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章 骤逢大变
李世民看向被羁押的李承乾眼神那叫一个复杂,要是咆哮帝附体的话,这会大概已经在大呼“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吗?”这类的,可惜当着几万兵士的面他还不能表现出来。
李祐就不去管这亲爷俩之间的爱恨情仇了,很自觉的就融入到了李世民身后的皇子公主群里,迎接属于他的英雄时刻。
虽然这些皇子公主都知道李世民这时候的心情必然不佳,没有跟着欢呼,可那热切的眼神也暴露了他们此时的心情,大概都有点死里逃生的庆幸吧。
也就是象小兕子这种被保护的好,心地善良的才会担忧的看着李世民和李承乾,还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
倒是李治的样子很是有点耐人寻味,这看着有喜有悲的,很是有点复杂啊。
看来宫里的孩子果然都早熟的厉害,就算是李治这种被称赞慈孝的,难保心里也是有点小心思的。
眼下他这可算是白捡了个太子之位,就算他年岁还小,显然也已经明白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在尽量隐藏着自己的真实心思罢了。
可他看向李祐时那一闪而逝的警惕,甚至是抗拒,可也没逃过李祐的眼睛。
李祐那可是经历过好几个世界的权力斗争的家伙,如今妥妥的人精一个,哪还能不明白李治的那点心思,不过他只是笑了笑就没在意了。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李祐这次擒获李承乾,有刻意在李世民面前表现的意思,而且也确实是狠狠露了一把脸,可李祐自己知道,他可不是为了什么太子之位拿命博取关注,纯粹是因为阴妃也恰好在那里他不得不为之而已。
要是真的有心想要那皇位,起码也得等到李承乾把李治这个年岁不大,其实却对皇位最有威胁的亲弟弟干掉以后李祐才出来表现自己啊。
这要是李治和李泰俩亲儿子都挂了,李承乾又有造反之实,李祐此时带着救世主的姿态出场,立下平叛的功绩,立马就变成了太子的有力争夺者。
而留下李治这个嫡子,他一个庶子还是没戏。
他已经体会过权利的滋味了,也知道要为此付出什么,所以对于那皇位是真的不感兴趣了。
况且他也没法坐视阴妃陷入危险,还是确定自己有把握拯救她的情况下,当然是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
之后的事情自然不用说了,都是围绕着李承乾造反这事在做善后。
宫内的尸体可是不少,有兵士们的,也没少了内侍的,非常时刻,手段肯定要凌厉点。
当时韦贵妃可也是提着带血的剑站在李世民身边的,以前长孙皇后也是如此,被误杀也只能自认倒霉而已。
而李祐当然是去安慰一直担心不已的阴妃去了,武则天那边也得了消息,很自然的又重新出现在了李祐的身边,还没暴露了李祐自个安排的后路。
再之后就是李世民那边的朝堂博弈了,李世民难免涕泪俱下的进行了一些自省,关于他偏心四儿子,关于他对李承乾的教育不到位,手法不对以致有此变故,生了兄弟阋墙的惨剧。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打算杀掉李承乾,已经死了一个亲儿子了,就算是大儿子亲手干掉的,李世民也是在不忍心再死一个亲儿子。
况且就像他所说的,他是真的认识到了,会有眼下这副惨状,还真的是他的偏心造成的,对李承乾既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难免有些愧疚的。
可惜很多大臣都坚持要弄死李承乾,免得给后世开个坏头,要是大家都可以仗着自己受宠,哪怕造反都不用偿命,那这天下还不都乱套了,所以这样的先例不能开。
而另外一些个大臣实际上却是在借此机会试探李世民的心意,比如说太子人选就必须落在嫡子身上吗,其他的皇子难道就一点机会就没有了?
实际上在这个君臣博弈的过程中,李祐这办也是收到了一些橄榄枝的,比如说之前将赌注压在了李泰身上的某些世家中人。
李泰之所以在民间,在文人之中有那么强的声势,可都没少了这些人的吹捧,如崔家等更是带头让自家的政治势力靠到了李泰麾下,同样没少在朝堂上为他摇旗呐喊了。
如今倒好,李泰都直接被李承乾给砍死了,对于李承乾的处置这些人自然也是最想要从严的。
他们和李承乾本来就是仇人吗,还让他们的一番心血全都付诸东流了,不杀李承乾不足以平他们心中的愤懑啊。
就李承乾这个态度,真个让他上台了,他们这些个世家官员还能有好,就算不被全都砍死,以后前途无亮也是肯定的,所以弄死丫的对他们来说最解恨。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做着两手准备,李治那边被李世民保护的太好,一直没有办法接触,更别提为他们所左右了,所以他们就转而把主意又打到了李祐身上。
之前他们虽然对李祐进行过试探,想要和他结亲却没能成功,可此一时彼一时啊,如今的李祐在平叛之中立下了首功,一扫之前人们对他那一无是处的皇家纨绔的形象,转而成为了拯救皇帝和众多皇子公主性命的英雄。
只要有他们靠着强大的影响力给李祐吹捧一番,顺势造就一个英明神武的形象都不是没可能。
而李祐自己的势力又比较有限,背后都没什么强援,只能依靠他们这些个世家中人,到时候就算是李祐真的上台了,也还是得靠着他们才能把朝堂撑起来,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攫取最大的利益了。
可惜,他们的算盘打的是不错,但他们所认为的那个已经尝试到权力的甘美,必然对皇位有所觊觎的李祐,还是痛痛快快的拒绝了他们,没有留下一点余地。
不止如此,就在朝堂上的这种博弈还在继续,李世民还在忙着为李承乾求活,甚至故意抛出了太子之位这个大鱼饵的情况下,李祐仍然按照自己之前申报的行程,向李世民那边汇报了一下,表示他这边省亲完毕,准备继续回到自己的封地上了。
这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表态,表明他对长安城,对那把看似近在咫尺的皇位,毫不眷恋的态度,也摆明了是没打算去争那太子之位啊。
李世民再一次对李祐的这种知进退非常满意,以李祐最近的声势而言,还真的能对李治坐稳这太子之位有一定的威胁,关键是成年的皇子如今就李祐一个人待在长安城里了,当然不包括已经被囚禁起来的李承乾。
如今李祐能够主动表示放弃搀和太子之位的争夺,李世民这边倒是顾虑也少了许多。
尽管李祐背后是真没几个支持的人,可好歹他也算是笼络前隋遗老的一块招牌,还是要顾虑一下那些人的看法的。
虽然如今这些人大都已经老死了,或者退出了朝堂上的权力核心,多少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高兴的李世民把李祐叫到了跟前,难得和风细雨的问起了李祐,问他想要什么奖励。
尽管李祐的平叛擒获的是李承乾这个大哥,可毕竟也是很大的功绩,该有的封赏也不能少了,尤其是李祐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的争夺的情况下,李世民肯定要有所表示才行。
李祐的回答也很直接,他以前就说过想要为大唐开疆拓土,如今正好有机会啊。
李世民既然都表露出了要打高丽的意图,李祐也想体会下当个先锋的感受,于是表示要是真个打高丽的话,怎么也给他一路大军,让他替大唐打下一片大大的地盘。
当然副将还是李世民来派遣比较好,李祐只是想过过打仗的瘾头,可没有靠着战功再回来威胁太子之位,或者因为功高盖主而被猜忌的意思。
其实李世民还真有这样的担心,所以听了李祐的保证以后,再结合李祐一直以来的表现,才算是暂且抛开了这样的担忧,不过仍然没有痛快的答应下来,只说让李祐回去好好做准备。
练兵什么的是不太可能,李世民又不能给李祐随便调兵的权利,所以只是让李祐回去多准备战船,督促好治下的府兵多加训练,为作战做好准备而已。
李祐这边既然得了明确的圣旨,回去以后再督促麾下五个州府加紧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也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不用再偷偷摸摸的搞。
至于李祐自己则开始了努力耕耘的美满小生活,既然想要出去战斗,总要先留后才成。
况且阴妃那边经过上次的战斗后最抱孙子的期望就更高了,李祐不想让她一直失望,也觉得差不多是时候了。
再拖下去武则天自己压力也太大,这都开始寻摸各种提高中标率的方法了,难保下一步会不会搞点更急切的事情。
在李祐回去努力造小人以后,那边李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
而李承乾经过李世民的一番努力后,还是如同历史上那样呗保全了下来,只不过被封到了某个偏远的地方,去当了个没什么实权的逍遥王,也算是一种惩罚了。
毕竟求不得苦才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更何况还是在曾经无限接近成功的情况下,这种心灵上的煎熬无疑是最为强烈的。
事实上李承乾确实为此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在他那看似逍遥的位置上,哪怕过着仍然优渥的生活,在李世民的苦心保存下,也不过是多活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郁郁而终了。
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唐周边还是发挥了很多的大事的。
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击灭吐火罗,拘留唐使,侵掠西域,骚扰伊州,又派处月、处密二部进犯天山。
贞观十六年九月,安西都护郭孝恪将二部兵马击败,乘胜进攻处月,收降处密。
乙毗咄陆西击康居,沿途攻破米国,为争夺财物而发生内乱。
西突厥各部请求废掉乙毗咄陆,李世民派使臣前去册立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咄陆西奔吐火罗。
而另一边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凶暴,经常做不法的事情,高丽王武及其他大臣商议杀死他。
泉盖苏文知道后,将所部兵马集结起来,佯称要校阅,并设置酒宴,召集各大臣前来观看,趁机杀死大臣一百多人,并且入宫将王武杀死,立王弟之子藏为王,自己做莫离支
此官类似唐朝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掌握国家军政大权。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营州都督张俭向太宗报告了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的经过。
有人请求讨伐高丽,李世民觉得时机还没成熟,又以“山东雕弊”为借口未许。
不久册封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因百济曾夺取它的四十多座城,与高丽连兵阻绝百济通唐的道路,百济派使向唐求援。
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信到高丽,告诫高丽停止进攻百济,否则来年将出兵攻之。
贞观十八年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告诫高丽,莫离支不听。相里玄奖回唐禀告。
李世民于是决意发兵攻打高丽,虽然褚遂良极力谏止,但是李世民不听。
到了七月,李世民命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运军粮;又发幽州、营州二都督发州兵以及契丹、奚、靺鞨部众出击辽东作为试探;以韦挺为馈运使,节度河北各州;命萧锐运河南诸州粮食从海道进发。
九月,莫离支遣使入贡,李世民不受,并将使者拘留。
十一月,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兵四万,战舰五百艘由海路前往平壤。
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骑兵步兵六万人前往辽东,海陆并进击高丽。
并要求新罗、百济、奚、契丹分路发兵。
而在此期间,李祐的第一个孩子也成功降世。
到了贞观十八年九月份左右,李祐再次以探亲为由,带着武则天和他们已经满一周岁的儿子一起启程回到了长安。
李祐就不去管这亲爷俩之间的爱恨情仇了,很自觉的就融入到了李世民身后的皇子公主群里,迎接属于他的英雄时刻。
虽然这些皇子公主都知道李世民这时候的心情必然不佳,没有跟着欢呼,可那热切的眼神也暴露了他们此时的心情,大概都有点死里逃生的庆幸吧。
也就是象小兕子这种被保护的好,心地善良的才会担忧的看着李世民和李承乾,还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
倒是李治的样子很是有点耐人寻味,这看着有喜有悲的,很是有点复杂啊。
看来宫里的孩子果然都早熟的厉害,就算是李治这种被称赞慈孝的,难保心里也是有点小心思的。
眼下他这可算是白捡了个太子之位,就算他年岁还小,显然也已经明白了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在尽量隐藏着自己的真实心思罢了。
可他看向李祐时那一闪而逝的警惕,甚至是抗拒,可也没逃过李祐的眼睛。
李祐那可是经历过好几个世界的权力斗争的家伙,如今妥妥的人精一个,哪还能不明白李治的那点心思,不过他只是笑了笑就没在意了。
也许在其他人看来李祐这次擒获李承乾,有刻意在李世民面前表现的意思,而且也确实是狠狠露了一把脸,可李祐自己知道,他可不是为了什么太子之位拿命博取关注,纯粹是因为阴妃也恰好在那里他不得不为之而已。
要是真的有心想要那皇位,起码也得等到李承乾把李治这个年岁不大,其实却对皇位最有威胁的亲弟弟干掉以后李祐才出来表现自己啊。
这要是李治和李泰俩亲儿子都挂了,李承乾又有造反之实,李祐此时带着救世主的姿态出场,立下平叛的功绩,立马就变成了太子的有力争夺者。
而留下李治这个嫡子,他一个庶子还是没戏。
他已经体会过权利的滋味了,也知道要为此付出什么,所以对于那皇位是真的不感兴趣了。
况且他也没法坐视阴妃陷入危险,还是确定自己有把握拯救她的情况下,当然是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
之后的事情自然不用说了,都是围绕着李承乾造反这事在做善后。
宫内的尸体可是不少,有兵士们的,也没少了内侍的,非常时刻,手段肯定要凌厉点。
当时韦贵妃可也是提着带血的剑站在李世民身边的,以前长孙皇后也是如此,被误杀也只能自认倒霉而已。
而李祐当然是去安慰一直担心不已的阴妃去了,武则天那边也得了消息,很自然的又重新出现在了李祐的身边,还没暴露了李祐自个安排的后路。
再之后就是李世民那边的朝堂博弈了,李世民难免涕泪俱下的进行了一些自省,关于他偏心四儿子,关于他对李承乾的教育不到位,手法不对以致有此变故,生了兄弟阋墙的惨剧。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打算杀掉李承乾,已经死了一个亲儿子了,就算是大儿子亲手干掉的,李世民也是在不忍心再死一个亲儿子。
况且就像他所说的,他是真的认识到了,会有眼下这副惨状,还真的是他的偏心造成的,对李承乾既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难免有些愧疚的。
可惜很多大臣都坚持要弄死李承乾,免得给后世开个坏头,要是大家都可以仗着自己受宠,哪怕造反都不用偿命,那这天下还不都乱套了,所以这样的先例不能开。
而另外一些个大臣实际上却是在借此机会试探李世民的心意,比如说太子人选就必须落在嫡子身上吗,其他的皇子难道就一点机会就没有了?
实际上在这个君臣博弈的过程中,李祐这办也是收到了一些橄榄枝的,比如说之前将赌注压在了李泰身上的某些世家中人。
李泰之所以在民间,在文人之中有那么强的声势,可都没少了这些人的吹捧,如崔家等更是带头让自家的政治势力靠到了李泰麾下,同样没少在朝堂上为他摇旗呐喊了。
如今倒好,李泰都直接被李承乾给砍死了,对于李承乾的处置这些人自然也是最想要从严的。
他们和李承乾本来就是仇人吗,还让他们的一番心血全都付诸东流了,不杀李承乾不足以平他们心中的愤懑啊。
就李承乾这个态度,真个让他上台了,他们这些个世家官员还能有好,就算不被全都砍死,以后前途无亮也是肯定的,所以弄死丫的对他们来说最解恨。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做着两手准备,李治那边被李世民保护的太好,一直没有办法接触,更别提为他们所左右了,所以他们就转而把主意又打到了李祐身上。
之前他们虽然对李祐进行过试探,想要和他结亲却没能成功,可此一时彼一时啊,如今的李祐在平叛之中立下了首功,一扫之前人们对他那一无是处的皇家纨绔的形象,转而成为了拯救皇帝和众多皇子公主性命的英雄。
只要有他们靠着强大的影响力给李祐吹捧一番,顺势造就一个英明神武的形象都不是没可能。
而李祐自己的势力又比较有限,背后都没什么强援,只能依靠他们这些个世家中人,到时候就算是李祐真的上台了,也还是得靠着他们才能把朝堂撑起来,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攫取最大的利益了。
可惜,他们的算盘打的是不错,但他们所认为的那个已经尝试到权力的甘美,必然对皇位有所觊觎的李祐,还是痛痛快快的拒绝了他们,没有留下一点余地。
不止如此,就在朝堂上的这种博弈还在继续,李世民还在忙着为李承乾求活,甚至故意抛出了太子之位这个大鱼饵的情况下,李祐仍然按照自己之前申报的行程,向李世民那边汇报了一下,表示他这边省亲完毕,准备继续回到自己的封地上了。
这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表态,表明他对长安城,对那把看似近在咫尺的皇位,毫不眷恋的态度,也摆明了是没打算去争那太子之位啊。
李世民再一次对李祐的这种知进退非常满意,以李祐最近的声势而言,还真的能对李治坐稳这太子之位有一定的威胁,关键是成年的皇子如今就李祐一个人待在长安城里了,当然不包括已经被囚禁起来的李承乾。
如今李祐能够主动表示放弃搀和太子之位的争夺,李世民这边倒是顾虑也少了许多。
尽管李祐背后是真没几个支持的人,可好歹他也算是笼络前隋遗老的一块招牌,还是要顾虑一下那些人的看法的。
虽然如今这些人大都已经老死了,或者退出了朝堂上的权力核心,多少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高兴的李世民把李祐叫到了跟前,难得和风细雨的问起了李祐,问他想要什么奖励。
尽管李祐的平叛擒获的是李承乾这个大哥,可毕竟也是很大的功绩,该有的封赏也不能少了,尤其是李祐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的争夺的情况下,李世民肯定要有所表示才行。
李祐的回答也很直接,他以前就说过想要为大唐开疆拓土,如今正好有机会啊。
李世民既然都表露出了要打高丽的意图,李祐也想体会下当个先锋的感受,于是表示要是真个打高丽的话,怎么也给他一路大军,让他替大唐打下一片大大的地盘。
当然副将还是李世民来派遣比较好,李祐只是想过过打仗的瘾头,可没有靠着战功再回来威胁太子之位,或者因为功高盖主而被猜忌的意思。
其实李世民还真有这样的担心,所以听了李祐的保证以后,再结合李祐一直以来的表现,才算是暂且抛开了这样的担忧,不过仍然没有痛快的答应下来,只说让李祐回去好好做准备。
练兵什么的是不太可能,李世民又不能给李祐随便调兵的权利,所以只是让李祐回去多准备战船,督促好治下的府兵多加训练,为作战做好准备而已。
李祐这边既然得了明确的圣旨,回去以后再督促麾下五个州府加紧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也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了,不用再偷偷摸摸的搞。
至于李祐自己则开始了努力耕耘的美满小生活,既然想要出去战斗,总要先留后才成。
况且阴妃那边经过上次的战斗后最抱孙子的期望就更高了,李祐不想让她一直失望,也觉得差不多是时候了。
再拖下去武则天自己压力也太大,这都开始寻摸各种提高中标率的方法了,难保下一步会不会搞点更急切的事情。
在李祐回去努力造小人以后,那边李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
而李承乾经过李世民的一番努力后,还是如同历史上那样呗保全了下来,只不过被封到了某个偏远的地方,去当了个没什么实权的逍遥王,也算是一种惩罚了。
毕竟求不得苦才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更何况还是在曾经无限接近成功的情况下,这种心灵上的煎熬无疑是最为强烈的。
事实上李承乾确实为此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在他那看似逍遥的位置上,哪怕过着仍然优渥的生活,在李世民的苦心保存下,也不过是多活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郁郁而终了。
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唐周边还是发挥了很多的大事的。
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击灭吐火罗,拘留唐使,侵掠西域,骚扰伊州,又派处月、处密二部进犯天山。
贞观十六年九月,安西都护郭孝恪将二部兵马击败,乘胜进攻处月,收降处密。
乙毗咄陆西击康居,沿途攻破米国,为争夺财物而发生内乱。
西突厥各部请求废掉乙毗咄陆,李世民派使臣前去册立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咄陆西奔吐火罗。
而另一边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凶暴,经常做不法的事情,高丽王武及其他大臣商议杀死他。
泉盖苏文知道后,将所部兵马集结起来,佯称要校阅,并设置酒宴,召集各大臣前来观看,趁机杀死大臣一百多人,并且入宫将王武杀死,立王弟之子藏为王,自己做莫离支
此官类似唐朝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掌握国家军政大权。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营州都督张俭向太宗报告了泉盖苏文杀死高丽王的经过。
有人请求讨伐高丽,李世民觉得时机还没成熟,又以“山东雕弊”为借口未许。
不久册封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因百济曾夺取它的四十多座城,与高丽连兵阻绝百济通唐的道路,百济派使向唐求援。
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信到高丽,告诫高丽停止进攻百济,否则来年将出兵攻之。
贞观十八年正月,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告诫高丽,莫离支不听。相里玄奖回唐禀告。
李世民于是决意发兵攻打高丽,虽然褚遂良极力谏止,但是李世民不听。
到了七月,李世民命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运军粮;又发幽州、营州二都督发州兵以及契丹、奚、靺鞨部众出击辽东作为试探;以韦挺为馈运使,节度河北各州;命萧锐运河南诸州粮食从海道进发。
九月,莫离支遣使入贡,李世民不受,并将使者拘留。
十一月,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兵四万,战舰五百艘由海路前往平壤。
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骑兵步兵六万人前往辽东,海陆并进击高丽。
并要求新罗、百济、奚、契丹分路发兵。
而在此期间,李祐的第一个孩子也成功降世。
到了贞观十八年九月份左右,李祐再次以探亲为由,带着武则天和他们已经满一周岁的儿子一起启程回到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