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四重禁 > 四重禁
错误举报

三十三话

    这是一个熟悉的地方,也是一个多年不曾回去的地方。

    柳进元骑在马上,看着村头石刻上的“濂溪村”三个大字,不由得暗自使劲握紧手中缰绳。袁朗在一旁问道,“大人,要不要通知本村乡绅?”柳进元望着远方,只道我先去父母坟上,你去通知莫庆之前来墓碑处见我。

    他骑着马从村中穿过,眼睛不时瞥向两边,或熟悉、或陌生的景象。在一座小山坡上,有一处种满鲜花的地方,正是父母的坟墓。他俯身摸着当年亲手刻的木碑,历经日晒雨淋已经开裂,早已认不出上面的文字。他颤抖着跪倒在地,往昔的回忆如风般掠过,叫他毫无喘息之机。

    “小人莫庆之参见大人!”莫庆之踱着急促的小碎步,随袁朗一同赶来。

    “不必多礼,这些……”柳进元指着父母坟前的花草问道。

    “小人该死,擅自做主在令尊令堂坟前种花。”莫庆之低下头,眼睛瞥向柳进元。

    “你乃一番好意,进元感激不尽!”

    “大人言重了!这木碑是大人亲笔,乡民们不敢擅自更换,能做的也只有这些。”莫庆之跪在地上,叩首祭拜,又起身说道,“术士已在大人家的祖田之中选定一处宝地,只待大人回乡,迎两位高堂落叶归根。”

    柳进元心中一阵酸楚,沉默良久,问道,“进元心中一直有个疑惑,不知可否为我解答?”莫庆之神情异样,似乎知道他要问什么,“大人请讲,小人定将知无不言。”柳进元将头凑向他,低声说了一句,袁朗见状朝远处走去。莫庆之面露难色,叹道,“这件事情小人本也不愿相信,经过多番调查,结果……”

    这濂溪村原本是一片荒地,当时战火连连,一群流离失所的先民来到这里,历经三代建成今日的村落模样。为了纪念这群先祖,虽然村民们不同姓、不同族,却建起宗祠共同祭拜。

    大约在十年前,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即将举行,主持大典的司仪却突然病倒。众人商议之后,坚决不同意请外族人主持,便将迁居县城的罗儋请来。这罗儋本是濂溪村村民,好读些儒家典籍,跟着老司仪学过几年祭祀,后因爱慕城中柳家千金而出走。哪知郎有情妾无意,柳家千金只道是与他玩耍,未曾动情。罗儋亦无颜面回村,便在城中娶一丑妇为妻。丑妇虽丑,论贤惠旁人却比不得,叹只叹命比纸薄。罗儋心系亡妻,终身未娶,独自抚养一子长大。

    得此良机,罗儋自是百般珍惜,特地去书院为其子请假。回到濂溪村后,乡绅在家中备好酒菜款待罗儋,其子则在田间玩的不亦乐乎。祭祀当天,全村人早早地聚集在宗祠,杀猪宰羊好生热闹。罗儋亦不负众望,主持起来豪不生疏,整个典礼顺利完成。

    午宴上,乡民们轮流敬酒致谢。罗儋本不善酒力,哪儿能抵挡这番架势,几杯下肚已是头晕眼花。轮到李栾敬酒,罗儋接过酒杯,一股女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醉醺醺地说道,“柳家娘子生得好标致,难怪和柳大哥那般恩爱。”李栾尴尬一笑,面色通红,低下头转身而去。罗儋从身后拉住她,笑道,“娘子何时变得如此娇羞。”李栾使劲推他,无奈力气太小,推也推不开。

    柳笙见娘子被欺负,立刻冲上去,一把将罗儋推倒在地。乡绅上前大声呵斥道,“祖宗祠堂,不许放肆!”

    柳笙当然不肯罢休,大声喊道,“此贼在祖宗灵前羞辱我妻,难道就此作罢?”乡绅强压怒火,向堂下乡民求证,尔后怒斥道,“罗儋小贼,死不悔改!当年为了个女人离开村子,如今又在祖宗灵前做出下流之事。给我打他十个板子,轰出祠堂,从此不得踏入我濂溪村半步!”

    几个大汉应声冲上去,将罗儋死死押在地上,操起苔杖就要下手。罗儋拼命挣扎,大喊道,“我下流?这柳笙和娘子在田间行苟且之事就不下流?”柳笙一脚踩在他头上,骂道,“你个贼人,休要含血喷人!”罗儋乘机挣脱开来,起身对质道,“我儿昨日傍晚时分在田间玩耍时亲眼所见,天地为证。”

    乡绅走到其子面前,问道,“你爹所言属实?”

    其子愣了一会儿,连忙点头。

    柳笙赶紧走到乡绅跟前,说道,“小子之言,不足为信,何况他是罗儋的儿子。”乡绅瞪着他,“哼”的一声从他身边走过,来到李栾跟前问道,“小孩子是否在撒谎,有这么多双眼睛看着,错不了。李栾,你生性朴实从不欺瞒长辈,我问你这件事是否属实?”李栾低着头,不知看向何方。柳笙又冲过来,乡绅手一挥,几个男子将他制伏。李栾看了看柳笙,低下头一言不发。乡绅又说道,“李栾,你可看清楚,你李家的祖宗都在这祠堂中瞧着。伤风败俗是一罪,欺瞒祖宗是罪加一等。”

    李栾全身微微颤抖,突然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乡绅面含威仪,大声呵斥道,“祭祀期间,你二人竟在田间苟且。伤风败俗是一罪,不敬祖宗是其二。从此以后不得踏入祖宗祠堂半步,滚出去!”柳笙一脸怒气,扶着李栾离开宗祠。罗儋半醉不醉,抱着儿子连夜回家。罗儋居住在城中,受村里惩戒自然是毫不上心。苦只苦了那柳笙夫妇,从此沦为村中“下民”,受尽奚落。李栾更是被人唤作“淫妇”,屡遭村民调戏。

    如此这般,大约过去一个月,更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入夜时分,一场大火点燃柳家茅屋,将柳笙夫妇活活烧死。乡民们非但不救火,还在一旁喊道,“祖宗显灵,引来这天火惩罚他们啊!”说罢,一一跪地膜拜,好像祖宗就在眼前。柳笙夫妇唯一的儿子在城中书院寄宿,因而躲过这场天灾。等他回到村中,看着父母烧焦的尸体,痛不欲生。乡绅又收了他家的田地,柳笙夫妇只得葬于荒野山坡间。

    “那个孩子是不是罗晟?”柳进元语气发抖。

    “大人您早就知道?”莫庆之惊讶地问道。

    “那火真的是天火吗?”柳进元接着问道。

    “小人仔细调查过,起火前只有几个孩子在那附近出现过,并未有可疑之人。但这火肯定不是天火,更加不会是祖宗的惩罚,应该是个意外。”莫庆之深感惋惜地说道。

    柳进元一脸苦笑,眼角含泪,质问道,“为何当初你们不这么认为?为什么没有人肯去救火?”莫庆之低下头,长叹一口气,只道村民们都来过这坟前上香惭愧,老乡绅前两年也已经去世。大人若要怪罪,我莫庆之身为乡绅,愿一人受过。柳进元表情僵硬,冷冷地说道,“我父母生前被赶出宗祠,这辈子最期盼的归宿便是那里,我要他们的灵位入住宗祠。”莫庆之连连点头,行礼道,“乡民们正有此意,谢大人宽恕之恩!”

    从山坡上下来,乡民们都在道路旁站着,个个低着头面无表情。柳进元咬牙切齿,使劲地抓着缰绳,一步步驶近。行到村民处,却又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突然全身无力,强挤出一丝微笑。村民们如释重负,脸上露出笑容,朝他欢呼。来到村头,他最后望一眼喜笑颜开的乡民,转身朝衙门驶去。

    黄老夫子已等候多时,见他回府,立刻将草拟文书呈上:

    所谓四民,士农工商。农为本,商为末;农为体,商为用。然今之势,商重农轻,本末倒置。士不为尊,礼仪之道不兴,纲常伦理败坏。工为人贱,利器之术不盛,冶铸梭造停滞。今之计,唯有复礼兴儒,上农巧工,无他矣。

    所谓复礼,重在祭祀。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天旱而雩,以祈甘雨,云何?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卜决大事,以求吉象,云何?无何也,犹不卜而吉也。夫以为重,非以为得求。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子曰,天将丧斯文也?当复诗书礼乐之文,弦歌雅颂之声,无他矣。

    所谓兴儒,重在兴学。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叹如今学堂寥寥,儒士戚戚,百步之内不闻四书五经六艺。士者,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恒产而有恒心。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社稷之重。是故学不可不兴,士不可不广。为今之要,无他矣。资以钱财,建以学堂,礼以老师。广纳儒生,取之四民,使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假以时日,三教九流可通四书,坊间童子能颂六经,蔚蔚然成风矣。

    所谓上农,重在正名。士士,农农,工工,商商。农为本体,商为末业。农以地为天,不离不弃,此为仁德。商以谋为生,随财而迁,此为弃义。今农夫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赋税之重。而商贾大者,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谈笑有风声,出入皆王侯。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上下相反,本末倒置,云何?殷商之亡,亡于商,不可蹈之。今必重商贾之税,轻农夫之赋。一切学堂经费、祭祀物资均从商出,遇有天灾,亦取商贾之财救济四民。

    所谓巧工,重在无私。今之匠者,各藏其术,相互诋毁。各专一秘技,却不能成利器,云何?私心使然,不能合众人之力,以为才智之用。工之巧,在于匠心,何为匠心?匠心者,必先去其私心,夺天工之巧而不自知。私心则不仁,不仁则不智,不智则不巧,是故心愈钝而器愈利。器为商用,故应取商贾之财,反哺之。破门第之见,除钱财之患,官家以为公,何愁良工巧匠不生?

    呜呼!士专心于读,农专心于耕,工专心于技,商专心于财。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四民分业,各司其职,方为正道。

    柳进元读罢,大为惊喜,高呼道,“姜公在世,不过如此!”黄老夫子谦虚道,“一介落榜儒生,大人见笑!”柳进元兴奋地夸赞道,“主簿有匡扶天下之志,乃当世儒生之楷模。此《四民条例》一出,必将闻达于天下。”

    黄老夫子拜谢道,“老朽心中只有一破庙,未曾装得天下,为报大人知遇之恩勉强献拙。不过,还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柳进元笑道,“夫子是想说这四民各司其职,衙门也该立个规矩。可谓是人不兼官,官不兼事。”

    黄老夫子也笑道,“大人英明,老朽多虑了!”

    柳进元吩咐道,“还请主簿再拟一文,严格厘定各捕快、衙役之责。严禁与人经商、与商贩收取安保之费、与囚犯家属收受贿赂等事项。”黄老夫子应道,“下官遵命!”

    《四民条例》一经公布,全城轰动,整个岭南地区无人不知。偏居一隅的新州县城,一跃成为岭南道府的政治焦点,主簿黄老夫子之名一夜间传遍天下。城中百姓拍手称快,然而商人们正相互聚集商议对策,一股反对势力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