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郑芝龙的抉择
……
以福建水师现在的实力,加上朝廷的全力支持,或许可以轻松收复台湾,但朱慈烺却担心,一旦收复台湾,有了台湾的滋养,郑芝龙这条怪兽,会越养越大。
郑芝龙1604年生人,今年刚四十八岁,身体健朗,看样子再活几十年也是没有问题的。想要熬死他,扶郑森上位,慢慢整顿福建水师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须有所干预。
随着松锦战事的胜利,收复辽东的毫无悬念,朱慈烺开始将郑芝龙和福建水师的问题,摆上了案头。
继陆军讲武堂之后,成立水军大学堂,系统的传授海军知识,教授海战,培养大明海军军官,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因此,朱慈烺决定,今年年底之前成立水军大学堂,并任命郑芝龙为首任祭酒(校长),擢一品,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京师赏赐宅邸。
武将为祭酒,这可是大明从未有过的殊荣啊。
而福建水师提督的继任,则由郑芝龙之子,现旅顺水师提督郑森担任,也就是说,表面上福建水师依然还是在郑家的手中,郑芝龙担任祭酒,为朝廷一品,享受荣华,名利双收,儿子继续执掌福建水师,对郑芝龙本人来说,也算是一个相当良好的退休结局了。
为了给足郑芝龙的面子,朱慈烺没有直接下圣旨,而是令内阁行文,先征询郑芝龙本人的意见。
今日郑芝龙的回文来到。
郑芝龙拒绝了。
他说自己身体不好,才能不足,难当大任,婉言推辞了水师大学堂祭酒的任命。
“陛下,郑芝龙其心叵测,郑森又为旅顺水师提督,他父子二人,掌握了我大明一半以上的水师,一旦有变,在海上兴风作浪,朝廷将难以防备……”蒋德璟忧心忡忡。
不同于朱慈烺对郑森的信任,蒋德璟对郑森一直都是有怀疑的,他觉得,一个海盗的父亲,教不出忠义的儿子,如果说,陛下任命郑芝龙掌管福建水师,是不得不的选择,那么任命郑森为旅顺水师提督,付以重任,就值得商榷了。
朱慈烺知道蒋德璟的顾虑,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郑森的信任,不唯穿过历史的烟云,他清楚知道郑森的忠义,也知道郑森临死之前,双手抓脸,抓的斑斑血迹,口中呼喊:“我无脸见先帝于地下啊~~”
这种临死前的悲恸,绝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在郑森的内心里,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虽然因为个人能力,脾性,以及目光战略的原因,郑森犯了很多的错误,导致北伐大业功亏一篑,但他内心的赤诚,却始终未变。
这一世,朱慈烺一直密令锦衣卫监控郑森,尤其是郑森成为旅顺水师提督之后,锦衣卫对他的监控,就更是严密了,而从各项回报看,郑森虽然是一个易怒的脾气,一旦发火,天王老子都不认,身边人都吓的瑟瑟发抖,但就他对朝廷的忠义,以及接受朝廷命官的坦荡,处事的从容,却胜过其父不知道多少倍了。
因此,用郑森为福建水师提督,不但能稳住郑家,而且可以逐步改造福建水师,令福建水师真正变成国家的水师。
这个任务,只能交给郑森。
“郑芝龙还心存侥幸,看来,需要给他加大一些压力……”朱慈烺略微沉思,随即作出决定。
“令钱谦益写信劝说。”
“两广总督马士英戒备。”
“令张家玉、张名振率领一万南京精武营,以演习的名义,进入仙霞关,接替福建本地兵马。”
“天津水师前往广东。”
“最后,朕亲笔给郑森写一封信……”
……
泉州。
郑府。
郑芝龙慢慢放下了手中的书信,长长叹息一声,脸色很是苍白。
“大哥,怎样?”郑鸿逵问。
郑芝龙将书信递给他:“你自己看吧。”
郑鸿逵接过看完,脸色微微放松:“钱阁老的话倒也是中肯,不枉我们每年送他那么多的银子。”
郑芝龙却依然皱着眉头,叹息道:“左都督,一品,京师府邸,还破了先例,令我这个武将担任祭酒,听起来是不错,但谁知道陛下是不是调虎离山,想要对我郑家动手呢。”
“不错!”
除了郑芝龙和郑鸿逵之外,厅中还有一人,正是原先在旅顺水师担任副将,但却被郑森赶回的郑芝豹,郑芝豹对朝廷一向不信任,只以郑家利益为先,他说道:“什么祭酒,左都督,一去到京师,立刻就会失去自由,任由朝廷拿捏,哪有留在泉州自在?”
郑鸿逵想的稍微远一些,他抓抓胡须:“内阁的行文,咱们还能含糊其辞,躲躲闪闪,但如果是陛下的圣旨呢?如果陛下发出圣旨,要大哥前往京师赴任,那可怎么办?”
“能怎么办?装病!”
郑芝豹说道:“圣旨再是利害,也不能用病夫啊?”
郑鸿逵摇头:“怕是难,现在的陛下可不是先帝,现在的朝臣也不是过去的朝臣,上上下下,都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左梦庚那会执掌十万兵马,拥兵自重,说灭就让朝廷灭了,可是一点含糊都没有……”
郑芝龙默然,眼中微微闪过恐惧。
----其实就内心来说,郑芝龙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但让他放下手中的权力,他也是不愿意,毕竟他白手起家,深知有兵有船才有实力,也才有钱财和地位……
“再者,大哥虽然去了京师,但朝廷命福松为福建水师提督,这水师船舰,还是咱郑家的产业。”郑鸿逵道。
郑芝豹却摇头:“福松对朝廷太信任了,早晚会吃大亏!旅顺水师就是明证,副将翁之琪,一干参将,几乎全部都是朝廷的人,咱郑家的人本来就不多,还被福松逼着,必须向朝廷效忠,如果是逢场作戏,骗骗朝廷也就罢了,但福松那是真做啊,一点假都没有……”
听到此,郑芝龙不禁摇了一下头,因为郑芝豹所说,正是他所担心的,福建水师是他一手创建,如果福松继为福建水师提督之后,继续在旅顺水师的那一套,但福建水师迟早要改姓,到时,他郑家就什么都没有了……
“家主。”
这时,脚步声响,郑芝龙的亲信幕僚忽然奔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封急件,惊慌道:“不好了,刚收到的急报,两省大演习,南京京营一万兵马,已经进驻了仙霞关!”
“啊?”
郑芝龙三兄弟都是吃惊。
仙霞关是福建的门户,南京京营占据了仙霞关,等于随时都可以进入福建,而在这之前,虽然郑芝龙已经卸下了福建总兵的职务,不再掌管步军,但因为多年的盘踞,郑芝龙在福建步军依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可以不动声色的指挥不少兵马,加上水师本身的兵马,因此,现任的福建巡抚和福建总兵是很难动他的。
但南京精武营就不同了,不说精武营的名号,只说张名振参加了大宁之战,击溃建虏和喀尔喀骑兵,就足以让南京京营威名大振,一万精兵,装备精良,绝不是福建水师和郑家兵马能够抗衡的。
“还有,两广总督马士英到了梅州,说是要亲自指挥此次演习。”
“还听说,天津水师正在南下……”
郑府管家一连报了三个坏消息。
郑芝龙脸色发白,其实他一直都知道,两广总督马士英敛兵边境,乃是在提防他,但他一直都心有侥幸,觉得朝廷不敢逼他,但想不到南京京营忽然进驻仙霞关,加上马士英的两广兵,感觉朝廷磨刀霍霍,好像已经是要动他了。
郑鸿逵和郑芝豹两人也都是惊慌,他们知道,这是朝廷对他们的警告,如果不听,朝廷就要硬来了。
到那时,他郑家除了逃亡海上,再没有其他路可以走。
但这些年来,他们郑家兄弟早已经习惯了路上的安逸生活,再到海上漂泊,怕没有人能再受了那个苦,更舍不得眼前的荣华……
郑家三兄弟都是呆若木鸡。
“家主,少家主回来了!”
郑府管家这时急匆匆的奔了进来,一脸喜色的禀报。
郑芝龙却丝毫不见喜色,他能意识到,儿子忽然的归来,一定是和朝廷的任命有关。
面对朝廷诏令,儿子一定是坚决支持,并且跪请他也遵从,以报答陛下的恩遇。
反抗朝廷,郑芝龙是如论如何也不敢想的。不说别人,儿子就会第一个反对。
郑芝龙长长叹息,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已经是没有其他选择了……
……
隆武七年八月,大明水师大学堂在天津成立,原福建水师提督郑芝龙擢左都督,为祭酒,隆武帝亲自设宴款待,并赐府邸,郑森转任福建水师提督,继承其父郑芝龙的一切权力,而旅顺水师提督则由副将翁之琪升任。
为表彰郑森的功绩和忠心,朱慈烺令秦方千里送马,并有其他重赏赐予郑森。
“台湾乃中华之地,但却被夷人占据已久,朝廷已经和东印度公司谈判,如果他们愿意主动退出,那自然是好,如果不愿意,你福建水师就要主动出击,收复台湾!”
“任务重大,成功之后必光耀千秋,郑卿努力。”
与秦方一同到泉州的,还有隆武帝的密旨。
“臣领旨!”
郑森领命。
……
郑芝龙的隐患被消除的同时,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在河南的试行,却并不顺利,河南士绅纷纷反对,对堵胤锡的弹劾,雪片般的飞向京师。
皇极殿。
又一次大朝。
隆武帝坚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一体纳粮,一体当差,非是施行不可!”
“为了反对新政,几十个河南生员聚集在河南学政衙门之前,举着孔夫子的牌位,抗议、辱骂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
“还要挟说,今秋要罢考!”
“这些人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了!”
“罢考正好,因为这样的人,即便是当了官,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没有家国,贪赃枉法之徒!”
“传旨,为首的那几个闹事者,一律革除功名,附和者,三年之内,不得考试!”
“另外,一些官员,有河南的,也有朝中,他们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却是在阻挠堵胤锡的新政,朕今日在这里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朕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不要以为法不责众,朕当初抚军京营之时,也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最后呢,全部人头落地!”
“如果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那朕就是暴君加昏君!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黎民百姓的生计,这个暴君和昏君,朕就算担了也无妨!”
……
隆武帝的圣旨一出,河南当地极少数试图聚集顽抗的士绅,立刻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悄无声息了---田地虽然重要,但性命和前途岂非是更重要?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在河南顺利试行。
……
赫图那拉。
绝望的气息,再一次蔓延开来。
四百里的距离,五百里的路程,艰难跋涉,多尔衮好不容易护卫着顺治和太后,带着一班满汉文臣,来到了赫图那拉,并且成功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兵马汇合,随后召开会议,决定利用赫图那拉周边复杂的地形和遥远的道路,和明人决战到底。
赫图那拉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也是建虏发达的起点,无论如何,这里也是不能丢了。
而就在两年前,也就是乌克尔河失败之后,多尔衮就秘密派人整修了赫图那拉的城墙,以及周边的防务,并预藏了一部分的粮食,当时,多尔衮并非是已经意识到了败亡,而是以防万一,而两年前的先见之明挽救了疲惫的建虏众人,他们退到赫图那拉之后,不必辛苦的整修城墙,立刻就可以投入防守。
多尔衮又令人多方打猎,积攒粮草,以备冬季。
但仅仅一个月后,明军就出现了。
明军出现的如此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只是几千人的前锋,由吴三桂和马科分别带领,但透露的信息却是重大,那就是明国朝廷和孙传庭穷追不舍,丝毫也不想给建虏喘息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也说明,虽然多尔衮坚壁清野,破坏焚烧了众多,但明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依靠强大的后勤运输,其整体进军的速度,虽然被拖慢了一些,但却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以福建水师现在的实力,加上朝廷的全力支持,或许可以轻松收复台湾,但朱慈烺却担心,一旦收复台湾,有了台湾的滋养,郑芝龙这条怪兽,会越养越大。
郑芝龙1604年生人,今年刚四十八岁,身体健朗,看样子再活几十年也是没有问题的。想要熬死他,扶郑森上位,慢慢整顿福建水师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须有所干预。
随着松锦战事的胜利,收复辽东的毫无悬念,朱慈烺开始将郑芝龙和福建水师的问题,摆上了案头。
继陆军讲武堂之后,成立水军大学堂,系统的传授海军知识,教授海战,培养大明海军军官,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因此,朱慈烺决定,今年年底之前成立水军大学堂,并任命郑芝龙为首任祭酒(校长),擢一品,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京师赏赐宅邸。
武将为祭酒,这可是大明从未有过的殊荣啊。
而福建水师提督的继任,则由郑芝龙之子,现旅顺水师提督郑森担任,也就是说,表面上福建水师依然还是在郑家的手中,郑芝龙担任祭酒,为朝廷一品,享受荣华,名利双收,儿子继续执掌福建水师,对郑芝龙本人来说,也算是一个相当良好的退休结局了。
为了给足郑芝龙的面子,朱慈烺没有直接下圣旨,而是令内阁行文,先征询郑芝龙本人的意见。
今日郑芝龙的回文来到。
郑芝龙拒绝了。
他说自己身体不好,才能不足,难当大任,婉言推辞了水师大学堂祭酒的任命。
“陛下,郑芝龙其心叵测,郑森又为旅顺水师提督,他父子二人,掌握了我大明一半以上的水师,一旦有变,在海上兴风作浪,朝廷将难以防备……”蒋德璟忧心忡忡。
不同于朱慈烺对郑森的信任,蒋德璟对郑森一直都是有怀疑的,他觉得,一个海盗的父亲,教不出忠义的儿子,如果说,陛下任命郑芝龙掌管福建水师,是不得不的选择,那么任命郑森为旅顺水师提督,付以重任,就值得商榷了。
朱慈烺知道蒋德璟的顾虑,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郑森的信任,不唯穿过历史的烟云,他清楚知道郑森的忠义,也知道郑森临死之前,双手抓脸,抓的斑斑血迹,口中呼喊:“我无脸见先帝于地下啊~~”
这种临死前的悲恸,绝不是可以伪装出来的,在郑森的内心里,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虽然因为个人能力,脾性,以及目光战略的原因,郑森犯了很多的错误,导致北伐大业功亏一篑,但他内心的赤诚,却始终未变。
这一世,朱慈烺一直密令锦衣卫监控郑森,尤其是郑森成为旅顺水师提督之后,锦衣卫对他的监控,就更是严密了,而从各项回报看,郑森虽然是一个易怒的脾气,一旦发火,天王老子都不认,身边人都吓的瑟瑟发抖,但就他对朝廷的忠义,以及接受朝廷命官的坦荡,处事的从容,却胜过其父不知道多少倍了。
因此,用郑森为福建水师提督,不但能稳住郑家,而且可以逐步改造福建水师,令福建水师真正变成国家的水师。
这个任务,只能交给郑森。
“郑芝龙还心存侥幸,看来,需要给他加大一些压力……”朱慈烺略微沉思,随即作出决定。
“令钱谦益写信劝说。”
“两广总督马士英戒备。”
“令张家玉、张名振率领一万南京精武营,以演习的名义,进入仙霞关,接替福建本地兵马。”
“天津水师前往广东。”
“最后,朕亲笔给郑森写一封信……”
……
泉州。
郑府。
郑芝龙慢慢放下了手中的书信,长长叹息一声,脸色很是苍白。
“大哥,怎样?”郑鸿逵问。
郑芝龙将书信递给他:“你自己看吧。”
郑鸿逵接过看完,脸色微微放松:“钱阁老的话倒也是中肯,不枉我们每年送他那么多的银子。”
郑芝龙却依然皱着眉头,叹息道:“左都督,一品,京师府邸,还破了先例,令我这个武将担任祭酒,听起来是不错,但谁知道陛下是不是调虎离山,想要对我郑家动手呢。”
“不错!”
除了郑芝龙和郑鸿逵之外,厅中还有一人,正是原先在旅顺水师担任副将,但却被郑森赶回的郑芝豹,郑芝豹对朝廷一向不信任,只以郑家利益为先,他说道:“什么祭酒,左都督,一去到京师,立刻就会失去自由,任由朝廷拿捏,哪有留在泉州自在?”
郑鸿逵想的稍微远一些,他抓抓胡须:“内阁的行文,咱们还能含糊其辞,躲躲闪闪,但如果是陛下的圣旨呢?如果陛下发出圣旨,要大哥前往京师赴任,那可怎么办?”
“能怎么办?装病!”
郑芝豹说道:“圣旨再是利害,也不能用病夫啊?”
郑鸿逵摇头:“怕是难,现在的陛下可不是先帝,现在的朝臣也不是过去的朝臣,上上下下,都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左梦庚那会执掌十万兵马,拥兵自重,说灭就让朝廷灭了,可是一点含糊都没有……”
郑芝龙默然,眼中微微闪过恐惧。
----其实就内心来说,郑芝龙并没有多大的野心,但让他放下手中的权力,他也是不愿意,毕竟他白手起家,深知有兵有船才有实力,也才有钱财和地位……
“再者,大哥虽然去了京师,但朝廷命福松为福建水师提督,这水师船舰,还是咱郑家的产业。”郑鸿逵道。
郑芝豹却摇头:“福松对朝廷太信任了,早晚会吃大亏!旅顺水师就是明证,副将翁之琪,一干参将,几乎全部都是朝廷的人,咱郑家的人本来就不多,还被福松逼着,必须向朝廷效忠,如果是逢场作戏,骗骗朝廷也就罢了,但福松那是真做啊,一点假都没有……”
听到此,郑芝龙不禁摇了一下头,因为郑芝豹所说,正是他所担心的,福建水师是他一手创建,如果福松继为福建水师提督之后,继续在旅顺水师的那一套,但福建水师迟早要改姓,到时,他郑家就什么都没有了……
“家主。”
这时,脚步声响,郑芝龙的亲信幕僚忽然奔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封急件,惊慌道:“不好了,刚收到的急报,两省大演习,南京京营一万兵马,已经进驻了仙霞关!”
“啊?”
郑芝龙三兄弟都是吃惊。
仙霞关是福建的门户,南京京营占据了仙霞关,等于随时都可以进入福建,而在这之前,虽然郑芝龙已经卸下了福建总兵的职务,不再掌管步军,但因为多年的盘踞,郑芝龙在福建步军依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可以不动声色的指挥不少兵马,加上水师本身的兵马,因此,现任的福建巡抚和福建总兵是很难动他的。
但南京精武营就不同了,不说精武营的名号,只说张名振参加了大宁之战,击溃建虏和喀尔喀骑兵,就足以让南京京营威名大振,一万精兵,装备精良,绝不是福建水师和郑家兵马能够抗衡的。
“还有,两广总督马士英到了梅州,说是要亲自指挥此次演习。”
“还听说,天津水师正在南下……”
郑府管家一连报了三个坏消息。
郑芝龙脸色发白,其实他一直都知道,两广总督马士英敛兵边境,乃是在提防他,但他一直都心有侥幸,觉得朝廷不敢逼他,但想不到南京京营忽然进驻仙霞关,加上马士英的两广兵,感觉朝廷磨刀霍霍,好像已经是要动他了。
郑鸿逵和郑芝豹两人也都是惊慌,他们知道,这是朝廷对他们的警告,如果不听,朝廷就要硬来了。
到那时,他郑家除了逃亡海上,再没有其他路可以走。
但这些年来,他们郑家兄弟早已经习惯了路上的安逸生活,再到海上漂泊,怕没有人能再受了那个苦,更舍不得眼前的荣华……
郑家三兄弟都是呆若木鸡。
“家主,少家主回来了!”
郑府管家这时急匆匆的奔了进来,一脸喜色的禀报。
郑芝龙却丝毫不见喜色,他能意识到,儿子忽然的归来,一定是和朝廷的任命有关。
面对朝廷诏令,儿子一定是坚决支持,并且跪请他也遵从,以报答陛下的恩遇。
反抗朝廷,郑芝龙是如论如何也不敢想的。不说别人,儿子就会第一个反对。
郑芝龙长长叹息,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已经是没有其他选择了……
……
隆武七年八月,大明水师大学堂在天津成立,原福建水师提督郑芝龙擢左都督,为祭酒,隆武帝亲自设宴款待,并赐府邸,郑森转任福建水师提督,继承其父郑芝龙的一切权力,而旅顺水师提督则由副将翁之琪升任。
为表彰郑森的功绩和忠心,朱慈烺令秦方千里送马,并有其他重赏赐予郑森。
“台湾乃中华之地,但却被夷人占据已久,朝廷已经和东印度公司谈判,如果他们愿意主动退出,那自然是好,如果不愿意,你福建水师就要主动出击,收复台湾!”
“任务重大,成功之后必光耀千秋,郑卿努力。”
与秦方一同到泉州的,还有隆武帝的密旨。
“臣领旨!”
郑森领命。
……
郑芝龙的隐患被消除的同时,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在河南的试行,却并不顺利,河南士绅纷纷反对,对堵胤锡的弹劾,雪片般的飞向京师。
皇极殿。
又一次大朝。
隆武帝坚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一体纳粮,一体当差,非是施行不可!”
“为了反对新政,几十个河南生员聚集在河南学政衙门之前,举着孔夫子的牌位,抗议、辱骂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
“还要挟说,今秋要罢考!”
“这些人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了!”
“罢考正好,因为这样的人,即便是当了官,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没有家国,贪赃枉法之徒!”
“传旨,为首的那几个闹事者,一律革除功名,附和者,三年之内,不得考试!”
“另外,一些官员,有河南的,也有朝中,他们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却是在阻挠堵胤锡的新政,朕今日在这里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朕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不要以为法不责众,朕当初抚军京营之时,也有人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最后呢,全部人头落地!”
“如果堵胤锡是酷吏,是佞臣,那朕就是暴君加昏君!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黎民百姓的生计,这个暴君和昏君,朕就算担了也无妨!”
……
隆武帝的圣旨一出,河南当地极少数试图聚集顽抗的士绅,立刻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悄无声息了---田地虽然重要,但性命和前途岂非是更重要?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在河南顺利试行。
……
赫图那拉。
绝望的气息,再一次蔓延开来。
四百里的距离,五百里的路程,艰难跋涉,多尔衮好不容易护卫着顺治和太后,带着一班满汉文臣,来到了赫图那拉,并且成功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兵马汇合,随后召开会议,决定利用赫图那拉周边复杂的地形和遥远的道路,和明人决战到底。
赫图那拉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也是建虏发达的起点,无论如何,这里也是不能丢了。
而就在两年前,也就是乌克尔河失败之后,多尔衮就秘密派人整修了赫图那拉的城墙,以及周边的防务,并预藏了一部分的粮食,当时,多尔衮并非是已经意识到了败亡,而是以防万一,而两年前的先见之明挽救了疲惫的建虏众人,他们退到赫图那拉之后,不必辛苦的整修城墙,立刻就可以投入防守。
多尔衮又令人多方打猎,积攒粮草,以备冬季。
但仅仅一个月后,明军就出现了。
明军出现的如此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虽然只是几千人的前锋,由吴三桂和马科分别带领,但透露的信息却是重大,那就是明国朝廷和孙传庭穷追不舍,丝毫也不想给建虏喘息的机会和时间。
同时也说明,虽然多尔衮坚壁清野,破坏焚烧了众多,但明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依靠强大的后勤运输,其整体进军的速度,虽然被拖慢了一些,但却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