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小说 >鉴宝无双 > 鉴宝无双
错误举报

第815章 板桥扇面,压轴赠品

    这次摆上来的,和刚才的案上案恰恰相反,大部分人都很感兴趣。
    吴夺却兴致一般。
    这是一件开门的乾隆官窑。
    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开光牡丹葫芦瓶。
    不算大,还没到三十厘米。
    不算大是说在乾隆官窑葫芦瓶里不算大,因为乾隆官窑的器型多数偏大。若是这个尺寸放到雍正官窑里,那就不算小了。
    乾隆的审美和他老爹雍正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葫芦瓶整体绿地, 绿地之上还带着缠枝花卉纹饰,满满当当,十分繁缛。
    同时,葫芦的上下两个球上,各有一处开光。
    瓷器上说的“开光”,和某某器物请某某大师开光是两码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开窗”的意思,是在“底图”之上画出一个框来, 里头画上别的内容。
    这件葫芦瓶上的两处开光, 都是圆形;上面的,内容主体是牡丹,另有松树和山石,留白不少;下面的,内容则是乾隆的御题诗:
    “乔松诡石间开朵,姚冶而饶骨格奇。富贵花于山泽里,宦光隐者略依稀。”
    下绘两方印,白文“乾”,朱文“隆”。
    乾隆这首牡丹诗,给人感觉和诗中的最后三个字差不多:“略依稀”。
    吴夺虽然不感兴趣,但是开始也是上去看了看的,总归是见识东西,积累经验。
    底款六字篆书,也没啥问题。
    竞拍开始后,比较激烈,吴夺没打算出价,所以早就撤后了一步。
    李天风也没出价, 不过他是等到过了五百万才撤后一步。
    “这东西太激烈了。”李天风轻声说道。
    “市场大热门,又是富贵牡丹,就算高点儿入,也不难找到不差钱的下家的。”吴夺笑了笑,“不过这东西我感觉一般。”
    李天风也笑了笑,“乾隆官窑其实是有很多好东西的。再者,看乾隆官窑,主要得看工艺,其工艺之高之细,可谓空前。”
    李天风自是高手,吴夺和他交流,还是屡有收获的。
    这件乾隆官窑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开光葫芦瓶,最后拍了八百多万。
    而接下来的两件拍品,都是大件。
    所谓大,是比同类的常规器型大。一件清仿宣德炉,跟个咸菜坛子一样大;一件金元时期的春水玉炉顶,有成人拳头那么大。
    不过东西都还不错。
    清仿宣德炉的工艺还是很精细的,而且用料很扎实, 不然做大就没意义了;若是粗制滥造的大,反而更引人反感。
    金元时期的春水玉炉顶,也是开门到代。白玉的, 镂空工艺也很到位。
    这两件东西,吴夺只是对春水玉炉顶出了一手,不过这东西竞争也很激烈,他没追到底。
    开门到代,料子又好的古玉,现如今确实也不太好找。
    玉器行里有句话,叫作老不如新,并不是说古玉不如新玉,而是强调玉器的材质价值的重要性。
    比如,一件明代的普工普料的玉器,价格可能比精工精料的现代同体量玉器要便宜。
    ······
    接下来,就剩最后一件压轴拍品了。
    其实压轴一般指的是倒数第二件,倒数第一件叫大轴。这个说法来源于戏曲舞台,唱大轴的时候,相当于“难忘今宵”了。不过,就这个拍卖活动而言,是把最后一件作为压轴的。
    微胖主持人在拍品上桌之前,还进行了一番铺垫,讲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
    一部分自是烘托这件拍品的价值。
    这是一件瓷器。
    当他说出瓷器的时候,吴夺就猜测可能是珐琅彩;因为从上拍的瓷器来看,就是以清代为主;而既然是压轴,清代瓷器中的典型高货,就是珐琅彩。
    果然是珐琅彩!
    微胖主持人说出珐琅彩却没说出具体器物,看来在上桌之前还要保留点儿神秘感,他转而开始浓墨重彩地介绍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清三代宫廷御用之器,其价值自然没得说。只是这些参拍者们,对于珐琅彩根本就不需要如此介绍。
    所以,虽然微胖主持人的讲述技巧很高,但普遍都有点儿不耐烦,只不过都不好意思表现出来就是了。
    而另一部分,大家就有兴趣了。
    那就是,若中拍并超过保留价,庄家将会赠送一幅画。
    这场拍卖一共十件拍品,并无书画类的东西,同时以瓷器为主。
    书画和瓷器,都是古玩中的大类,高价乃至天价的东西也多。不过,书画相比瓷器,在鉴定上需要的东西更深更复杂。
    许是怕这种临场拍卖大家短时间内拿不定主意,所以才没设书画拍品。因为一般的大拍书画场,预展和相关介绍都是很充分的。
    或者,也有可能庄家对书画鉴定不怎么在行,也没辅助的高手。
    要赠送的画在拍品上桌之前先挂到了墙上,让参拍者们先行观瞻。
    这是一幅扇面,兰石图。不过没有装到扇骨上,而是装裱成了一个小横轴。
    看装裱很新,应该就是这两年重新装裱的,裱材和裱工都还不错,属于现代装裱中的高档次了。
    扇面上画的兰草是纯水墨,无设色,一块山石,一蓬兰草。
    有题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好友去不留。
    题诗右侧有落款:板桥郑夑。
    落款一侧钤印两方,一方“郑夑之印”,一方“板桥”。
    同时,在扇面右下的留白处,还有一方收藏钤印,朱文“悟道藏珍”。这是常见的一个词,吴夺没听说过哪位名人用过这方钤印,料是普通的收藏者所盖。
    看起来,这是郑板桥的作品。
    实际上,上面的兰花诗,也是郑板桥所作。
    吴夺在看的间隙听了听,确实是郑板桥的真迹;作于1751年,彼时郑板桥年近六十,任潍县县令。
    同时,吴夺还听到,这幅扇面原来真是在扇子上的,是在八十年代被拆下装裱。现在的装裱,显然不是八十年代的旧裱,当是再度重新装裱。
    吴夺也没听到具体曾过手的人都有谁,包括“悟道藏珍”的主人。
    郑板桥的画,最出名的自然是竹子,不过,这幅兰石图扇面,也是小精品一件。
    粗略估价,几十万应该是有的。
    也就是说,最后一件压轴拍品的赠品,就价值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