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时间是1903年3月,加利福尼亚危机爆发后两个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港口,发表反法演讲,挑起了摩洛哥危机。
起因则是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
去年刚刚结束了布尔战争后,英国为了改善被整个欧洲,尤其是法俄同盟和德奥同盟两大同盟同时仇视的局面,开始寻求改善跟法国的关系。
刚刚继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了法国,在访问法国初期,法国人对英国国王是抵触的。
决定出访前,爱德华七世问英国首相说,“会遭到什么对待”,首相说可能会有人往你脸上吐,爱德华七世说,“如果真的吐到我脸上,我不擦,让风把它吹干。”
他做到了,用唾面自干来展现他的气度。
到了法国后,巴黎街头的法国民众很不友好,高喊着“布尔人万岁”“法绍达万岁”,给了爱德华七世一个下马威。
但爱德华七世没有恼怒,到处微笑着挥手,向任何人展现魅力。
他在法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称赞法国人民和法国文化的伟大,表明自己对法国的仰慕和热爱之情,声称英法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一荣倶荣,一损倶损。访问途中,爱德华七世只要听见《马赛曲》就赶紧立正,敬礼!
由于这些出色的政治表演,让他踏上归程的时候,法国人自发聚集在码头欢送,“国王万岁”的呼声在人群中响起,这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第一次响起“国王万岁”的呼声。
爱德华七世访问之后,英法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
不能将英法协约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英国国王的政治作秀,因为之前法国已经率先释放了善意,法国外长率先表示,愿意在国际问题上跟英国保持一致行动,说法国不生产英国出口的商品,比如法国不产棉布,只产葡萄酒和奢侈品,跟英国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爱德华七世访法也是法国总统邀请的。
所以说更多的是法国不愿意在德国的压力下,跟其他任何国家交恶,尤其是英国这样的世界霸权国家,既然德国在向大英帝国发起挑战,法国当然要拉拢英国。
可与之对比的是,沙皇也曾以政治任务出访过,1875年他访问德国,为了化解德国对法国的威胁,表达俄国不愿意看到德国继续削弱法国的意愿,俾斯麦屈服了。但沙皇高调的宣传此事,让整个欧洲都知道,在关键时刻是沙皇保护了法国。沙皇将所有的荣誉都贴在了自己脸上,导致德国人对俄国的观感继续恶化,此时德俄关系开始走向下坡路,几年后俾斯麦停止了对俄国的经济输血,拒绝向俄国贷款。
如果沙皇能够低调一些,不将自己扮演成法国的保护人,而是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谦逊的和平主义者,显然更能被德国人所接受。
这次摩洛哥危机,其实也就是德国皇帝,类似沙皇一样的表演行为引发的。
先是法国在跟英国签署了协约之后,得到英国支持他们在摩洛哥的行动。
法国人很快就要求摩洛哥政府在法国的监督之下进行改革,要求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关税、要求摩洛哥聘用法国军事教官,要求摩洛哥给予法国开矿筑路的权力,希望加强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力,让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但是德国不干了,德国在摩洛哥没有太大的特权,但是拥有经济利益,他们在向摩洛哥大量出口和转口商品。比如摩洛哥危机前,法国向摩洛哥转口茶叶四五百吨,德国也转口了一百多吨。但德国在摩洛哥没有其他特权,距离摩洛哥也隔着半个欧洲,犯不着跟法国争夺这里。
可是,德皇威廉二世当即访问摩洛哥港口丹吉尔港,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公开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其保护国。
德皇张扬的语调,让法国下不来台,而且带有一种摩洛哥的保护人的格调,让法国非常不满,德国皇帝还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商讨摩洛哥问题。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强国会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国际裁决的,这本身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干涉,以及一种屈辱。因为只有失败者的命运,才会交给别国决定。比如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法国。
就连美国跟大明战争最艰苦的时候,都始终没有让国际社会介入,因为一旦列强干涉,本国权力的独立性也就不存在了,很容易丧失权力。西班牙的殖民地交由国际裁决,得到的是被瓜分的命运。
所以法国人将德国皇帝的要求看作是对法国的侮辱,两国报纸纷纷报道对对方的侮辱性言辞,法国外长态度强硬,大有不惜一战的架势。
德国也十分强硬,甚至发出法国軍队登上摩洛哥,德国軍队就跨过德法边境的威胁。
德法一旦打起来,很多国家都不愿意看到,比如奥匈帝国不想看到因此被拖入战争。但又不敢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不站在德国一边,否则德国也不会支持奥匈对抗俄国。俄国其实也不想看到战争爆发,这是俄国最好的时候,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正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遇,俄国政治家看的很明白。英国也不愿意看到战争爆发,刚刚结束布尔战争的英国,正在恢复元气,同时对本国的陆军实力极为不满,打算加强陆军训练水平,进行改革。此时大英帝国对欧洲大陆没有力量输出能力,因此不愿意看到德法开战。
整个欧洲都不想看到德法战争爆发,但中国却很需要这样一场战争,他需要一场世界大战给自己腾出足够的地缘调整空间,主要是可以趁机瓜分美国领土。
因为在欧洲保持稳定的状态下,中国即便再次打败美国,再次占领了美国西部,也没有足够的地缘空间让中国吞下这里,势必引起欧洲列强的干涉。但如果欧洲自己内斗,就会给中国留下巨大的政治空间。
一战之前,各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都没怎么改变地缘结构,普法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最后普鲁士也没能割走多少法国领土。原因就是欧洲的地缘平衡政治,其他国家是不能接受任何一个战胜国变得太过强大的。
所以普鲁士打败法国,建立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后,其他国家就开始支持法国,让德国根本就吞不下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充其量不过法国本土的百分之一。同样的道理,中国即便打败了美国,欧洲地缘平衡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接受中国成为一个横跨太平洋的大帝国的,势必支持美国。
现在变化出现了,德国跟法国在摩洛哥问题上几乎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必须将力量集中在摩洛哥,对美国的关注度就大减,最重要的是,因为尽在欧洲咫尺的摩洛哥,让欧洲国家内部产生了冲突,这就给了中国巨大的地缘空间,可以在美国行动了。
所以朱敬伦让中国外交官改变了态度,向美国提出新的建议,要求美军彻底撤出加州,允许华人、白人和印第安人在当地自治,建立自治政府。
美国拒绝了,中国宣布谈判破裂,宣布派一支舰队前往旧金山,名义是保护侨民。
中美战争又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
同时还派遣高规格代表团访问德国,皇太子朱凝华跟中国驻徳领事一起,开始跟德国政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希望鼓动德国对法国开战。
当然单纯用嘴皮子来鼓动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哪怕说的天花乱坠,德国人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是不敢破坏欧洲平衡,必须让德国人看到稍纵即逝的良机。
这是驻德公使方纶的策略,他告诉德国人,如果此时德国和法国开战,中国可以帮忙牵制俄国兵力,中国最少可以在边境地区部署一百万軍队。在中国的牵制下,俄国绝对不敢贸然跟德国开战,此时德国只需要对抗法国一国,不需要两线作战。
德国軍方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此时德国总参谋长是施里芬,他的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一直在完善中,而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东方国家能够牵制住俄国(历史上是日本)。
只要东方国家能够牵制住俄国,德国权力对付法国,投入全部兵力侧翼迂回进攻巴黎,只需要六到八周时间就能结束战争。
但不管代价多么小的战争,德国能收获什么呢,如果收获不了什么,谁会战争。
方纶向德国证明他们能收获超乎想像的利益,那就是破坏压在德国头上的法俄同盟。
起因则是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
去年刚刚结束了布尔战争后,英国为了改善被整个欧洲,尤其是法俄同盟和德奥同盟两大同盟同时仇视的局面,开始寻求改善跟法国的关系。
刚刚继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了法国,在访问法国初期,法国人对英国国王是抵触的。
决定出访前,爱德华七世问英国首相说,“会遭到什么对待”,首相说可能会有人往你脸上吐,爱德华七世说,“如果真的吐到我脸上,我不擦,让风把它吹干。”
他做到了,用唾面自干来展现他的气度。
到了法国后,巴黎街头的法国民众很不友好,高喊着“布尔人万岁”“法绍达万岁”,给了爱德华七世一个下马威。
但爱德华七世没有恼怒,到处微笑着挥手,向任何人展现魅力。
他在法国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称赞法国人民和法国文化的伟大,表明自己对法国的仰慕和热爱之情,声称英法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一荣倶荣,一损倶损。访问途中,爱德华七世只要听见《马赛曲》就赶紧立正,敬礼!
由于这些出色的政治表演,让他踏上归程的时候,法国人自发聚集在码头欢送,“国王万岁”的呼声在人群中响起,这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第一次响起“国王万岁”的呼声。
爱德华七世访问之后,英法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
不能将英法协约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英国国王的政治作秀,因为之前法国已经率先释放了善意,法国外长率先表示,愿意在国际问题上跟英国保持一致行动,说法国不生产英国出口的商品,比如法国不产棉布,只产葡萄酒和奢侈品,跟英国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爱德华七世访法也是法国总统邀请的。
所以说更多的是法国不愿意在德国的压力下,跟其他任何国家交恶,尤其是英国这样的世界霸权国家,既然德国在向大英帝国发起挑战,法国当然要拉拢英国。
可与之对比的是,沙皇也曾以政治任务出访过,1875年他访问德国,为了化解德国对法国的威胁,表达俄国不愿意看到德国继续削弱法国的意愿,俾斯麦屈服了。但沙皇高调的宣传此事,让整个欧洲都知道,在关键时刻是沙皇保护了法国。沙皇将所有的荣誉都贴在了自己脸上,导致德国人对俄国的观感继续恶化,此时德俄关系开始走向下坡路,几年后俾斯麦停止了对俄国的经济输血,拒绝向俄国贷款。
如果沙皇能够低调一些,不将自己扮演成法国的保护人,而是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谦逊的和平主义者,显然更能被德国人所接受。
这次摩洛哥危机,其实也就是德国皇帝,类似沙皇一样的表演行为引发的。
先是法国在跟英国签署了协约之后,得到英国支持他们在摩洛哥的行动。
法国人很快就要求摩洛哥政府在法国的监督之下进行改革,要求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关税、要求摩洛哥聘用法国军事教官,要求摩洛哥给予法国开矿筑路的权力,希望加强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力,让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但是德国不干了,德国在摩洛哥没有太大的特权,但是拥有经济利益,他们在向摩洛哥大量出口和转口商品。比如摩洛哥危机前,法国向摩洛哥转口茶叶四五百吨,德国也转口了一百多吨。但德国在摩洛哥没有其他特权,距离摩洛哥也隔着半个欧洲,犯不着跟法国争夺这里。
可是,德皇威廉二世当即访问摩洛哥港口丹吉尔港,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列强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公开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其保护国。
德皇张扬的语调,让法国下不来台,而且带有一种摩洛哥的保护人的格调,让法国非常不满,德国皇帝还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商讨摩洛哥问题。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强国会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国际裁决的,这本身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干涉,以及一种屈辱。因为只有失败者的命运,才会交给别国决定。比如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法国。
就连美国跟大明战争最艰苦的时候,都始终没有让国际社会介入,因为一旦列强干涉,本国权力的独立性也就不存在了,很容易丧失权力。西班牙的殖民地交由国际裁决,得到的是被瓜分的命运。
所以法国人将德国皇帝的要求看作是对法国的侮辱,两国报纸纷纷报道对对方的侮辱性言辞,法国外长态度强硬,大有不惜一战的架势。
德国也十分强硬,甚至发出法国軍队登上摩洛哥,德国軍队就跨过德法边境的威胁。
德法一旦打起来,很多国家都不愿意看到,比如奥匈帝国不想看到因此被拖入战争。但又不敢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不站在德国一边,否则德国也不会支持奥匈对抗俄国。俄国其实也不想看到战争爆发,这是俄国最好的时候,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正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遇,俄国政治家看的很明白。英国也不愿意看到战争爆发,刚刚结束布尔战争的英国,正在恢复元气,同时对本国的陆军实力极为不满,打算加强陆军训练水平,进行改革。此时大英帝国对欧洲大陆没有力量输出能力,因此不愿意看到德法开战。
整个欧洲都不想看到德法战争爆发,但中国却很需要这样一场战争,他需要一场世界大战给自己腾出足够的地缘调整空间,主要是可以趁机瓜分美国领土。
因为在欧洲保持稳定的状态下,中国即便再次打败美国,再次占领了美国西部,也没有足够的地缘空间让中国吞下这里,势必引起欧洲列强的干涉。但如果欧洲自己内斗,就会给中国留下巨大的政治空间。
一战之前,各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都没怎么改变地缘结构,普法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最后普鲁士也没能割走多少法国领土。原因就是欧洲的地缘平衡政治,其他国家是不能接受任何一个战胜国变得太过强大的。
所以普鲁士打败法国,建立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后,其他国家就开始支持法国,让德国根本就吞不下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充其量不过法国本土的百分之一。同样的道理,中国即便打败了美国,欧洲地缘平衡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接受中国成为一个横跨太平洋的大帝国的,势必支持美国。
现在变化出现了,德国跟法国在摩洛哥问题上几乎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必须将力量集中在摩洛哥,对美国的关注度就大减,最重要的是,因为尽在欧洲咫尺的摩洛哥,让欧洲国家内部产生了冲突,这就给了中国巨大的地缘空间,可以在美国行动了。
所以朱敬伦让中国外交官改变了态度,向美国提出新的建议,要求美军彻底撤出加州,允许华人、白人和印第安人在当地自治,建立自治政府。
美国拒绝了,中国宣布谈判破裂,宣布派一支舰队前往旧金山,名义是保护侨民。
中美战争又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
同时还派遣高规格代表团访问德国,皇太子朱凝华跟中国驻徳领事一起,开始跟德国政要进行密切的沟通,希望鼓动德国对法国开战。
当然单纯用嘴皮子来鼓动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哪怕说的天花乱坠,德国人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是不敢破坏欧洲平衡,必须让德国人看到稍纵即逝的良机。
这是驻德公使方纶的策略,他告诉德国人,如果此时德国和法国开战,中国可以帮忙牵制俄国兵力,中国最少可以在边境地区部署一百万軍队。在中国的牵制下,俄国绝对不敢贸然跟德国开战,此时德国只需要对抗法国一国,不需要两线作战。
德国軍方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此时德国总参谋长是施里芬,他的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一直在完善中,而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东方国家能够牵制住俄国(历史上是日本)。
只要东方国家能够牵制住俄国,德国权力对付法国,投入全部兵力侧翼迂回进攻巴黎,只需要六到八周时间就能结束战争。
但不管代价多么小的战争,德国能收获什么呢,如果收获不了什么,谁会战争。
方纶向德国证明他们能收获超乎想像的利益,那就是破坏压在德国头上的法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