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北来的逃人
将满人或朝鲜人分散设村屯安置,每村不超百户,正是皇帝对于民族政策的试点。
推举村镇长,村镇必须有教书先生,全部由县府考核管理,打破皇权不下乡的老传统。
辽东重建,可不光是城镇道路的建造修筑,整个政务管理系统都与内地不大相同,可以称为皇帝的试验。
尽管这试验在表面上看来影响并不大,可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在尽量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地改变,并不断地完善。
比如这五百户满人,将分为五个村屯,在松原地区安家落户;而一千户汉人移民,三百户朝鲜归化人,也将在明年迁徙至此,保持该地区人口上的平衡。
区别对待是肯定有的,汉人可以申领火枪,满人和朝鲜归化人则没有这个待遇。皇帝对归化人设了时限,五年之后才会享有此政策。
这个时限被称为考察期,对于归化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不便。但只有过了考察期,你才能算是大明真正的子民。
身份上的升级,权利上的一致,在归化人心里,代表着被承认和认同,也甩掉了归化人的称呼。
“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口啊!”张盘迎着冷冽的寒风,望向北方,眯起了眼睛。
皇帝的宏图壮志可不仅限于吉林府,甚至不限于奴儿干都司。向北,向北,再向北,直到把北极熊抓进动物园。
而且,皇帝要的不是军队打个晃,立个碑啥的,而是要稳固的占领,要的是经营垦殖。
这就需要人口去填充,需要大量的人口作为稳固占领的基础,并为下一阶段的北进提供粮草物资。
从平辽之后,辽民返乡,移民入辽,朝廷一直没有间断地向辽东输送人口。
可即便如此,辽东的开发,新疆土的拓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使人口成为最宝贵最受欢迎的财富。
几骑从远方奔来,来到近前下马施礼,“大人。又抓捕了一批逃人,正在审讯。”
张盘点了点头,说道:“走,带本将去看看。”
所谓的逃人,可不是从辽东占领区往外逃的,而是从北面逃回来的。其中有汉人,有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苦寒环境中活得太艰难,跑到投降的。
北面建奴残存的情报,多从这些逃人口中获取,张盘可一直没忘,把建奴完全消灭,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从最近的情报来看,或者从越来越多的逃人南返就能看出,建奴残余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气候的寒冷,使得传统种植已不适合辽东的土地。歉收还是好的,生长期短,颗粒无收也不鲜见。
建奴残余所在的北方更冷,种植更困难。他们可没有土豆、黑麦、玉米等耐寒抗旱的作物,光靠渔猎嘛,离野人也差不了太多。
而且,没有棉花,没有桑蚕,穿衣都成问题。总不能一年四季披着兽皮,穿着毛毡吧?
通过这些口供,张盘已经有了判断。都不用打,再过三五年,建奴残余将退化成山中的野人。或是分崩离析,自取灭亡。
同样的道理,蒙古诸部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过。而历史规律就是游牧民族遭灾,多半会南下劫掠,这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皇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要一举解决千百年来的游牧民族之害。
不光是张盘,很多将领都想到了。经历过平辽之战的精兵强将,不断被分到九边重镇,军队的数量不减反增,就很清楚地知道皇帝在做着准备。
时间不大,张盘便来到了明军的临时营地。
营地外,或蹲或坐,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被士兵围拢着看管。不时有人被带出去,在营地内接受审问。
“兵爷,给口热水喝吧!”一个肮脏的女人向着士兵哀求道:“孩子冻得受不了了。”
士兵看了看女人抱着的小女孩,脸上乌七吗黑的,只有微微睁开的眼睛还有点亮光。
“给他们生堆火,烧点水。”张盘勒停战马,沉声吩咐道。
对于逃人,朝廷的政策是比较宽大的,就象建奴残余要投降,皇帝也会接受。
但有一点,皇帝已经下了密旨,象范文程、罗锦绣这样的汉奸,绝不宽恕,要解京处死。
所以,对于逃人的甄选也是比较严格。明军中就专门有一些原来的汉兵,甚至是满人,帮助辨认汉奸,以免他们漏网。
张盘纵马入营,身后是感恩戴德的话语,以及跪倒磕头。
“将军。”审讯的军官见张盘大步走来,赶忙起身施礼。
张盘点了点头,开口问道:“可问出什么有用的口供?”
军官嘿然一笑,说道:“还和以前一样,建虏的日子越发难过。卑职看来,他们快是要人吃人了。”
张盘淡淡一笑,说道:“可不要漏掉大鱼,有几个汉奸可是万岁点了名的。要是让他们混过去,罪过不小。”
“将军放心。”军官保证道:“有萨哈鲁呢,他的眼睛还不瞎。”
说话间,一个壮实的士兵走了进来,手里还抓着一个脸上湿着滴水的家伙。
“大人,这个原来是范文程的家奴。”萨哈鲁粗声大气地报告道:“别看他瘦成这样,某一样能认出来。”
张盘精神一振,说道:“好,干得好。外面那些人都要仔细辨认,抓到大鱼,重重有赏。”
“放心吧,大人。”萨哈鲁发出粗豪的笑声,把手里的家伙用力一推,转身出去又提人了。
张盘伸手点了点,对军官交代道:“仔细审,范文程可是头号汉奸,一定要知其死活和去处。”
军官笑着答应一声,转头看向范文程的家奴时,已经是凶神恶煞般的嘴脸,大声喝问起来。
张盘转身走了出去,透过栅栏看着那群逃人。
火堆刚刚燃起,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围拢过去。要不是有士兵大声喝斥,用枪杆击打,那个女人和孩子根本靠近不了。
曾几何时,那样的情景是逃亡的辽人中常见的。在金州,在皮岛,张盘见过太多太多。
我辈军人之责任,便是保家卫国,使百姓不再遭战乱流离之苦。
张盘呼出一口白气,转开了目光,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内心。
推举村镇长,村镇必须有教书先生,全部由县府考核管理,打破皇权不下乡的老传统。
辽东重建,可不光是城镇道路的建造修筑,整个政务管理系统都与内地不大相同,可以称为皇帝的试验。
尽管这试验在表面上看来影响并不大,可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在尽量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地改变,并不断地完善。
比如这五百户满人,将分为五个村屯,在松原地区安家落户;而一千户汉人移民,三百户朝鲜归化人,也将在明年迁徙至此,保持该地区人口上的平衡。
区别对待是肯定有的,汉人可以申领火枪,满人和朝鲜归化人则没有这个待遇。皇帝对归化人设了时限,五年之后才会享有此政策。
这个时限被称为考察期,对于归化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不便。但只有过了考察期,你才能算是大明真正的子民。
身份上的升级,权利上的一致,在归化人心里,代表着被承认和认同,也甩掉了归化人的称呼。
“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口啊!”张盘迎着冷冽的寒风,望向北方,眯起了眼睛。
皇帝的宏图壮志可不仅限于吉林府,甚至不限于奴儿干都司。向北,向北,再向北,直到把北极熊抓进动物园。
而且,皇帝要的不是军队打个晃,立个碑啥的,而是要稳固的占领,要的是经营垦殖。
这就需要人口去填充,需要大量的人口作为稳固占领的基础,并为下一阶段的北进提供粮草物资。
从平辽之后,辽民返乡,移民入辽,朝廷一直没有间断地向辽东输送人口。
可即便如此,辽东的开发,新疆土的拓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使人口成为最宝贵最受欢迎的财富。
几骑从远方奔来,来到近前下马施礼,“大人。又抓捕了一批逃人,正在审讯。”
张盘点了点头,说道:“走,带本将去看看。”
所谓的逃人,可不是从辽东占领区往外逃的,而是从北面逃回来的。其中有汉人,有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苦寒环境中活得太艰难,跑到投降的。
北面建奴残存的情报,多从这些逃人口中获取,张盘可一直没忘,把建奴完全消灭,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从最近的情报来看,或者从越来越多的逃人南返就能看出,建奴残余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气候的寒冷,使得传统种植已不适合辽东的土地。歉收还是好的,生长期短,颗粒无收也不鲜见。
建奴残余所在的北方更冷,种植更困难。他们可没有土豆、黑麦、玉米等耐寒抗旱的作物,光靠渔猎嘛,离野人也差不了太多。
而且,没有棉花,没有桑蚕,穿衣都成问题。总不能一年四季披着兽皮,穿着毛毡吧?
通过这些口供,张盘已经有了判断。都不用打,再过三五年,建奴残余将退化成山中的野人。或是分崩离析,自取灭亡。
同样的道理,蒙古诸部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过。而历史规律就是游牧民族遭灾,多半会南下劫掠,这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皇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要一举解决千百年来的游牧民族之害。
不光是张盘,很多将领都想到了。经历过平辽之战的精兵强将,不断被分到九边重镇,军队的数量不减反增,就很清楚地知道皇帝在做着准备。
时间不大,张盘便来到了明军的临时营地。
营地外,或蹲或坐,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被士兵围拢着看管。不时有人被带出去,在营地内接受审问。
“兵爷,给口热水喝吧!”一个肮脏的女人向着士兵哀求道:“孩子冻得受不了了。”
士兵看了看女人抱着的小女孩,脸上乌七吗黑的,只有微微睁开的眼睛还有点亮光。
“给他们生堆火,烧点水。”张盘勒停战马,沉声吩咐道。
对于逃人,朝廷的政策是比较宽大的,就象建奴残余要投降,皇帝也会接受。
但有一点,皇帝已经下了密旨,象范文程、罗锦绣这样的汉奸,绝不宽恕,要解京处死。
所以,对于逃人的甄选也是比较严格。明军中就专门有一些原来的汉兵,甚至是满人,帮助辨认汉奸,以免他们漏网。
张盘纵马入营,身后是感恩戴德的话语,以及跪倒磕头。
“将军。”审讯的军官见张盘大步走来,赶忙起身施礼。
张盘点了点头,开口问道:“可问出什么有用的口供?”
军官嘿然一笑,说道:“还和以前一样,建虏的日子越发难过。卑职看来,他们快是要人吃人了。”
张盘淡淡一笑,说道:“可不要漏掉大鱼,有几个汉奸可是万岁点了名的。要是让他们混过去,罪过不小。”
“将军放心。”军官保证道:“有萨哈鲁呢,他的眼睛还不瞎。”
说话间,一个壮实的士兵走了进来,手里还抓着一个脸上湿着滴水的家伙。
“大人,这个原来是范文程的家奴。”萨哈鲁粗声大气地报告道:“别看他瘦成这样,某一样能认出来。”
张盘精神一振,说道:“好,干得好。外面那些人都要仔细辨认,抓到大鱼,重重有赏。”
“放心吧,大人。”萨哈鲁发出粗豪的笑声,把手里的家伙用力一推,转身出去又提人了。
张盘伸手点了点,对军官交代道:“仔细审,范文程可是头号汉奸,一定要知其死活和去处。”
军官笑着答应一声,转头看向范文程的家奴时,已经是凶神恶煞般的嘴脸,大声喝问起来。
张盘转身走了出去,透过栅栏看着那群逃人。
火堆刚刚燃起,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围拢过去。要不是有士兵大声喝斥,用枪杆击打,那个女人和孩子根本靠近不了。
曾几何时,那样的情景是逃亡的辽人中常见的。在金州,在皮岛,张盘见过太多太多。
我辈军人之责任,便是保家卫国,使百姓不再遭战乱流离之苦。
张盘呼出一口白气,转开了目光,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