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我的大宋新帝国 > 我的大宋新帝国
错误举报

第六十章 以身作则

    时间倒退到一个月前,曹璨他们这一帮勋贵子弟看到新的步兵操典之后,就都敏锐地发觉这本书的重要性。
    当天晚上学了大半夜,第二天还不肯离开。
    赵匡胤虽然将他们赶走了,赵德昭虽然要准备婚礼,但是他们依旧死皮赖脸地赖在东宫。
    步兵操典不允许外传,我就在东宫看没事吧?
    身为勋贵子弟,或许骄傲,或许跋扈,或许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绝对不会愚蠢。
    因为跟赵德昭的亲近关系,他们能先学到这种新式练兵法,就是他们的优势。
    就好比石保兴,潘惟德他们,虽然已经超龄,却都借用了父亲的颜面,向赵匡胤请求,能加入新军。
    赵匡胤控制士兵的年龄,只是为了便于赵德昭能管得住,并不是要把优秀兵源排除在外。
    何况他们本就跟赵德昭关系亲近,所以他们的申请,很轻易就被批准。
    而他们这些人,也就成了这批新军的骨干和教头。
    宋朝禁军一般是十人为队,十队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
    新军三千一百多人,按照规制相当于一个军,首领为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为赵德昭,副都指挥使为袁不让,兼领锦衣营。
    他率领三百禁军,负责军纪军法,也是赵德昭的打手,谁不服气就揍谁。
    赵德昭最重视的曹璨,因为年龄太小,并没有获得神机营将虞侯的职位,这个职位被年龄最大的潘惟德得到。
    潘惟德能获得这个职位,除了他年龄大,还因为潘氏一门有八兄弟都进入了新军。潘惟德有四个亲弟弟,三个堂弟,一起进了新军,也算一股不小的势力。
    而人数最多的还要属慕容家族,这个来自山南东道的大家族,年轻一辈有三十余人,这一次,除了几个学文的,几个年纪太大和太小的,一下子来了二十二个。
    慕容延钊已经死了,他还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所以对慕容家族,赵匡胤也是格外优待。
    他唯一插手新军的事务,就是为慕容家族的次子,与赵德昭同字的慕容德丰要了一个将虞侯的官。
    赵德昭将要把新军拉去襄阳,跟慕容家族这个地头蛇当然要搞好关系,所以并没有拒绝这个任命。
    他让慕容德丰负责火器营,这个职位也不亏待他们。
    最后一个测绘营,将虞侯授予了王承衍。
    王承衍除了长的帅,各个方面都不是很出色,但是这个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擅长交际,口才很好。
    一个赵匡胤的最喜欢的主持人,口才当然无可挑剔,由他来跟一帮书生打交道,比任何人都合适。
    已经接触了一个月步兵操典的这些朋友,全部被赵德昭任命为了都头,他们一共二十一人,加上从禁军里面挑选出来的十人,组成了教练方阵。
    十一月初三,锦衣卫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特训,训练一开始,所有人就叫苦连天。
    按照后世的新军训练,一开始就是站军姿,列军阵。这一项看似简单的训练,在所有人穿上三十公斤中盔甲的时候,就非常辛苦了。
    因为大都是勋贵子弟,书生,没有左右不分之人,而且家庭条件都不错,身体也没有一个虚的。
    可是穿着三十公斤重的盔甲,一动不动站一个时辰,就连赵德昭也觉得辛苦。
    第一天就倒下了几十人,锦衣营的士兵早有准备,挨个施救。
    赵德昭站在最前方,一动不动,以身作则。因为他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敢打退堂鼓。
    半日军姿,半日学习,传授新军练兵战术和思想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帮助赵德昭了。
    所以,每一日,都是赵德昭先将当天要讲的课,先传授给这些都头,将虞侯,然后由他们再分开传授。
    每个人接受能力不同,口才有高有低,这也造成了有些都的士兵学的很好,有些都却学的一塌糊涂。
    不过,赵德昭并没有过多插手,而是让他们下层军官自己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王承衍,曹璨他们受到了越来越多将士的认可。
    至于晚上的思想教育,赵德昭也没有参与,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袁不让。
    袁不让担当教头很称职,可是他口才笨,就拉上了王承衍,也算是将就地把教官这个职位坐稳了。
    赵德昭在干什么?当然是回家了……
    身为皇子,他的首要任务不是上阵杀敌,也不是考取功名,而是传宗接代啊。
    但是年龄都不大,赵德昭是不忍心现在就让两女当妈的。
    不管怎么想,享尽温存,这是逃不了的。
    当时间进入十二月的时候,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所有人不管是军姿,还是列队,都有了那么点意思。
    众人也习惯了这种强度,就连那些书生,也不再觉得辛苦了。
    而这个时候,赵德昭又拿出了后世的大杀器,正步走。
    卸掉了盔甲,每个人都只身着一色的棉衣,开始了吹毛求疵的走路训练。
    这种训练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是在赵德昭的高压下,每个人都只能认命。
    训练了几天,许多人连走路都走不好了。
    这种别扭一直持续了半个月,这才好转了一些。
    而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赵匡胤听说了新军在训练走路,也忍不住跑过来看了看。
    这一看,就被这种威武雄姿给震撼住了。
    三千多人,十人一排,列着整齐的方阵正步走,每个人的动作一样,相差无几,甚至表情都一样。
    这么多人以一种同样的姿势正步走,对赵匡胤的震撼,比后世普通人看阅兵式更震撼。
    因为后人都知道阅兵是怎么回事,现在却没有人知道啊。
    如今的宋朝,即便是仪仗队,阅兵的时候,也都是跟寻常走路一样。
    看过之后,赵匡胤立即向整个禁军颁布命令,让所有在开封府不远的将领都带着下属回来瞧瞧,跟着学习。
    快到过年的这几天,南苑里来观摩的禁军将士,要比训练的士兵还要多。
    每个人看到这些士兵,就像看到了香馍馍。
    赵德昭也被烦的受不了,同意了年后禁军可以派将领跟着学队列,军姿,但是要教的新式兵法,作战方案这些,不会外传。
    赵德昭在忙着训练嫡系部队,裴格安这边也没有闲着。
    一项项指令通过徐永昌,传达到了佟亮这里,又传达到了赵匡胤,或者是已经先去了襄阳的刘小那里。
    五百户木匠,农庄里面的铁匠,都被下达了命令,在年前搬迁到襄阳。
    在襄阳那边,刺史蔡令性征召当地的农户数千人服劳役,在襄阳城的上游南岸,修建了一千套格式统一的房屋,这些都是要给铁匠和木匠们住的。
    选择上游,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上游的江岸以山石为主,容易搭建码头,栈桥。
    下游汉江转向南,江岸大都是泥土,基建会更加麻烦。
    至于在上游的污染,这种初级工业时代,暂时还能承受,过几年有了基础就会撤销。
    工业的整体布局,裴格安在现代已经在六个国家整体规划并且建立过。
    对如何建立完善的循环体系,她比赵德昭还要精通。
    刘小到了襄阳之后,一边盯着节度使府的修缮,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派人在襄阳东南的岘山边缘,圈下了几个山头,开始砸石头。
    后世这里就曾经是个大型的水泥厂,建国后襄阳发展的水泥,大部分就来自这里。
    一直到了新世纪,这里因为环保,才被废弃。
    也就在刘小抵达襄阳不久,十余船硝石在士兵的护卫下,抵达了襄阳。
    跟他们一起前来的,还有从西川掠夺过来的一万三千册图书,有些甚至还是竹简,历史超过了一千年。
    从江油到襄阳,看似距离很远。但是汉江的源头就在距离江油不远的陕川交界处。
    只需要把硝石运送几百里,就能装上小船,沿河而下,抵达襄阳。
    也就是说,从西川到襄阳,将河流利用上,运输货物,可以节省一大半的人手。
    在封建时代,河流就是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没有之一。
    襄阳的动作再大,朝廷这里的动静也很小。
    反倒是赵德昭在开封府练兵,引起的轰动更大。
    这个新年,有不少将领,只要没有战事,就返回了开封府。
    新军,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目标。
    但是,一直到如今也没有谁知道,新军这样训练,上课比训练还多,到底是要练什么军。
    甚至,连新军要用什么武器,也无人知晓。
    潭州大胜,西川大胜,今年的宋朝过了一个幸福快乐的新年。
    只有中书令府,诚惶诚恐,人人忧虑。
    因为中书令赵光义,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就因为心脏骤停,差点一命呜呼。
    四个太医一直守在他身边,方法用尽,终于让他恢复了过来。
    可是这一次他虽然醒了过来,却已经连床都下不来。
    最严重的是,他如今已经尿不出来,随时都有可能断气。
    这也是大宋这个新年,唯一的不谐。
    (新军训练写的太多,太细,然后导致了情节推进很慢。有删了两章,加快进度,马上就会去襄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