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章 秘密任务
殷安国此来虽只是任一个从七品下的监铸,但他还带了一个秘密的任务前来。当着众人的面,他没有急着把任务说明,而是待秦琅宣布要为洛阳来的钱监监铸和市舶司判官、监官接风洗尘后,才提出单独说几句话。
秦琅笑着挽着殷安国的手进入都督府内厅,两人分宾主坐下。
这时殷安国先是摸出来一块玉。
这玉一看就非凡品。
一只玉雕的麒麟。
“这是太子殿下让下官带来,转赐给十一郎的。”
秦十一郎秦俞,秦琅第十一子,也是与太平公主所长的嫡长子,刚出生就被赐封为魏国公世子,加朝散大夫五品官阶。
这次太子又赐下一只玉麒麟。
“这块可是上好的于阗玉,原于阗王室世代珍藏之玉所雕,最有名的玉雕大师雕刻。”
这只玉麒麟栩栩如生,神奇灵活,不说玉的材质仅是这大师的作品,就值千金了,再加上这块玉确实质量极佳,稀世珍品。
“秦琅代犬子谢太子殿下赏赐了。”
这几年,秦琅又新增了几个儿子,公主为他生了一儿又一女,其它几位陪嫁的媵妾贵人,也几乎都生了一两个孩子,这让秦琅子嗣兴旺,如今有了十八子。
也是这几年安定下来,秦琅长期在吕宋和太平港,甚至把好几房妾侍带来了吕宋,使的每年增加几个儿女。
甚至小儿子比他的几个孙子们还要小些,如秦俊如今已经二十岁,生的老大都快四岁了,孙儿辈都已经八九个了。
殷安国又摸出来一只展翅的黄金大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胜在灵巧,这是他给秦俞的礼物。
以这礼物开头后,气氛不错。
殷安国也便提起自己的另一桩秘密任务来。
“朝廷听闻魏公如今在倭国与倭人有不少合伙开采的大铜矿,听说吕宋也发现了许多大矿,如今铜产量惊人,一年数百万两?”
“不算多,去年吕宋自倭国贩得倭铜三百来万斤,我们吕宋自产八十多万斤,今年倭铜和吕宋铜估计都还能再增加一些。”
殷安国惊叹不已。
“想不到这倭国还真是遍地银铜啊,居然一年外销吕宋就有三百多万斤。”
朝廷武德年间一年也就采铜二十余万斤,朝廷二十余钱监,总铸钱炉近百,一年可铸三十万贯钱,用铜一百余万斤,开采的铜根本不够,主要还是靠回收五铢钱、私铸钱等铸钱。
贞观时,为了解决钱荒铜料不足的问题,朝廷加强了对铜山管理,提高了铜课税收,但也不是根本办法,后来又来了一波声势浩大的禁佛政策,从寺院中毁了大量的铜像佛器,同时对民间用铜器加强管理。
普通百姓不得使用小铜镜之外的铜器,各级官员使用铜器也有严格限制,贞观年间,基本上把民间所有的铜都拿来铸钱了,才维持了当时每年惊人的铸币数字。
但通过毁佛像融铜器所得的铜料铸钱,毕竟也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时候,铸钱铜料还是得靠铜矿采挖。
朝廷这些年也不断加强铜矿开采,放宽开采限制,允许民间采挖,只是加强了管理,对开采所得的铜实行专卖制度,就是由朝廷征税后官府采购。
如此多管齐下,铜开采量倒也增加了不少,可一年也不过百余万斤铜的产量,这点铜,全铸成铜钱也就是三十来万贯的量。
秦家吕宋铸币,居然一年能弄来三四百两斤的铜料,比朝廷采挖的百万斤铜多几倍,就算朝廷通过回收旧钱、铜器、贸易进口等,也都还不到这个数字。
洛阳朝廷非常眼红。
他们想知道秦家是不是掌握了什么更先进的堪探开采技术,同时也想从秦家的铜料中分一些。
“朝廷愿意以市价买,每斤一百六十文钱。”
秦琅微微一笑。
殷安国有些尴尬,也知道这个价格是朝廷定的,是收购民间铜矿和铜器时的价格,但实际上,因为限铜,所以铜价其实要高的多。
“价格再高的话,朝廷也吃不消,毕竟铸币虽有利,但条件是铜料每斤一百六十文,铜料价再高,铸币也就无利了。”
秦琅一年能弄来几百万斤铜,并没打算制成铜器去倒卖,主要都是要用来铸钱的,秦家有这个技术和实力,一年消耗几百万斤铜,铸百万贯钱都是可以的。换句话说,秦琅弄来的铜,其实他自己也不够用的。但朝廷开了口,秦琅也得考虑。
“如果朝廷缺铜,我身为臣子,当然也愿意为朝廷分忧的,我提两个缓解办法。一是加大与倭人的合作力度,增加一些铜矿堪探开采,这样一来倭铜产量增加可以加大售唐铜量。”
‘其二嘛,秦家可以把自己手里的铜,每年分一批给朝廷。”
“能分多少?”殷安国期待的问,办铜是他来吕宋第一要务,监铸不过是次要的。
“八十万斤如何,每年?”
“能不能多些?”
殷安国提起朝廷钱荒铜紧的困难,朝廷希望每年能够铸钱起码三五百万贯,这样才能缓解日益严重的钱荒问题。否则的话,只怕天下百姓商人又要开始回到过去钱帛兼行的日子了。
出门做生意,得装上一车车的绢帛交易。
“魏公怕是有所不知,如今转运使甚至提出要发行铁钱,特别是在剑南、西昌、黔中、云南这几个西南道。”
西南诸道本就偏僻落后,道路难行,交易不便,铜钱流入过去,那就是黑洞,有去无回。朝廷本就缺钱,所以便提出禁钱入西南。
就如武德初时,也是禁钱过岭南的,唐初甚至以前各朝,官府都不许铜钱流入岭南地区流通使用,所以当时主要用绢布以及金银流通交易。
铜钱这种重要的货币,发行量不足,中原腹地都满足不了,哪能浪费到蛮地。
现在对西南地区也是这样意见了,都是因为钱不足。钱运过去也难,运出来就更难了。
川滇地区铜产量少,虽然说云南产铜,可云南的铜号称不适合铸钱,但川滇地区产铁,而且铁矿储量高,所以就有人说,干脆在那边建立铁钱监,用当地产的铁铸铁钱,专在西南发行使用。
可用铁钱问题也大,一来铁钱价值肯定是不如铜钱的,铜钱交易本来就不便了,一贯铜钱六斤四两,那价值一贯铜钱的铁钱,估计还要更多更重,大家出门买东西,真的要用麻袋扛铁钱或是拿筐背了,这会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和市场经济嘛。
转运使又提了一个补充建议,在西南先铸铁钱,用铁钱做准备金,然后发行专门在西南使用的铁钱券。
这个铁钱券就相当于代金券,大家身上带着这种纸或绢做成的券,便能避免铁钱太重的问题了,铁钱券随时可在钱庄兑换成铁钱。
既然发行铁钱券,为何又要铸铁钱?
因为券不是钱,只是代金券,所以必须得绑定一种真正的货币,西南缺铜钱,所以铸铁钱,然后发行铁钱券流通,这就是要实行铁本位了。
这可以说是非常无奈的一种办法,但是问题还是有很多。
故此现在这个方案被许多人反对,毕竟历史上拿铁做钱的朝代不是没有,甚至拿布拿绢拿粮食做货币交易流通的,但都不是什么好办法,问题太多。
朝廷这些年早有各种各样的银行、钱庄、票号等,各自发行了许多银票、钱票、庄票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货币,只是一种票据,必须得是能够随时兑现出货币的。
一旦兑现不出,信用破产,必然也就完蛋了。
西南地区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缺钱,你缺钱你还怎么玩票据凭证?你不能随时保证兑换,那这些票据就根本是废纸。
所以在中原玩的很发达的这些票据业务,在西南是不行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钱。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回到根本,就是加强货币流通量,如何加强?增加铸币量,可材料又不足,于是现在朝廷加强金银币的铸造发行,甚至搞出小银币和宝钱来,就是为了能够用更少的材料,铸出更多的钱来流通。
说到底,主要还是缺材料,尤其是铜。
毕竟金银币做为贵重金属,跟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还是没太大关系的。
“朝廷能用的手段差不多都用上了,禁铜令如今严格到非官员不得拥有铜镜以外的铜器了。还禁囤钱,普通百姓,禁止囤超过一万枚铜钱,就算是中产地主,也不得超过五万钱。商人商号也根据其规模,有严格限制。”
“十贯以上交易,禁用铜钱,须用金银币或是票据凭引。”
“我倒是有个提议,我秦家生产玻璃,也可利用玻璃制作玻璃镜,玻璃镜比铜镜更小,照的也更清楚。秦家可以加大玻璃镜的生产量,然后跟百姓置换家中的铜镜。”
铜镜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一样家当,而且铜镜普遍都比较费铜,往往都是几斤甚至十几斤重,一些大铜镜,甚至上百斤。
之前朝廷禁民间拥有铜器,也特例允许普通百姓拥有三斤以下的铜镜,也是因为铜镜属于民生用品,总不能不让百姓梳头照镜子吧?
现在秦琅说愿意用玻璃镜来置换。
“玻璃镜比较贵吧?我记得秦家等身玻璃镜,都是千贯起啊?”
秦琅笑笑。
玻璃这玩意吧,其实材料上来说,真不值钱,值钱的是这独家的烧玻璃技术,如以往泰西有些商人掌握了一些较差的玻璃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玻璃质量一般,但就因为独特,所以运来中原,那都卖的跟玉一个价了。
可问题是,玻璃这玩意甚至比烧瓷器还要简单的多。
玻璃镜倒是需要更高的技术,这技术秦家独有,但特殊的也只是技术,而不是什么材料。
之前镜子卖的贵,也是搞的饥饿营销,故意走奢侈品路线,跟秦家的香水一样,并没打算普及于众的,所以当然得卖的少,物以稀为贵嘛。
而且这些玻璃镜镶金嵌银满是珠宝,镜框都是名贵木材,甚至还用上了精美的大漆,加之营销宣传,故此一面等身镜往往能卖上千贯,每一面镜子都是独家定制,独一无二的,每年的总量也都严格控制,以保证稀缺性。
但是再稀缺的东西,年年生产,总是越来越多的,所以经过小二十年,如今秦家的玻璃制品也已经价格下行,其中玻璃大镜这种东西,也已经主要是卖牌子了,甚至已经开始有面向小富、中产的中高档产品,不再全是奢侈品。
市场总是会饱和的,秦家玻璃和镜子产品,现在也成为大唐外销的种要商品,秦琅认为生产一批普通百姓使用的小镜子,也不会太影响秦家玻璃镜的名声,毕竟定位不同。
等身大镜,跟小镜子,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殷安国热切起来。
“听说玻璃镜都非常难生产,真的能大量生产?”
“大镜确实非常难,但如果是生产碗大的小镜子,倒是要容易些。”
“那我们能不能向魏公家镜坊下单采购这种玻璃镜?成本几何?”
如果殷安国能够从秦琅这里采购大量的小玻璃镜,然后由朝廷运回各州县,向百姓置换他们的铜镜,那这是他的一件大功了。
那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块铜镜啊,一下子就能得千万斤以上的铜料,这可相当于朝廷十多年的铜开采量了。
朝廷现在其实不缺钱,也就是不缺收入,因为各方面的财源很多,但货币流通量不足,导致钱荒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制约着经济发展。
西南这些年已经被朝廷打下来,并控制越来越严,但那边缺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百姓和土著蛮子们还在以物以物,征税也以实物为主。
本就靠着小道茶马贸易,钱重和缺钱更加困扰影响着他们。
这也影响着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度。
如果秦家的玻璃镜不贵,那朝廷采购玻璃镜换铜镜,用这些铜镜去铸钱,这一下子就能增加几百万贯的铸币量了。
秦琅笑着挽着殷安国的手进入都督府内厅,两人分宾主坐下。
这时殷安国先是摸出来一块玉。
这玉一看就非凡品。
一只玉雕的麒麟。
“这是太子殿下让下官带来,转赐给十一郎的。”
秦十一郎秦俞,秦琅第十一子,也是与太平公主所长的嫡长子,刚出生就被赐封为魏国公世子,加朝散大夫五品官阶。
这次太子又赐下一只玉麒麟。
“这块可是上好的于阗玉,原于阗王室世代珍藏之玉所雕,最有名的玉雕大师雕刻。”
这只玉麒麟栩栩如生,神奇灵活,不说玉的材质仅是这大师的作品,就值千金了,再加上这块玉确实质量极佳,稀世珍品。
“秦琅代犬子谢太子殿下赏赐了。”
这几年,秦琅又新增了几个儿子,公主为他生了一儿又一女,其它几位陪嫁的媵妾贵人,也几乎都生了一两个孩子,这让秦琅子嗣兴旺,如今有了十八子。
也是这几年安定下来,秦琅长期在吕宋和太平港,甚至把好几房妾侍带来了吕宋,使的每年增加几个儿女。
甚至小儿子比他的几个孙子们还要小些,如秦俊如今已经二十岁,生的老大都快四岁了,孙儿辈都已经八九个了。
殷安国又摸出来一只展翅的黄金大鹏,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胜在灵巧,这是他给秦俞的礼物。
以这礼物开头后,气氛不错。
殷安国也便提起自己的另一桩秘密任务来。
“朝廷听闻魏公如今在倭国与倭人有不少合伙开采的大铜矿,听说吕宋也发现了许多大矿,如今铜产量惊人,一年数百万两?”
“不算多,去年吕宋自倭国贩得倭铜三百来万斤,我们吕宋自产八十多万斤,今年倭铜和吕宋铜估计都还能再增加一些。”
殷安国惊叹不已。
“想不到这倭国还真是遍地银铜啊,居然一年外销吕宋就有三百多万斤。”
朝廷武德年间一年也就采铜二十余万斤,朝廷二十余钱监,总铸钱炉近百,一年可铸三十万贯钱,用铜一百余万斤,开采的铜根本不够,主要还是靠回收五铢钱、私铸钱等铸钱。
贞观时,为了解决钱荒铜料不足的问题,朝廷加强了对铜山管理,提高了铜课税收,但也不是根本办法,后来又来了一波声势浩大的禁佛政策,从寺院中毁了大量的铜像佛器,同时对民间用铜器加强管理。
普通百姓不得使用小铜镜之外的铜器,各级官员使用铜器也有严格限制,贞观年间,基本上把民间所有的铜都拿来铸钱了,才维持了当时每年惊人的铸币数字。
但通过毁佛像融铜器所得的铜料铸钱,毕竟也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时候,铸钱铜料还是得靠铜矿采挖。
朝廷这些年也不断加强铜矿开采,放宽开采限制,允许民间采挖,只是加强了管理,对开采所得的铜实行专卖制度,就是由朝廷征税后官府采购。
如此多管齐下,铜开采量倒也增加了不少,可一年也不过百余万斤铜的产量,这点铜,全铸成铜钱也就是三十来万贯的量。
秦家吕宋铸币,居然一年能弄来三四百两斤的铜料,比朝廷采挖的百万斤铜多几倍,就算朝廷通过回收旧钱、铜器、贸易进口等,也都还不到这个数字。
洛阳朝廷非常眼红。
他们想知道秦家是不是掌握了什么更先进的堪探开采技术,同时也想从秦家的铜料中分一些。
“朝廷愿意以市价买,每斤一百六十文钱。”
秦琅微微一笑。
殷安国有些尴尬,也知道这个价格是朝廷定的,是收购民间铜矿和铜器时的价格,但实际上,因为限铜,所以铜价其实要高的多。
“价格再高的话,朝廷也吃不消,毕竟铸币虽有利,但条件是铜料每斤一百六十文,铜料价再高,铸币也就无利了。”
秦琅一年能弄来几百万斤铜,并没打算制成铜器去倒卖,主要都是要用来铸钱的,秦家有这个技术和实力,一年消耗几百万斤铜,铸百万贯钱都是可以的。换句话说,秦琅弄来的铜,其实他自己也不够用的。但朝廷开了口,秦琅也得考虑。
“如果朝廷缺铜,我身为臣子,当然也愿意为朝廷分忧的,我提两个缓解办法。一是加大与倭人的合作力度,增加一些铜矿堪探开采,这样一来倭铜产量增加可以加大售唐铜量。”
‘其二嘛,秦家可以把自己手里的铜,每年分一批给朝廷。”
“能分多少?”殷安国期待的问,办铜是他来吕宋第一要务,监铸不过是次要的。
“八十万斤如何,每年?”
“能不能多些?”
殷安国提起朝廷钱荒铜紧的困难,朝廷希望每年能够铸钱起码三五百万贯,这样才能缓解日益严重的钱荒问题。否则的话,只怕天下百姓商人又要开始回到过去钱帛兼行的日子了。
出门做生意,得装上一车车的绢帛交易。
“魏公怕是有所不知,如今转运使甚至提出要发行铁钱,特别是在剑南、西昌、黔中、云南这几个西南道。”
西南诸道本就偏僻落后,道路难行,交易不便,铜钱流入过去,那就是黑洞,有去无回。朝廷本就缺钱,所以便提出禁钱入西南。
就如武德初时,也是禁钱过岭南的,唐初甚至以前各朝,官府都不许铜钱流入岭南地区流通使用,所以当时主要用绢布以及金银流通交易。
铜钱这种重要的货币,发行量不足,中原腹地都满足不了,哪能浪费到蛮地。
现在对西南地区也是这样意见了,都是因为钱不足。钱运过去也难,运出来就更难了。
川滇地区铜产量少,虽然说云南产铜,可云南的铜号称不适合铸钱,但川滇地区产铁,而且铁矿储量高,所以就有人说,干脆在那边建立铁钱监,用当地产的铁铸铁钱,专在西南发行使用。
可用铁钱问题也大,一来铁钱价值肯定是不如铜钱的,铜钱交易本来就不便了,一贯铜钱六斤四两,那价值一贯铜钱的铁钱,估计还要更多更重,大家出门买东西,真的要用麻袋扛铁钱或是拿筐背了,这会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和市场经济嘛。
转运使又提了一个补充建议,在西南先铸铁钱,用铁钱做准备金,然后发行专门在西南使用的铁钱券。
这个铁钱券就相当于代金券,大家身上带着这种纸或绢做成的券,便能避免铁钱太重的问题了,铁钱券随时可在钱庄兑换成铁钱。
既然发行铁钱券,为何又要铸铁钱?
因为券不是钱,只是代金券,所以必须得绑定一种真正的货币,西南缺铜钱,所以铸铁钱,然后发行铁钱券流通,这就是要实行铁本位了。
这可以说是非常无奈的一种办法,但是问题还是有很多。
故此现在这个方案被许多人反对,毕竟历史上拿铁做钱的朝代不是没有,甚至拿布拿绢拿粮食做货币交易流通的,但都不是什么好办法,问题太多。
朝廷这些年早有各种各样的银行、钱庄、票号等,各自发行了许多银票、钱票、庄票等等,但这些都不是货币,只是一种票据,必须得是能够随时兑现出货币的。
一旦兑现不出,信用破产,必然也就完蛋了。
西南地区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缺钱,你缺钱你还怎么玩票据凭证?你不能随时保证兑换,那这些票据就根本是废纸。
所以在中原玩的很发达的这些票据业务,在西南是不行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钱。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回到根本,就是加强货币流通量,如何加强?增加铸币量,可材料又不足,于是现在朝廷加强金银币的铸造发行,甚至搞出小银币和宝钱来,就是为了能够用更少的材料,铸出更多的钱来流通。
说到底,主要还是缺材料,尤其是铜。
毕竟金银币做为贵重金属,跟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还是没太大关系的。
“朝廷能用的手段差不多都用上了,禁铜令如今严格到非官员不得拥有铜镜以外的铜器了。还禁囤钱,普通百姓,禁止囤超过一万枚铜钱,就算是中产地主,也不得超过五万钱。商人商号也根据其规模,有严格限制。”
“十贯以上交易,禁用铜钱,须用金银币或是票据凭引。”
“我倒是有个提议,我秦家生产玻璃,也可利用玻璃制作玻璃镜,玻璃镜比铜镜更小,照的也更清楚。秦家可以加大玻璃镜的生产量,然后跟百姓置换家中的铜镜。”
铜镜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一样家当,而且铜镜普遍都比较费铜,往往都是几斤甚至十几斤重,一些大铜镜,甚至上百斤。
之前朝廷禁民间拥有铜器,也特例允许普通百姓拥有三斤以下的铜镜,也是因为铜镜属于民生用品,总不能不让百姓梳头照镜子吧?
现在秦琅说愿意用玻璃镜来置换。
“玻璃镜比较贵吧?我记得秦家等身玻璃镜,都是千贯起啊?”
秦琅笑笑。
玻璃这玩意吧,其实材料上来说,真不值钱,值钱的是这独家的烧玻璃技术,如以往泰西有些商人掌握了一些较差的玻璃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玻璃质量一般,但就因为独特,所以运来中原,那都卖的跟玉一个价了。
可问题是,玻璃这玩意甚至比烧瓷器还要简单的多。
玻璃镜倒是需要更高的技术,这技术秦家独有,但特殊的也只是技术,而不是什么材料。
之前镜子卖的贵,也是搞的饥饿营销,故意走奢侈品路线,跟秦家的香水一样,并没打算普及于众的,所以当然得卖的少,物以稀为贵嘛。
而且这些玻璃镜镶金嵌银满是珠宝,镜框都是名贵木材,甚至还用上了精美的大漆,加之营销宣传,故此一面等身镜往往能卖上千贯,每一面镜子都是独家定制,独一无二的,每年的总量也都严格控制,以保证稀缺性。
但是再稀缺的东西,年年生产,总是越来越多的,所以经过小二十年,如今秦家的玻璃制品也已经价格下行,其中玻璃大镜这种东西,也已经主要是卖牌子了,甚至已经开始有面向小富、中产的中高档产品,不再全是奢侈品。
市场总是会饱和的,秦家玻璃和镜子产品,现在也成为大唐外销的种要商品,秦琅认为生产一批普通百姓使用的小镜子,也不会太影响秦家玻璃镜的名声,毕竟定位不同。
等身大镜,跟小镜子,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殷安国热切起来。
“听说玻璃镜都非常难生产,真的能大量生产?”
“大镜确实非常难,但如果是生产碗大的小镜子,倒是要容易些。”
“那我们能不能向魏公家镜坊下单采购这种玻璃镜?成本几何?”
如果殷安国能够从秦琅这里采购大量的小玻璃镜,然后由朝廷运回各州县,向百姓置换他们的铜镜,那这是他的一件大功了。
那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块铜镜啊,一下子就能得千万斤以上的铜料,这可相当于朝廷十多年的铜开采量了。
朝廷现在其实不缺钱,也就是不缺收入,因为各方面的财源很多,但货币流通量不足,导致钱荒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制约着经济发展。
西南这些年已经被朝廷打下来,并控制越来越严,但那边缺钱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百姓和土著蛮子们还在以物以物,征税也以实物为主。
本就靠着小道茶马贸易,钱重和缺钱更加困扰影响着他们。
这也影响着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度。
如果秦家的玻璃镜不贵,那朝廷采购玻璃镜换铜镜,用这些铜镜去铸钱,这一下子就能增加几百万贯的铸币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