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我的大宋新帝国 > 我的大宋新帝国
错误举报

第六十六章 平衡

    五代十国的国都,或者陪都,跟宋朝以后不是一回事。
    宋朝是因为北方的威胁,不得不将整个国家的军队,都集中在黄河一带,形成了一个虹吸的经济带。
    开封府的发达,是建立在庞大的漕运,巨大的民生负担上的。
    明朝的中央集权,让皇帝手中的权力得到了最大化,国都成为了集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的首都。
    后世的满清,新华夏,更是将中心城市的职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然,虹吸效应也更吓人。
    但是在这个时候,国都的作用相对比较单一。
    隋唐时期,偏隅一地的长安因为关中的水土流失,人口的增长,已经承担不起一个首都的职能。
    隋炀帝就迁都雒阳。变成了事实上的长安,雒阳,江都三个国都
    唐朝时期,长安和雒阳就轮流作为国都。
    宋朝初立,虽然因为前朝的原因,国都设立在开封府,但是此时的宋朝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开封府实际上承担不起当国都的职能。
    别的不说,开封府四周没有山,易攻难守,当国都就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
    只是因为赵匡胤要迁都,把开封府视为自己基础的赵光义就把他给害死,然后赵光义就再也没有提过迁都之事。
    而他的后代,哪怕是硬着头皮,也不提迁都,一直到皇帝妃子公主都被掠到东北为奴为娼。
    如果976年,按照赵匡胤的意思迁都雒阳,还会不会如此被动?
    这件事在后世赵德昭也分析过,如果国都在雒阳,金国绝对不能做到长驱直入。
    哪怕国都依旧被攻占,也会多耗费金国几分力气。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的推断。
    但不管怎么说,逐渐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转移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总比开封府要强。
    雒阳现在虽然是西京,但实际上经历了五代之后,那里已经衰落的不成样子,一个曾经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如今人口不足三十万。
    更主要的是,雒阳周边的山林因为雒阳城屡次破坏,屡次重修,已经被砍伐一空。
    周边没有山林,没有木材,又没有大型运输器械,可以从外地运输,雒阳城的重建,就格外艰难。
    虽然雒阳城一圈都是山,适合当国都,可是现在大宋根本没有财力物力重建。
    赵匡胤设立汉京,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反对的。
    因为朝代更迭太快,这些文武大臣们也想多条后路。
    作为华夏第一坚城,襄阳在心理上就能让人觉得安全。
    而且,这里仅仅是个退路,并不是说设为汉京,国都就一定要搬过去。
    最开心的当然就要属一批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要被派遣到汉京为官的官员。
    拓建城池,可是这个时代油水最大的工程啊!
    接连几天,除了正月二十九那天,赵德昭跟随赵廷美一起去宋家送聘,赵德昭就一直在跟各个官员打交道。
    这里面,有两个官员引起了赵德昭的注意。
    一个是兵部郎中卢多逊,一个是转运使沈义伦,因为这两个人,都担任过北宋丞相。
    沈义伦精通算数,赵匡胤担任节度使期间,他一直掌权财政大权。
    宋军伐蜀,他担任转运使,负责后勤。
    宋军将帅恃功贪暴,只有都监曹彬、转运使沈义伦清廉,随军回返后被赵匡胤大加赞赏。
    按照原本的历史,他会被升为户部侍郎,但是这一次,他被提拔为西南面兵马都部署,转运使。
    这两个职位说高也不算高,但是相当重要。
    兵马都部署相当于赵德昭的军事副手,负责除了禁军之外的整个山南东道的军事调动。
    而转运使负责物资转运,在修建汉京城的这个时候,更是肥差。
    卢多逊这个人就更加出名了,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能力他很强,历史评价他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辞敏捷,喜欢任用术数,谋略出众。
    但是此人贪权霸道,贪财奢侈,而且还心胸狭窄,与同僚关系都处不好。
    他跟赵普,王溥,沈义伦等多位大臣都有积怨,在他前后,凡是不听他话的丞相,全部结仇。
    最后因为跟赵廷美勾结想要让赵廷美继位,被赵光义贬到崖州去世。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如今的他只不过是个六品郎中。
    说实话,赵德昭内心还有点佩服他,当官能把同僚都得罪完,最后又得罪皇帝,还是有点狠气的。
    卢多逊这次去汉京,担任的是六曹中的兵曹,这又让赵德昭有些担心。
    兵曹负责地方军队的将领任命,还有兵备,兵器补给,防御等职责。
    这样一个大炮,赵德昭怕他会让工业生产按照他的节奏来。
    即使赵德昭能压制他,也不想天天跟他吵架啊!
    所以,且行且看,他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说不定还有大作用。
    至于王溥,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他担任汉京府尹,其实主要是替赵德昭管家,占住这个位置。
    赵德昭现在已经有了节度使,都指挥使两个军职,汉京留守这个职位,对他来说属于虚衔,让他能管王溥。
    因为他才十五岁,军职可以担任,但是汉京府尹这个民政官,还是经验太少了。
    王溥是他老丈人,自然是一心向着他。
    赵匡胤现在大力支持赵德昭,想要让赵德昭给他造出火枪,不会让人来给他添堵的。
    至于赵德昭写的那些东西,除了一些技术资料,大部分政策性资料,他都一把火烧了,并且让赵德昭保留的那份,也不要让其他人知道。
    因为那里面太多的政策,在如今都实现不了,可以说惊世骇俗,离经叛道。
    皇权不稳,一切都是虚幻,只有等皇权稳定了,才能慢慢施行。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干,比如保护黄河,在黄河沿岸种树,他就已经传旨给了上游的州府。
    还有派了一支探金队前往莱州掖县(招远),准备去找金矿。
    赵德昭不支持在国内挖金矿,等国泰民安了,就可以去东瀛,去美洲挖金矿。
    但是,总要让赵匡胤尝一点甜头啊。
    何况,现在贵重货币实在太缺了。
    那些写宋朝之前,动不动几千两银子,甚至几万两银子随便花的,完全是不懂时务。
    如今的宋朝主要货币是铜钱和金子,金子还只是贵重金属,很少流通,存量也少的可怜。
    至于银子当然也有,汉朝就已经有银子了。
    可是如今的银子只比金子略多,也只是作为贵重金属,很少流通。
    也就是说,金银只是衡量物价的标准,交易却全部是铜钱。
    银子作为货币流通,那是明朝以后的事情了。
    除了招远金矿,赵德昭给他的资料里还有晒盐法,相比浪费木材的煮盐,晒盐才是食盐大量生产的最佳方案。
    这个技术方案被赵匡胤视为珍宝,立即就安排了人前往宋朝控制的海边,寻找合适的区域试验。
    赵德昭将这些秘密告诉了他,如今他对赵德昭可谓亲近。
    但是在赵德昭看来,他主要是因为自己要离开开封府,感觉没有威胁,才对自己如此亲近。
    否则的话,在那个位置面前,根本没有天平可以平衡。
    二月初二,龙抬头。
    赵匡胤第三次大婚,才十三岁的宋氏在婚礼上,就被他封为皇后。
    他三十九岁,儿子赵德昭都十五岁了,娶了一个十三岁的女孩。
    不过,世情就是如此,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事例,在这个时代非常多。
    赵匡胤大婚之后,原定二月初五就出发的赵德昭,又被耽搁了。
    汉京初立,许多事务都要跟朝廷这边沟通好,毕竟银钱都要朝廷出。
    除了银钱,产自其他地区的物资,也要从外地调运,方方面面都需要协调。
    不过,二月初五这一日,赵德昭还是先送了锦衣卫三千五百九十九人,先行出发。
    锦衣卫原本只有三千一百五十九人,加上袁不让麾下的三百禁军,再加上赵德昭,也只有三千四百六十人。
    不过南苑练兵开始之后,其他禁军对他们的训练也很感兴趣,赵匡胤征求了赵德昭的意见之后,从禁军各部抽调了可信的一百四十人加入进来。
    这一百四十人属于委培,培训结束,还会回到原本的军队。
    锦衣卫虽然也携带了大量行李,不过这些统一由兵部转运,他们这些人只携带两套衣服和军刀,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襄阳。
    这段一千里的路程,会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赵德昭主要不是送他们,而是送王溥和自己的家眷。
    王溥只带了老婆和小儿子王贻序前往襄阳,前面三个儿子都大了,两个已经任官,老三王贻庆在国子监读书。
    他们将会跟王氏,陈氏,还有裴格安一起出行,另有迁往官员十余家。
    袁不让带领三百禁军沿途保护,名义上是保护王溥他们这些大臣和赵德昭的家眷,实际上最主要的是裴格安和其中的一个箱子。
    裴格安的离开,也让赵德昭内心一下子空荡荡的。
    更主要的是,他怕赵匡胤对她下手。
    要不是因为她,赵德昭根本不会把那些政治制度,矿产分布,还有新技术暴露给赵匡胤。
    希望这些安排能让他不要动手,裴格安一旦有了三长两短,赵德昭会发疯的。
    他虽然来到了这个时代,以振兴华夏为己任。
    但他依旧是个利己主义者,裴格安是他唯一的同伴,也可以说是心灵的归宿,自然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