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64章 大汉是来带给蛮夷先进生产力的
茫茫南海之上,一支超过三百艘大海船的庞大船队,在罗盘的指引下,笔直朝着正南方插去。
风帆吃满侧风,昼夜一刻不停,滚滚向前。
历史上,后世直到明朝,郑和的船队也不过是两三万人、两百多条海船。刘备这次的船队规模,船只数量跟郑和差不多,但人数又多了一半。
主要是不用航行太远,所以可以多载人、少带补给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备的大部分船只,普遍比郑和船队里的普通福船要大——当然,跟“宝船”是没法比的。
刘备最大的船也才两千吨排水量,“宝船”的尺寸要是真如记载、有四十四丈长(140米),那肯定超过一万吨了,估计得是个平底的沙船型。
而刘备用的海船都是尖底船,在木质船时代,福船类的尖底船都不可能造到那么大,不然吃水得多深。
装着直径八寸小玻璃圆窗的旗舰桅杆望楼内,刘备一点都没有人君威仪地亲自待在瞭望位上,拿着望远镜东看西看。
他这艘旗舰,船楼高度倒是跟李素十年前坐的差不多高。虽然船体吨位又大了三分之一,可取消了艉楼,上层建筑拉平了,所以甲板上的视野不是很好。
但桅杆的高度,却比十年前李素的船又高了好几丈。加上风帆本身就是受力源,一旦风力加大船只加速时,桅杆上很容易前倾摇晃。那刺激程度,跟后世游乐场里的海盗船项目差不多。
看刘备这样子,随行的海军将领也是心中惴惴,又一次来汇报:“陛下,还请忍耐一下,今天应该就能看到陆地了。”
刘备一愣:“这么快?才离开朱崖海岸三天吧?朕还没看腻呢,这就到林邑了?行,靠岸晃晃也好,朕要亲眼看看那出产林邑稻的原产地,究竟是何种风土人情。”
这次刘备从番禺到林邑的行程,全程也有三千里,十几天时间。不过至少六成航程是不用离开海岸太远的。
可以先到朱崖岛(海南),中间还盘桓休整了两天,吃吃椰子见识见识俚獠的生活方式。
然后从十八年前赵云南征留下的“天涯海角”遗迹处,按照成熟航路直接往正南。走一千二百里远海航程,就可以到中南半岛最东侧凸出的位置了,
大约相当于后世的金兰湾和芽庄,大汉朝廷灭了林邑之后,在这个位置修建了新的海港。
这样走,也是最节约航程的,免得贴着后世越南海岸先往西深入、然后再往东拐回来。
原本海军将领们还怕刘备以皇帝之尊,连续三四天看不到陆地会担心、怕跟中原失去联系、有突发情况来不及处置。
也正因如此,走到朱崖的时候,刘备分了少量船只返航回番禺,确保与中原保持联系,以便处理突发国政。
还打发诸葛亮带着那一小批官员提前结束巡幸,走海路去扬州打前站。过段时间,等刘备结束了扬州的巡查后,诸葛亮就不用跟去三韩继续视察了,直接让诸葛亮走长江和运河回雒阳,辅佐太子监国吧。
刘备这个安排已经很明显了:丞相是跟他一辈的,辅佐他就行。诸葛亮是辅佐太子监国的。
现在看来,这些担忧都是完全多虑了。舰队航行神速,一天四百多里,一千二三百里不就是三天的事儿么,哪有多少耽误事儿。
汇报完了行程后,随行侍卫又劝:“陛下,桅杆上风急颠簸,还是下去歇息吧。”
刘备一摆手:“不用!既然今天就靠岸,那更要看个够了。真是亲自坐了才知道,海上行军,长远来看竟比陆上骑兵还快得多。
别看战马飞驰时极快,可长途行军要休息,大部分时间还是得坐车。这海船只要调好了风帆,茫茫大海之上,竟能连续一两千里风向不变,都不用再折腾,就昼夜兼程。
大海之辽阔,当真唯有亲见,才能理解。朕今日才知丞相所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意。”
毫无疑问,那几句历史上本该曹操征乌桓后才写出来的话,如今这一世因为曹操早就没资格征乌桓了,所以湮没无闻。
李素也不是想当文抄公,只是“抢救性发掘”那些消失的东西,所以观沧海的时候稍微撷取几句。否则纯粹是为了展示文采的话,后人还有那么多描写大海的诗句,李素抄谁不行。
刘备感慨了一会儿,不久就听到桅顶又有惊呼传来,似乎是看到陆地,即将靠港了。
刘备待的这个观测台,毕竟不是桅杆最顶部的,最上面太危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刘备的位置视野也稍微差一点儿,朝着前方瞄了半刻钟,才看到陆地出现在海平面上。
第一次见到这种陆地重新在水天一线处出现的景象,刘备也是心旷神怡。
登陆之后,刘备见当地建筑与中原差距也不太大了,当地官府和码头建筑,都是一般的木石房屋,只是穷人住的房子看起来跟中原不太一样。
中原赤贫百姓住的是木头梁柱、泥土夯砌的茅屋。到了林邑,泥土墙几乎看不见,要么石墙,要么纯木墙。
为了避免低洼处的潮湿,很多木屋还用木桩架空一点高度,这就得把地面都铺上木头,比中原的赤贫之家还阔绰些。
毕竟中原的土房子是没有地板的,屋内就把地面的土夯平就不错了。
“林邑郡的百姓民生,居然不比中原的差,步子山这些年做得不错嘛,今日总算眼见为实了。”
刘备点头嘉许,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话,但随行官员都知道步骘肯定能因为治理有方得到升赏了。
皇帝的嘉奖不是随口说的,那都是有法律效力的。
当地接待官员连忙解释:“此地比南中滇州更为潮湿苦热,故而以土为墙吸潮太多,人居其中不但暑热不堪,更增湿病。
好在炎热之地木材生长极快,虽多糟朽不直,无法大用,拿来盖屋却也得其所哉。其中还多有驱虫香木,可供官府仕宦之族用度,如今每年还往中原运送数万根,都是以海船舶载。”
刘备点头,又问了几个问题,主要是了解当地和中原的贸易往来。得知除了大量热带木材之外,当地主要集中种植出产的,就是豆蔻苏木这些植物香料。
其他珍稀之物,比如犀角象牙孔雀这些,倒是不多,因为没办法规模化扩大生产嘛。这个时代也不可能人工大量养殖那些动物。
唯一的例外是珊瑚,金兰湾附近本来就有大量的海床珊瑚,甚至后世李素去越南芽庄旅游,都潜水看过当地珊瑚,跟泰国芭提雅那边的的珊瑚湾也差不多。
这次刘备的船队抵达的时候,在港湾外其实就看到了好多用巨大碇石和锚链固定的浮标木塔。
当时刘备还问过李素那些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得知是用来标注珊瑚礁群位置的。防止在茫茫大海上,采珊瑚的渔民回去后,下次来找不到地方。
后世这种浮标当然都是塑胶的,但汉朝用的显然是木头的,水中是铁链,水底是大石头。
采摘的时候,土著渔民背负一个用皮囊罩住口子的木桶潜下去,皮囊上接一根刷了生漆的牛肠作为呼吸管,用木桶里的空气能维持好几分钟呼吸——
这种气密技术,还是来源于二十几年前,益州那边开采自贡井盐的时候,为了天然气煮盐井而发明的。无非当时用于天然气的传输,现在挪用到了潜水作业呼吸用的水肺上。
当地的珊瑚床也不太深,最多七八丈,浅的地方才三四丈,这点氧气够了。就是在水下不太用得上力,拿着小巧的鹤嘴锹和铲子,砍珊瑚依然效率低下。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工艺,也是汉人殖民者哦不是官府来了之后,才教会当地人的生产方式。
别说倒退二十年了,就是倒退十年、交州北部来的汉人刚刚大批到此完成定居的时候,当地土著都还没有任何先进生产技术,是全靠肺憋气采珊瑚的。
基本上水深超过三丈的地方的珊瑚就只能干看着,而且上浮下蹿几十次,可能才砍下一丁点珊瑚枝,这才导致珊瑚在中原卖得很贵,历史上后来能成为石崇王恺斗富的标的。
最近这十年下来,珊瑚几乎一年一个价,中原的珊瑚都跌去三分之二了,奢侈品程度也大大降低,都是林邑这边产能升级的结果。
刘备对这些热带产业一个都没见过,兴致颇佳,临时要求当晚就上岸居住。
不过这个要求可是吓坏了随行官员,连李素都亲自出面劝说:“陛下,林邑郡暑热潮湿,毒虫瘴疠横行,上岸恐有不妥。陛下身为北人,怕是水土不服。”
但刘备一再坚持,最后还是在李素的劝说下,做了折衷:这次先暂时不住岸上,先在船上盘桓一两夜,只是白天上岸视察。
另一边,派出快船通知下一站占城、扶南临时变更准备,同时林邑这边也加紧施工,用100%的驱虫香木搭建几座房子,而且是要造在高台之上,避开地面湿气。
李素敢这么答应,也是考虑到才农历正月底,哪怕热带也不是非常热,虫子没到最猖獗的季节。要是农历三月往后,他是绝对不敢让刘备冒这个险的。
安排完之后,李素也是暗暗摇头:刘备算是皇帝里会玩的了。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这辈子能见识一下南洋热带风光,也算是开了眼界了,还有什么没吃过没用过没玩过。
古今其他多少皇帝,都不可能做到这种享受了。秦始皇隋炀帝是奢靡,可也没见过这些啊。
刘备知道这是为了他好,才算答应。
此后将近一个月里,船队的行程也是非常赶,因为丞相下令了,必须在二月份一个月之内,把占城、扶南、狼牙修这些地方跑完,而且要返程。二月底之后,在回到中原的南海郡番禺港以前,绝对不许再在岸上靠港。
刘备便这样行色匆匆地视察完了剩下三处新征服地区。其中占城算是伪林邑国原先的一部分领土,是赵云二十年前就搞定的。
扶南和狼牙修如今理论上还算是独立国家,但太史慈死前在暹罗湾的后世曼谷、北大年两处都占了地盘、修了港口。扶南国和狼牙修也乖乖臣服了汉朝,暂时作为附庸国。
当地的国家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所以也没有明确的土地疆界,跟中原商朝至西周初年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国家不太在乎对领土的明确占有,而更关心对人口的占有。
西周初年不就是这样么,天子分封主要是大致划个范围,建国的关键还是有人口,要聚拢起一大群子民。西周末期郑国都能迁移百姓异地建国,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的扶南人也是,他们根本没有发达的航海造船能力,就算出海也是小木船,不需要港口条件。汉人来了,太史慈一句话要占领深水良港,当地人直接就送了,跟汉人做贸易即可。
刘备看到这些结果时,还不觉得如何。倒是李素亲眼见证之后,心中暗忖:这不就跟达伽马抵达印度后,葡萄牙人在那儿建立果阿港一样么。
航海贸易文明,到了新的地区之后,都是确立对一个贸易港的拥有权就行了,暂时不追求大量占领内陆领土。气候差异和热带雨林的恐怖,没有适应的医疗条件之前,深入内陆就是找死。
在扶南等地,刘备也总算是如愿住上了岸上的临时行宫,得以缓解一下连日坐船的疲惫,好好放松放松。
全部用香木造的行宫,建在五丈高地基的土台上,外围远处还弄了一道半径数十丈的熏香屏障,既不至于太近、烟火味熏到了皇帝。又不至于太远、百密一疏把虫子放进来。
住在高台香木行宫内,每天还可以眺望看见扶南和狼牙修的本地人在那儿摘椰子、顶着种胡椒种豆蔻,然后一船船装上汉人的商船,运回中原。
刘备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胡椒豆蔻这些香料,在收获阶段需要非常的“劳动密集型”,跟种棉花差不多,所以李素才建议在当地推广,让蛮子来种,以免汉人百姓太辛苦。
这些作物的共同特性,就是同一片田地里,果实/花朵的成熟期差距比较大,所以收获期要每天到田里转一圈、把刚刚熟了的摘下来。
不像种谷物蔬菜那样,基本上一批都差不多时间熟、或者收获物对成熟期不敏感、晚几天摘也没事。
这些香料成熟后在枝头多待几天,不是烂了就是香味种子掉落了。一串豆蔻荚每天只能挑三五颗刚刚熟透的摘了,明天再来摘几颗。
相比之下胡椒比豆蔻稍微轻松一些,因为胡椒不管是熟透的还是稍稍有点没熟透的,好歹都能吃。熟透的就是白胡椒,没熟透的就是黑胡椒。
(注:黑白胡椒是同一个品种,只是处在不同的成熟期)
这种收割阶段劳动强度很密集、但播种阶段相对轻松、热带多雨水环境下只要放养自然生长就行的作物,确实太适合蛮夷了。汉人更应该种植那些前期阶段需要精耕细作、但收割方便的东西。
“看来子义遗泽也是不小啊,对这些地方,确实应该徐徐图之,也不该一味用武征服。”
刘备在视察完之后,也是由衷感慨。
最后,他只是还有一点疑问,就找来李素讨论。
这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刘备发现近年来,香料贸易的增幅有点夸张,每年好几成地涨,过去十年中原的香料用量都涨了有十倍了。
但是香料价格的下跌,却不如珊瑚珍珠那些那么明显,可见还是可以卖完的。莫非中原百姓真的因为和平久了、变得奢靡了么?这种奢侈品都能有多少卖完多少。
李素却不以为意,示意刘备垂拱而治即可:“陛下,每贩卖一石香料,朝廷抽的海商税不下数千钱。十几年前,最大宗的那几种香料,从南洋运回的,也不过每年数千石到一两万石。
如今普遍涨到了五万至十万石,仅此一项,朝廷抽商税已近20亿,也比十几年前涨了十倍了。曹操初灭之时,全国商税不过六七十亿一年,整合关东后涨到近九十亿。
如今商税是一百四十亿了。增幅的里面,香料就贡献了三分之一。陛下乐见其成不就好了?至于用量大增,这也应该跟商贸更为发达有关。
十几年前,只有长安雒阳周边农民,敢全部种菜不种口粮、卖菜买粮维生。现在各州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县周边,都敢如此。
互通有无便利了之后,百姓中的富裕之户自然需要尝试更远地方的特产。几十年前,或许一郡豪强,也只能吃到本郡产出的肉食蔬菜,现在扬州人都可以尝尝鲜益州的特产,自然要香料来盖味保鲜防腐。
用这些香料的都是愿意花钱开眼界尝鲜的富户,正好为朝廷均贫富、缓解百姓分化。尽管鼓励就是了。”
刘备一想也对,奢侈消费的事儿还是别打击了,让有钱人把钱花掉而不是买更多的田利滚利,才对国家更有利。
这个香料贸易还是可以继续鼓励的,对扶南国和狼牙修的彻底蚕食,也可以作为长期国策慢慢加强经营。
定下了这个调子后,刘备基本上也在当地玩够了,天气也有转热的趋势,他只好返程北归。
回去的途中,船队严格执行了命令,没有再过多靠岸,直接回到南海郡,随后略作休整,沿着东海北上扬州。
风帆吃满侧风,昼夜一刻不停,滚滚向前。
历史上,后世直到明朝,郑和的船队也不过是两三万人、两百多条海船。刘备这次的船队规模,船只数量跟郑和差不多,但人数又多了一半。
主要是不用航行太远,所以可以多载人、少带补给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备的大部分船只,普遍比郑和船队里的普通福船要大——当然,跟“宝船”是没法比的。
刘备最大的船也才两千吨排水量,“宝船”的尺寸要是真如记载、有四十四丈长(140米),那肯定超过一万吨了,估计得是个平底的沙船型。
而刘备用的海船都是尖底船,在木质船时代,福船类的尖底船都不可能造到那么大,不然吃水得多深。
装着直径八寸小玻璃圆窗的旗舰桅杆望楼内,刘备一点都没有人君威仪地亲自待在瞭望位上,拿着望远镜东看西看。
他这艘旗舰,船楼高度倒是跟李素十年前坐的差不多高。虽然船体吨位又大了三分之一,可取消了艉楼,上层建筑拉平了,所以甲板上的视野不是很好。
但桅杆的高度,却比十年前李素的船又高了好几丈。加上风帆本身就是受力源,一旦风力加大船只加速时,桅杆上很容易前倾摇晃。那刺激程度,跟后世游乐场里的海盗船项目差不多。
看刘备这样子,随行的海军将领也是心中惴惴,又一次来汇报:“陛下,还请忍耐一下,今天应该就能看到陆地了。”
刘备一愣:“这么快?才离开朱崖海岸三天吧?朕还没看腻呢,这就到林邑了?行,靠岸晃晃也好,朕要亲眼看看那出产林邑稻的原产地,究竟是何种风土人情。”
这次刘备从番禺到林邑的行程,全程也有三千里,十几天时间。不过至少六成航程是不用离开海岸太远的。
可以先到朱崖岛(海南),中间还盘桓休整了两天,吃吃椰子见识见识俚獠的生活方式。
然后从十八年前赵云南征留下的“天涯海角”遗迹处,按照成熟航路直接往正南。走一千二百里远海航程,就可以到中南半岛最东侧凸出的位置了,
大约相当于后世的金兰湾和芽庄,大汉朝廷灭了林邑之后,在这个位置修建了新的海港。
这样走,也是最节约航程的,免得贴着后世越南海岸先往西深入、然后再往东拐回来。
原本海军将领们还怕刘备以皇帝之尊,连续三四天看不到陆地会担心、怕跟中原失去联系、有突发情况来不及处置。
也正因如此,走到朱崖的时候,刘备分了少量船只返航回番禺,确保与中原保持联系,以便处理突发国政。
还打发诸葛亮带着那一小批官员提前结束巡幸,走海路去扬州打前站。过段时间,等刘备结束了扬州的巡查后,诸葛亮就不用跟去三韩继续视察了,直接让诸葛亮走长江和运河回雒阳,辅佐太子监国吧。
刘备这个安排已经很明显了:丞相是跟他一辈的,辅佐他就行。诸葛亮是辅佐太子监国的。
现在看来,这些担忧都是完全多虑了。舰队航行神速,一天四百多里,一千二三百里不就是三天的事儿么,哪有多少耽误事儿。
汇报完了行程后,随行侍卫又劝:“陛下,桅杆上风急颠簸,还是下去歇息吧。”
刘备一摆手:“不用!既然今天就靠岸,那更要看个够了。真是亲自坐了才知道,海上行军,长远来看竟比陆上骑兵还快得多。
别看战马飞驰时极快,可长途行军要休息,大部分时间还是得坐车。这海船只要调好了风帆,茫茫大海之上,竟能连续一两千里风向不变,都不用再折腾,就昼夜兼程。
大海之辽阔,当真唯有亲见,才能理解。朕今日才知丞相所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意。”
毫无疑问,那几句历史上本该曹操征乌桓后才写出来的话,如今这一世因为曹操早就没资格征乌桓了,所以湮没无闻。
李素也不是想当文抄公,只是“抢救性发掘”那些消失的东西,所以观沧海的时候稍微撷取几句。否则纯粹是为了展示文采的话,后人还有那么多描写大海的诗句,李素抄谁不行。
刘备感慨了一会儿,不久就听到桅顶又有惊呼传来,似乎是看到陆地,即将靠港了。
刘备待的这个观测台,毕竟不是桅杆最顶部的,最上面太危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刘备的位置视野也稍微差一点儿,朝着前方瞄了半刻钟,才看到陆地出现在海平面上。
第一次见到这种陆地重新在水天一线处出现的景象,刘备也是心旷神怡。
登陆之后,刘备见当地建筑与中原差距也不太大了,当地官府和码头建筑,都是一般的木石房屋,只是穷人住的房子看起来跟中原不太一样。
中原赤贫百姓住的是木头梁柱、泥土夯砌的茅屋。到了林邑,泥土墙几乎看不见,要么石墙,要么纯木墙。
为了避免低洼处的潮湿,很多木屋还用木桩架空一点高度,这就得把地面都铺上木头,比中原的赤贫之家还阔绰些。
毕竟中原的土房子是没有地板的,屋内就把地面的土夯平就不错了。
“林邑郡的百姓民生,居然不比中原的差,步子山这些年做得不错嘛,今日总算眼见为实了。”
刘备点头嘉许,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话,但随行官员都知道步骘肯定能因为治理有方得到升赏了。
皇帝的嘉奖不是随口说的,那都是有法律效力的。
当地接待官员连忙解释:“此地比南中滇州更为潮湿苦热,故而以土为墙吸潮太多,人居其中不但暑热不堪,更增湿病。
好在炎热之地木材生长极快,虽多糟朽不直,无法大用,拿来盖屋却也得其所哉。其中还多有驱虫香木,可供官府仕宦之族用度,如今每年还往中原运送数万根,都是以海船舶载。”
刘备点头,又问了几个问题,主要是了解当地和中原的贸易往来。得知除了大量热带木材之外,当地主要集中种植出产的,就是豆蔻苏木这些植物香料。
其他珍稀之物,比如犀角象牙孔雀这些,倒是不多,因为没办法规模化扩大生产嘛。这个时代也不可能人工大量养殖那些动物。
唯一的例外是珊瑚,金兰湾附近本来就有大量的海床珊瑚,甚至后世李素去越南芽庄旅游,都潜水看过当地珊瑚,跟泰国芭提雅那边的的珊瑚湾也差不多。
这次刘备的船队抵达的时候,在港湾外其实就看到了好多用巨大碇石和锚链固定的浮标木塔。
当时刘备还问过李素那些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得知是用来标注珊瑚礁群位置的。防止在茫茫大海上,采珊瑚的渔民回去后,下次来找不到地方。
后世这种浮标当然都是塑胶的,但汉朝用的显然是木头的,水中是铁链,水底是大石头。
采摘的时候,土著渔民背负一个用皮囊罩住口子的木桶潜下去,皮囊上接一根刷了生漆的牛肠作为呼吸管,用木桶里的空气能维持好几分钟呼吸——
这种气密技术,还是来源于二十几年前,益州那边开采自贡井盐的时候,为了天然气煮盐井而发明的。无非当时用于天然气的传输,现在挪用到了潜水作业呼吸用的水肺上。
当地的珊瑚床也不太深,最多七八丈,浅的地方才三四丈,这点氧气够了。就是在水下不太用得上力,拿着小巧的鹤嘴锹和铲子,砍珊瑚依然效率低下。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工艺,也是汉人殖民者哦不是官府来了之后,才教会当地人的生产方式。
别说倒退二十年了,就是倒退十年、交州北部来的汉人刚刚大批到此完成定居的时候,当地土著都还没有任何先进生产技术,是全靠肺憋气采珊瑚的。
基本上水深超过三丈的地方的珊瑚就只能干看着,而且上浮下蹿几十次,可能才砍下一丁点珊瑚枝,这才导致珊瑚在中原卖得很贵,历史上后来能成为石崇王恺斗富的标的。
最近这十年下来,珊瑚几乎一年一个价,中原的珊瑚都跌去三分之二了,奢侈品程度也大大降低,都是林邑这边产能升级的结果。
刘备对这些热带产业一个都没见过,兴致颇佳,临时要求当晚就上岸居住。
不过这个要求可是吓坏了随行官员,连李素都亲自出面劝说:“陛下,林邑郡暑热潮湿,毒虫瘴疠横行,上岸恐有不妥。陛下身为北人,怕是水土不服。”
但刘备一再坚持,最后还是在李素的劝说下,做了折衷:这次先暂时不住岸上,先在船上盘桓一两夜,只是白天上岸视察。
另一边,派出快船通知下一站占城、扶南临时变更准备,同时林邑这边也加紧施工,用100%的驱虫香木搭建几座房子,而且是要造在高台之上,避开地面湿气。
李素敢这么答应,也是考虑到才农历正月底,哪怕热带也不是非常热,虫子没到最猖獗的季节。要是农历三月往后,他是绝对不敢让刘备冒这个险的。
安排完之后,李素也是暗暗摇头:刘备算是皇帝里会玩的了。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这辈子能见识一下南洋热带风光,也算是开了眼界了,还有什么没吃过没用过没玩过。
古今其他多少皇帝,都不可能做到这种享受了。秦始皇隋炀帝是奢靡,可也没见过这些啊。
刘备知道这是为了他好,才算答应。
此后将近一个月里,船队的行程也是非常赶,因为丞相下令了,必须在二月份一个月之内,把占城、扶南、狼牙修这些地方跑完,而且要返程。二月底之后,在回到中原的南海郡番禺港以前,绝对不许再在岸上靠港。
刘备便这样行色匆匆地视察完了剩下三处新征服地区。其中占城算是伪林邑国原先的一部分领土,是赵云二十年前就搞定的。
扶南和狼牙修如今理论上还算是独立国家,但太史慈死前在暹罗湾的后世曼谷、北大年两处都占了地盘、修了港口。扶南国和狼牙修也乖乖臣服了汉朝,暂时作为附庸国。
当地的国家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所以也没有明确的土地疆界,跟中原商朝至西周初年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国家不太在乎对领土的明确占有,而更关心对人口的占有。
西周初年不就是这样么,天子分封主要是大致划个范围,建国的关键还是有人口,要聚拢起一大群子民。西周末期郑国都能迁移百姓异地建国,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的扶南人也是,他们根本没有发达的航海造船能力,就算出海也是小木船,不需要港口条件。汉人来了,太史慈一句话要占领深水良港,当地人直接就送了,跟汉人做贸易即可。
刘备看到这些结果时,还不觉得如何。倒是李素亲眼见证之后,心中暗忖:这不就跟达伽马抵达印度后,葡萄牙人在那儿建立果阿港一样么。
航海贸易文明,到了新的地区之后,都是确立对一个贸易港的拥有权就行了,暂时不追求大量占领内陆领土。气候差异和热带雨林的恐怖,没有适应的医疗条件之前,深入内陆就是找死。
在扶南等地,刘备也总算是如愿住上了岸上的临时行宫,得以缓解一下连日坐船的疲惫,好好放松放松。
全部用香木造的行宫,建在五丈高地基的土台上,外围远处还弄了一道半径数十丈的熏香屏障,既不至于太近、烟火味熏到了皇帝。又不至于太远、百密一疏把虫子放进来。
住在高台香木行宫内,每天还可以眺望看见扶南和狼牙修的本地人在那儿摘椰子、顶着种胡椒种豆蔻,然后一船船装上汉人的商船,运回中原。
刘备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胡椒豆蔻这些香料,在收获阶段需要非常的“劳动密集型”,跟种棉花差不多,所以李素才建议在当地推广,让蛮子来种,以免汉人百姓太辛苦。
这些作物的共同特性,就是同一片田地里,果实/花朵的成熟期差距比较大,所以收获期要每天到田里转一圈、把刚刚熟了的摘下来。
不像种谷物蔬菜那样,基本上一批都差不多时间熟、或者收获物对成熟期不敏感、晚几天摘也没事。
这些香料成熟后在枝头多待几天,不是烂了就是香味种子掉落了。一串豆蔻荚每天只能挑三五颗刚刚熟透的摘了,明天再来摘几颗。
相比之下胡椒比豆蔻稍微轻松一些,因为胡椒不管是熟透的还是稍稍有点没熟透的,好歹都能吃。熟透的就是白胡椒,没熟透的就是黑胡椒。
(注:黑白胡椒是同一个品种,只是处在不同的成熟期)
这种收割阶段劳动强度很密集、但播种阶段相对轻松、热带多雨水环境下只要放养自然生长就行的作物,确实太适合蛮夷了。汉人更应该种植那些前期阶段需要精耕细作、但收割方便的东西。
“看来子义遗泽也是不小啊,对这些地方,确实应该徐徐图之,也不该一味用武征服。”
刘备在视察完之后,也是由衷感慨。
最后,他只是还有一点疑问,就找来李素讨论。
这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刘备发现近年来,香料贸易的增幅有点夸张,每年好几成地涨,过去十年中原的香料用量都涨了有十倍了。
但是香料价格的下跌,却不如珊瑚珍珠那些那么明显,可见还是可以卖完的。莫非中原百姓真的因为和平久了、变得奢靡了么?这种奢侈品都能有多少卖完多少。
李素却不以为意,示意刘备垂拱而治即可:“陛下,每贩卖一石香料,朝廷抽的海商税不下数千钱。十几年前,最大宗的那几种香料,从南洋运回的,也不过每年数千石到一两万石。
如今普遍涨到了五万至十万石,仅此一项,朝廷抽商税已近20亿,也比十几年前涨了十倍了。曹操初灭之时,全国商税不过六七十亿一年,整合关东后涨到近九十亿。
如今商税是一百四十亿了。增幅的里面,香料就贡献了三分之一。陛下乐见其成不就好了?至于用量大增,这也应该跟商贸更为发达有关。
十几年前,只有长安雒阳周边农民,敢全部种菜不种口粮、卖菜买粮维生。现在各州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县周边,都敢如此。
互通有无便利了之后,百姓中的富裕之户自然需要尝试更远地方的特产。几十年前,或许一郡豪强,也只能吃到本郡产出的肉食蔬菜,现在扬州人都可以尝尝鲜益州的特产,自然要香料来盖味保鲜防腐。
用这些香料的都是愿意花钱开眼界尝鲜的富户,正好为朝廷均贫富、缓解百姓分化。尽管鼓励就是了。”
刘备一想也对,奢侈消费的事儿还是别打击了,让有钱人把钱花掉而不是买更多的田利滚利,才对国家更有利。
这个香料贸易还是可以继续鼓励的,对扶南国和狼牙修的彻底蚕食,也可以作为长期国策慢慢加强经营。
定下了这个调子后,刘备基本上也在当地玩够了,天气也有转热的趋势,他只好返程北归。
回去的途中,船队严格执行了命令,没有再过多靠岸,直接回到南海郡,随后略作休整,沿着东海北上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