣此生必肝脑涂地……为陛下效死!”
父亲杨鹤之事一直是杨嗣昌的心病,每每想到自己在京城吃得饱穿得暖,而父亲却在千里之外流放之地受苦便心如刀绞。
文官最在意便是名声,可怜他的父亲一生为官清廉,却被安上个无能的骂名遭后人耻笑,他自己都能想到他的父亲在流放之地该多么痛苦。
如今崇祯皇帝为他的父亲平反,怎能不让杨嗣昌感恩戴德。
“杨爱卿请起,此事本就是朝廷之错,朕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待国库宽裕,朕再另行赏赐。”崇祯皇帝微笑着道。
以后还指望人家为自己玩儿命加班,该给的恩情不过是举手之劳。
“温爱卿,朕今日晋封你为太傅,望温爱卿今后为朝廷表率。”安抚了杨嗣昌,崇祯皇帝又对还在为征兵饷银问题大皱眉头的温体仁道。
温体仁闻言更是吓了一跳,太傅位列三公,是所有文官毕生所能达到的荣誉巅峰,大明三百年来几乎都是死后追赠,活着被授予三公的文官仅有万历朝的张居正一人。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和恩宠啊!
温体仁如今已年过六十,修身养性之功力早已炉火纯青,鲜有能有什么事能让他情绪波动如此之大,却突然兴奋的老眼泛红。
“老臣……”
“呵呵,温爱卿不必如此,如今大明内有天灾流寇,外有强敌环伺,朕还指望老先生为朕出谋划策呢!”崇祯笑着为温体仁免礼。
说来也挺可笑的,大明文官有实权者最高品级不过是各部的尚书,正二品。
而内阁成员虽然位高权重,但大学士的品级却只有正五品,但却让所有朝臣挤破脑袋想进去。
三公之职虽然是正一品,但并不像内阁大学士般有实权,只是个名誉性的称号,但却是所有文官毕生的追求。
温体仁一生为官清廉,不结党,不营私,也没有任何其他不良传闻,像这样的人一生所求不过是名声。
崇祯也不是吝啬之人,况且对于他来说,一个称谓而已,举手之劳都算不上。
“如此,以后国朝重事,朕便仰仗诸位爱卿了!”崇祯安抚了温体仁后道。
“谢陛下圣恩!臣愿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温体仁、杨嗣昌、孙传庭、李邦华先后谢恩。
见文臣中几个上官都起身谢恩,周遇吉二人反应慢了半拍,也起身道:“咱也谢陛下隆恩,只需陛下一声令下,刀山火海,周遇吉绝不皱眉!”
二人都是军伍出身,说不出文官那般文纠纠的话来,周遇吉还好点,至少认识几个字,就率先开口道。
“俺也一样!”黄得功脸都憋红了,除了打仗,他连自己的名字都还写不全,支吾了半晌道。
“哈哈哈!诸位爱卿都请起吧!”温体仁、杨嗣昌等人听了直摇头,崇祯却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文臣武将各自有各自的用处,倘若武将们都学会咬文爵字之乎者也,对于朝廷而言算不得什么好事,崇祯更喜欢那些勇猛无畏心直口快的真汉子。
“下面朕说一下锦衣卫和东厂的安排,此事关乎未来两年国库的开销。”众人落座之后,崇祯略作沉思后道。
在后排待了半晌甚感无聊的韩山河闻言精神为之一振。
……
ps:求月票、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