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一章 兵临城下
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老子给儿子跪拜行礼、儿子给老子发号施令的先例。所以,李承志早就安排李亮替李始贤代掌兵权。
此时的李始贤很是超然,施施的站在李承志身侧,不时看看长身玉立的儿子,转过头来,再看看已然热血沸腾的三千甲兵。
个个面目绯红,好似染血。激动的盯着李承志,仿佛于暗夜之中突然见到了曙光。
一刹那间,李始贤仿佛也被感染,只觉胸中滚烫如火,恨不得跟着吼一嗓子。
儿子就如锥处囊中,锋芒自盛。只是短短一年时日,就取得常人无数辈子都求之不得的成就,令李始贤何其羡慕: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李松等人同样如此,只觉心潮澎湃,难以自己。
便是分别近年,眼前这三千甲兵依旧对李承志如此崇拜,可见郎君之威信早已深入人心。
唯一不好,就是此战之后,无论死伤多少,这三营甲兵依旧要归还于泾州。若是能就此复归至李氏旗下,何其美哉?
刚泛出一丝念头,李松突的一愣。双目瞬间瞪的如同牛眼,冒着丝丝精光,直愣愣的盯着立于阵前施令的李亮。
自己都能想到,郎君能想不到?
不然何敢让李亮抛头露面,公然替家主代行军令,郎君甚至并未强令他与李彰、李显等人隐藏行踪?
但是入城之前,郎君还反复交待过:这里是泾州,但凡他们这些假死之人中有一个被人认出,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脑中急转了几转,李松嘴一咧,笑的跟贼似的。
原来郎君就没想将这三千白甲旧部还给奚康生……
便是想叙旧,便是想做出一副爱兵如子的模样来拢络人心,也不该在此时、此地。奚康生就站在城头上看着呢……
李承志缓缓吐了一口气,沉声喝道:“辰时三刻,准时启程!”
李睿应着,挥着令旗往台下舞了两下,又听一声鼓响,甲兵连忙起身,驾车的驾车,上马的上马。
泾州距岐州不远,就只一百五六十里。故而今日行军,李承志并未安排前军置锅备灶,而是令兵卒大部乘马,少部驾车,尽量少做停留。包括用水和干粮,也只带了一日所需。
大军依旧分为三路,李亮率李始贤原萧关之一营部曲充为中军,达奚另率一营殿后。
前锋将军则为张信义,是张敬之的从侄,张京墨的堂兄。原为白甲军辅营旅帅,仅一年,就成了奚康生麾下从七品的虎牙将军。
甚至达奚的那一营中,有半数以上的兵卒、伍什长、幢帅等,都是原白甲军旧部。
所以是谁给谁做了嫁衣,还真就不一定……
号令刚下,大军整装待发,李军却自前军而至,凑在李承志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始贤就在一侧,灌了些耳风,李亮好似在说,原麾下将他惊为天人,虽未明言,但话里话外均在试探:一年前亲眼见他葬身火海,为何如今却活蹦乱跳,头发都未少一根?
李始贤不由的露出了一丝冷笑。
刚自萧关回到泾州,见到李松等人的第一眼,他就知道李承志打的是什么主意:他就没准备让这三千甲兵有来有回。
至于办法,多的是。大不了就如李松一般,再假死一回。到时奚康生要不信,还能跑到凉州或秦州云扒坟不成?
如今的李承志,已不是一年前的李承志了……
惊叹李承志胆大之外,李始贤更觉欣尉:这才是我祖居李氏之风范:我不坑你你就该烧高香,还能让你占了我的便宜不成?
果不其然,李承志连眉头都未皱一下,只是冷声道:“你就说你当日侥幸生还,一直在堡中养伤。伤好后又随我去了京城……若还敢有人追根究底,让他来问我……”
这般敷衍,傻子也不信吧?
李亮眼中刚露出一丝疑色,而后双眼一突。
原来是这样?
就如方才的李松,李亮笑的如偷到了鸡的狐狸,眉开眼笑的做了揖,匆匆而去。
李亮走后,李始贤见四下再无闲人,低声道,“你昨日就该予李大讲明,也好让他早有准备!”
“父亲说的是!”
李承志表情很是肯切,“但李亮过于仆实,城府还未修练到家,我怕他予达奚面前露出破绽……”
李始贤愣了愣,不由的暗骂了一句:这个逆子?
他此时才想起来,莫说李亮,李承志连他这个亲爹都未提前知会一声。分明就是将他李始贤也当做李亮一般,不小心露出马脚。
爷爷我难道边李亮都不如?
刚冒出了个念头,李始贤又想起昨夜饮宴之时,与奚康生喝到兴致浓时互相搂着脖子,恨不得结为契兄契弟时的那一幕。
一张老脸,登时就红了……
大军徐徐开动,似一道巨龙,依驰道往南行去。充为前锋的张信义依旧用的是白甲军二十四路塘骑开道的行军方式。
探马背负塘旗虽印有泾州字样,但塘骑之后的仪驾却插的是李承志的帅旗。
李承志估计,若是行至秦梁二州境内,于忠也罢、崔祖螭也罢,怕是一个赛一个的懵逼:李承志的帅驾不是不久前才高举天子旌节,大张旗鼓的行予岐州大营,如今怎又冒出来了一个李承志?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你摸不着头脑,猜不出哪一路是真,哪一路是假。
除此外,李承志又予五日前自夏州启程时,便令左都督李韶与刁整兵分两路,分别向梁州的元丽、秦州的崔祖螭进逼。不出意外,这一两日就要接战了……
李承志心中顿时急切了起来,予李睿喝道:“传令李亮,全军加速,务必予今日入夜行至开县(岐州辖县,大散关、陈仓以北……”
“诺!”李睿恭身应着,快马而去。
……
因元魏连年征战,且连战连胜。因此军功累积可封爵的勋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继而导致可封之地越来越少。最后逼的孝文帝没办法,只能出歪招:郡升成州,县升成郡,乡升成县。
特别是关中数州,因土地肥沃,实封的勋贵无不打破了头,想将封地封于关中。但便宜也不是那么好占的,孝文帝釜底抽薪,将关中支解的七零八碎,分成了整整十个州。
比如岐、秦、梁三州,空有“州”之名,堪堪也就河东一个大县的面积。
岐州辖两郡五县,梁州也辖两郡五县,属秦州最可怜,就只一郡三县。
所以听着好似叛军已拥两州之地,但面积真心没多大。相应的,城池就少,丁口也少,自然就征不到多少粮,召不到多少民夫。
但也只是相对而论,需攻克的城池虽不多,叛军所备之粮与丁壮也少,但兵却不少。
秦州西接吐谷浑,而梁州更为关键,恰处南朝的汉中与吐谷浑的松潘之间。因此不但予武都置镇防御吐谷浑,更陈重兵予四关之一的大散关,因此都督元丽足足拥兵近两万。
李承志甚至怀疑,于忠、元怀、元丽反叛,与一年之前的泾州之乱绝对脱不了关系。
只因当时的南朝名将韦睿,就试图率大军从大散入关。而慕容定,则是自梁州属县开源入境。而当时的元丽,恰好就是雍州刺史、都督雍州并大散关。
而好死不死的,元丽迁为梁州刺史后,不但依旧署理大散关之军事,还将专事防守南朝汉中、吐谷浑龙涸的武都镇一并由其都督。
所以李承志才如此急迫,他身为主帅尚在千里之外,却先令属将挑起战端。目的便是想将叛军逼至西南一隅,更怕元怀和元丽一不做二不休,放开武都镇和大散关让吐谷浑、南朝大军入境,放马关中。
他要求真的不高,能逼迫元怀等人退至秦岭以南,收回两州并武都镇、大散关,就心满意足……
……
夕阳西下,已近山巅。兵卒就如潮水一般,不急不徐的退到城内。
直到四野为之一空,眼前空无一物之时,杨钧才回过了神。
往南十余里便是开源县城,再往南,则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陈仓并四关之一的大散关。
后撤入城的,自然就是叛军,说少不说,说多不多,今日出城迎战的就只五千,且多为步卒。
但随李韶到开阴县(岐州辖县)的,至少有五万大军。
是真正的五万,并非号称:两万中军,另有三万是从洛州、东秦州、华州、豳州、雍州等征召而来的郡兵和民夫。
包括刁整与郦道元也一样,授李承志之命,另率五万进往秦州。
开源县就只五千兵,来敌近有十倍之数,可元丽不但未避锋芒,竟尽率大军出城,大有与李韶决一死战的架势。
想起来是如此的不自量力,但恰恰如此,却将李韶给镇住了。整整大半日,两军只在城下对峙。就只是呆呆的看着,连锣鼓都未多响一声。
无它,委实是一年前泾州之乱时的教训太过深刻,天知道开源县之后的陈仓或是大散关之下,有无埋伏着数万南朝或吐谷浑大军……
敌军方一回城,早间派出的探马也相继来报,称散予城外并城后的敌军斥候也相继回城,问李韶是否趁夜向南,往陈仓一探虚实。
李韶有些心不在焉,好似未听到一样。杨钧暗叹一声,挥了挥手:“先尽皆归阵,稍后都督自有示下……”
一旦近夜,双眼就失去了作用,本予三里外探明的敌情,怕是走到百步外才能探知一二。打个比方,只需予四野之处多摆空帐,多点灯火,便能摆一座疑军之阵。若是近前,安知是空营还是实营?
但敌人又不是木头,还能任你靠这般近?因此探是不可能再探了,不然就是枉送人命,多造斥候死伤。
令兵退下,杨钧又瞅了瞅李韶,看他仍似魂游天外,无奈的小声唤道:“元伯兄,元伯兄?”
李韶似是如梦初醒,无意识的应了一声。抬头看时,不由的一声惊呼:“元丽退兵了?”
杨钧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难道你方才是睡着了不成,城上的金钲敲的那般响,你竟充耳不闻?
他黑着脸,不满的回道:“我的李大都督,你可知道,敌军退兵都近两刻了?是该就地驻营,还是退回开阴,你也该尽快示下才对……”
李韶眉头皱作了一团:“敌情不明,安敢于敌城之下扎营?传令,后军撤回开阴,前军予十里之后驻营!”
只要下命令就好……
杨钧猛松一口气,低声喝道:“速传左都督之令,全军后撤……”
开源在南,开阴在北,听着好似是两个县,应该离的极远,其实就隔着一条小河。两城之间相距才四十里。因此等前军退后十里,后军已退到了开阴城下。而大营就设在开阴城中……
回城的路上,杨钧万分不解,孤疑的问道:“元伯,今日为何神不思属?”
还能何故?
李韶一声长叹:“征战半生,至今日才恍然如梦,猝然惊觉:这仗,某竟不会打了?”
扯什么鸡毛鸟蛋?
你这话若是传出去,大军安有士气可言?
杨刚要劝谏,心中一动,竟当即就猜出了几分原委。
你说你和谁比不好,和李承志比?
不是说李承志有多会打仗,经验就一定就比李韶足。在杨钧看来,沃野一战之时,李承志的布置只能算中规中距:先伏奇兵于敌之后断其后路,乱其军心,而后主力尽出,一举溃之。
但诡异的是,遗部就只数千兵,却将数倍于已之敌斩杀贻尽,将兜领的后路断了个十一干净净?
也莫说李韶了,就是将奚康生、杨大眼、李崇、李平、崔延伯等数得着的元魏名将尽皆请来,也绝无这般胜绩。
若是这般想,何止是不会打仗,杨钧觉的自己这几十年都白活了……
“当日他与我说过,定会让我见识‘雷’为何物,想来不日就能见此神器。而以他惜兵的性子,定是不吝用于此战的……”
我只是因为此物而踌躇么?
李韶无声一笑,轻轻的点了点头:“那某拭目以待!”
此时的李始贤很是超然,施施的站在李承志身侧,不时看看长身玉立的儿子,转过头来,再看看已然热血沸腾的三千甲兵。
个个面目绯红,好似染血。激动的盯着李承志,仿佛于暗夜之中突然见到了曙光。
一刹那间,李始贤仿佛也被感染,只觉胸中滚烫如火,恨不得跟着吼一嗓子。
儿子就如锥处囊中,锋芒自盛。只是短短一年时日,就取得常人无数辈子都求之不得的成就,令李始贤何其羡慕: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李松等人同样如此,只觉心潮澎湃,难以自己。
便是分别近年,眼前这三千甲兵依旧对李承志如此崇拜,可见郎君之威信早已深入人心。
唯一不好,就是此战之后,无论死伤多少,这三营甲兵依旧要归还于泾州。若是能就此复归至李氏旗下,何其美哉?
刚泛出一丝念头,李松突的一愣。双目瞬间瞪的如同牛眼,冒着丝丝精光,直愣愣的盯着立于阵前施令的李亮。
自己都能想到,郎君能想不到?
不然何敢让李亮抛头露面,公然替家主代行军令,郎君甚至并未强令他与李彰、李显等人隐藏行踪?
但是入城之前,郎君还反复交待过:这里是泾州,但凡他们这些假死之人中有一个被人认出,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脑中急转了几转,李松嘴一咧,笑的跟贼似的。
原来郎君就没想将这三千白甲旧部还给奚康生……
便是想叙旧,便是想做出一副爱兵如子的模样来拢络人心,也不该在此时、此地。奚康生就站在城头上看着呢……
李承志缓缓吐了一口气,沉声喝道:“辰时三刻,准时启程!”
李睿应着,挥着令旗往台下舞了两下,又听一声鼓响,甲兵连忙起身,驾车的驾车,上马的上马。
泾州距岐州不远,就只一百五六十里。故而今日行军,李承志并未安排前军置锅备灶,而是令兵卒大部乘马,少部驾车,尽量少做停留。包括用水和干粮,也只带了一日所需。
大军依旧分为三路,李亮率李始贤原萧关之一营部曲充为中军,达奚另率一营殿后。
前锋将军则为张信义,是张敬之的从侄,张京墨的堂兄。原为白甲军辅营旅帅,仅一年,就成了奚康生麾下从七品的虎牙将军。
甚至达奚的那一营中,有半数以上的兵卒、伍什长、幢帅等,都是原白甲军旧部。
所以是谁给谁做了嫁衣,还真就不一定……
号令刚下,大军整装待发,李军却自前军而至,凑在李承志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始贤就在一侧,灌了些耳风,李亮好似在说,原麾下将他惊为天人,虽未明言,但话里话外均在试探:一年前亲眼见他葬身火海,为何如今却活蹦乱跳,头发都未少一根?
李始贤不由的露出了一丝冷笑。
刚自萧关回到泾州,见到李松等人的第一眼,他就知道李承志打的是什么主意:他就没准备让这三千甲兵有来有回。
至于办法,多的是。大不了就如李松一般,再假死一回。到时奚康生要不信,还能跑到凉州或秦州云扒坟不成?
如今的李承志,已不是一年前的李承志了……
惊叹李承志胆大之外,李始贤更觉欣尉:这才是我祖居李氏之风范:我不坑你你就该烧高香,还能让你占了我的便宜不成?
果不其然,李承志连眉头都未皱一下,只是冷声道:“你就说你当日侥幸生还,一直在堡中养伤。伤好后又随我去了京城……若还敢有人追根究底,让他来问我……”
这般敷衍,傻子也不信吧?
李亮眼中刚露出一丝疑色,而后双眼一突。
原来是这样?
就如方才的李松,李亮笑的如偷到了鸡的狐狸,眉开眼笑的做了揖,匆匆而去。
李亮走后,李始贤见四下再无闲人,低声道,“你昨日就该予李大讲明,也好让他早有准备!”
“父亲说的是!”
李承志表情很是肯切,“但李亮过于仆实,城府还未修练到家,我怕他予达奚面前露出破绽……”
李始贤愣了愣,不由的暗骂了一句:这个逆子?
他此时才想起来,莫说李亮,李承志连他这个亲爹都未提前知会一声。分明就是将他李始贤也当做李亮一般,不小心露出马脚。
爷爷我难道边李亮都不如?
刚冒出了个念头,李始贤又想起昨夜饮宴之时,与奚康生喝到兴致浓时互相搂着脖子,恨不得结为契兄契弟时的那一幕。
一张老脸,登时就红了……
大军徐徐开动,似一道巨龙,依驰道往南行去。充为前锋的张信义依旧用的是白甲军二十四路塘骑开道的行军方式。
探马背负塘旗虽印有泾州字样,但塘骑之后的仪驾却插的是李承志的帅旗。
李承志估计,若是行至秦梁二州境内,于忠也罢、崔祖螭也罢,怕是一个赛一个的懵逼:李承志的帅驾不是不久前才高举天子旌节,大张旗鼓的行予岐州大营,如今怎又冒出来了一个李承志?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你摸不着头脑,猜不出哪一路是真,哪一路是假。
除此外,李承志又予五日前自夏州启程时,便令左都督李韶与刁整兵分两路,分别向梁州的元丽、秦州的崔祖螭进逼。不出意外,这一两日就要接战了……
李承志心中顿时急切了起来,予李睿喝道:“传令李亮,全军加速,务必予今日入夜行至开县(岐州辖县,大散关、陈仓以北……”
“诺!”李睿恭身应着,快马而去。
……
因元魏连年征战,且连战连胜。因此军功累积可封爵的勋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继而导致可封之地越来越少。最后逼的孝文帝没办法,只能出歪招:郡升成州,县升成郡,乡升成县。
特别是关中数州,因土地肥沃,实封的勋贵无不打破了头,想将封地封于关中。但便宜也不是那么好占的,孝文帝釜底抽薪,将关中支解的七零八碎,分成了整整十个州。
比如岐、秦、梁三州,空有“州”之名,堪堪也就河东一个大县的面积。
岐州辖两郡五县,梁州也辖两郡五县,属秦州最可怜,就只一郡三县。
所以听着好似叛军已拥两州之地,但面积真心没多大。相应的,城池就少,丁口也少,自然就征不到多少粮,召不到多少民夫。
但也只是相对而论,需攻克的城池虽不多,叛军所备之粮与丁壮也少,但兵却不少。
秦州西接吐谷浑,而梁州更为关键,恰处南朝的汉中与吐谷浑的松潘之间。因此不但予武都置镇防御吐谷浑,更陈重兵予四关之一的大散关,因此都督元丽足足拥兵近两万。
李承志甚至怀疑,于忠、元怀、元丽反叛,与一年之前的泾州之乱绝对脱不了关系。
只因当时的南朝名将韦睿,就试图率大军从大散入关。而慕容定,则是自梁州属县开源入境。而当时的元丽,恰好就是雍州刺史、都督雍州并大散关。
而好死不死的,元丽迁为梁州刺史后,不但依旧署理大散关之军事,还将专事防守南朝汉中、吐谷浑龙涸的武都镇一并由其都督。
所以李承志才如此急迫,他身为主帅尚在千里之外,却先令属将挑起战端。目的便是想将叛军逼至西南一隅,更怕元怀和元丽一不做二不休,放开武都镇和大散关让吐谷浑、南朝大军入境,放马关中。
他要求真的不高,能逼迫元怀等人退至秦岭以南,收回两州并武都镇、大散关,就心满意足……
……
夕阳西下,已近山巅。兵卒就如潮水一般,不急不徐的退到城内。
直到四野为之一空,眼前空无一物之时,杨钧才回过了神。
往南十余里便是开源县城,再往南,则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陈仓并四关之一的大散关。
后撤入城的,自然就是叛军,说少不说,说多不多,今日出城迎战的就只五千,且多为步卒。
但随李韶到开阴县(岐州辖县)的,至少有五万大军。
是真正的五万,并非号称:两万中军,另有三万是从洛州、东秦州、华州、豳州、雍州等征召而来的郡兵和民夫。
包括刁整与郦道元也一样,授李承志之命,另率五万进往秦州。
开源县就只五千兵,来敌近有十倍之数,可元丽不但未避锋芒,竟尽率大军出城,大有与李韶决一死战的架势。
想起来是如此的不自量力,但恰恰如此,却将李韶给镇住了。整整大半日,两军只在城下对峙。就只是呆呆的看着,连锣鼓都未多响一声。
无它,委实是一年前泾州之乱时的教训太过深刻,天知道开源县之后的陈仓或是大散关之下,有无埋伏着数万南朝或吐谷浑大军……
敌军方一回城,早间派出的探马也相继来报,称散予城外并城后的敌军斥候也相继回城,问李韶是否趁夜向南,往陈仓一探虚实。
李韶有些心不在焉,好似未听到一样。杨钧暗叹一声,挥了挥手:“先尽皆归阵,稍后都督自有示下……”
一旦近夜,双眼就失去了作用,本予三里外探明的敌情,怕是走到百步外才能探知一二。打个比方,只需予四野之处多摆空帐,多点灯火,便能摆一座疑军之阵。若是近前,安知是空营还是实营?
但敌人又不是木头,还能任你靠这般近?因此探是不可能再探了,不然就是枉送人命,多造斥候死伤。
令兵退下,杨钧又瞅了瞅李韶,看他仍似魂游天外,无奈的小声唤道:“元伯兄,元伯兄?”
李韶似是如梦初醒,无意识的应了一声。抬头看时,不由的一声惊呼:“元丽退兵了?”
杨钧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难道你方才是睡着了不成,城上的金钲敲的那般响,你竟充耳不闻?
他黑着脸,不满的回道:“我的李大都督,你可知道,敌军退兵都近两刻了?是该就地驻营,还是退回开阴,你也该尽快示下才对……”
李韶眉头皱作了一团:“敌情不明,安敢于敌城之下扎营?传令,后军撤回开阴,前军予十里之后驻营!”
只要下命令就好……
杨钧猛松一口气,低声喝道:“速传左都督之令,全军后撤……”
开源在南,开阴在北,听着好似是两个县,应该离的极远,其实就隔着一条小河。两城之间相距才四十里。因此等前军退后十里,后军已退到了开阴城下。而大营就设在开阴城中……
回城的路上,杨钧万分不解,孤疑的问道:“元伯,今日为何神不思属?”
还能何故?
李韶一声长叹:“征战半生,至今日才恍然如梦,猝然惊觉:这仗,某竟不会打了?”
扯什么鸡毛鸟蛋?
你这话若是传出去,大军安有士气可言?
杨刚要劝谏,心中一动,竟当即就猜出了几分原委。
你说你和谁比不好,和李承志比?
不是说李承志有多会打仗,经验就一定就比李韶足。在杨钧看来,沃野一战之时,李承志的布置只能算中规中距:先伏奇兵于敌之后断其后路,乱其军心,而后主力尽出,一举溃之。
但诡异的是,遗部就只数千兵,却将数倍于已之敌斩杀贻尽,将兜领的后路断了个十一干净净?
也莫说李韶了,就是将奚康生、杨大眼、李崇、李平、崔延伯等数得着的元魏名将尽皆请来,也绝无这般胜绩。
若是这般想,何止是不会打仗,杨钧觉的自己这几十年都白活了……
“当日他与我说过,定会让我见识‘雷’为何物,想来不日就能见此神器。而以他惜兵的性子,定是不吝用于此战的……”
我只是因为此物而踌躇么?
李韶无声一笑,轻轻的点了点头:“那某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