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斜线战术(下)
孙元化,明末的火炮专家,一代儒将。
他是天启年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之法,后由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攻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孙元化奉命派兵赴援,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但孔有德兵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受毛文龙旧部李应元的煽动,在吴桥发动叛乱,史称“吴桥兵变”。
兵变后,孙元化力主招抚,但朝廷的招抚诏书却被小人藏匿,于是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便再次发生了叛乱,崇祯五年,擅长火炮技术的孙元化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他的两个幼女,也流落江湖,最终被鲍勇所救。
不过,正因为是孙元化的女儿,所以小昭从小就对兵事、尤其是火器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那时候年龄太小,因此所知不多罢了。
“斜线阵,就是梯形阵,虽然孙子兵法上没有,但也是一种战术思想。”
梁铮倒没留意这微妙的瞬间,他的全副心思都集中在眼前的沙盘之上,接过小昭递来的棋子,一边试着推演,一边随口说道:“两军对圆之际,把大军斜式伫列阵前,或以左至右倾前,或以右至左倾前,弱一侧而强一侧。”
“这又是为什么?”
“不为什么,说穿了就是一侧集中兵力突破敌阵,然后方阵以突破点为轴心做九十度旋转包抄。”
对于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军队,两军接阵后往往成为互相冲击的混战,这种战斗纯粹是力量的较量,因此数量的差异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战争胜负。
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这些例子往往依靠的都是奇谋,诡计……
白起在鄢郢胜了楚军,是因为水淹鄢都;曹操在官渡胜了袁绍,靠的是火烧乌巢;周瑜在赤壁胜了曹操,则更是连环计、诈降计、火攻等一系列诡计的运用;谢玄在淝水胜了苻坚,也是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
但如果面对突发的遭遇战,堂堂正正的阳谋呢?
那么军队的数量差异依然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但对于梁铮来说,人数恰恰是他的弱点。
青石坳之战,他能运用的人数只有百余人,就算是现在,也不过只有500人。而他的团练需要面对的,主要是携裹了流民的盗匪,这些盗匪动辄就是数千甚至上万人……
而且他们是流寇——流寇流寇,“流”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说,流寇来袭往往都带有突然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哪里有时间给你玩阴谋诡计?
所以如何运用这500人,在正面冲突中通过排兵布阵地胜过对手,对于梁铮来说就很重要了。
“可是,少爷……”小昭目光闪闪地看着沙盘,“您这里的黑棋就这么几枚,白旗一人一口唾沫都淹死了,再怎么排兵布阵都是枉然吧?”
“这可说不定。”梁铮不置可否地笑笑,专心致志地推演着。
沙盘之上,黑棋以横列迎击面前如潮水般的白棋……
但与蜂拥而上的白棋不同,黑棋各部的前进速度和运行轨迹却不一样……
于是,就在小昭的眼前,黑棋仿佛变戏法一般,眨眼之间就变成了右厚左薄的怪样子,然后它厚实的右翼仿佛一个铁拳,对白棋左翼发起攻击!
“这……”
尽管只是沙盘之上的推演,然而看在小昭的眼里,却看得她冷汗涔涔。
因为就在她的面前,黑棋整个部队呈斜线快速的运动并卓有成效的打击了白棋的左翼,为了增援左翼,本来正在向黑棋推进的白棋不得不改变队形,重新变换正面,而当白棋变换队形的时候,黑棋的左翼已经杀到了……
于是,在白棋变换队形最混乱的时候,同时遭遇了黑棋右翼和正面的夹击……
结果如何自然不言而喻。
自始自终紧盯着沙盘的小昭不由得白了脸色。
如果这些不是白棋,而是自己的教众呢?
她虽只粗通兵事,但幼时跟着父亲孙元化,对西洋火枪也有一定的认识,自然看得出梁铮的推演并不是胡来一气,甚至可以说,他的推演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鲍坛主曾经说过,教主东来在即,大伙儿马上就要准备在永宁举事,占据县城迎接教主……
可梁铮的团练,却是为了保卫永宁而建!
如今色诱拉拢梁铮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将来不知道哪一天圣教就得和他对上,那么届碰到这个斜线战术的,就是她们自己了!
想到这里,小昭顿时如坠冰窟,全身上下一阵阵地发冷,而盯着梁铮的剪瞳更是溢满了恐惧!
“战场之上,胜负往往依靠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意思。”梁铮倒没留意到小昭眼神里细微的变化,连续几个晚上的通宵,他也实在是太累了。
所以他只是把自己陷进椅子里,揉了揉因为熬夜而有些发疼的太阳穴,一边闭着眼睛继续说:
“咱们家的团练装备的全是燧发火枪,要发扬火枪的威力,横队队形是必须的。但采取横形阵,威力固然大大提高,但是也存在分散使用兵力的弊病。所以如何在保持横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这就是线列步兵的艺术。”
说着,他又指了指自己的肩头,示意小昭给自己捏捏。
“这种阵型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正因为他简单,所以能够瞬间变化的方式很多。”梁铮懒洋洋地说着,一边享受着当少女的手指按上自己因为长时间保持着固定姿势而酸得发痛的肩头那种温柔的触感,“别看虽然沙盘上黑子不多,但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布局,面对敌人缩回一翼,并增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利用后者的兵力,尽量对白子的一翼进行侧翼攻击,再多的白子也顶不住。现实也是如此,采用这个办法,哪怕十万人的大军,也可能在正面交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三万人击溃。”
当然,事实上这种阵型并不是梁铮发明的,而是底比斯统帅埃帕米农达发明,又被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拓展了,这位著名的军事天才凭借着这个战术在索尔战役及罗斯巴赫会战中取得辉煌成果,令得此阵式名扬天下。
当然,腓特烈的“斜线战术”还算不上无懈可击……
为了使这种战法取得成功,必须以高山或是林地之类隐蔽的途径,掩盖作战企图,然后依靠突然袭击实现战术意图,否则,敌人就有时间去增援受威胁的一翼,整个作战行动就可能归于失败。
那么如果在一览无遗的平原作战呢?
而梁铮的这个阵型,则是在腓特烈大帝引以为傲的“斜线战术”上做了一些细节的修改——依靠阵型内部快速的部队调动迅速增强右翼,但在前排却依然保持表面阵型不变。而一旦调动完成,则依靠气势和速度实现右翼的快速打击——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斜线战术在平原作战中的缺点,使它可以适应全地形。
但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个修改版“斜线战术”能否成功,还依赖于整个部队的运作,包括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向右翼集中兵力却不会打乱阵型,左翼如何有意识地延后脚步以便吸引对方的注意,延后多少,如何维持阵线的稳定……这都需要队伍之间紧密地配合——也就是需要训练。
自己的部队,能做到吗?
梁铮没能再想下去……
因为在少女恰到好处的魔指仙境中,过度的疲惫终于使他彻底陷入了睡眠。
所以他也没有看到,小昭一双剪水的秋瞳,正以一种难以言传的复杂眼神,静静地盯着自己。
那里面有畏惧、有紧张、有期待、有犹豫,但最终却化为了……
杀意!
反正总有一天要和他兵戎相见,与其花时间想办法提醒坛主对阵的时候注意这个“斜线阵”,那还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刀结果了他!
他现在已经睡着了,等于彻底没有了反抗的能力,自己只要在他脖子上轻轻一抹,便是十个梁铮也登时了账!
那样的话,不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个“斜线战术”的可怕了吗?
死死地瞪着梁铮的脖子,小昭的脸色一青一白,看上去犹如阴世厉鬼!
跟着她的手腕一翻,白皙如玉的手掌中已赫然多了一把匕首!
然后就是一阵寒光闪灭!
他是天启年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之法,后由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攻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孙元化奉命派兵赴援,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但孔有德兵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受毛文龙旧部李应元的煽动,在吴桥发动叛乱,史称“吴桥兵变”。
兵变后,孙元化力主招抚,但朝廷的招抚诏书却被小人藏匿,于是叛军长期得不到招抚,便再次发生了叛乱,崇祯五年,擅长火炮技术的孙元化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他的两个幼女,也流落江湖,最终被鲍勇所救。
不过,正因为是孙元化的女儿,所以小昭从小就对兵事、尤其是火器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那时候年龄太小,因此所知不多罢了。
“斜线阵,就是梯形阵,虽然孙子兵法上没有,但也是一种战术思想。”
梁铮倒没留意这微妙的瞬间,他的全副心思都集中在眼前的沙盘之上,接过小昭递来的棋子,一边试着推演,一边随口说道:“两军对圆之际,把大军斜式伫列阵前,或以左至右倾前,或以右至左倾前,弱一侧而强一侧。”
“这又是为什么?”
“不为什么,说穿了就是一侧集中兵力突破敌阵,然后方阵以突破点为轴心做九十度旋转包抄。”
对于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军队,两军接阵后往往成为互相冲击的混战,这种战斗纯粹是力量的较量,因此数量的差异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战争胜负。
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这些例子往往依靠的都是奇谋,诡计……
白起在鄢郢胜了楚军,是因为水淹鄢都;曹操在官渡胜了袁绍,靠的是火烧乌巢;周瑜在赤壁胜了曹操,则更是连环计、诈降计、火攻等一系列诡计的运用;谢玄在淝水胜了苻坚,也是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
但如果面对突发的遭遇战,堂堂正正的阳谋呢?
那么军队的数量差异依然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但对于梁铮来说,人数恰恰是他的弱点。
青石坳之战,他能运用的人数只有百余人,就算是现在,也不过只有500人。而他的团练需要面对的,主要是携裹了流民的盗匪,这些盗匪动辄就是数千甚至上万人……
而且他们是流寇——流寇流寇,“流”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说,流寇来袭往往都带有突然性。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哪里有时间给你玩阴谋诡计?
所以如何运用这500人,在正面冲突中通过排兵布阵地胜过对手,对于梁铮来说就很重要了。
“可是,少爷……”小昭目光闪闪地看着沙盘,“您这里的黑棋就这么几枚,白旗一人一口唾沫都淹死了,再怎么排兵布阵都是枉然吧?”
“这可说不定。”梁铮不置可否地笑笑,专心致志地推演着。
沙盘之上,黑棋以横列迎击面前如潮水般的白棋……
但与蜂拥而上的白棋不同,黑棋各部的前进速度和运行轨迹却不一样……
于是,就在小昭的眼前,黑棋仿佛变戏法一般,眨眼之间就变成了右厚左薄的怪样子,然后它厚实的右翼仿佛一个铁拳,对白棋左翼发起攻击!
“这……”
尽管只是沙盘之上的推演,然而看在小昭的眼里,却看得她冷汗涔涔。
因为就在她的面前,黑棋整个部队呈斜线快速的运动并卓有成效的打击了白棋的左翼,为了增援左翼,本来正在向黑棋推进的白棋不得不改变队形,重新变换正面,而当白棋变换队形的时候,黑棋的左翼已经杀到了……
于是,在白棋变换队形最混乱的时候,同时遭遇了黑棋右翼和正面的夹击……
结果如何自然不言而喻。
自始自终紧盯着沙盘的小昭不由得白了脸色。
如果这些不是白棋,而是自己的教众呢?
她虽只粗通兵事,但幼时跟着父亲孙元化,对西洋火枪也有一定的认识,自然看得出梁铮的推演并不是胡来一气,甚至可以说,他的推演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鲍坛主曾经说过,教主东来在即,大伙儿马上就要准备在永宁举事,占据县城迎接教主……
可梁铮的团练,却是为了保卫永宁而建!
如今色诱拉拢梁铮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将来不知道哪一天圣教就得和他对上,那么届碰到这个斜线战术的,就是她们自己了!
想到这里,小昭顿时如坠冰窟,全身上下一阵阵地发冷,而盯着梁铮的剪瞳更是溢满了恐惧!
“战场之上,胜负往往依靠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意思。”梁铮倒没留意到小昭眼神里细微的变化,连续几个晚上的通宵,他也实在是太累了。
所以他只是把自己陷进椅子里,揉了揉因为熬夜而有些发疼的太阳穴,一边闭着眼睛继续说:
“咱们家的团练装备的全是燧发火枪,要发扬火枪的威力,横队队形是必须的。但采取横形阵,威力固然大大提高,但是也存在分散使用兵力的弊病。所以如何在保持横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这就是线列步兵的艺术。”
说着,他又指了指自己的肩头,示意小昭给自己捏捏。
“这种阵型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正因为他简单,所以能够瞬间变化的方式很多。”梁铮懒洋洋地说着,一边享受着当少女的手指按上自己因为长时间保持着固定姿势而酸得发痛的肩头那种温柔的触感,“别看虽然沙盘上黑子不多,但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布局,面对敌人缩回一翼,并增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利用后者的兵力,尽量对白子的一翼进行侧翼攻击,再多的白子也顶不住。现实也是如此,采用这个办法,哪怕十万人的大军,也可能在正面交锋中,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三万人击溃。”
当然,事实上这种阵型并不是梁铮发明的,而是底比斯统帅埃帕米农达发明,又被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拓展了,这位著名的军事天才凭借着这个战术在索尔战役及罗斯巴赫会战中取得辉煌成果,令得此阵式名扬天下。
当然,腓特烈的“斜线战术”还算不上无懈可击……
为了使这种战法取得成功,必须以高山或是林地之类隐蔽的途径,掩盖作战企图,然后依靠突然袭击实现战术意图,否则,敌人就有时间去增援受威胁的一翼,整个作战行动就可能归于失败。
那么如果在一览无遗的平原作战呢?
而梁铮的这个阵型,则是在腓特烈大帝引以为傲的“斜线战术”上做了一些细节的修改——依靠阵型内部快速的部队调动迅速增强右翼,但在前排却依然保持表面阵型不变。而一旦调动完成,则依靠气势和速度实现右翼的快速打击——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斜线战术在平原作战中的缺点,使它可以适应全地形。
但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个修改版“斜线战术”能否成功,还依赖于整个部队的运作,包括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向右翼集中兵力却不会打乱阵型,左翼如何有意识地延后脚步以便吸引对方的注意,延后多少,如何维持阵线的稳定……这都需要队伍之间紧密地配合——也就是需要训练。
自己的部队,能做到吗?
梁铮没能再想下去……
因为在少女恰到好处的魔指仙境中,过度的疲惫终于使他彻底陷入了睡眠。
所以他也没有看到,小昭一双剪水的秋瞳,正以一种难以言传的复杂眼神,静静地盯着自己。
那里面有畏惧、有紧张、有期待、有犹豫,但最终却化为了……
杀意!
反正总有一天要和他兵戎相见,与其花时间想办法提醒坛主对阵的时候注意这个“斜线阵”,那还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刀结果了他!
他现在已经睡着了,等于彻底没有了反抗的能力,自己只要在他脖子上轻轻一抹,便是十个梁铮也登时了账!
那样的话,不就再也不用担心这个“斜线战术”的可怕了吗?
死死地瞪着梁铮的脖子,小昭的脸色一青一白,看上去犹如阴世厉鬼!
跟着她的手腕一翻,白皙如玉的手掌中已赫然多了一把匕首!
然后就是一阵寒光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