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4章
钱天敦急于推进锡兰岛汉班托塔港的建设进度,还有一个隐形但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开春之后,执委会的注意力不会一直停留在印度洋方向,很快就将被另一个地区的形势巨变吸引过去。
据他从军情局内部通报中获知的信息,石迪文耗费了大量资源,精心在日本布下的棋局,大概就将要在冬去春来的时候发动。届时日本极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内战,而这正是执委会所乐于见到的局面。
如果与占领无主大陆和建立印度洋贸易航线相比,执委会多半是更愿意先看到日本爆发内战的一天。
据说已经有好些穿越众高官预定了前往日本的行程,名义上是为九州诸藩的“举旗倒幕”的行动提供声援,但实际目的当然是去看热闹的。
甚至就连钱天敦自己,也巴不得能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但凡能离得近些,他很有可能也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加入到实地坐山观虎斗的行列中去。
钱天敦并未对身边人隐瞒这样的想法,一心效忠于他的高桥南对此倒是没什么异议,他巴不得海汉能将拿下佐世保湾的做法推广开,直接在日本圈定更多的地盘,甚至直接取代德川幕府的统治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
用高桥南的话来讲,如果能依附于海汉,甚至获得国籍成为海汉国民,那对日本百姓来说绝对算是天大的福分,无论如何都远胜于被幕府和地方大名拼命压榨。
而钱少宝对于父辈的这种执念并不是十分理解,在他看来,日本这个邻国虽然在历史上表现得颇为好战,但好像也没有对海汉产生过真正的威胁,为何执委会总是一副要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态度。
“你不懂,我们这是在为子孙后代排除隐患。此疾不除,日后必生恶果!”
钱天敦没法给钱少宝讲述这个时空中尚未发生的因果,也只能含糊其辞带过这一节,将话题转回到正事上。
钱天敦道:“日本内战一起,我们这边就算弄出再大的动静也抢不到风头了,所以才需要抓住这段时间,尽量推动建设进度,从执委会多争取一些资源。”
钱少宝不解道:“可是我国又不会直接出兵参战,就算那边打生打死,又怎么影响到我们这边的资源获取?”
钱天敦耐心向他说明道:“那边内战爆发之前,造船订单就已经大量涌向我国了。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造船厂都接到了订单,日夜不停地为日本各方势力建造战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订船的价格和交付期都起了变化。”
“受到影响还远不止造船业,凡是和军工沾边的产业,应该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如果日本的内战长期持续下去,很难说今后几年国内的军工产能会优先供应给谁。”
钱少宝道:“您的意思是,我国的军工厂为了更丰厚的利润,会优先供应外国的需求?执委会应该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吧?”
钱天敦道:“别的国家肯定不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但如果是为了供应日本内战需求……那可不好说。”
钱少宝听得暗暗心惊,想不到万里之外爆发于别国的一场内战,居然有可能会影响到特战师在印度洋的扩张进程。
钱少宝忍不住问道:“那如果军工厂向日本大量供应军火,会不会导致技术泄漏,让他们把我国的军工技术偷学过去?”
钱天敦道:“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卖过去的军火,基本都是在海汉军中淘汰的老旧型号,而且他们没有相应的生产线和加工设备,就算知道怎么造也只能凭手工仿制,成本和产能都没法达到我国的水平。”
“对于我国的军工厂来说,给海汉军造新式武器没有太多油水,制造贩卖这些旧式武器装备的利润才是最高的。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个几乎不设限制的军火市场,军工厂必然要调整产能,趁这个机会狠狠捞上一笔了!”
钱天敦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当幕府和九州诸藩带着大量军火订单到来的时候,一开始执委会还小心翼翼地设置了订购上限,以免过度武装了这些势力,滋长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但后来日本内部纷争局势逐渐明朗,内战爆发在石迪文的操作下已经不可避免,于是执委会也逐渐放开了限制,允许国内造船厂和军工厂接收来自日本的订单,为其打造战争所需的大量武器装备。
为此海南岛的几处军工厂甚至已经重启了关停状态的旧式装备生产线,以确保产能可以满足日本“市场”在接下来这几年的需求。
这样的局势肯定会对海汉军的装备采购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特战师在前年南下后,钱天敦便已陆续向各军工厂下了多笔订单,甚至预留出了一部分数目,作为未来几年扩军所需。
这些订单有不少还尚未进入交付期,但因为下单的时间早,所以基本也不会受到日本内战的影响。
但战船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钱天敦在过去两年中没有预计到战船订单会突然爆发,加之造船的订单交付期往往长达一年半载,考虑到有限资金的运转需要,因而并没有大量下单建造新战船。
但如今各大船厂的产能被日本订单占去相当一部分,钱天敦想在这个时候下单,就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排期。就现有订单的交付时间而言,肯定是难以满足现阶段快速扩张的需求了。
钱少宝听父亲分析了一番国际形势后,对于可能会被日本内战抢走风头一事,他也颇感沮丧。
“看来只能指望日本的内战早些结束了!”
听到钱少宝的嘟囔,钱天敦笑着摇摇头道:“不可能的,只要那边打起来,执委会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内战长期持续下去。”
钱少宝道:“难道执委会的目标不应该是通过这场内战,从当地筛选出一个听命于我国的政权吗?”
钱天敦摇摇头道:“让日本列岛长期保持内战和分裂状态,才是真正的最终目标。”
据他从军情局内部通报中获知的信息,石迪文耗费了大量资源,精心在日本布下的棋局,大概就将要在冬去春来的时候发动。届时日本极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内战,而这正是执委会所乐于见到的局面。
如果与占领无主大陆和建立印度洋贸易航线相比,执委会多半是更愿意先看到日本爆发内战的一天。
据说已经有好些穿越众高官预定了前往日本的行程,名义上是为九州诸藩的“举旗倒幕”的行动提供声援,但实际目的当然是去看热闹的。
甚至就连钱天敦自己,也巴不得能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但凡能离得近些,他很有可能也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加入到实地坐山观虎斗的行列中去。
钱天敦并未对身边人隐瞒这样的想法,一心效忠于他的高桥南对此倒是没什么异议,他巴不得海汉能将拿下佐世保湾的做法推广开,直接在日本圈定更多的地盘,甚至直接取代德川幕府的统治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
用高桥南的话来讲,如果能依附于海汉,甚至获得国籍成为海汉国民,那对日本百姓来说绝对算是天大的福分,无论如何都远胜于被幕府和地方大名拼命压榨。
而钱少宝对于父辈的这种执念并不是十分理解,在他看来,日本这个邻国虽然在历史上表现得颇为好战,但好像也没有对海汉产生过真正的威胁,为何执委会总是一副要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态度。
“你不懂,我们这是在为子孙后代排除隐患。此疾不除,日后必生恶果!”
钱天敦没法给钱少宝讲述这个时空中尚未发生的因果,也只能含糊其辞带过这一节,将话题转回到正事上。
钱天敦道:“日本内战一起,我们这边就算弄出再大的动静也抢不到风头了,所以才需要抓住这段时间,尽量推动建设进度,从执委会多争取一些资源。”
钱少宝不解道:“可是我国又不会直接出兵参战,就算那边打生打死,又怎么影响到我们这边的资源获取?”
钱天敦耐心向他说明道:“那边内战爆发之前,造船订单就已经大量涌向我国了。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造船厂都接到了订单,日夜不停地为日本各方势力建造战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订船的价格和交付期都起了变化。”
“受到影响还远不止造船业,凡是和军工沾边的产业,应该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如果日本的内战长期持续下去,很难说今后几年国内的军工产能会优先供应给谁。”
钱少宝道:“您的意思是,我国的军工厂为了更丰厚的利润,会优先供应外国的需求?执委会应该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吧?”
钱天敦道:“别的国家肯定不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但如果是为了供应日本内战需求……那可不好说。”
钱少宝听得暗暗心惊,想不到万里之外爆发于别国的一场内战,居然有可能会影响到特战师在印度洋的扩张进程。
钱少宝忍不住问道:“那如果军工厂向日本大量供应军火,会不会导致技术泄漏,让他们把我国的军工技术偷学过去?”
钱天敦道:“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卖过去的军火,基本都是在海汉军中淘汰的老旧型号,而且他们没有相应的生产线和加工设备,就算知道怎么造也只能凭手工仿制,成本和产能都没法达到我国的水平。”
“对于我国的军工厂来说,给海汉军造新式武器没有太多油水,制造贩卖这些旧式武器装备的利润才是最高的。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个几乎不设限制的军火市场,军工厂必然要调整产能,趁这个机会狠狠捞上一笔了!”
钱天敦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当幕府和九州诸藩带着大量军火订单到来的时候,一开始执委会还小心翼翼地设置了订购上限,以免过度武装了这些势力,滋长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但后来日本内部纷争局势逐渐明朗,内战爆发在石迪文的操作下已经不可避免,于是执委会也逐渐放开了限制,允许国内造船厂和军工厂接收来自日本的订单,为其打造战争所需的大量武器装备。
为此海南岛的几处军工厂甚至已经重启了关停状态的旧式装备生产线,以确保产能可以满足日本“市场”在接下来这几年的需求。
这样的局势肯定会对海汉军的装备采购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特战师在前年南下后,钱天敦便已陆续向各军工厂下了多笔订单,甚至预留出了一部分数目,作为未来几年扩军所需。
这些订单有不少还尚未进入交付期,但因为下单的时间早,所以基本也不会受到日本内战的影响。
但战船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钱天敦在过去两年中没有预计到战船订单会突然爆发,加之造船的订单交付期往往长达一年半载,考虑到有限资金的运转需要,因而并没有大量下单建造新战船。
但如今各大船厂的产能被日本订单占去相当一部分,钱天敦想在这个时候下单,就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排期。就现有订单的交付时间而言,肯定是难以满足现阶段快速扩张的需求了。
钱少宝听父亲分析了一番国际形势后,对于可能会被日本内战抢走风头一事,他也颇感沮丧。
“看来只能指望日本的内战早些结束了!”
听到钱少宝的嘟囔,钱天敦笑着摇摇头道:“不可能的,只要那边打起来,执委会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内战长期持续下去。”
钱少宝道:“难道执委会的目标不应该是通过这场内战,从当地筛选出一个听命于我国的政权吗?”
钱天敦摇摇头道:“让日本列岛长期保持内战和分裂状态,才是真正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