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小说 >神豪从大富翁游戏开始 > 神豪从大富翁游戏开始
错误举报

135.笛

    初步搞定了游戏工作室的事情后,靳霄的生活恢复了正规。
    每天上学下学,晚上偶尔会回自己家里,有时候在宿舍里,不知不觉间,又是一个月过去。
    天气已经渐渐变得有些凉了,街上很多人已经换上了长袖长裤,但对于靳霄这样的北方学子来说,鹏程十一月的气温,其实还是很宜人的。
    比如说靳霄吧,他就一点都不觉得冷。
    最近一段时间,他去长笛社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毕竟他是社团的一员,一直不去总不是一回事儿啊,为此他还专门买了两支笛子,一竹一木,竹笛是紫竹的,木笛是海黄的。
    当他在长笛社里拿出这两支笛子的时候,小小的社团还稍微轰动了一下,无它,主要是这两支笛子的价钱实在不便宜,每一支的价格都在三万以上,两支笛子都快七万块钱了,虽说在如今这个年代七万块钱实在不算什么,但只是初学者就买这么贵的,靳霄的豪气大家算是体验到了。
    至于说竹笛和木笛哪个好,其实这个真的不好说。
    根据竹子粗细长短的不同及表现性能的差异,竹笛主要分两类:“梆笛”和“曲笛”。梆笛管身短、管径细,发音高亢、明亮,适于演奏欢快、明朗、奔放的曲调。曲笛则管身长、管径粗,发育浑厚、甜润,适于演奏江南丝竹等风格的乐曲。
    木笛演奏时音调准确,音色优美,音质独特。另外,它还具有演奏和制作容易,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是这种便宜的吹起来很不好,要吹起来好的话,价格又很贵,这也是为什么靳霄直接花好几万买笛子的缘故。
    当然了,木笛还是相对比较少见的,大家更习惯的还是竹笛。
    竹笛在我国,也是有流派划分的。
    最常见,是按时间划分的,也就是“传统派”和“现代派”。
    在竹笛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划分为“传统派”“现代派”,这两种表现手法虽然风格不同,但是相互补充,为竹笛艺术的传承均做了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竹笛在发展中仍然因为现实因素的限制而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也就此类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历史的国度,在华夏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进化的今天,音乐艺术可谓是众多文化发展中璀璨的一朵浪花。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便有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现艺术的绝妙之处,尤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盛产竹子,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竹子可以取暖,可以制作生活用品。
    当我们的先人们发现竹子可以经过一些粗浅的加工制成发出声音的乐器的时候,竹子便真正走进了中华文明中艺术的历史舞台,并且通过这项艺术表现形式给更多的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趣味性,增添了人们在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枯燥生活中的一抹色彩。
    据相关史料记载,竹笛在我国的发展拥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历史悠久的一种乐器。在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进步,竹笛无论是在形式上与内容上,还是在演奏者的表现手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随着时代的进步增添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元素,这也使得竹笛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渐渐增强,给越来越多的竹笛爱好者不同的艺术感受,也给越来越多地发现美、展现美的竹笛追逐者更多的品味,这在现实生活中,调节人们烦闷的心情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从竹笛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夏自古代开始并对艺术的欣赏与追求拥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我们的先人在走向艺术这条道路上同样也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竹笛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若从在贾湖古文化遗址发现的20多支骨笛算起,她已经八千岁了;既使从西汉时期笛子由骨制开始转为竹制算起,她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竹笛艺术流派的形成,也就是近几十年的时间。
    华夏竹笛的两大主要流派:南派笛和北派笛。
    早在我国古代的宋元时期(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竹笛的形态和制作方法已趋于稳定,并且开始大量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元末明初发源于南方的昆曲和明末起源于北方的梆子腔,其伴奏的主要乐器都有竹笛。人们将用于昆曲伴奏中的竹笛称为“笛”或“曲笛”,对用于伴奏梆子戏的竹笛谓之“梆笛”。相比较而言,“曲笛”的笛身较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梆笛”的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
    “曲笛”和“梆笛”的划分成为以后我国竹笛的两大派别——“南派”和“北派”产生的实践基础。
    明、清时期,竹笛开始逐渐摆脱以伴奏、合奏为主要角色的地位,日渐进入主奏的领域。二十世纪,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1953年,著名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此,竹笛正式被确立为近代独奏乐器。而这正是竹笛流派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竹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其艺术流派开始逐步形成。“南派”和“北派”是最早形成的两大竹笛艺术流派。其后出现了融合南北两大流派特点的“中原派”和风格独特的“浙派”。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南派”陆春龄,“浙派”赵松庭与“中原派”孔建华为代表的四大流派,将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就以南派笛子的代表作之一——《江南春》为例。其中的笛子部分是由南派笛大师陆春龄先生吹奏的。从中不难发现,南派笛音色明亮、飘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派笛音色雄浑、高亢。
    《喜相逢》是北派笛子的代表作品之一,由已故北派笛子大师冯子存演奏。由于产生的地域及作为流派产生基础的说唱、戏曲、合奏等艺术形式的风格迥然不同,竹笛南北两派的艺术特色对比十分强烈。二者风格迥异,韵味独特。
    北派笛流行在广大北方地区。
    竹笛擅长演奏梆子戏曲音乐,二人台音乐及山歌小曲等。北派笛声高亢嘹亮、风趣热情,擅长模拟戏剧唱腔与自然声响。流行在江南水乡的南派笛,用以演奏南方戏曲音乐、江南丝竹、江南小调等。
    除流行的地区不同外,南派笛子和北派笛子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也大有不同。
    南派的演奏是以“曲笛”为载体,而曲笛的整体音域较低,这就使得乐曲较稳莺而含蓄,音色醇厚圆润、典雅、秀美;而北派的演奏是以“梆笛”为载体,整体音域较高,所演奏出的音乐也就较高亢、明亮。南派的演奏自由、飘逸,音调丰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乐曲情绪顿挫有致,抒情委婉,赋予歌唱性。而北派的演奏则雄浑、苍劲,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烈奔放,赋予戏剧性。整体比较来看,南派乐曲的演奏力度偏柔和,而北派乐曲的演奏粗犷有力。
    另外,由于南北两方乐曲风格的不同,南北两派笛子在演奏技术、技巧的运用上也迥然不同。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比较清新秀丽,笛曲即从中脱胎而出。南派笛子常使用的指法技巧有颤音、叠音、震音、打音。
    这些技巧的应用正体现了南派笛子的风格特点。而在气息的运用上,南派笛子也讲究柔韧而有弹性,好比是打太极拳。南派笛子大师陆春龄先生曾比喻为“气如箭击钢板,不燥不虚,讲究分寸”。同理,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比较豪放、直率,从中而生的笛曲也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北派笛子常使用的技巧有吐音、滑音和垛音。
    这些技巧将北派笛曲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运气上,北派讲究厚重沉穆,势如破竹。听说当年北派笛子大师冯子存先生收徒,先要求学生吹破笛膜再谈其他。冯先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他的学生强调气息爆发力的重要性。
    不难看出,竹笛艺术的南、北两派在风格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派各自形成并各自发展,互相并无太多的影响和交流。但南、北两派笛艺的产生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后期涌现的许多新兴笛艺流派都脱胎于这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奠定了华夏竹笛艺术的两大基本格调——华丽典雅和质朴奔放,后世以传统手法创作的笛曲之特色均侧重于其中的某一点或是将二者相融合。
    无论南派笛还是北派笛,它们都以其独特、优美的音色和韵味以及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喜悦,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华夏竹笛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呈现了很多形式,其中有很多表现手法对于今天的竹笛发展都有很多的启发,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由于速度快而形成的一些弊端,“欲速则不达”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今天仍然拥有合理的内涵,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做出一些调整,希望通过一些微观层面的调整能够对我国竹笛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首先,在人们思想意识层面,要加强竹笛爱好者对竹笛历史方面知识的普及,还要加强一些对竹笛有兴趣的年轻有为的青年爱好者对竹笛的理解,这样可以使得华夏竹笛的发展后继有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其次,加强竹笛与西洋乐器之间的交流,多举办一些国家研讨会,增进不同乐器之间的理解,使更多热爱音乐的人群能够在沟通中产生新的思想,能够让更多的音乐成分得到发展的空间,为华夏竹笛的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竹笛作为一门普通的乐器进行大力推广,使其走进更多教育系统的音乐课堂,在竹笛的教育中,从小孩抓起,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竹笛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将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竹笛经过古代与现代的发展进程,逐渐形成了两种派别,这两种派别的产生主要是与地理环境、生态气候以及人文状况相关联的,因此,竹笛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所变化。首先分成了南北两派,但随后,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很多混合的流派,这也是新时代新竹笛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竹笛的形成与竹笛的进一步发展都会拥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这些都是在加入长笛社之后,社内师姐教给靳霄的。
    因为鹏城地处南方,所以长笛社里教授的,基本上都是南派的技艺。
    其实在靳霄看来,分南派北派真的没太大意义,平白做了一个划分而已。
    只分艺术流派就可以了,何必要分南北呢?
    不过这和他关系倒也不大。
    他之所以在划分复杂的音乐社团中选择长笛社,只是因为他喜欢长笛的那种历史韵味。
    笛,在华夏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笛的文字理解与《乐记》中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似乎一致。《风俗通》有云:“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内涵,与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因此,在我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乐种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置。
    唐代李谟吹笛艺术传奇记载以及“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的诗句,均说明了笛演奏在宫廷或民间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在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笛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衍变到现代的相对完善与相对定形,其间已融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咫尺竹管,无数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华夏的笛艺术以极其鲜明而光彩的个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华夏笛它从古到今流动出的乐波,曾把千千万万百姓的耳朵,规范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社会审美习惯之内。它从原始时代就开始吹响,一直吹到了当代,它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华夏人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身。
    这就是靳霄所憧憬的笛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