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节 东罗马灭亡的消息
“陛下,臣以为凉州太大,不利于朝廷治理。臣请求拆分为二。武威之东,设为夏州。”
司录寺卿马致远出列奏道。
李洛听了马致远的建议深以为然。不错,凉州实在太大了,的确有拆分的必要。
“马卿所言有理。那就将凉州一分为二。”李洛点头同意。
然而,翰林院使牟巘又出列道:“陛下,马寺卿请分拆凉州,臣无异议。只是臣以为,分为凉州和夏州不妥。”
“夏,华夏也,只有中原腹地,才有资格称夏。夏州之称不妥。此乃其一。”
“其二,夏州之称,源于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之夏国,后拓跋氏党项沿之,我大唐乃华夏天朝,不宜沿用。”
牟巘的意思很明白,他认为后世的宁夏,不是中原腹地,没有资格叫夏州。
李洛想了想,也认为牟巘言之有理。
“既如此,那就改为宁州。”李洛决定用后世宁夏的简称。
其他大臣都没有异议。因为宁州的确比夏州合适。
“还有一事,必要办理。”崔秀宁出言道,“陛下,数百万流民,男女都有事做,可是孩子呢?据臣妾所知,南下汉人之中,光十二岁之下的孩童,足有五六十万啊。”
李洛颔首道:“那就在流民中抽调识字者,免除他们的劳役,让他们充当教师,教授孩童。凡是能读通千字文者,全部选拔出来,补充到乡村学堂。”
“这样,乡村学堂教师多了,就能招收更多的学生,接纳流民孩童读书了。”
礼部尚书吴镇楼奏道:“陛下此举,可谓一举两得。只是,我大唐各级学堂教师,乃是吃的皇粮,在礼部文教司有编。那么,这些流民中选拔的教师,可要入编?”
李洛道:“大唐各级教师,那是要经过师范学堂培训的。选拔之后,先派他们去南方各地师范学堂培训数月,考试合格者正式入编。不合格者只能当临时教师。”
吴镇楼笑道:“陛下圣烛独见,如此却是最好不过。北方能识写千字的百姓,即便百中挑一也是不易,这还是男子。若是女子,更是千中无一。以臣所见,能选拔上万识写千字之人,已是顶天了。”
李洛心中叹息。这北方民间文盲率,竟然高到如此地步了么?
他记得文献记载,宋时北方识字率近一成(能读百家姓者),能识写千字者,怎么也有百分之一以上。
蒙元占领中原不过五十余年,就退步到这种程度了?
可以想象,要是没有南方的师资支援,北方要完成扫盲大业,不知道还需要多少年。
相对而言,江南就好的多了。由于江南文教发达,南宋十多年前还统治着南方,使得识字率远超其他地区。就是女子,能识写千字文者也能百里挑一。
这也是为何大唐多半的师范学堂都在江南的缘故。
李洛恢复江南已经五年来,大力提倡之下,更是文教大兴。如今,江南的青少年一代,基本已经达到唐廷的脱盲标准(识写五百汉字,会计算加减乘除)。
可即便如此,哪怕江南的基础最好,文盲率仍然高达六七成。东州(海东)紧随其后,文盲率也有七成,其次是益州和荆州,可文盲率也高达八成。
看来,没有三十年功夫,要把全民文盲率降到三成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大唐学宫(综合)、大唐数学堂(专科)、大唐医道学宫(专科)、大唐真道学宫(理专)、华夏师道学宫(最高师范)五所顶级学府,已经成立数年,网罗了大唐最顶级的专业人才。
可是,人才的培养仍然缓慢。尤其是大唐的文教新增了真道(自然科学)、匠道、医道、农道等内容,又强化了数学的教学,还纳入了君子六艺。这使得传统的经史子集内容,逐渐降低。
如今,经史子集的教学和科考比重,已经降到五成,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当然,李洛也不会将经史子集的内容降到三成以下。三成,是经史子集的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华夏属性就会弱化。这很危险。
无论何时,经史子集的比重,都不能低于三分之一,而且还是基础。国学基础没有,一票否决。
李洛又道:“诸卿,忽必烈逼迫数百万流民南下,意图耗空大唐国库,搞乱大唐,好浑水摸鱼。可他想不到,我大唐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不但没有乱,反而将坏事变成好事。如今,流民有了安置,朝廷也收复了凉州宁州。”
“朝廷虽然困难,可终究能熬过去。红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粮食一到,大唐就更轻松了。忽必烈以为会给大唐造成天大麻烦,却反而帮了大唐一把。要不是突然多出几百万流民,大唐也不能上马这么多造福千秋的大事啊。说起来,朕还要多谢忽必烈才是。”
百官闻言,不禁一起大笑。
陛下说的虽是调侃,可何尝不是道理?
大唐这次的确要耗费很多钱粮物资,要过苦日子也不假。这这毕竟是暂时的。而从长远看,大唐不但不亏,反而赚了。
换了平时,要干成这么多大工程,又要耗费多少劳力,花费多少钱粮呢?
大唐等于是用最小的代价,来做前所未有的大事。
而且,大唐不但没有乱,还反击成功,一举拿下甘凉。
怎么算,都是赚大了。
忽必烈这原本看似一箭四雕的阳谋,竟然如同一个巨大的冰坨子扔进不断添火的大锅,虽然溅起大片水花,看着寒气逼人,可还是慢慢的被热水融化,成为一锅滚水。
大唐的实力,陛下的英明,难道仅仅是在战场上吗?
同样也在这!
只是,元廷始终不知道,大唐和他们想象中的大唐不一样。大唐,不会像大宋那样担不住事,禁不住风雨。
朝议结束后,李洛下诏封印休衙,官员们开始放假五天。这也是唐廷的休假制度。每年凡新年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东至,都要放假一到五天。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皇帝生日的万寿节、三月初三祖诞节(黄帝生日)这两个节日放假。
李洛还打算设置植树节、军武节、天道节等特色节日,只是现在还没有拿出方案。
明日元旦,按照惯例是元旦大朝。由于君臣们这段时日都非常操劳,皇帝下令免除洪武五年的元旦朝贺。元旦大朝纯粹是礼仪,举办起来非常隆重,也很麻烦。特殊时期,干脆免除一次。
李洛连这次的宫宴都没有办,而是让臣子们陪伴家人过年,好好歇息几天。毕竟,元旦宫宴其实也是礼仪性质,君臣们吃的都很累。
实在是这段时间为了赈济之事,唐廷上下连轴转了大半个月,满朝文武没日没夜的忙碌,人人焦头乱额。天子体恤臣下,取消大朝和宫宴,他们当然不会有意见。
退朝之后,李洛携崔秀宁回到宫中,还没来得及换下朝服,特察局的李织就再次送来重要情报。
第一个情报来自北方。说这段时日,元军在辽东和漠北到处威逼利诱那些些渔猎和游牧部落,让他们跟随蒙古大军西迁。
什么林中人,水边人,无论是不是和蒙古有关系,只要是北地蛮族,全部编入蒙古部落,享受“国族待遇”。
不识好歹的,对不住,那就只有杀掉了。
元军还向打猎那样,到处抓捕各部落青壮。因为看重他们的彪悍骁勇,就把他们编入蒙古军队。
截止到本月,元廷几乎将辽东和漠北各种部族一扫而空,搜括了七八万精壮补充入蒙古军。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十万部民。
百族林立的东北地区,几乎被元廷搜刮一空。
李洛得到消息,也说不出是何滋味。
元廷,等于是把后世东北那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清的祖先,全部绑到战车上,把他们升为蒙古国族,准备带到西方,增加自己的基本盘。
如此一来,蒙古军队的实力得到很大补充,可整个大东北,几乎就空了啊。
起码,那什么满清,是绝对没有机会出世了。
忽必烈,真是够狠,够绝的。就和后世皇太极一样,为了入关抢夺中原,拼命的在在老林子抓捕各部落精壮,编入满州八旗。事实上,所谓满州八旗中的兵丁,很多都不是一族。
这也说明,忽必烈已经急于西迁了。毕竟大都离西方实在太远,根本鞭长莫及。一日不西迁,西方的广大疆土就一日不安稳。
“就是蒙元上都和林城,也要放弃了。和林城一带的几万帐蒙古人,也要要西迁。陛下,老师,元廷不但要退出河北,还要退出漠南漠北啊。”李织说道。
元廷退出河北,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因为蒙元主体在西方,他们守不住河北,也不想再守。
可是退的这么彻底,连漠南漠北都放弃了,却是特察局没想到的。
崔秀宁道:“这不奇怪。因为元廷不认为大唐会占了漠南漠北。他们以为,汉人只种田,不放牧,要草原没用。既然如此,那草原就还是他们的。”
“第二,蒙古人口太少,西方要征服的人太多,他们不能再留人看守草原,只能全带走。还有,蒙古人一向逐水草而居,并不安土重迁,也没有筑成的习惯,和林城虽然是他们的上都,可他们说放弃就能放弃。”
“谢老师解惑,弟子明白了。”李织道,“还有一个消息,是从西方传来的。”
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都隐隐猜出是什么情报。
“元军在十月初九,已经攻下拂菻京都君士坦丁城…”李织一边说一边递上一份整理过的文书。
李洛心中一跳,结果情报细细看了一边,就默默递给崔秀宁。
崔秀宁看完,也不由摇头。
元军从五月开始攻打君士坦丁堡,用了五个月时间,才打下来。这情报来自波斯海商,并不详细,不知道元军是用了什么办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城。
情报中只说,守军用了希腊火对付元军,而元军用了火器和火箭。
元军围攻五个月,伤亡很大。攻下城池之后,元军对城中居民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屠杀作为不开城投降的惩罚。
城中的拂菻国王(东罗马皇帝),被蒙古军队用战马践踏的传统方法处死。
城中多少人被杀不清楚,只知道元军洗劫了美轮美奂的君士坦丁堡。元军入城第三天,君士坦丁堡燃起冲天大火,两日不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立国千年的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有关于十字军的消息么?”李洛问道。
李织回答:“我们在西方没有组织,消息都要靠买海商的。十字军据说已经到了什么匈国,但是没有继续前进,十多万大军,在什么匈国待了两个多月功夫,硬是不和元军打仗。”
“有人说,十字军是怕了元军,不敢继续动东进。还有海商说,十字军是坐山观虎斗,巴不得元军打下君士坦城。这些消息,都是两个月前的事了。至于后来元军和十字军有没有打起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李洛站起来,走到地图面前,看了一会儿,转过身说道:“特察局立刻准备在西方建立情报组织,西方发生的事,不能一直靠海商转述。”
“遵旨!”李织赶紧说道。
李洛继续说道:“十字军和元军的情报,一定尽快拿到。朕要知道,十字军和元军有没有打仗,谁输了,谁赢了。”
“还有,元军是怎么攻下君士坦丁堡的。这些都要详细上报。朕拨款十万银元,作为专项经费。”
等到李织退下,李洛对崔秀宁说道:“想不到东罗马帝国,这么快就灭亡了啊,真是可惜。”
ps:今天只能更新这么多了各位,这两天有非常重要的事,没有时间多更新。不过我会加更的,相信我。蟹蟹你们,晚安!
司录寺卿马致远出列奏道。
李洛听了马致远的建议深以为然。不错,凉州实在太大了,的确有拆分的必要。
“马卿所言有理。那就将凉州一分为二。”李洛点头同意。
然而,翰林院使牟巘又出列道:“陛下,马寺卿请分拆凉州,臣无异议。只是臣以为,分为凉州和夏州不妥。”
“夏,华夏也,只有中原腹地,才有资格称夏。夏州之称不妥。此乃其一。”
“其二,夏州之称,源于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之夏国,后拓跋氏党项沿之,我大唐乃华夏天朝,不宜沿用。”
牟巘的意思很明白,他认为后世的宁夏,不是中原腹地,没有资格叫夏州。
李洛想了想,也认为牟巘言之有理。
“既如此,那就改为宁州。”李洛决定用后世宁夏的简称。
其他大臣都没有异议。因为宁州的确比夏州合适。
“还有一事,必要办理。”崔秀宁出言道,“陛下,数百万流民,男女都有事做,可是孩子呢?据臣妾所知,南下汉人之中,光十二岁之下的孩童,足有五六十万啊。”
李洛颔首道:“那就在流民中抽调识字者,免除他们的劳役,让他们充当教师,教授孩童。凡是能读通千字文者,全部选拔出来,补充到乡村学堂。”
“这样,乡村学堂教师多了,就能招收更多的学生,接纳流民孩童读书了。”
礼部尚书吴镇楼奏道:“陛下此举,可谓一举两得。只是,我大唐各级学堂教师,乃是吃的皇粮,在礼部文教司有编。那么,这些流民中选拔的教师,可要入编?”
李洛道:“大唐各级教师,那是要经过师范学堂培训的。选拔之后,先派他们去南方各地师范学堂培训数月,考试合格者正式入编。不合格者只能当临时教师。”
吴镇楼笑道:“陛下圣烛独见,如此却是最好不过。北方能识写千字的百姓,即便百中挑一也是不易,这还是男子。若是女子,更是千中无一。以臣所见,能选拔上万识写千字之人,已是顶天了。”
李洛心中叹息。这北方民间文盲率,竟然高到如此地步了么?
他记得文献记载,宋时北方识字率近一成(能读百家姓者),能识写千字者,怎么也有百分之一以上。
蒙元占领中原不过五十余年,就退步到这种程度了?
可以想象,要是没有南方的师资支援,北方要完成扫盲大业,不知道还需要多少年。
相对而言,江南就好的多了。由于江南文教发达,南宋十多年前还统治着南方,使得识字率远超其他地区。就是女子,能识写千字文者也能百里挑一。
这也是为何大唐多半的师范学堂都在江南的缘故。
李洛恢复江南已经五年来,大力提倡之下,更是文教大兴。如今,江南的青少年一代,基本已经达到唐廷的脱盲标准(识写五百汉字,会计算加减乘除)。
可即便如此,哪怕江南的基础最好,文盲率仍然高达六七成。东州(海东)紧随其后,文盲率也有七成,其次是益州和荆州,可文盲率也高达八成。
看来,没有三十年功夫,要把全民文盲率降到三成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大唐学宫(综合)、大唐数学堂(专科)、大唐医道学宫(专科)、大唐真道学宫(理专)、华夏师道学宫(最高师范)五所顶级学府,已经成立数年,网罗了大唐最顶级的专业人才。
可是,人才的培养仍然缓慢。尤其是大唐的文教新增了真道(自然科学)、匠道、医道、农道等内容,又强化了数学的教学,还纳入了君子六艺。这使得传统的经史子集内容,逐渐降低。
如今,经史子集的教学和科考比重,已经降到五成,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
当然,李洛也不会将经史子集的内容降到三成以下。三成,是经史子集的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华夏属性就会弱化。这很危险。
无论何时,经史子集的比重,都不能低于三分之一,而且还是基础。国学基础没有,一票否决。
李洛又道:“诸卿,忽必烈逼迫数百万流民南下,意图耗空大唐国库,搞乱大唐,好浑水摸鱼。可他想不到,我大唐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不但没有乱,反而将坏事变成好事。如今,流民有了安置,朝廷也收复了凉州宁州。”
“朝廷虽然困难,可终究能熬过去。红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粮食一到,大唐就更轻松了。忽必烈以为会给大唐造成天大麻烦,却反而帮了大唐一把。要不是突然多出几百万流民,大唐也不能上马这么多造福千秋的大事啊。说起来,朕还要多谢忽必烈才是。”
百官闻言,不禁一起大笑。
陛下说的虽是调侃,可何尝不是道理?
大唐这次的确要耗费很多钱粮物资,要过苦日子也不假。这这毕竟是暂时的。而从长远看,大唐不但不亏,反而赚了。
换了平时,要干成这么多大工程,又要耗费多少劳力,花费多少钱粮呢?
大唐等于是用最小的代价,来做前所未有的大事。
而且,大唐不但没有乱,还反击成功,一举拿下甘凉。
怎么算,都是赚大了。
忽必烈这原本看似一箭四雕的阳谋,竟然如同一个巨大的冰坨子扔进不断添火的大锅,虽然溅起大片水花,看着寒气逼人,可还是慢慢的被热水融化,成为一锅滚水。
大唐的实力,陛下的英明,难道仅仅是在战场上吗?
同样也在这!
只是,元廷始终不知道,大唐和他们想象中的大唐不一样。大唐,不会像大宋那样担不住事,禁不住风雨。
朝议结束后,李洛下诏封印休衙,官员们开始放假五天。这也是唐廷的休假制度。每年凡新年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东至,都要放假一到五天。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皇帝生日的万寿节、三月初三祖诞节(黄帝生日)这两个节日放假。
李洛还打算设置植树节、军武节、天道节等特色节日,只是现在还没有拿出方案。
明日元旦,按照惯例是元旦大朝。由于君臣们这段时日都非常操劳,皇帝下令免除洪武五年的元旦朝贺。元旦大朝纯粹是礼仪,举办起来非常隆重,也很麻烦。特殊时期,干脆免除一次。
李洛连这次的宫宴都没有办,而是让臣子们陪伴家人过年,好好歇息几天。毕竟,元旦宫宴其实也是礼仪性质,君臣们吃的都很累。
实在是这段时间为了赈济之事,唐廷上下连轴转了大半个月,满朝文武没日没夜的忙碌,人人焦头乱额。天子体恤臣下,取消大朝和宫宴,他们当然不会有意见。
退朝之后,李洛携崔秀宁回到宫中,还没来得及换下朝服,特察局的李织就再次送来重要情报。
第一个情报来自北方。说这段时日,元军在辽东和漠北到处威逼利诱那些些渔猎和游牧部落,让他们跟随蒙古大军西迁。
什么林中人,水边人,无论是不是和蒙古有关系,只要是北地蛮族,全部编入蒙古部落,享受“国族待遇”。
不识好歹的,对不住,那就只有杀掉了。
元军还向打猎那样,到处抓捕各部落青壮。因为看重他们的彪悍骁勇,就把他们编入蒙古军队。
截止到本月,元廷几乎将辽东和漠北各种部族一扫而空,搜括了七八万精壮补充入蒙古军。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十万部民。
百族林立的东北地区,几乎被元廷搜刮一空。
李洛得到消息,也说不出是何滋味。
元廷,等于是把后世东北那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清的祖先,全部绑到战车上,把他们升为蒙古国族,准备带到西方,增加自己的基本盘。
如此一来,蒙古军队的实力得到很大补充,可整个大东北,几乎就空了啊。
起码,那什么满清,是绝对没有机会出世了。
忽必烈,真是够狠,够绝的。就和后世皇太极一样,为了入关抢夺中原,拼命的在在老林子抓捕各部落精壮,编入满州八旗。事实上,所谓满州八旗中的兵丁,很多都不是一族。
这也说明,忽必烈已经急于西迁了。毕竟大都离西方实在太远,根本鞭长莫及。一日不西迁,西方的广大疆土就一日不安稳。
“就是蒙元上都和林城,也要放弃了。和林城一带的几万帐蒙古人,也要要西迁。陛下,老师,元廷不但要退出河北,还要退出漠南漠北啊。”李织说道。
元廷退出河北,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因为蒙元主体在西方,他们守不住河北,也不想再守。
可是退的这么彻底,连漠南漠北都放弃了,却是特察局没想到的。
崔秀宁道:“这不奇怪。因为元廷不认为大唐会占了漠南漠北。他们以为,汉人只种田,不放牧,要草原没用。既然如此,那草原就还是他们的。”
“第二,蒙古人口太少,西方要征服的人太多,他们不能再留人看守草原,只能全带走。还有,蒙古人一向逐水草而居,并不安土重迁,也没有筑成的习惯,和林城虽然是他们的上都,可他们说放弃就能放弃。”
“谢老师解惑,弟子明白了。”李织道,“还有一个消息,是从西方传来的。”
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都隐隐猜出是什么情报。
“元军在十月初九,已经攻下拂菻京都君士坦丁城…”李织一边说一边递上一份整理过的文书。
李洛心中一跳,结果情报细细看了一边,就默默递给崔秀宁。
崔秀宁看完,也不由摇头。
元军从五月开始攻打君士坦丁堡,用了五个月时间,才打下来。这情报来自波斯海商,并不详细,不知道元军是用了什么办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城。
情报中只说,守军用了希腊火对付元军,而元军用了火器和火箭。
元军围攻五个月,伤亡很大。攻下城池之后,元军对城中居民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屠杀作为不开城投降的惩罚。
城中的拂菻国王(东罗马皇帝),被蒙古军队用战马践踏的传统方法处死。
城中多少人被杀不清楚,只知道元军洗劫了美轮美奂的君士坦丁堡。元军入城第三天,君士坦丁堡燃起冲天大火,两日不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立国千年的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有关于十字军的消息么?”李洛问道。
李织回答:“我们在西方没有组织,消息都要靠买海商的。十字军据说已经到了什么匈国,但是没有继续前进,十多万大军,在什么匈国待了两个多月功夫,硬是不和元军打仗。”
“有人说,十字军是怕了元军,不敢继续动东进。还有海商说,十字军是坐山观虎斗,巴不得元军打下君士坦城。这些消息,都是两个月前的事了。至于后来元军和十字军有没有打起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李洛站起来,走到地图面前,看了一会儿,转过身说道:“特察局立刻准备在西方建立情报组织,西方发生的事,不能一直靠海商转述。”
“遵旨!”李织赶紧说道。
李洛继续说道:“十字军和元军的情报,一定尽快拿到。朕要知道,十字军和元军有没有打仗,谁输了,谁赢了。”
“还有,元军是怎么攻下君士坦丁堡的。这些都要详细上报。朕拨款十万银元,作为专项经费。”
等到李织退下,李洛对崔秀宁说道:“想不到东罗马帝国,这么快就灭亡了啊,真是可惜。”
ps:今天只能更新这么多了各位,这两天有非常重要的事,没有时间多更新。不过我会加更的,相信我。蟹蟹你们,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