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六章 惯性
不多时,生化仿真人敲门,送来了晚餐。
经历过盖亚净土建立后的漫长岁月,现如今,大多数净土民众都习惯了文明2.0时代的生活,每一天的日程都很充实;
相比之下,想体验各行各业岗位的民众,就比一开始少了很多。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所有人的言行,都很坦诚,从服务员、教师到维修工的诸多职业,对人生而言的确是辛劳,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偶尔为之、体验生活是一回事,真的在列车上担当乘务员几十年,
就是一种漫长的人生折磨。
当然,在过去的旧时代,这些岗位,或者说一个正常运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岗位,本质都是枯燥而繁重的重复劳动。
即便枯燥,艰辛,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民众也只有互相鼓励着干下去。
但是在今天,人类,已经掌控空前强大的生产力,“终产机”几乎能满足人类的任何合理、适度之需求,再营造氛围,让民众乐于辛劳,
就完全是一种多余。
正因如此,眼前的资料显示,在这列穿越北大陆的观光列车上,只有一位人类乘务员。
其余的几十名列车员工,则全都是仿真人,当然不仔细查看、或者刻意去鉴别,也没什么,至少方然是没分辨的眼力。
搭乘列车的几天时间里,方然和艾米丽约好,各自生活,互不打扰。
在他本人,是想在这一段旅程里,安静体验搭乘列车经过北大陆的感觉,即便如今一切已物是人非。
列车缓缓启动,声音,震动,都和旧时代的客运铁路一模一样,又或者是稍有差池,毕竟对一段二百多年前的记忆,模糊与淡忘是再正常不过,哪怕自我意识栖居于“混沌”之中,也难免轮回之际的损耗。
事实上,也正是在几次轮回间,让方然感觉到,早先进入轮回的净土民众所形容的,那种记忆层层叠叠、亦真亦幻的情形。
一生,对从旧时代走来的净土民众,意味着几十年的时光,
这是过去经历赋予的惯性。
当这样的一生,因血肉之躯的老迈、衰败而行将结束,继而,借“意识迁移”或“意识连接”而轮回,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认为,当事者的确一直活着,而且还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但是对当事者而言,
感觉就十分复杂难言。
毕竟,四十亿年演化的塑造,从未有哪怕一个人的意识,真正经历过“重生”。
诞生于短暂一生,并,随身体死亡而消散的自我意识,从来不曾为永生、重生而有分毫准备,轮回的人生经历、记忆,会彼此重叠,这也并不令人奇怪。
就说现在,一个人静静坐在车厢房间里,视线中的景物,不断后退,方然得以沉下心来唤醒久远的记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细节无从把握。
甚至于,他只能生涩的回忆起,自己的确乘坐过联邦客运铁路,
却连具体的哪一次,都几乎无法确定。
哦,想起来了,不仅是从此次旅行的目的地——巨山,前往卡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在前往东海岸、准备用托马斯*安生的身份生活时,他也曾搭乘过联邦客运列车,虽然那时的心情与现在截然不同。
过去的二百多年人生中,搭乘列车的次数,寥寥无几,方然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的梦境里,
总会出现一列永远疾驰的时间列车。
早在见到列车,乘坐列车旅行之前,具体的讲,应该是在二百七十五年前的某一次梦境里,时间列车就忽然出现,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几乎没有、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否曾迈出过孤儿院大门的五岁孩童。
那么,也只能是在故事书里,曾经见到过列车,一定是这样。
毕竟不论是谁,也绝对无法凭空想象出一种,完全位于自身认知之外的事物。
但是时间的列车……
时间,真的如列车那样,会有一个绝对的方向,且永远疾驰,永远也不会稍作停留吗。
相对论体系中的时间,看起来,并不会是这样,而与物体及运动参考系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关,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的物理量。
不过方然所想的,于此无关,他只是感到些许迷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阐述的,令普通人惊讶的所谓“时间相对性”,在方然想来,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他难以理解的,是时间这样分明无法直接观测、甚至无法度量的物理量,为何会充斥着人类的生活。
利用这一概念,去认识、分析乃至改造客观世界,固然是很合理的解释。
但,更重要的动机,恐怕还是因为这流逝不止的时间,会让血肉之躯逐渐老去,直到连意识一起老朽,衰亡。
客观世界里的时间,概念,恰如相对论所描述的那样,直到今天也没有被颠覆。
但是对人自身,时间,却又会意味着什么呢;
对一个“永不下车”,拥有近乎无限长之生命的人,时间的流逝,除带来每一天的生活体验外,还有别的意义吗,即使有,除去那些漫长到以百万年、甚至以亿年计的天文尺度之变化,对不断轮回的人生,委实也价值寥寥。
撇开盖亚之外的一切,从远航飞船,到恒星进动,盖亚表面的净土世界,对自己和所有民众而言,是否真的就是在轮回。
不仅是自己,与同类,而是整个净土世界,
都在重走已经走过的路……
想到这里,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餐盘里的食物似乎也味同嚼蜡,方然陷入了沉思。
深夜,在按时入睡前,方然习惯性的浏览净土世界数据库,雷打不动般的阅读文献、报告,尝试理解前沿研究领域中的奥秘。
他想要弄明白,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时间,
究竟会意味着什么。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既然,一切观测都“带有主观性”,或者说,不过是观测者与被观测对象的量子态之绑定。
那么对时间的观测,乃至于定义,也不应仍拘囿于相对论的框架。
经历过盖亚净土建立后的漫长岁月,现如今,大多数净土民众都习惯了文明2.0时代的生活,每一天的日程都很充实;
相比之下,想体验各行各业岗位的民众,就比一开始少了很多。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所有人的言行,都很坦诚,从服务员、教师到维修工的诸多职业,对人生而言的确是辛劳,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偶尔为之、体验生活是一回事,真的在列车上担当乘务员几十年,
就是一种漫长的人生折磨。
当然,在过去的旧时代,这些岗位,或者说一个正常运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岗位,本质都是枯燥而繁重的重复劳动。
即便枯燥,艰辛,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民众也只有互相鼓励着干下去。
但是在今天,人类,已经掌控空前强大的生产力,“终产机”几乎能满足人类的任何合理、适度之需求,再营造氛围,让民众乐于辛劳,
就完全是一种多余。
正因如此,眼前的资料显示,在这列穿越北大陆的观光列车上,只有一位人类乘务员。
其余的几十名列车员工,则全都是仿真人,当然不仔细查看、或者刻意去鉴别,也没什么,至少方然是没分辨的眼力。
搭乘列车的几天时间里,方然和艾米丽约好,各自生活,互不打扰。
在他本人,是想在这一段旅程里,安静体验搭乘列车经过北大陆的感觉,即便如今一切已物是人非。
列车缓缓启动,声音,震动,都和旧时代的客运铁路一模一样,又或者是稍有差池,毕竟对一段二百多年前的记忆,模糊与淡忘是再正常不过,哪怕自我意识栖居于“混沌”之中,也难免轮回之际的损耗。
事实上,也正是在几次轮回间,让方然感觉到,早先进入轮回的净土民众所形容的,那种记忆层层叠叠、亦真亦幻的情形。
一生,对从旧时代走来的净土民众,意味着几十年的时光,
这是过去经历赋予的惯性。
当这样的一生,因血肉之躯的老迈、衰败而行将结束,继而,借“意识迁移”或“意识连接”而轮回,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认为,当事者的确一直活着,而且还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但是对当事者而言,
感觉就十分复杂难言。
毕竟,四十亿年演化的塑造,从未有哪怕一个人的意识,真正经历过“重生”。
诞生于短暂一生,并,随身体死亡而消散的自我意识,从来不曾为永生、重生而有分毫准备,轮回的人生经历、记忆,会彼此重叠,这也并不令人奇怪。
就说现在,一个人静静坐在车厢房间里,视线中的景物,不断后退,方然得以沉下心来唤醒久远的记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细节无从把握。
甚至于,他只能生涩的回忆起,自己的确乘坐过联邦客运铁路,
却连具体的哪一次,都几乎无法确定。
哦,想起来了,不仅是从此次旅行的目的地——巨山,前往卡利福尼亚的伯克利,在前往东海岸、准备用托马斯*安生的身份生活时,他也曾搭乘过联邦客运列车,虽然那时的心情与现在截然不同。
过去的二百多年人生中,搭乘列车的次数,寥寥无几,方然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的梦境里,
总会出现一列永远疾驰的时间列车。
早在见到列车,乘坐列车旅行之前,具体的讲,应该是在二百七十五年前的某一次梦境里,时间列车就忽然出现,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几乎没有、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否曾迈出过孤儿院大门的五岁孩童。
那么,也只能是在故事书里,曾经见到过列车,一定是这样。
毕竟不论是谁,也绝对无法凭空想象出一种,完全位于自身认知之外的事物。
但是时间的列车……
时间,真的如列车那样,会有一个绝对的方向,且永远疾驰,永远也不会稍作停留吗。
相对论体系中的时间,看起来,并不会是这样,而与物体及运动参考系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关,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的物理量。
不过方然所想的,于此无关,他只是感到些许迷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阐述的,令普通人惊讶的所谓“时间相对性”,在方然想来,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他难以理解的,是时间这样分明无法直接观测、甚至无法度量的物理量,为何会充斥着人类的生活。
利用这一概念,去认识、分析乃至改造客观世界,固然是很合理的解释。
但,更重要的动机,恐怕还是因为这流逝不止的时间,会让血肉之躯逐渐老去,直到连意识一起老朽,衰亡。
客观世界里的时间,概念,恰如相对论所描述的那样,直到今天也没有被颠覆。
但是对人自身,时间,却又会意味着什么呢;
对一个“永不下车”,拥有近乎无限长之生命的人,时间的流逝,除带来每一天的生活体验外,还有别的意义吗,即使有,除去那些漫长到以百万年、甚至以亿年计的天文尺度之变化,对不断轮回的人生,委实也价值寥寥。
撇开盖亚之外的一切,从远航飞船,到恒星进动,盖亚表面的净土世界,对自己和所有民众而言,是否真的就是在轮回。
不仅是自己,与同类,而是整个净土世界,
都在重走已经走过的路……
想到这里,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餐盘里的食物似乎也味同嚼蜡,方然陷入了沉思。
深夜,在按时入睡前,方然习惯性的浏览净土世界数据库,雷打不动般的阅读文献、报告,尝试理解前沿研究领域中的奥秘。
他想要弄明白,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时间,
究竟会意味着什么。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既然,一切观测都“带有主观性”,或者说,不过是观测者与被观测对象的量子态之绑定。
那么对时间的观测,乃至于定义,也不应仍拘囿于相对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