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0章压不住的侠义心
“啊,是,我听人说,最近有好几个村子,都因为挪田界,抢水源,甚至抢粪便都打起来了,也不知道最近是怎么了。
城里乱哄哄的,城外也开始不太平了,听说有的村子外面,都住了些安宋的流民。”
何秋莹不知其中问题,可从沈东辉那里知道了所谓“四步”战略的叶天知道,安宋朝廷对本直东路最后一步计划已经展开。
挑唆东人与安宋人之间的矛盾,让双方不断械斗,总督府推波助澜,偏袒安宋人,不用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将本直东路的实际控制权从东人手里抢夺过来。
今日两村的械斗只是开始,随着械斗的次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变大,最终变成种族之间的杀戮。
何秋莹试探性的问道:“叶东主,您,您怎么了?”
“宗教和种族战争是最为恐怖的,其他战争是为了抢夺土地,人口,财富,物资,可这两种战争的目的则是杀人。
没有理由,没有差别的杀人,不将一方全部杀光,另一方是不会罢手的。”
“本直东路现在有五六十万东人,安宋人还能都杀掉不成?”
“自然不能,可幸存下来的人,会生不如死。”
何秋莹不懂叶天话中的含义,可也看出了叶天的担忧,“那有什么办法么?”
“我……目前没有。”
安宋人会与东人产生争斗,归根结底就是土地。
大量安宋流民被强行迁移到本直东路,身无寸缕的他们想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夺东人的土地,而东人自然不能接受自己有限的生存资源被抢走。
谁都想活下去,当自己活下去的代价是其他人活不下去,流血就不可避免了。
除非叶天有办法让东人与安宋人都有饭吃,否则两方的冲突就不能调节。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海量的投入,哪怕实力雄厚的大周,也没财力把本直东路打造成乐土,就算有,也会用于本国建设,而不会为了保护他国国民而让周人饿肚子。
“东主,那些人怎么办?”
何启德只带人发起了一次冲锋,却撞伤了近三百余人,此时乙村村民一片哀嚎。
也多亏叶天及时出现,拦了何家骑队,还杀了他们的马匹,吓住了甲村村民。
要是他们再来个反冲锋,两村之间的械斗难以制止不说,还会有更多伤亡。
“这事是我弟弟造成的,让何家来收拾吧,我这就叫人,送伤药过来。”
“也好。”
看着何秋莹不嫌弃伤员身上的血污,亲自给伤员上药包扎,叶天点了点头。
何秋莹的恋爱脑消退后,也总算展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品质,这对姐弟固然有很多明显的缺点,却也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点,只能慢慢引导他们了。
有何秋莹在这里,还要去教育何启德的叶天便带人回城,担心何秋莹的安全,还特意留下一百磐石营士兵护卫。
东人与安宋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困扰叶天太久,因为更大的问题,摆在了叶天的面前。
刚回到志凌商会总号,一堆报告就让叶天感到头大。
“木料厂不给咱们提供木料?之前不是谈好了么?”
余五安现在挂着大周驻本直东路使臣的名头,可志凌商会的运作依旧由他负责。
听了叶天的询问,他一脸苦笑的说道:“是谈好了,连定金都给了,可木料厂的掌柜狗蛋反悔了。
说什么有大客户包了他的木料,他也没办法,让他退定金,按照契约上的规定赔偿,他嘴里说得客气,可话里话外都有威胁的意思。
要是咱们索要赔偿,他以后都不会与我们合作了,也会想办法,让我们买不到合用的木料。”
“威胁?还有人敢威胁咱们志凌商会?是觉得咱们的刀锋还不够锋利么?”
“陛下,那家木料厂的东家,其实是安宋的一个王爷,背景深厚,自然不怕。”
听到这里,叶天的眉头也紧皱起来。
安宋朝堂虽说昏聩,可作为一个国家能存在下去,自然不缺明白人。
志凌商会在本直东路的大肆扩张,已经吸引了一些安宋重臣的注意。
古月一直是安宋大敌,哪怕两国最近正在暗中和谈,可安宋也不敢对这个恶狼一般的邻居放下戒备。
如今北安也有大周铁军大规模驻守,安宋只能抽掉本就不够的兵力去防备大周。
对于本直东路,就算想防也是有心无力。
没兵也有没兵的办法,安宋朝廷一方面下旨,令本直东路总督整顿兵马,另一方面派遣一支部队于瑰承郡,依托南部山区地形防御。
若是大周军队在本直东路登陆,不足万人的安宋军队自然挡不住,实际上,他们的职责也不是挡住周军,而是拖住周军,为安宋朝廷调集军队争取时间。
参谋部多次推演,若登陆本直东路,先期部队人数不多,需要维持本直东路的稳定,无法派遣太多部队攻击瑰承郡防线。
攻击部队太少,只能是给安宋守军送人头,待大军登陆后,安宋守军可以依托山脉,居高临下防御,层层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
反观大周,在山区作战,骑兵和火炮优势发挥不出,不熟悉地形,在复杂的山区内,要面临补给不及时,通讯不畅,遭受敌军伏击,偷袭的问题。
最终参谋部无奈得出结论,周军在半个月内,无法越过安宋的瑰承郡防线。
而半个月的时间,安宋朝廷就算无法调集大军,也能派遣部分军队,增强瑰承郡的防御,让那片山脉成为周军的流血之地。
唯一的破局之策,就是之前痛击海寇的长船。
作为帆桨船,吃水前的长船不仅能在近海作战,还能深入内河。
长船无法在船上开炮,却能运送火炮在陆地开火,极大增强突击部队的火力。
步兵越不过瑰承山区,长船却能沿河深入,防线后方沿河各处,进入运河一路逆流而上,安宋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封锁河道,甚至能直抵安宋国都附近。
城里乱哄哄的,城外也开始不太平了,听说有的村子外面,都住了些安宋的流民。”
何秋莹不知其中问题,可从沈东辉那里知道了所谓“四步”战略的叶天知道,安宋朝廷对本直东路最后一步计划已经展开。
挑唆东人与安宋人之间的矛盾,让双方不断械斗,总督府推波助澜,偏袒安宋人,不用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将本直东路的实际控制权从东人手里抢夺过来。
今日两村的械斗只是开始,随着械斗的次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变大,最终变成种族之间的杀戮。
何秋莹试探性的问道:“叶东主,您,您怎么了?”
“宗教和种族战争是最为恐怖的,其他战争是为了抢夺土地,人口,财富,物资,可这两种战争的目的则是杀人。
没有理由,没有差别的杀人,不将一方全部杀光,另一方是不会罢手的。”
“本直东路现在有五六十万东人,安宋人还能都杀掉不成?”
“自然不能,可幸存下来的人,会生不如死。”
何秋莹不懂叶天话中的含义,可也看出了叶天的担忧,“那有什么办法么?”
“我……目前没有。”
安宋人会与东人产生争斗,归根结底就是土地。
大量安宋流民被强行迁移到本直东路,身无寸缕的他们想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夺东人的土地,而东人自然不能接受自己有限的生存资源被抢走。
谁都想活下去,当自己活下去的代价是其他人活不下去,流血就不可避免了。
除非叶天有办法让东人与安宋人都有饭吃,否则两方的冲突就不能调节。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海量的投入,哪怕实力雄厚的大周,也没财力把本直东路打造成乐土,就算有,也会用于本国建设,而不会为了保护他国国民而让周人饿肚子。
“东主,那些人怎么办?”
何启德只带人发起了一次冲锋,却撞伤了近三百余人,此时乙村村民一片哀嚎。
也多亏叶天及时出现,拦了何家骑队,还杀了他们的马匹,吓住了甲村村民。
要是他们再来个反冲锋,两村之间的械斗难以制止不说,还会有更多伤亡。
“这事是我弟弟造成的,让何家来收拾吧,我这就叫人,送伤药过来。”
“也好。”
看着何秋莹不嫌弃伤员身上的血污,亲自给伤员上药包扎,叶天点了点头。
何秋莹的恋爱脑消退后,也总算展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品质,这对姐弟固然有很多明显的缺点,却也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点,只能慢慢引导他们了。
有何秋莹在这里,还要去教育何启德的叶天便带人回城,担心何秋莹的安全,还特意留下一百磐石营士兵护卫。
东人与安宋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困扰叶天太久,因为更大的问题,摆在了叶天的面前。
刚回到志凌商会总号,一堆报告就让叶天感到头大。
“木料厂不给咱们提供木料?之前不是谈好了么?”
余五安现在挂着大周驻本直东路使臣的名头,可志凌商会的运作依旧由他负责。
听了叶天的询问,他一脸苦笑的说道:“是谈好了,连定金都给了,可木料厂的掌柜狗蛋反悔了。
说什么有大客户包了他的木料,他也没办法,让他退定金,按照契约上的规定赔偿,他嘴里说得客气,可话里话外都有威胁的意思。
要是咱们索要赔偿,他以后都不会与我们合作了,也会想办法,让我们买不到合用的木料。”
“威胁?还有人敢威胁咱们志凌商会?是觉得咱们的刀锋还不够锋利么?”
“陛下,那家木料厂的东家,其实是安宋的一个王爷,背景深厚,自然不怕。”
听到这里,叶天的眉头也紧皱起来。
安宋朝堂虽说昏聩,可作为一个国家能存在下去,自然不缺明白人。
志凌商会在本直东路的大肆扩张,已经吸引了一些安宋重臣的注意。
古月一直是安宋大敌,哪怕两国最近正在暗中和谈,可安宋也不敢对这个恶狼一般的邻居放下戒备。
如今北安也有大周铁军大规模驻守,安宋只能抽掉本就不够的兵力去防备大周。
对于本直东路,就算想防也是有心无力。
没兵也有没兵的办法,安宋朝廷一方面下旨,令本直东路总督整顿兵马,另一方面派遣一支部队于瑰承郡,依托南部山区地形防御。
若是大周军队在本直东路登陆,不足万人的安宋军队自然挡不住,实际上,他们的职责也不是挡住周军,而是拖住周军,为安宋朝廷调集军队争取时间。
参谋部多次推演,若登陆本直东路,先期部队人数不多,需要维持本直东路的稳定,无法派遣太多部队攻击瑰承郡防线。
攻击部队太少,只能是给安宋守军送人头,待大军登陆后,安宋守军可以依托山脉,居高临下防御,层层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
反观大周,在山区作战,骑兵和火炮优势发挥不出,不熟悉地形,在复杂的山区内,要面临补给不及时,通讯不畅,遭受敌军伏击,偷袭的问题。
最终参谋部无奈得出结论,周军在半个月内,无法越过安宋的瑰承郡防线。
而半个月的时间,安宋朝廷就算无法调集大军,也能派遣部分军队,增强瑰承郡的防御,让那片山脉成为周军的流血之地。
唯一的破局之策,就是之前痛击海寇的长船。
作为帆桨船,吃水前的长船不仅能在近海作战,还能深入内河。
长船无法在船上开炮,却能运送火炮在陆地开火,极大增强突击部队的火力。
步兵越不过瑰承山区,长船却能沿河深入,防线后方沿河各处,进入运河一路逆流而上,安宋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封锁河道,甚至能直抵安宋国都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