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九曲回肠
对于桓蝉去建康的目的,谢离没有再去追问,后面的路还长着呢,询问的机会多的是。
“桓娘子,此去建康既然咱们是同行,那在下有件事要和桓娘子商量一下,还请桓娘子应允。”
桓蝉道:“是何事情,说来听听。”
谢离略微压低了些声音,然后说道:“听家母说,此前由于种种原因,舅父与家父成见颇深,以至都不相往来,家父百年后,舅父甚至有意让我更改姓氏。家母与家父伉俪情深,自是没有应允。只是此去建康只不过是见舅父一面,为让他舒心以及少些事端,就暂时让我改姓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秦离了,还希望桓娘子之后以此名唤我,让我记得深些,免得到舅父那儿时再顺口说成谢离了。”
对于这种谎言,谢离可以说是张口就来,虽然二人在到建康以后,多半会是各忙各的,互无干扰,但多做预防总是没错的。
桓蝉杏目圆睁,一脸不可思议的望着谢离,没想到他家中还有这种事情。不过在片刻之后桓蝉变恢复正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己也不用如此大惊小怪。
“就这事还客气什么,直说就好了,秦兄……”
桓蝉将宝剑夹在手中,然后抱拳说道,那扬起的嘴角挂着一丝浅浅的笑意。
“既如此,那在下就谢过桓兄了……”
桓蝉微一错愕,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现在穿的是男装,眼波流转,那嘴角上的笑意更胜了。
此时的船刚驶出江陵,沿着水路前行的话,下一个比较大的城应该就是巴陵。
巴陵也就是之后的岳阳,在这个时代,巴陵的知名度和重要性还较低,只是一个临时新置郡之治所而已(相当于市政府驻地)。宋时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千古流传,岳阳的知名度这才在中华大地上得到空前的提高,而那岳阳楼,也直接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虽说那岳阳楼在后世不知道被重建了多少次,但是很显然,这个时期还没有这座建筑。
连岳阳都还没有,更别提这岳阳楼了。
按理来说,江陵距离巴陵并不算远,直线距离也不过二三百里。只是这里的水道实在太过复杂,属于荆江的一部分,自古就有“九曲回肠”的说法,所以实际的距离差不多有直线距离的三倍之多。
再加上此地属于低洼地段,来自江水上游的泥沙都沉积在此,水流的速度比其他水段慢了许多。
唐时李白有句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太白虽说平时作诗喜爱极具浪漫主义的夸张,但是在这两句里还是没有的,两地的距离用当时的里数单位来说,确实是将近千里之遥。但白帝城地处江水上游,地势较高,江陵地处中游,地势较低。所以两地间的水流速度较快,再加上水道基本平直,一日千里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江陵到巴陵就不一样了,在这么多因素的限制下,纵然水道距离不到千里,但是所需要的时间一点也不比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的时间短。
谢离走出舱外,感受着这比龟速快不了多少的行进速度,痛苦的长叹一声:“早知道选个有风的日子出门了,现在才知道,那天气预报虽说时常不准,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啊……”
“天气预报?这个词到是新鲜,不过就是不知道有谁能够有这身本事。”
谢离闻言回头一看,只见桓婵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自己身后,背负双手,那把随身长剑好像是被搁在了舱里,没有带出来。双目正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脸上的表情充满着好奇。
“那自然是诸葛孔明了,想当初在赤壁一战时,不就弄出一出‘借东风’的事迹么。我如果有他那本事,现在来个‘借西风’就好了,这船走的也太他……也太慢了些。”
“诸葛亮?”
桓婵秀眉微蹙,脸上的好奇变成了纳闷,接着道:“虽然我读的书少,但是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明明没在呀,那火烧曹军就算是用的东风不假,那也应该是大都督周瑜‘借’来的啊。”
望着桓婵疑惑的眼神,谢离老脸一红,这才想起来演义不是正史,心中默默问候了一遍老罗之后,才又厚着脸皮笑道:“是么?那看来咱们俩看的书有点出入,以后有时间可以再一起讨论讨论。”
看到谢离的反应,桓婵心道:现在时间这不是多的是么……只是心中虽是这么想的,但嘴上却只是小声的“嘁”了一声。
谢离回头之后,就再也没有移过眼神。方才在船舱之中视线不佳,所以对桓婵的穿着只是看了个大概。
此时晨雾散去,太阳也渐渐升起,沐浴在晨光之中的桓婵显得是那么的清丽脱俗。纯白色曲裾深衣点缀着简单的流云纹饰,和她的身子配合的是那么的天衣无缝,完美绝伦。
腰束宝带,环佩美玉,饰品虽少,却皆非凡品。
乌黑的长发被简单束着,均匀的披在削肩之上。容貌秀丽之极,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
虽说现在和桓婵已经较熟,但这种打扮的桓婵,谢离还是头一次见到。
方才只顾得说话,没有来得及观瞧,现在用心看了几眼,那目光便再也无法移动了。
桓婵自然已经发现了谢离的“失态”,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如果换做之前,桓婵定是抽出宝剑指向他的双眼了,但是现在,一是手上没有长剑,二是谢离的“失态”让她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生几分羞意。
桓婵的秀脸上刚生出几分红晕,就发现谢离已经开始移动,然后竟然开始绕着自己踱起了步子。
虽然很想知道谢离想要做些什么,但是此时的她却连抬头的勇气已消失不见。不过桓婵终究和苏回雪的性子不同,暗骂了自己一句“不争气”后,便望向谢离,正准备出声相问,却听谢离先道:
“桓兄如果再配一头上丝巾的话,那在下这声‘桓兄’就能叫的更为贴切恰当了……”
“桓娘子,此去建康既然咱们是同行,那在下有件事要和桓娘子商量一下,还请桓娘子应允。”
桓蝉道:“是何事情,说来听听。”
谢离略微压低了些声音,然后说道:“听家母说,此前由于种种原因,舅父与家父成见颇深,以至都不相往来,家父百年后,舅父甚至有意让我更改姓氏。家母与家父伉俪情深,自是没有应允。只是此去建康只不过是见舅父一面,为让他舒心以及少些事端,就暂时让我改姓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秦离了,还希望桓娘子之后以此名唤我,让我记得深些,免得到舅父那儿时再顺口说成谢离了。”
对于这种谎言,谢离可以说是张口就来,虽然二人在到建康以后,多半会是各忙各的,互无干扰,但多做预防总是没错的。
桓蝉杏目圆睁,一脸不可思议的望着谢离,没想到他家中还有这种事情。不过在片刻之后桓蝉变恢复正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己也不用如此大惊小怪。
“就这事还客气什么,直说就好了,秦兄……”
桓蝉将宝剑夹在手中,然后抱拳说道,那扬起的嘴角挂着一丝浅浅的笑意。
“既如此,那在下就谢过桓兄了……”
桓蝉微一错愕,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现在穿的是男装,眼波流转,那嘴角上的笑意更胜了。
此时的船刚驶出江陵,沿着水路前行的话,下一个比较大的城应该就是巴陵。
巴陵也就是之后的岳阳,在这个时代,巴陵的知名度和重要性还较低,只是一个临时新置郡之治所而已(相当于市政府驻地)。宋时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千古流传,岳阳的知名度这才在中华大地上得到空前的提高,而那岳阳楼,也直接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虽说那岳阳楼在后世不知道被重建了多少次,但是很显然,这个时期还没有这座建筑。
连岳阳都还没有,更别提这岳阳楼了。
按理来说,江陵距离巴陵并不算远,直线距离也不过二三百里。只是这里的水道实在太过复杂,属于荆江的一部分,自古就有“九曲回肠”的说法,所以实际的距离差不多有直线距离的三倍之多。
再加上此地属于低洼地段,来自江水上游的泥沙都沉积在此,水流的速度比其他水段慢了许多。
唐时李白有句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太白虽说平时作诗喜爱极具浪漫主义的夸张,但是在这两句里还是没有的,两地的距离用当时的里数单位来说,确实是将近千里之遥。但白帝城地处江水上游,地势较高,江陵地处中游,地势较低。所以两地间的水流速度较快,再加上水道基本平直,一日千里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江陵到巴陵就不一样了,在这么多因素的限制下,纵然水道距离不到千里,但是所需要的时间一点也不比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的时间短。
谢离走出舱外,感受着这比龟速快不了多少的行进速度,痛苦的长叹一声:“早知道选个有风的日子出门了,现在才知道,那天气预报虽说时常不准,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啊……”
“天气预报?这个词到是新鲜,不过就是不知道有谁能够有这身本事。”
谢离闻言回头一看,只见桓婵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自己身后,背负双手,那把随身长剑好像是被搁在了舱里,没有带出来。双目正一眨不眨的盯着自己,脸上的表情充满着好奇。
“那自然是诸葛孔明了,想当初在赤壁一战时,不就弄出一出‘借东风’的事迹么。我如果有他那本事,现在来个‘借西风’就好了,这船走的也太他……也太慢了些。”
“诸葛亮?”
桓婵秀眉微蹙,脸上的好奇变成了纳闷,接着道:“虽然我读的书少,但是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明明没在呀,那火烧曹军就算是用的东风不假,那也应该是大都督周瑜‘借’来的啊。”
望着桓婵疑惑的眼神,谢离老脸一红,这才想起来演义不是正史,心中默默问候了一遍老罗之后,才又厚着脸皮笑道:“是么?那看来咱们俩看的书有点出入,以后有时间可以再一起讨论讨论。”
看到谢离的反应,桓婵心道:现在时间这不是多的是么……只是心中虽是这么想的,但嘴上却只是小声的“嘁”了一声。
谢离回头之后,就再也没有移过眼神。方才在船舱之中视线不佳,所以对桓婵的穿着只是看了个大概。
此时晨雾散去,太阳也渐渐升起,沐浴在晨光之中的桓婵显得是那么的清丽脱俗。纯白色曲裾深衣点缀着简单的流云纹饰,和她的身子配合的是那么的天衣无缝,完美绝伦。
腰束宝带,环佩美玉,饰品虽少,却皆非凡品。
乌黑的长发被简单束着,均匀的披在削肩之上。容貌秀丽之极,如明珠生晕,美玉莹光。
虽说现在和桓婵已经较熟,但这种打扮的桓婵,谢离还是头一次见到。
方才只顾得说话,没有来得及观瞧,现在用心看了几眼,那目光便再也无法移动了。
桓婵自然已经发现了谢离的“失态”,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如果换做之前,桓婵定是抽出宝剑指向他的双眼了,但是现在,一是手上没有长剑,二是谢离的“失态”让她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由得心生几分羞意。
桓婵的秀脸上刚生出几分红晕,就发现谢离已经开始移动,然后竟然开始绕着自己踱起了步子。
虽然很想知道谢离想要做些什么,但是此时的她却连抬头的勇气已消失不见。不过桓婵终究和苏回雪的性子不同,暗骂了自己一句“不争气”后,便望向谢离,正准备出声相问,却听谢离先道:
“桓兄如果再配一头上丝巾的话,那在下这声‘桓兄’就能叫的更为贴切恰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