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回家
在年底的时候,2013年1月初的时候,莫村的基本建设已经弄好,几乎是和陶园村的进度一致,莫村的经济也翻了上来。
县镇上的领导进行视察后,大为满意,特别是在参观了黄校长屋子里的照片后,看到了莫村变化的轨迹,又听说了黄校长的建校事迹,不仅现场表扬黄校长说他是莫村时代的记录者、教育的先锋,还说如果以后莫村小学办得好,教育局那边审查觉得不错,县上也不是不可以给莫村小学一些政策项目资助。黄校长激动地握住领导的手就不放开,还说一定会把新小学办的红红火火,更何况还有耿老师在。
领导又听黄校长把耿浩的教育历程和事迹说了一遍,领导们很是惊诧,觉得耿浩用的一些法子是县上的学校现在都不能做到的,比如说那个导学案式教学,他们基本上只有过听说,但还没见过。立马有夸耿浩是个大有为的青年,深入偏僻乡村支教已经不容易,现在还在教育实践上大步走,说他带来的教育经验很值得县里其他中小学学习。跟耿浩交流了一番后,领导看着黄校长和耿浩这对不是爷孙亲如爷孙的教师,说等着他们的学校好好地办起来。
事后,领导让张书记做一份莫村建设总结,方方面面都写明白。在年底的县镇大会上,又都把莫村作为模范村,进行表彰和表扬,让其他各村都向莫村学习,加快发展建设进度。
莫村的日子也算是蒸蒸日上,家家户户不光换了新房,还添置了不少的家具和电器,有摩托车的人家也多了起来。有的已经开始攒钱,准备过两年再换辆小摩托车。村口的集镇建立了起来,加上来年陶园村的旅游项目就开放了,村里的年轻人发现商机,也不准备外出打工了,开始匆忙贷款,买了集镇的一间门店,准备来年做生意。
钟灵也买了间,就在学校附近,准备开个小饭馆儿赚钱。村里人听了,都说这个生意好。钟灵的厨艺那么好,到时候外面的人来旅游了,没准儿因为吃了钟灵的饭,就还想再来第二次,这不就拉动了他们这几个村儿的经济?黄姐听了,也立马折腾开一家饭馆儿。
集镇用起来很快,在年底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商店就开了张,赶了个年关,周围的几个村儿的人都不用再来回往镇上或者县上跑,直接在他们的村集市上买过年要用的年货。赶着这做生意的场子,黄校长在拍照之余,也在集镇上摆起了摊子,开始现场写春联卖春联。黄校长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平时过年都会有人去求春联,今年黄校长直接就摆了摊子,也能挣上一些钱。
莫村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时候,耿浩却坐上了火车回了家,今年没留在莫村过年。
耿浩几年没回家,大伯和伯母实在是想他,就一遍遍催他,说今年怎么着也要回去。耿浩正好也想家了,就买了火车票,把黄校长托付给钟灵,回家去了。
耿浩四年没有回自己的家里,等回到村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家乡也大有变化,几乎是从里到外,都翻新了一遍。
耿浩坐着堂哥的车回村子里的时候,一路上看着两旁崭新崭新的形制一致的小高楼,竟然觉得有些陌生。所有的房子保持一致,虽然看着没有以前的土房子有感觉了,显得规规矩矩又呆板,而且房子的形式简单也不是很好看,但这样一路走进去,看着也挺舒服,你能很明显的发现村子是真正的在发展了。
大公路是又重新修整过的,两旁种着一排排的树,都细的很,一看就知道是这两年新移栽的,看来现在乡村建设也比较注重绿化。
堂哥一边开着车,一边说着这两年村子的变化,家里的变化。不过大多数的内容耿浩都听过,因为他每个周都会向家里打电话,大伯和伯母都会兴奋的向他介绍着每个星期发生的新鲜事儿。大到村子在哪儿开始建桥,小到谁家的谁娶了媳妇儿。
堂哥又问起耿浩,问他在那边的支教怎么样?因为堂哥这两年挣了一点钱,就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已经跟家里分开。再加上天天忙,也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有时间跟爸妈打一通电话。就更没有时间问耿浩的情况。
耿浩跟堂哥说起了自己在莫村经历的事情,堂哥边听边说辛苦。不过堂哥更感兴趣的是关于钟秀的事情,一直在问钟秀这个姑娘怎么样,然后从钟秀问到了钟秀的亲友旁支,不可谓是不详细。
堂哥在问清楚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就开始逼问耿浩什么时候把更钟秀带到家里来,让家里人都见见。耿浩说今年他回来的时候,钟秀就想跟他一起回来的,但莫村村委里的人少,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们几个村干部跑来跑去,而且今年村子刚发展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钟秀就没有时间过来。
前面几个问题刚糊弄过去,堂哥又直接问耿浩,有没有想法娶人家。耿浩听到这儿,一时也不好意思说。说他毕业就去了乡村支教,现在身上根本没有多少钱,连房子都买不起,他都不敢考虑这件事情。
堂哥眉头一皱,一挥手说,你把你的人都奉献给他们村儿了,那姑娘肯定也能理解。再说了,在莫村没有房子,家里有呀。虽然耿浩的爸妈去世的早,房子都还是老房子,但是重新建起来也比较快。堂哥就跟耿浩说,让耿浩不要担心,他可以帮忙负责这件事情,保准在他娶媳妇儿之前,帮忙把房子给盖起来。
耿浩又含含糊糊的,没有回答。堂哥发现他的不对劲,忽然间猜出耿浩的意思,就问耿浩,他不会是想要留在莫村,不回来吧?耿浩也不好明说,就委婉地说他现在马上就要接手那边的学校了,大概以后都是很难回来了,可能是要留在那边定居了。
堂哥一听,好不容易舒展开的眉头,顿时又皱了起来,一本正经地告诉耿浩。如果这样的话,那他是不是就要当上门女婿?这就跟倒插门差不多,说这样以后可能是要受他们村子里的人欺负的。
耿浩就赶紧解释,他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可能会留在莫村,在那边买个房子,然后再想着和钟秀结婚的事儿。
堂哥当即哼了一声,说这还不都一样,然后开启了教育耿浩的话匣子。从脑子里收罗出了十来个案例向耿浩说着倒插门的坏处,说着那些男的在女方家里,过得多么多么惨,而且还没有主权呀,等等。
耿浩坐在副驾驶上,也无法逃避开堂哥的教育,只能含糊的应和着,然后向堂哥解释,现在已经是新世纪了,新时代了,情况跟以前都不一样,没他说的那么严重。堂哥立马就说,怎么没有,然后非要给耿浩举一个本村的例子,然后说这个是最近两年才能出的事情,比较近了吧。耿浩一时无言以对。
堂哥看耿浩没有话说,当时就趁热打铁继续睡说。说莫村比他们村还要穷,像这种偏僻乡村思想最是落伍,虽然他们村子最近两年给发展起来了,但是谁都知道思想改变那是那么容易的?老旧思想肯定还是根深蒂固的。还说耿浩不要去大城市里读了几年书,就以为现在所有的地方都是文明开放平等的。
耿浩靠着车玻璃,一脸认真的听着堂哥的教诲。但实则听进去多少,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耿浩也知道,堂哥说的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起码一条,总不能男方在经济上都要靠女方,这样也太说不过去了。
其实,钟秀家里的婚姻观很开明,认为只要是两个人结婚在一起,谁花谁的钱,住的房子是谁的,这都无所谓。只要结婚后,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当初钟灵和黄林结婚的时候,黄林没有房子也没有多少钱,所以就直接入赘了钟家。这么多年他们夫妻两个人相互扶持,也没有因为黄林入赘这件事发生过什么冲突,甚至越老越甜蜜。
但再一想,钟家的房子已经有了黄林这个入赘女婿。如果他再入赘的话,也不是很妥当。虽然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件事,他现在只想着,能靠种树存下点积蓄,这样就算谈婚论嫁也有底气一些。
耿浩回到家以后,因为房子闲置多年,早就住不了人了,就先住到了大伯家里。左右邻居看见了,纷纷热络地问耿浩这几年的情况。
邻居们看到耿浩穿的普通,还是在偏僻乡村支教,根本没有挣到什么钱,虽然对耿浩没有什么讽刺鄙夷之情,却也是一片唏嘘。背地里都说,看来考上名牌大学也没有什么用,最后还是混成了一个穷小子,还说既然想教书,与其在乡村支教,还不如回来在自己的县城里教书,带个高中,一年的工资也高着呢。
这种情况,耿浩回来之后屡见不鲜。村子里都是熟人,走到哪儿都会有人问近况,几乎所有人都是在了解完之后开始这样的唏嘘,有时候背地里有时候当着面,耿浩都已经习惯了。
县镇上的领导进行视察后,大为满意,特别是在参观了黄校长屋子里的照片后,看到了莫村变化的轨迹,又听说了黄校长的建校事迹,不仅现场表扬黄校长说他是莫村时代的记录者、教育的先锋,还说如果以后莫村小学办得好,教育局那边审查觉得不错,县上也不是不可以给莫村小学一些政策项目资助。黄校长激动地握住领导的手就不放开,还说一定会把新小学办的红红火火,更何况还有耿老师在。
领导又听黄校长把耿浩的教育历程和事迹说了一遍,领导们很是惊诧,觉得耿浩用的一些法子是县上的学校现在都不能做到的,比如说那个导学案式教学,他们基本上只有过听说,但还没见过。立马有夸耿浩是个大有为的青年,深入偏僻乡村支教已经不容易,现在还在教育实践上大步走,说他带来的教育经验很值得县里其他中小学学习。跟耿浩交流了一番后,领导看着黄校长和耿浩这对不是爷孙亲如爷孙的教师,说等着他们的学校好好地办起来。
事后,领导让张书记做一份莫村建设总结,方方面面都写明白。在年底的县镇大会上,又都把莫村作为模范村,进行表彰和表扬,让其他各村都向莫村学习,加快发展建设进度。
莫村的日子也算是蒸蒸日上,家家户户不光换了新房,还添置了不少的家具和电器,有摩托车的人家也多了起来。有的已经开始攒钱,准备过两年再换辆小摩托车。村口的集镇建立了起来,加上来年陶园村的旅游项目就开放了,村里的年轻人发现商机,也不准备外出打工了,开始匆忙贷款,买了集镇的一间门店,准备来年做生意。
钟灵也买了间,就在学校附近,准备开个小饭馆儿赚钱。村里人听了,都说这个生意好。钟灵的厨艺那么好,到时候外面的人来旅游了,没准儿因为吃了钟灵的饭,就还想再来第二次,这不就拉动了他们这几个村儿的经济?黄姐听了,也立马折腾开一家饭馆儿。
集镇用起来很快,在年底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商店就开了张,赶了个年关,周围的几个村儿的人都不用再来回往镇上或者县上跑,直接在他们的村集市上买过年要用的年货。赶着这做生意的场子,黄校长在拍照之余,也在集镇上摆起了摊子,开始现场写春联卖春联。黄校长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平时过年都会有人去求春联,今年黄校长直接就摆了摊子,也能挣上一些钱。
莫村欢欢喜喜准备过年的时候,耿浩却坐上了火车回了家,今年没留在莫村过年。
耿浩几年没回家,大伯和伯母实在是想他,就一遍遍催他,说今年怎么着也要回去。耿浩正好也想家了,就买了火车票,把黄校长托付给钟灵,回家去了。
耿浩四年没有回自己的家里,等回到村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家乡也大有变化,几乎是从里到外,都翻新了一遍。
耿浩坐着堂哥的车回村子里的时候,一路上看着两旁崭新崭新的形制一致的小高楼,竟然觉得有些陌生。所有的房子保持一致,虽然看着没有以前的土房子有感觉了,显得规规矩矩又呆板,而且房子的形式简单也不是很好看,但这样一路走进去,看着也挺舒服,你能很明显的发现村子是真正的在发展了。
大公路是又重新修整过的,两旁种着一排排的树,都细的很,一看就知道是这两年新移栽的,看来现在乡村建设也比较注重绿化。
堂哥一边开着车,一边说着这两年村子的变化,家里的变化。不过大多数的内容耿浩都听过,因为他每个周都会向家里打电话,大伯和伯母都会兴奋的向他介绍着每个星期发生的新鲜事儿。大到村子在哪儿开始建桥,小到谁家的谁娶了媳妇儿。
堂哥又问起耿浩,问他在那边的支教怎么样?因为堂哥这两年挣了一点钱,就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已经跟家里分开。再加上天天忙,也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有时间跟爸妈打一通电话。就更没有时间问耿浩的情况。
耿浩跟堂哥说起了自己在莫村经历的事情,堂哥边听边说辛苦。不过堂哥更感兴趣的是关于钟秀的事情,一直在问钟秀这个姑娘怎么样,然后从钟秀问到了钟秀的亲友旁支,不可谓是不详细。
堂哥在问清楚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就开始逼问耿浩什么时候把更钟秀带到家里来,让家里人都见见。耿浩说今年他回来的时候,钟秀就想跟他一起回来的,但莫村村委里的人少,所有的事情,都要他们几个村干部跑来跑去,而且今年村子刚发展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钟秀就没有时间过来。
前面几个问题刚糊弄过去,堂哥又直接问耿浩,有没有想法娶人家。耿浩听到这儿,一时也不好意思说。说他毕业就去了乡村支教,现在身上根本没有多少钱,连房子都买不起,他都不敢考虑这件事情。
堂哥眉头一皱,一挥手说,你把你的人都奉献给他们村儿了,那姑娘肯定也能理解。再说了,在莫村没有房子,家里有呀。虽然耿浩的爸妈去世的早,房子都还是老房子,但是重新建起来也比较快。堂哥就跟耿浩说,让耿浩不要担心,他可以帮忙负责这件事情,保准在他娶媳妇儿之前,帮忙把房子给盖起来。
耿浩又含含糊糊的,没有回答。堂哥发现他的不对劲,忽然间猜出耿浩的意思,就问耿浩,他不会是想要留在莫村,不回来吧?耿浩也不好明说,就委婉地说他现在马上就要接手那边的学校了,大概以后都是很难回来了,可能是要留在那边定居了。
堂哥一听,好不容易舒展开的眉头,顿时又皱了起来,一本正经地告诉耿浩。如果这样的话,那他是不是就要当上门女婿?这就跟倒插门差不多,说这样以后可能是要受他们村子里的人欺负的。
耿浩就赶紧解释,他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可能会留在莫村,在那边买个房子,然后再想着和钟秀结婚的事儿。
堂哥当即哼了一声,说这还不都一样,然后开启了教育耿浩的话匣子。从脑子里收罗出了十来个案例向耿浩说着倒插门的坏处,说着那些男的在女方家里,过得多么多么惨,而且还没有主权呀,等等。
耿浩坐在副驾驶上,也无法逃避开堂哥的教育,只能含糊的应和着,然后向堂哥解释,现在已经是新世纪了,新时代了,情况跟以前都不一样,没他说的那么严重。堂哥立马就说,怎么没有,然后非要给耿浩举一个本村的例子,然后说这个是最近两年才能出的事情,比较近了吧。耿浩一时无言以对。
堂哥看耿浩没有话说,当时就趁热打铁继续睡说。说莫村比他们村还要穷,像这种偏僻乡村思想最是落伍,虽然他们村子最近两年给发展起来了,但是谁都知道思想改变那是那么容易的?老旧思想肯定还是根深蒂固的。还说耿浩不要去大城市里读了几年书,就以为现在所有的地方都是文明开放平等的。
耿浩靠着车玻璃,一脸认真的听着堂哥的教诲。但实则听进去多少,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耿浩也知道,堂哥说的还是有几分道理的。起码一条,总不能男方在经济上都要靠女方,这样也太说不过去了。
其实,钟秀家里的婚姻观很开明,认为只要是两个人结婚在一起,谁花谁的钱,住的房子是谁的,这都无所谓。只要结婚后,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当初钟灵和黄林结婚的时候,黄林没有房子也没有多少钱,所以就直接入赘了钟家。这么多年他们夫妻两个人相互扶持,也没有因为黄林入赘这件事发生过什么冲突,甚至越老越甜蜜。
但再一想,钟家的房子已经有了黄林这个入赘女婿。如果他再入赘的话,也不是很妥当。虽然他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件事,他现在只想着,能靠种树存下点积蓄,这样就算谈婚论嫁也有底气一些。
耿浩回到家以后,因为房子闲置多年,早就住不了人了,就先住到了大伯家里。左右邻居看见了,纷纷热络地问耿浩这几年的情况。
邻居们看到耿浩穿的普通,还是在偏僻乡村支教,根本没有挣到什么钱,虽然对耿浩没有什么讽刺鄙夷之情,却也是一片唏嘘。背地里都说,看来考上名牌大学也没有什么用,最后还是混成了一个穷小子,还说既然想教书,与其在乡村支教,还不如回来在自己的县城里教书,带个高中,一年的工资也高着呢。
这种情况,耿浩回来之后屡见不鲜。村子里都是熟人,走到哪儿都会有人问近况,几乎所有人都是在了解完之后开始这样的唏嘘,有时候背地里有时候当着面,耿浩都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