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小说 >1991从芯开始 > 1991从芯开始
错误举报

第1013 星辰大海,脑机互联

    下午的会议,郑振川就没有再参加了。
    但远芯对半导体行业的讨论仍然在继续。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和intel比工艺,截止去年,我们都已经走到了成熟的45nm节点上。”张汝金戴上了老花镜,瞥了一眼手中的文件,脸上是不甚唏嘘的感慨:“不得不说, intel还是很厉害的,我们每次有领先,他们总是能够及时的追上来甚至还能反超。”
    “摩尔定律就是这么实现的。”苏远山笑着补充了一句。
    “是啊,但今年我们可以提前一大步了。”张汝金笑呵呵地望向众人,但主要的视线还是停在苏远山的脸上。
    毕竟,这与会的多人里,还是苏远山对半导体工艺理解得最深刻。
    “最迟年中,我们就可以推出基于22nm的finfet工艺,把晶圆的晶体管密度再上一个台阶。而且我们目前的de技术已经成熟,目前正在向sadp技术转移,从技术的角度,是可以支撑我们的工艺在duv的条件下把制程继续往下探,或者说,等效制程往下探。”
    //de(double exposure,双重曝光),sadp(self-aligned double patterning自对准双重成像)
    “如果intel跟不上,那这将会是一次巨大的领先!”张汝金红光满脸,终于忍不住有些激动起来:“制程进入到22nm之后,finfet将会是唯一的选择,最起码目前是。”
    在场的众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半导体工艺有理解, 见到身边的周小慧露出迟疑的神色,苏远山就轻轻咳了一声, 笑着替她解释道:“目前的电脑芯片一直采用mosfet结构, 嗯……准确的说, 是npn结构……”
    见周小慧还是有些不懂,苏远山便放弃了解释,直接道:“反正就是, 我们以前所说的制程就是指的mosfet结构中的沟道长度。沟道越短,电阻越小,性能越高,同时晶体管密度也就越大,所以才要不断提升制程。”
    “哦?然后呢?”
    “然后就是如果还是沿用以前mosfet结构的话,当沟道长度越来越短,譬如22nm之后,源极和漏极之间也会越来越近,电场也越来越近。”苏远山说着伸出双手靠近,然后把自己的笔记本放在手上:“我的两只手就是源极和漏极,电流从源极流入,漏极流出,并产生电场,当它们距离过近,就会干扰到上面的栅极,从而漏电——我们把这个效应称为短沟道效应。”
    “而finfet结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甚至还因为它的结构是把晶体管竖了起来——譬如我竖起了手掌——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晶体管密度之外, 还能很好地解决短沟道效应。所以,从目前来看, 22nm是今后高性能芯片是否采用finfet结构的一个分水岭。”
    “等效制程呢?”
    “等效制程就是,在finfet结构下的晶体管数量,按照mosfet结构来算的话,需要多少的制程才能达到。譬如一个芯片采用finfet结构,有100亿个晶体管。用mosfet结构的话,要达到100亿个晶体管,沟道长度需要缩短到14nm——于是我们就认为这款芯片的等效制程是14nm。”
    “懂了吧?”苏远山目光灼灼地看着周小慧。
    周小慧抿嘴一笑:“不是很懂。”
    苏远山:“……”
    对面的一群人便乐了起来,丁垒一边笑着一边打趣道:“感觉梦回90年的课堂。”
    “好吧,反正只需要知道这个工艺很有意义,十分有意义。”
    “那能拿北极星么?”周小慧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
    然后众人便齐齐地望向苏远山。
    北极星已经开了两届,而且和当期的诺奖装车率极高,这一下就拉高了北极星的“逼格”。
    但让人有些觉得遗憾,或者说感慨的是,北极星的规格越高,影响力越大,那就意味着……国内的机会也就越少。
    最起码就目前而言,这是事实。
    如果说唯一有希望的,可能就是远芯体系下,在这十几年中诞生的成果——但远芯毕竟是企业,哪有那么多伟大的贡献?
    大家数来数去,发现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发现除了苏远山,富士雄,席小丁这三人分别在物理,闪存,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有巨大贡献之外,就目前而言,可能就只有提出了finfet结构的唐文杰了。
    毕竟,唐文杰此前已经获得了ieee的固态电路奖以及paul rappaport奖——这两个奖,都是颁给有“杰出贡献”学者的。
    苏远山一怔,随即一摊手:“别看我……我说了也不算……不过我个人认为……师兄还是有资格的。”
    说着苏远山看了一眼张汝金,又补充道:“并且我站在一个工程师的立场来说,我认为提出理论和实现工艺同样重要。”
    张汝金听了后含笑点头。
    ——他当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厂里忙得不日不夜的梁孟松。
    ……
    “好了,我们进入下一个议程。”
    在结束完半导体的议题后,苏远山直接掌控会议进程,这一次,他目光望向了席小丁。
    “国外已经有公司在致力于可回收火箭的研究,国内也在去年对民间航天松开了口子,那么……我们也是时候启动航天的步伐了。”
    “当然,由于制度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和国家航天局去抢空间站,抢登月……更不可能喊出要殖民火星的口号——脚踏实地才符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因此,着眼于商业火箭的研发,特别是大推力,可回收商业火箭的开发,是比较适合我们目前走的一条路。”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积极考虑下一次工业革命。”
    “新能源,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这是我对下一次改变人类命运的工业革命的一点理解——虽然目前有不少声音提出了很多种标准,譬如更快更新的通讯技术,譬如物联网,譬如新能源,譬如信息化的进一步革命,智能化等等……还达成共识……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老调常谈。”
    苏远山说着叹了口气:“工业革命,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在能源上,而且这个能源,还不能是目前的新能源概念——现在的所谓新能源,只能算是清洁能源。真正的新能源,应该是可控核聚变,而且还得是成本和技术都完全成熟的可控核聚变。”
    “那我们搞搞可控核聚变?”李明柳马上道,但他随即看了几眼身边的人,皱起眉来:“似乎没人能搞?”
    “……我们是企业,肯定是投钱给学校,给科研机构。”苏远山无语地看了李明柳一眼,再次翻开了笔记本。
    “然后就是,视觉模拟技术。”
    苏远山说着把视线望向了对面互联网领域的一群人。
    “星辰大海,脑机互联,这是人类未来的两条路,你们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