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 征庐江
郭汜窥破李傕动机,遂坐视樊稠败亡,转而率本部之士回返武关固守,意图将李傕所部困守关外,坐视被吕布歼灭,然后全据关中。
局面如此形成后。
李傕亦是暗中问计于贾诩,假意装作不知之情,率部欲与吕布决一死战,为死去的西凉儿郎复仇,以做迷惑之状。
可关键时刻,李傕却是趁茫茫夜色之际,忽然兵临武关城下,展开一副大举进攻的态势,顿时间便打了郭汜一个措手不及。
次日一早,他安排全军将士聚集于关外,开始对郭汜进行口诛笔伐。
将郭汜如何如何见死不救,擅自撤退而导致樊稠所部最终被吕布军全歼的种种消息一律给爆出来。
纵然郭汜竭力辩解,但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么办法,毕竟李傕所言皆是事实,诸军士也渐渐开始升起一丝冷眼旁观。
而正值大胜的吕布此刻也是极为意气风发,当他听闻西凉军内部起分裂等变故后,深感大破敌军,收复武关,甚至兵临关中的机会都……
一念于此,吕布着手整顿军备,意欲乘胜追击,一举大破西凉军主力。
但终究却并未能够如愿!
就在吕布准备大举兵发武关时,后方来报,现盘踞荆襄的刘表已命黄祖为主将,蒯越为参军,统御二万步军径直沿樊城北上,威胁南阳已南的新野、湖阳等地,兵锋直指安众、淯阳等南阳腹地。
不仅如此,刘表还再度命蔡瑁统御三万荆襄水师沿汉水长驱直入,以为黄祖所部后援。
一时之间,刘表为了能够收复南阳郡,亦是付出了极大的血本。
数万大军长驱北上,声势亦是极其浩大。
迫于刘表军的威势下,吕布心忧后方有失,只得暂熄杀心,除了命张辽携本部屯驻顺阳固守西部防线以外,遂调集主力各部逐步南下,与刘表军团进行决战。
没有了吕布军的来袭,李傕更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兵围武关,威逼城池。
以恩威并重劝降郭汜所部兵士。
数日以后。
随着事件的发酵下,武关城内开始隔三差五的升起叛乱,部分将校携本部企图大破关门迎接李傕大军入内。
纵然最终叛乱都及时的被郭汜麾下亲信部众所扑灭。
但接连不断的军士逐步响应着城外的李傕,却也让郭汜内心心惊胆战起来。
这一刻,他仿佛当真是连觉都睡不安稳了。
因畏惧之下,郭汜只得携本部亲信军团连夜出逃,向长安疾驰赶赴而去!
随着其逃离出关,关内其余诸将校一番合计,自然大大方方的开城献降,归附李傕麾下。
至此,西凉军以李、郭,樊三方势力相互制衡的局面随着樊稠的战死,郭汜的势力折损大半下而不复存在。
李傕收拢了两方大部分军力以后,现已经是彻底雄踞关中,威势赫赫。
入关以后。
从斥候的探听下,李傕收到了郭汜现正率亲信连日连夜赶赴长安,企图入京控制天子以及朝廷来重新与李傕对峙的局面。
闻听这则战报,本欲出兵与刘表合力,从背后夹击吕布的李傕顿时大惊失色,遂只得听从贾诩的建议,先暂时熄灭攻略南阳灭吕的计划。
然后紧守关隘,清除内部势力在做打算。
一席话落。
李傕开始携本部疾驰进军长安,与郭汜争夺天子归属权,关中的附属。
……
时至今日。
汉初平四年(194),冬十二月。
如今距离袁耀平讨汝南黄巾,剿灭郑氏势力已过数月有余。
而其麾下的主力部众经过数月的凝练下,战力亦是再度大幅度提升。
不仅如此,主力各部的军力也从最初的两万部众扩充至三万余人。
其间,步军两万余八千,骑士军团两千。
而大军休整数月,也养精蓄锐太久。
这一刻,袁耀心下所沉寂的心思亦是再度活跃起来。
他要开始整军备战,待开春积雪交融之际,再度亲率主力南征,将兵锋指向庐江郡,以图一举收复江北诸郡。
既然已经有所决议,袁耀也是果决之人,亦是丝毫不犹豫,当即向其父袁术请战并辞行。
随后,他率本部将校以及孙策纵马南下赶赴历阳坐镇,集结军力,以待进攻。
……
抵达历阳后,袁耀当即召集麾下文武诸将齐聚一堂,以商讨南征庐江的军务。
府间。
袁耀作为主将,又兼身份尊贵,自是当之无愧位列主位之上,而堂下两侧则是文武诸将并立。
其中,文有幕僚蒋干与刘晔。
武有黄忠、周泰,蒋钦以及许褚,吕蒙,邓当等将。
其麾下军容无比强盛。
这便是自入江、淮地区以来,历时数月,袁耀所积攒的势力。
这一次,他便要携本部诸将以及数万精锐主力军团南征庐江,力争一战而告破奠定胜局。
环顾四周半响,袁耀眼神里方才仿佛放出耀眼的光芒般,遂沉声道:
“诸位,接下来我军将全力南征庐江,力争一战破敌,可庐江郡比之九江,敌情复杂程度又更甚一筹,境内各方势力更是汇聚各处,相持鼎力。”
“我军想轻易讨平各方,恐不是易事!”
话音落下,袁耀方才细眼入微的望着诸人,轻声道:
“却不知诸位对于南征庐江的作战计划可否有何针对性的建议,还请多多建言?”
一时间,他开始针对性的征求每个人的方案。
话音落罢。
蒋钦由于时常活动于江淮地区一带,对于庐江郡的地势地貌也有着极其丰富的了解,沉思片刻后,不由拱手道:
“启禀公子,以钦对庐江的熟悉,末将以为,我军此次南征,当先取六安、舒县等地。”
“此二城乃是庐江已北地带的中心城市,最为重要的还与历阳甚至九江郡相连,只要我军能出其不意的拿下此二城。”
“那么接下来我军便可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既可攻,又能依托历阳为后援以固守,与各方势力所周旋。”
一言缓缓落下,蒋钦先行提出自身的见解道。
局面如此形成后。
李傕亦是暗中问计于贾诩,假意装作不知之情,率部欲与吕布决一死战,为死去的西凉儿郎复仇,以做迷惑之状。
可关键时刻,李傕却是趁茫茫夜色之际,忽然兵临武关城下,展开一副大举进攻的态势,顿时间便打了郭汜一个措手不及。
次日一早,他安排全军将士聚集于关外,开始对郭汜进行口诛笔伐。
将郭汜如何如何见死不救,擅自撤退而导致樊稠所部最终被吕布军全歼的种种消息一律给爆出来。
纵然郭汜竭力辩解,但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么办法,毕竟李傕所言皆是事实,诸军士也渐渐开始升起一丝冷眼旁观。
而正值大胜的吕布此刻也是极为意气风发,当他听闻西凉军内部起分裂等变故后,深感大破敌军,收复武关,甚至兵临关中的机会都……
一念于此,吕布着手整顿军备,意欲乘胜追击,一举大破西凉军主力。
但终究却并未能够如愿!
就在吕布准备大举兵发武关时,后方来报,现盘踞荆襄的刘表已命黄祖为主将,蒯越为参军,统御二万步军径直沿樊城北上,威胁南阳已南的新野、湖阳等地,兵锋直指安众、淯阳等南阳腹地。
不仅如此,刘表还再度命蔡瑁统御三万荆襄水师沿汉水长驱直入,以为黄祖所部后援。
一时之间,刘表为了能够收复南阳郡,亦是付出了极大的血本。
数万大军长驱北上,声势亦是极其浩大。
迫于刘表军的威势下,吕布心忧后方有失,只得暂熄杀心,除了命张辽携本部屯驻顺阳固守西部防线以外,遂调集主力各部逐步南下,与刘表军团进行决战。
没有了吕布军的来袭,李傕更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兵围武关,威逼城池。
以恩威并重劝降郭汜所部兵士。
数日以后。
随着事件的发酵下,武关城内开始隔三差五的升起叛乱,部分将校携本部企图大破关门迎接李傕大军入内。
纵然最终叛乱都及时的被郭汜麾下亲信部众所扑灭。
但接连不断的军士逐步响应着城外的李傕,却也让郭汜内心心惊胆战起来。
这一刻,他仿佛当真是连觉都睡不安稳了。
因畏惧之下,郭汜只得携本部亲信军团连夜出逃,向长安疾驰赶赴而去!
随着其逃离出关,关内其余诸将校一番合计,自然大大方方的开城献降,归附李傕麾下。
至此,西凉军以李、郭,樊三方势力相互制衡的局面随着樊稠的战死,郭汜的势力折损大半下而不复存在。
李傕收拢了两方大部分军力以后,现已经是彻底雄踞关中,威势赫赫。
入关以后。
从斥候的探听下,李傕收到了郭汜现正率亲信连日连夜赶赴长安,企图入京控制天子以及朝廷来重新与李傕对峙的局面。
闻听这则战报,本欲出兵与刘表合力,从背后夹击吕布的李傕顿时大惊失色,遂只得听从贾诩的建议,先暂时熄灭攻略南阳灭吕的计划。
然后紧守关隘,清除内部势力在做打算。
一席话落。
李傕开始携本部疾驰进军长安,与郭汜争夺天子归属权,关中的附属。
……
时至今日。
汉初平四年(194),冬十二月。
如今距离袁耀平讨汝南黄巾,剿灭郑氏势力已过数月有余。
而其麾下的主力部众经过数月的凝练下,战力亦是再度大幅度提升。
不仅如此,主力各部的军力也从最初的两万部众扩充至三万余人。
其间,步军两万余八千,骑士军团两千。
而大军休整数月,也养精蓄锐太久。
这一刻,袁耀心下所沉寂的心思亦是再度活跃起来。
他要开始整军备战,待开春积雪交融之际,再度亲率主力南征,将兵锋指向庐江郡,以图一举收复江北诸郡。
既然已经有所决议,袁耀也是果决之人,亦是丝毫不犹豫,当即向其父袁术请战并辞行。
随后,他率本部将校以及孙策纵马南下赶赴历阳坐镇,集结军力,以待进攻。
……
抵达历阳后,袁耀当即召集麾下文武诸将齐聚一堂,以商讨南征庐江的军务。
府间。
袁耀作为主将,又兼身份尊贵,自是当之无愧位列主位之上,而堂下两侧则是文武诸将并立。
其中,文有幕僚蒋干与刘晔。
武有黄忠、周泰,蒋钦以及许褚,吕蒙,邓当等将。
其麾下军容无比强盛。
这便是自入江、淮地区以来,历时数月,袁耀所积攒的势力。
这一次,他便要携本部诸将以及数万精锐主力军团南征庐江,力争一战而告破奠定胜局。
环顾四周半响,袁耀眼神里方才仿佛放出耀眼的光芒般,遂沉声道:
“诸位,接下来我军将全力南征庐江,力争一战破敌,可庐江郡比之九江,敌情复杂程度又更甚一筹,境内各方势力更是汇聚各处,相持鼎力。”
“我军想轻易讨平各方,恐不是易事!”
话音落下,袁耀方才细眼入微的望着诸人,轻声道:
“却不知诸位对于南征庐江的作战计划可否有何针对性的建议,还请多多建言?”
一时间,他开始针对性的征求每个人的方案。
话音落罢。
蒋钦由于时常活动于江淮地区一带,对于庐江郡的地势地貌也有着极其丰富的了解,沉思片刻后,不由拱手道:
“启禀公子,以钦对庐江的熟悉,末将以为,我军此次南征,当先取六安、舒县等地。”
“此二城乃是庐江已北地带的中心城市,最为重要的还与历阳甚至九江郡相连,只要我军能出其不意的拿下此二城。”
“那么接下来我军便可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既可攻,又能依托历阳为后援以固守,与各方势力所周旋。”
一言缓缓落下,蒋钦先行提出自身的见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