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龙门(3)
“快快快,去河堤上。”
“河堤上怎么了?”
“神君还有墨竺祭师、厌衰祭师都在。”
一大早,丰城内外百姓间都在互相通传,而丰城‘六伯’:祈伯、原伯、掖伯、松伯、斗伯、范伯六人也都在城里城外喊着话。
“大家速去城外河堤,神君有政令颁布。”
“所有人都去城外河堤,神君要颁布政令。”
“大家都去城外河堤了,神君要颁布政令了...”
随着六伯不断的吆喝,丰城的百姓连早饭都顾不得吃,急忙赶往城外河堤。
一个时辰内,天汉神府共六千多名百姓,全部聚集在河堤下方,抬头看着河堤之上的张道灵以及两旁的墨竺祭师和厌衰祭师。
左史衡越、右史南卿也在,不过两人只是拿着书册在一旁记录,并不参与政事。
其外还有苏红颜率领的一千名天汉营的汉军,在现场维持秩序。
张道灵今天穿着一身深青色玄端常服,上面绣着星辰、山川、虫豸等等纹绣图案,也是在玉京述职时仙庭赐下的。
而厌衰与墨竺则各自捧着书册与毛笔,看上去似乎准备记录什么。
所有人都到齐之后,现场有些吵杂与喧嚣,甚至还伴随着小孩子的哭闹声与大人的呵斥声。
张道灵抬手一压,整个喧嚣的河堤顿时一阵寂静,但也只是大人们安静了下来,小孩子们却仍在调笑玩闹。
大人们马上把自家孩子抱在怀里,低声吓唬了几句,于是整个河堤也都彻底安静下来。
丰城六伯走上前来,为首的祈伯朝张道灵拜道:“启禀神君,丰城六千百姓皆已到齐。”
张道灵点点头,道:“好,幸苦诸位了。”
六伯连称不敢,然后退到了一侧。
张道灵看着下方安静的百姓,开口道:“自天汉开府以来,还未有一道正式的政令颁布。今岁已入叔季,田里作物也将成熟之时,本君决定颁布几项政令。”
百姓们关切地看着张道灵,不知道要颁布什么政令。
只听张道灵开口道:“第一项政令,天汉神府所有土地,皆属神府所有,非私人所有。”
此言一出口,整个河堤上顿时炸了锅,顷刻间议论声纷然而至,就连丰城六伯都变了脸色。
太宇仙庭十万年来,土地一直都是私有,这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定理。
而且这涉及到土地利益,绝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能让大家接受的。
张道灵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局面,下方百姓议论纷纷,脸上的表情早已告诉张道灵,这个政令他们难以接受。
张道灵朝苏红颜看了一眼,苏红颜将自身天魔气息一放,众人顿时感到心头一寒,纷纷张道灵身后的苏红颜看去。
苏红颜站在那里,没有任何表情和动作,但是她身上放出的天魔气息,却让百姓们在看向她时,觉得无比的恐惧与害怕。
这是一种源自心底深处的恐惧,没有道理可讲,也没有来处可寻。
“有什么话,大家可以直接对本君说,不要交头接耳。”张道灵笑着说道。
百姓们这才将目光移回张道灵身上,在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一名参与过此次征伐的男子问道:“神君,丰城外已分给我等的土地,也要收归神府吗?”
张道灵点头道:“对。”
百姓们又是一阵哀叹,这时又有一名百姓问道:“神君,我等房屋住处的土地,也是神府的吗?”
“对,全都是神府的。”张道灵说道:“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确,那就是天汉神府每一寸土地,都属于天汉神府所有。”
百姓们顿时慌乱不已,纷纷喊道:“那我等如何安身?”
“地里的庄稼又怎么办?”
“神君,为何要这么做?”
“神君,我们都是你的子民,为何要剥夺我等安身立命的土地?”
听着百姓们的哀怨声,张道灵笑着抬了抬手,但此时百姓们根本安静不下来,他们满脸都是茫然与惊恐,就像是一个孩子,得知自己马上要被父母丢弃了一样。
“诸位!”张道灵的声音带上了法力,在百姓们耳边轰然响起。
百姓们浑身一震,随后齐齐转头朝河堤上的张道灵看去。
张道灵开口说道:“需知土地属于天汉神府,非是天汉神君。你们都是天汉神府的子民,所以这些土地都是属于所有天汉神府子民的。现在你们不需要明白,以后你们会明白的。至于丰城外已经分到的土
地,里面的粮食谁家种的今岁谁家收,今岁尔等所收粮食,全部免去赋税。”
“这条政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神府今后的土地要足够使用。虽说这些土地已收归神府,但从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在墨竺祭师与厌衰祭师处,登记土地使用权。”张道灵说道。
听到这两段话的百姓们总算是冷静了下来,虽然土地不属于他们了,但是今岁土地里的粮食全都归他们所有,而且还不用上缴赋税。
但是张道灵所说的土地使用权,还是让众人有些疑惑。
“敢问神君?什么是土地使用权?”一名百姓问道。
张道灵说道:“如方才政令所说,所有土地都归天汉神府所有,而不归私人。那么私人想要土地,就要在神府处申请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神府就要收回土地,私人也不再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利。同样,就算你拥有土地使用权,但这土地并非你私人所有,所以你不得私自买卖土地。如敢私自买卖,买卖双方都要判服劳役三十年。”
说到这里,又有百姓问道:“那么...这土地使用权是多久呢?”
张道灵道:“一百五十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拥有现在所种土地的一百五十年使用权,稍候尔等要去厌衰祭师与墨竺祭师处登记,如果不登记的,明岁初春便要收回土地,勿谓言之不预。”
一百五十年,差不多是六代人的年限,百姓们听到这里,内心总算安定了许多。
张道灵此刻又道:“每一道政令下达后,永世不改,只要天汉神府还在一天,政令就不会更改。”张道灵又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敢问神君,那一百五十年之期到了呢?”又有一个百姓问道。
张道灵说道:“如果一百五十年之期到了,可以在到期的前一年,继续向神府申请下一个一百五十年之期,如这片土地没有特殊用处,神府就必须在一月内批准。如果这片土地神府有特殊用处,那么就需
要另择一片相同大小的土地赋予你使用权。”
“原来如此。”百姓们点点头,这倒是可以接受,反正一百五十年后,都是自己玄孙儿那一辈的人去操心了。
他们只当是张道灵需要一个名义,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汉之地之主的名义。
但他们却不知道此中的深意,或者说,在整个太宇仙庭,都没人理解张道灵这么做的深意。
那就是防止土地兼并,而一百五十年正好是一个节点。
地球上的古代王朝,最强盛时都是初期一百年左右,而一百年过后,尤其是一百五十年后,王朝就会由盛转衰。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就是土地兼并。
王朝刚建立时,全国人口少,并且政府会把土地均分给百姓,使得人人有地种,有粮吃,虽然要交赋税,但好歹有余粮,所以百姓们都比较富裕。
可是到了很多年后,国家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富贵者也会越来越多,最后就会导致土地兼并。
比如一家百姓刚开始有十亩土地,前两代辛勤劳作,家境还算过得去。
可是过了两代后,第三代不成器,学会了吃喝嫖赌,这时候光靠种地就入不敷出了。
如果再遇到灾年,地里没有粮食,想要不被饿死,怎么办?就只能找有钱人家借钱、借粮。
可是到时候用什么还呢?还不上,那就用土地抵债。
或者说干脆一点,有权利的富贵者用各种方法逼迫你卖地,那么就会造成一个情况,地主豪绅们田连阡陌,而穷苦百姓则无立锥之地。
而这时人口也越来越多,地却集中在地主豪绅手中,普通人手里的地越来越少,于是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怎么办?造反!
土地兼并,这就是造成古代王朝兴亡周期律的主要因素,农业时代,一个王朝的兴衰,无非就是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
同时,他要制定一些经过检验的,具有长期效应的政令,同时要将这些政令推向整个太宇仙庭。
不,不止是太宇仙庭,还有乱尘州,东海,甚至整个泰元界生灵。
张道灵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功德,他要大量的功德,所以他现在要做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而天汉神府的第一条政令,就是起点。
至于为何要大量的功德?因为,他下一个要去的世界,是洪荒。
要去洪荒,就必须要有海量的功德傍身。
“河堤上怎么了?”
“神君还有墨竺祭师、厌衰祭师都在。”
一大早,丰城内外百姓间都在互相通传,而丰城‘六伯’:祈伯、原伯、掖伯、松伯、斗伯、范伯六人也都在城里城外喊着话。
“大家速去城外河堤,神君有政令颁布。”
“所有人都去城外河堤,神君要颁布政令。”
“大家都去城外河堤了,神君要颁布政令了...”
随着六伯不断的吆喝,丰城的百姓连早饭都顾不得吃,急忙赶往城外河堤。
一个时辰内,天汉神府共六千多名百姓,全部聚集在河堤下方,抬头看着河堤之上的张道灵以及两旁的墨竺祭师和厌衰祭师。
左史衡越、右史南卿也在,不过两人只是拿着书册在一旁记录,并不参与政事。
其外还有苏红颜率领的一千名天汉营的汉军,在现场维持秩序。
张道灵今天穿着一身深青色玄端常服,上面绣着星辰、山川、虫豸等等纹绣图案,也是在玉京述职时仙庭赐下的。
而厌衰与墨竺则各自捧着书册与毛笔,看上去似乎准备记录什么。
所有人都到齐之后,现场有些吵杂与喧嚣,甚至还伴随着小孩子的哭闹声与大人的呵斥声。
张道灵抬手一压,整个喧嚣的河堤顿时一阵寂静,但也只是大人们安静了下来,小孩子们却仍在调笑玩闹。
大人们马上把自家孩子抱在怀里,低声吓唬了几句,于是整个河堤也都彻底安静下来。
丰城六伯走上前来,为首的祈伯朝张道灵拜道:“启禀神君,丰城六千百姓皆已到齐。”
张道灵点点头,道:“好,幸苦诸位了。”
六伯连称不敢,然后退到了一侧。
张道灵看着下方安静的百姓,开口道:“自天汉开府以来,还未有一道正式的政令颁布。今岁已入叔季,田里作物也将成熟之时,本君决定颁布几项政令。”
百姓们关切地看着张道灵,不知道要颁布什么政令。
只听张道灵开口道:“第一项政令,天汉神府所有土地,皆属神府所有,非私人所有。”
此言一出口,整个河堤上顿时炸了锅,顷刻间议论声纷然而至,就连丰城六伯都变了脸色。
太宇仙庭十万年来,土地一直都是私有,这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定理。
而且这涉及到土地利益,绝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能让大家接受的。
张道灵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局面,下方百姓议论纷纷,脸上的表情早已告诉张道灵,这个政令他们难以接受。
张道灵朝苏红颜看了一眼,苏红颜将自身天魔气息一放,众人顿时感到心头一寒,纷纷张道灵身后的苏红颜看去。
苏红颜站在那里,没有任何表情和动作,但是她身上放出的天魔气息,却让百姓们在看向她时,觉得无比的恐惧与害怕。
这是一种源自心底深处的恐惧,没有道理可讲,也没有来处可寻。
“有什么话,大家可以直接对本君说,不要交头接耳。”张道灵笑着说道。
百姓们这才将目光移回张道灵身上,在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一名参与过此次征伐的男子问道:“神君,丰城外已分给我等的土地,也要收归神府吗?”
张道灵点头道:“对。”
百姓们又是一阵哀叹,这时又有一名百姓问道:“神君,我等房屋住处的土地,也是神府的吗?”
“对,全都是神府的。”张道灵说道:“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确,那就是天汉神府每一寸土地,都属于天汉神府所有。”
百姓们顿时慌乱不已,纷纷喊道:“那我等如何安身?”
“地里的庄稼又怎么办?”
“神君,为何要这么做?”
“神君,我们都是你的子民,为何要剥夺我等安身立命的土地?”
听着百姓们的哀怨声,张道灵笑着抬了抬手,但此时百姓们根本安静不下来,他们满脸都是茫然与惊恐,就像是一个孩子,得知自己马上要被父母丢弃了一样。
“诸位!”张道灵的声音带上了法力,在百姓们耳边轰然响起。
百姓们浑身一震,随后齐齐转头朝河堤上的张道灵看去。
张道灵开口说道:“需知土地属于天汉神府,非是天汉神君。你们都是天汉神府的子民,所以这些土地都是属于所有天汉神府子民的。现在你们不需要明白,以后你们会明白的。至于丰城外已经分到的土
地,里面的粮食谁家种的今岁谁家收,今岁尔等所收粮食,全部免去赋税。”
“这条政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神府今后的土地要足够使用。虽说这些土地已收归神府,但从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在墨竺祭师与厌衰祭师处,登记土地使用权。”张道灵说道。
听到这两段话的百姓们总算是冷静了下来,虽然土地不属于他们了,但是今岁土地里的粮食全都归他们所有,而且还不用上缴赋税。
但是张道灵所说的土地使用权,还是让众人有些疑惑。
“敢问神君?什么是土地使用权?”一名百姓问道。
张道灵说道:“如方才政令所说,所有土地都归天汉神府所有,而不归私人。那么私人想要土地,就要在神府处申请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神府就要收回土地,私人也不再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利。同样,就算你拥有土地使用权,但这土地并非你私人所有,所以你不得私自买卖土地。如敢私自买卖,买卖双方都要判服劳役三十年。”
说到这里,又有百姓问道:“那么...这土地使用权是多久呢?”
张道灵道:“一百五十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拥有现在所种土地的一百五十年使用权,稍候尔等要去厌衰祭师与墨竺祭师处登记,如果不登记的,明岁初春便要收回土地,勿谓言之不预。”
一百五十年,差不多是六代人的年限,百姓们听到这里,内心总算安定了许多。
张道灵此刻又道:“每一道政令下达后,永世不改,只要天汉神府还在一天,政令就不会更改。”张道灵又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敢问神君,那一百五十年之期到了呢?”又有一个百姓问道。
张道灵说道:“如果一百五十年之期到了,可以在到期的前一年,继续向神府申请下一个一百五十年之期,如这片土地没有特殊用处,神府就必须在一月内批准。如果这片土地神府有特殊用处,那么就需
要另择一片相同大小的土地赋予你使用权。”
“原来如此。”百姓们点点头,这倒是可以接受,反正一百五十年后,都是自己玄孙儿那一辈的人去操心了。
他们只当是张道灵需要一个名义,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汉之地之主的名义。
但他们却不知道此中的深意,或者说,在整个太宇仙庭,都没人理解张道灵这么做的深意。
那就是防止土地兼并,而一百五十年正好是一个节点。
地球上的古代王朝,最强盛时都是初期一百年左右,而一百年过后,尤其是一百五十年后,王朝就会由盛转衰。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就是土地兼并。
王朝刚建立时,全国人口少,并且政府会把土地均分给百姓,使得人人有地种,有粮吃,虽然要交赋税,但好歹有余粮,所以百姓们都比较富裕。
可是到了很多年后,国家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富贵者也会越来越多,最后就会导致土地兼并。
比如一家百姓刚开始有十亩土地,前两代辛勤劳作,家境还算过得去。
可是过了两代后,第三代不成器,学会了吃喝嫖赌,这时候光靠种地就入不敷出了。
如果再遇到灾年,地里没有粮食,想要不被饿死,怎么办?就只能找有钱人家借钱、借粮。
可是到时候用什么还呢?还不上,那就用土地抵债。
或者说干脆一点,有权利的富贵者用各种方法逼迫你卖地,那么就会造成一个情况,地主豪绅们田连阡陌,而穷苦百姓则无立锥之地。
而这时人口也越来越多,地却集中在地主豪绅手中,普通人手里的地越来越少,于是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怎么办?造反!
土地兼并,这就是造成古代王朝兴亡周期律的主要因素,农业时代,一个王朝的兴衰,无非就是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
同时,他要制定一些经过检验的,具有长期效应的政令,同时要将这些政令推向整个太宇仙庭。
不,不止是太宇仙庭,还有乱尘州,东海,甚至整个泰元界生灵。
张道灵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功德,他要大量的功德,所以他现在要做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而天汉神府的第一条政令,就是起点。
至于为何要大量的功德?因为,他下一个要去的世界,是洪荒。
要去洪荒,就必须要有海量的功德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