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复兴教育添双翼 下
他教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经验也堪称经典。
首先是目的明确。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试验,目的是什么呢?他认为还是离不开12个字:即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批改作文,学生有可能将学到的语法、修辞、逻辑、文章写法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批改作文锻炼和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从事工农业生产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教师批改作文也就会轻松愉快,从而腾出时间来钻研教材,加强课外辅导,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个目的事先要向学生说清楚,每次学生批改后要用事实反复说明这个目的是正确的,是可以达到的。否则,试验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如果学生认为你做试验是图轻松(甚至有些教师自己也这样认为),那么,实验肯定失败。
其次是要有具体要求,并注意一般要求与重点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批改作文,他提出的要求是:看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构思是否新颖;看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看记叙是否具体,记叙、议论、抒情是否有机结合;看论点是否鲜明,论证是否严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看语言是否准确、流畅、朴实、自然。这是一般的要求,每次批改还有重点要求。比如做《“仓廪实而知礼节”析》这篇作文,他在命题时不做任何指点,只在教完贾谊的《论贵贮疏》之后就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文章写好。目的是试一试学生的分析能力到底如何。因此这次作文批改的重点也就是看审题是否准确、分析问题是否全面。从作文的结果看,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差。多数学生都只谈仓廪充实就知礼节这一面,他们举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解放后50年代初期的事实加以证明,这当然是有说服力的,但不谈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联系当前实际,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并从这方面来分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观点,还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这次作文批改,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他们在给同学作文的批语中能从审题立意这方面指出优缺点,提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此外,要求学生批改时要检查前一篇作文的错别字是否改正;文质兼美的词句用波浪线或红圈标出;准确地记好分数,签好姓名。
再次是分组批改,教师指导。每3人编为一个批改小组,语文成绩上、中、下三等的都有。指定一名成绩好、认真负责的学生做组长,由他执笔。其余的学生做翻查字典和资料的工作。组长通读时,大家边听边看,然后再按教师的要求逐字、逐句、逐段进行评改。在学生批改时,不时有人发问,教师在教室巡视、督促、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四是教师认真检查,认真讲评。学生批改过的作文,教师必须逐本认真检查。一方面了解哪些学生写得好,哪些学生批改认真,哪些评语打得中肯;另一方面要了解哪些学生写得不好,哪些学生批改不认真,哪些评语打得不恰当,还要检查给分是否准确,评语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凡是能改正的,都要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做好讲评。讲评内容除了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之外,还要充分肯定学生批改的优点,表扬批改好的、认真负责的;也要指出学生批改中的缺点,对个别不认真批改的要个别谈话,端正他们的批改态度,以期下次批改得好一些。作文讲评的方式除老师讲评外,有时由师生合作,有的内容由老师讲,有的内容可由学生讲。
第五是鼓励学生打反批。学生批改过的作文,为什么写文章的同学反而爱看一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总认为都是同班同学,你我差不多,倒要看看给我批改得怎么样,正因为如此,打反批是自然的。而对那些好的反批,必须鼓励,因为这正是学生肯动脑筋、关心作文的表现。比如邓集铭同学在《运动场上的见闻》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跳高的场面的:“沙坑周围挤满了观众,一层又一层,脖子伸得长长的,从后面看去,仿佛许多的鸭,被无形的手提着。”批改的同学在旁边写了个眉批:“这个比喻是鲁迅在《药》中用来形容和讽刺那些不觉悟的看客的,用在这里不妥,丑化了观众。”邓集铭同学看了,写了个反批:“鲁迅先生的比喻是中性的,我这样写,并没有丑化观众,相反,倒把观众的热切心情写活了。”
他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有许多好处:
首先,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作文批改中,实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把批改的要求讲清楚之后,学生就跃跃欲试,作文本拿到手,立即边看边议论,边查工具书,边翻检资料,教师在课堂巡回指导,学生提问的接二连三,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相互批改的作文,发下去之后,大家看得很认真,不少学生还写下自己的看法。如潘军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五讲四美活动正在复苏一切消沉的灵魂……”,张小禹同学批改时加了个眉批:“‘一切’这个范围副词用得不准确,这句话写得太绝对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潘军看了之后又写了自己的认识:“的确,此处写得太绝对了,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各种现象。”学生如此重视同学的批改,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表现。
其次,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马昌军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五讲四美活动象春风、象剪刀,吹进了营房、机关、工厂、学校。”苏武觉就批了句:“‘象春风’,形容生动,与动词‘吹’搭配得当;‘象剪刀’不妥,比喻不确切,剪刀怎么会吹呢?”又如沈呈学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礼义之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的传统。”彭祝斌同学的眉批是:“这本来是一个并列复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讲文明、讲礼貌’,原句缺主语。”从这些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把学过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写作中的具体问题,这是一种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正是我们要求大力培养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改正学生批改中不准确的地方,可以使全班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学生批改的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必须认真检查一次,看批语是否恰当,该改的地方是否改了,改了的地方是否改对了,对那些不恰当的批语和改得不准确的地方要予以纠正,这样,既可以教育学生批改时要认真,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第四,通过批语——反批——再反批,可以端正有些学生的写作态度,从而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把作文写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对待同学的批改,虚心诚恳地接受批语中提出的意见,并将缺点改正。但极个别的学生也有不正确的认识,不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随意写反批。他在复查时,写上批语,并找这些学生个别谈话,以理服人。
事实证明,教师指导得法,由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决不会降低作文成绩,而只会有力地促进作文水平和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耀楚的赏识教育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重要一环。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他都用特殊的记号标出,以示鼓励。每次作文讲评,他都要选出几篇最好的由他或学生本人在课堂上朗读,然后他再进行详细的讲评分析,小作者和全班同学都受到鼓舞。还有一招是学期快结束时,就编印一本《优秀习作选》或优秀作文选gtgt发给学生,虽然那时还只能在钢板上刻蜡纸再油印成册,但小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出版发行”,眼睛都为之一亮,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王耀楚当校长后,他将赏识教育推广到全校。1988年下学期,他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爱二中”征文活动,各班语文老师积极响应,很快就评选出几十篇美文,并由他作序,汇编成《我爱二中征文选》发到各班,既进行了爱校教育,又培养了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激情,并对学生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请看他为142班的《优秀习作选》写的序言《充满希望的小花》的结尾: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属于谁呢?我说,春天永远属于嫩草、鲜花、绿叶、新芽······=&& 让我们在10年20年后,再来欣赏那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的奇葩!”=&& 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有三:=&& 一是提高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提高的,提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一是读书。比如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不通,认为是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因此,谩骂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几年后,不少农民富起来了,粮食吃不完,谷子卖不出去,钱也多了,万元户不断出现,买电视机的、买拖拉机的、买汽车的也一天比一天多,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因此,他们衷心拥护党的路线和政策。又如有位同学因床铺问题未解决好,心里有气,曾与学校的生活辅导老师发生了口角,说了一些不礼貌的话。后来去外地治病,看到大海是那样无边无际,胸怀宽广,而自己却为了一点小事同老师顶嘴,发脾气,不接受批评,心胸太狭窄了。也就是这位同学,以前认为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学不学无所谓,在上海外滩看到许多中学生同外国人自由交谈,他很羡慕,也很想同外国人谈话,但一想到自己英语差,怕出洋相,丢了自己的丑是小事,丢了国家的丑就是大事了,从而认识到在校时老师反复教育同学要学好外语,这是完全正确的,自己也下决心要把外语学好。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实践的威力,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通过实践,认识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同样,读书也可以迅速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前辈就是读了马列主义的书而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因而为实现崇高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当代的张海迪在被病魔折磨得十分痛苦甚至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给了她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使她顽强地活下来,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二是陶冶情操。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时,你能不为他的澎湃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阅读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时,你能不被梁三喜、薛凯华、玉秀等人的崇高精神激动得热泪盈眶吗?著名文艺评论家冯牧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时,就时而激动、时而深思、时而感奋,不得不一再中断阅读——因为夺眶而出的激动的眼泪常常模糊了他的视线。他说:“我象一个天真的少年读者那样一再地流下了眼泪,而且为它度过了一个心情激荡的不眠之夜。”即使是读一首小诗,也能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品德上得到陶冶,如读着“她把自己的头颅,放到了生命的天平上,使一切苟活者,失去了重量”这首诗,你就会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真理而献身,你会下决心向张志新学习,作一个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又如读着鲁藜的诗:“老是把自己比作珍珠,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比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就能体会到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勇于献身是美德,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实在不可取。=&& 三是丰富知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他们把书比作大学,比作源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书籍所包含的内容,天上地下、国内国外、古代当代,无所不包。我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几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都由自己去总结经验,因此,要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而不是孤陋寡闻的人,就一定要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就是指每看一本书,你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四是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今许多作家和中学生中的作文成绩佼佼者无不一致认为,他们在校读书时作文之所以出类拔萃,原因就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范围,要象鲁迅曾说的:“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提倡,阅读范围要广,政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法律、财经、医药等等书籍,都要看一看,翻一翻。就某一小的类别来说,也要广泛涉猎,譬如文学书籍,决不能只看小说,更不能只看爱情小说、武侠小说、惊险小说,而应该既看小说,又看诗歌、散文、戏剧、曲艺。就作家而言,不仅要读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陆游、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的作品,而且要读外国的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马克·吐温、塞万提斯、歌德、泰戈尔等等作家的经典名著。=&& 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他主张:=&& 首先,要有眼光。课外书当中,有思想性、艺术性强,感情健康的作品;有观点正确,宣传科学真理的作品;也有在历史上起到进步作用,但存在消极因素的作品;也还有诲淫诲盗、黄色下流的毒品,这就要求我们有眼光,善于分析,真正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而不受坏书的毒害,不被坏书吃掉。以正确对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举例,拿《三国演义》来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但它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以第一回为例,篇目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作者所写的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是反对和仇视农民起义,是不足取的,今天就不能仿效;作者把农民起义军诬蔑为贼寇,把反对农民起义的封建统治者歌颂为英雄,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此外,作者的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也表现得很突出,什么皇帝升座时,屋梁上掉下大青蛇,蟠于椅上啦;什么雌鸡变雄鸡啦;什么刘备家的东南有一棵大桑树,高五丈余,亭亭如车盖,看相的说,此家必出贵人啦;等等,其实,当时的汉室倾颓,江河日下,正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再以《红楼梦》为例,这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出作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并不等于它没有消极因素,也以第一回为例,那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一曲封建地主阶级行将灭亡的挽歌,它生动地描述了贵族地主阶级日暮途穷、衰微破败的惨淡图景,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迅速崩溃。然而,这首歌也有消极因素,突出的是虚无主义色彩,如果不加分析批判,用跛足道人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现实,岂不是要走上歧路吗?要有眼光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不要胡乱地联系实际,滥学滥用。比如有些同学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就不分青红皂白,未考上学校时就说是受了生活欺骗。又如有些同学读了于谦的《石灰》诗后,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己又明明知道是错了的时候,却偏偏不认错,还要以石灰自喻,说自己如何清白,如何不怕打击。再如有些同学读了《昨日入城市》这首诗后,就大发感慨,说今天那些穿绫罗绸缎的,也不是养蚕人,不是劳动者。这样看问题当然也是十分片面甚至错误的。=&& 其次,要多动脑筋。有些同学读课外书是为了消遣,消磨时光;有的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情节,看后收获不大。他提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要多思多想:=&& 一是多想想文章的标题。如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很注意标题的艺术性,这些文章标题好就就好在提出难题,引人猜想,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文章标题本身就是世界五大数学难题之一,为大家所关心,因而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心。《生命之树常绿》好在巧用名言,哲理深刻。“生命之树常绿”是歌德的名言,用在这里寓意贴切。文章写的是植物学家蔡希陶改造大自然的壮丽生活,有西双版纳郁郁苍苍的常绿之树,有蔡希陶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树,更包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投向生活,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生命之树就会常绿。《地质之光》善用隐喻,艺术概括力强。它使人想起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光辉的名字,他在地质研究方面的光辉成就;李四光,祖国的光荣等等。又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9月13日登的通讯《1+1+1=&?》,标题新颖别致,很吸引人,使你非看一看不可,原来这三个数字代表着党中央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3个1号文件,等号的另一边是腾飞,中国农村正在腾飞。& 二是多想想文章的构思立意。主题思想的确定和怎样表达主题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构思立意。比如《胡杨泪》这篇报告文学,它的主题是反映我们某些干部和某些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作者所写的钱宗仁现在是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教师,他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遭遇,大部分发生在新疆,因此,作者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大西北才能见到的胡杨树,用胡杨树来象征钱宗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题,构思立意新颖,颇具匠心。=&& 三是多想想文章的开头结尾。开头好,一下子就把读者吸住了;结尾好,能给读者以启迪、以力量。因此,任何一位作家都很注意开头结尾。据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改动了十几次。=&& 四是多想想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素材有了,主题也确定了,怎么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呢?这就看语言文字的功夫了。你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句式越多样,你的表达也就越准确、越鲜明、越生动。因此,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多从遣词造句这方面想一想。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和句式,调换一下效果好些还是差些,等等。比如《教子篇》一文,词语丰富,句式生动,读时就要好好学习,仔细体会。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仅成语就有“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有恃无恐”、“得意忘形”、“气壮如牛”、“颐指气使”、“危言耸听”、“德高望重”、“气壮山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等20余个。生动活泼的句式也俯拾即是,如写两个干部子女的对比,“一个把智慧与勇敢用于军事学,保卫祖国的南大门;另一个把小聪明与大胆用于‘关系学’,违法乱纪走后门。一个为人民英勇牺牲,浩然之气壮山河,永世长存;另一个为翻案破口大骂,气壮如牛,不以为耻。”这些句子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两个干部子女的截然相反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讲究门阀门第、夸耀人前者有之;一旦身居要津,福荫遍及家族者,有之;我辈受过苦,儿辈享点福,早早地为他们搭下安乐窝者,有之;期望来日,儿女加倍报偿养育之恩者,有之;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者,有之。”这些排比的文言句式,把封建世袭思想在干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表现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坚信,以上课外阅读的三大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去书山探宝,就会满载而归。=&& 复兴教育添双翼。王耀楚和他的同事们开足马力、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源源不断地把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孵化成材、举过头顶、推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最后幻化成满天璀璨的星斗。如果说1978年他被评为县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资格审查时未获批准是组织和领导对他的特别考验的话,他确实是把那次考验当成了动力和加油站,因而从那以后几乎年年评为先进,并于1982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属于谁呢?我说,春天永远属于嫩草、鲜花、绿叶、新芽······=&& 让我们在10年20年后,再来欣赏那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的奇葩!”=&& 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有三:=&& 一是提高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提高的,提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一是读书。比如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不通,认为是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因此,谩骂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几年后,不少农民富起来了,粮食吃不完,谷子卖不出去,钱也多了,万元户不断出现,买电视机的、买拖拉机的、买汽车的也一天比一天多,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因此,他们衷心拥护党的路线和政策。又如有位同学因床铺问题未解决好,心里有气,曾与学校的生活辅导老师发生了口角,说了一些不礼貌的话。后来去外地治病,看到大海是那样无边无际,胸怀宽广,而自己却为了一点小事同老师顶嘴,发脾气,不接受批评,心胸太狭窄了。也就是这位同学,以前认为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学不学无所谓,在上海外滩看到许多中学生同外国人自由交谈,他很羡慕,也很想同外国人谈话,但一想到自己英语差,怕出洋相,丢了自己的丑是小事,丢了国家的丑就是大事了,从而认识到在校时老师反复教育同学要学好外语,这是完全正确的,自己也下决心要把外语学好。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实践的威力,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通过实践,认识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同样,读书也可以迅速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前辈就是读了马列主义的书而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因而为实现崇高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当代的张海迪在被病魔折磨得十分痛苦甚至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给了她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使她顽强地活下来,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二是陶冶情操。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时,你能不为他的澎湃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阅读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时,你能不被梁三喜、薛凯华、玉秀等人的崇高精神激动得热泪盈眶吗?著名文艺评论家冯牧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时,就时而激动、时而深思、时而感奋,不得不一再中断阅读——因为夺眶而出的激动的眼泪常常模糊了他的视线。他说:“我象一个天真的少年读者那样一再地流下了眼泪,而且为它度过了一个心情激荡的不眠之夜。”即使是读一首小诗,也能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品德上得到陶冶,如读着“她把自己的头颅,放到了生命的天平上,使一切苟活者,失去了重量”这首诗,你就会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真理而献身,你会下决心向张志新学习,作一个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又如读着鲁藜的诗:“老是把自己比作珍珠,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比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就能体会到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勇于献身是美德,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实在不可取。=&& 三是丰富知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他们把书比作大学,比作源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书籍所包含的内容,天上地下、国内国外、古代当代,无所不包。我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几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都由自己去总结经验,因此,要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而不是孤陋寡闻的人,就一定要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就是指每看一本书,你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四是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今许多作家和中学生中的作文成绩佼佼者无不一致认为,他们在校读书时作文之所以出类拔萃,原因就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范围,要象鲁迅曾说的:“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提倡,阅读范围要广,政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法律、财经、医药等等书籍,都要看一看,翻一翻。就某一小的类别来说,也要广泛涉猎,譬如文学书籍,决不能只看小说,更不能只看爱情小说、武侠小说、惊险小说,而应该既看小说,又看诗歌、散文、戏剧、曲艺。就作家而言,不仅要读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陆游、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的作品,而且要读外国的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马克·吐温、塞万提斯、歌德、泰戈尔等等作家的经典名著。=&& 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他主张:=&& 首先,要有眼光。课外书当中,有思想性、艺术性强,感情健康的作品;有观点正确,宣传科学真理的作品;也有在历史上起到进步作用,但存在消极因素的作品;也还有诲淫诲盗、黄色下流的毒品,这就要求我们有眼光,善于分析,真正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而不受坏书的毒害,不被坏书吃掉。以正确对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举例,拿《三国演义》来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但它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以第一回为例,篇目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作者所写的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是反对和仇视农民起义,是不足取的,今天就不能仿效;作者把农民起义军诬蔑为贼寇,把反对农民起义的封建统治者歌颂为英雄,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此外,作者的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也表现得很突出,什么皇帝升座时,屋梁上掉下大青蛇,蟠于椅上啦;什么雌鸡变雄鸡啦;什么刘备家的东南有一棵大桑树,高五丈余,亭亭如车盖,看相的说,此家必出贵人啦;等等,其实,当时的汉室倾颓,江河日下,正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再以《红楼梦》为例,这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出作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并不等于它没有消极因素,也以第一回为例,那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一曲封建地主阶级行将灭亡的挽歌,它生动地描述了贵族地主阶级日暮途穷、衰微破败的惨淡图景,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迅速崩溃。然而,这首歌也有消极因素,突出的是虚无主义色彩,如果不加分析批判,用跛足道人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现实,岂不是要走上歧路吗?要有眼光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不要胡乱地联系实际,滥学滥用。比如有些同学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就不分青红皂白,未考上学校时就说是受了生活欺骗。又如有些同学读了于谦的《石灰》诗后,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己又明明知道是错了的时候,却偏偏不认错,还要以石灰自喻,说自己如何清白,如何不怕打击。再如有些同学读了《昨日入城市》这首诗后,就大发感慨,说今天那些穿绫罗绸缎的,也不是养蚕人,不是劳动者。这样看问题当然也是十分片面甚至错误的。=&& 其次,要多动脑筋。有些同学读课外书是为了消遣,消磨时光;有的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情节,看后收获不大。他提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要多思多想:=&& 一是多想想文章的标题。如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很注意标题的艺术性,这些文章标题好就就好在提出难题,引人猜想,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文章标题本身就是世界五大数学难题之一,为大家所关心,因而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心。《生命之树常绿》好在巧用名言,哲理深刻。“生命之树常绿”是歌德的名言,用在这里寓意贴切。文章写的是植物学家蔡希陶改造大自然的壮丽生活,有西双版纳郁郁苍苍的常绿之树,有蔡希陶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树,更包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投向生活,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生命之树就会常绿。《地质之光》善用隐喻,艺术概括力强。它使人想起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光辉的名字,他在地质研究方面的光辉成就;李四光,祖国的光荣等等。又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9月13日登的通讯《1+1+1=&?》,标题新颖别致,很吸引人,使你非看一看不可,原来这三个数字代表着党中央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3个1号文件,等号的另一边是腾飞,中国农村正在腾飞。& 二是多想想文章的构思立意。主题思想的确定和怎样表达主题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构思立意。比如《胡杨泪》这篇报告文学,它的主题是反映我们某些干部和某些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作者所写的钱宗仁现在是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教师,他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遭遇,大部分发生在新疆,因此,作者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大西北才能见到的胡杨树,用胡杨树来象征钱宗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题,构思立意新颖,颇具匠心。=&& 三是多想想文章的开头结尾。开头好,一下子就把读者吸住了;结尾好,能给读者以启迪、以力量。因此,任何一位作家都很注意开头结尾。据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改动了十几次。=&& 四是多想想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素材有了,主题也确定了,怎么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呢?这就看语言文字的功夫了。你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句式越多样,你的表达也就越准确、越鲜明、越生动。因此,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多从遣词造句这方面想一想。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和句式,调换一下效果好些还是差些,等等。比如《教子篇》一文,词语丰富,句式生动,读时就要好好学习,仔细体会。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仅成语就有“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有恃无恐”、“得意忘形”、“气壮如牛”、“颐指气使”、“危言耸听”、“德高望重”、“气壮山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等20余个。生动活泼的句式也俯拾即是,如写两个干部子女的对比,“一个把智慧与勇敢用于军事学,保卫祖国的南大门;另一个把小聪明与大胆用于‘关系学’,违法乱纪走后门。一个为人民英勇牺牲,浩然之气壮山河,永世长存;另一个为翻案破口大骂,气壮如牛,不以为耻。”这些句子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两个干部子女的截然相反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讲究门阀门第、夸耀人前者有之;一旦身居要津,福荫遍及家族者,有之;我辈受过苦,儿辈享点福,早早地为他们搭下安乐窝者,有之;期望来日,儿女加倍报偿养育之恩者,有之;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者,有之。”这些排比的文言句式,把封建世袭思想在干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表现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坚信,以上课外阅读的三大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去书山探宝,就会满载而归。=&&/优秀作文选gtgt发给学生,虽然那时还只能在钢板上刻蜡纸再油印成册,但小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出版发行”,眼睛都为之一亮,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王耀楚当校长后,他将赏识教育推广到全校。1988年下学期,他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爱二中”征文活动,各班语文老师积极响应,很快就评选出几十篇美文,并由他作序,汇编成《我爱二中征文选》发到各班,既进行了爱校教育,又培养了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激情,并对学生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请看他为142班的《优秀习作选》写的序言《充满希望的小花》的结尾:
首先是目的明确。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试验,目的是什么呢?他认为还是离不开12个字:即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批改作文,学生有可能将学到的语法、修辞、逻辑、文章写法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批改作文锻炼和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从事工农业生产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教师批改作文也就会轻松愉快,从而腾出时间来钻研教材,加强课外辅导,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个目的事先要向学生说清楚,每次学生批改后要用事实反复说明这个目的是正确的,是可以达到的。否则,试验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如果学生认为你做试验是图轻松(甚至有些教师自己也这样认为),那么,实验肯定失败。
其次是要有具体要求,并注意一般要求与重点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批改作文,他提出的要求是:看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构思是否新颖;看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楚;看记叙是否具体,记叙、议论、抒情是否有机结合;看论点是否鲜明,论证是否严密,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看语言是否准确、流畅、朴实、自然。这是一般的要求,每次批改还有重点要求。比如做《“仓廪实而知礼节”析》这篇作文,他在命题时不做任何指点,只在教完贾谊的《论贵贮疏》之后就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文章写好。目的是试一试学生的分析能力到底如何。因此这次作文批改的重点也就是看审题是否准确、分析问题是否全面。从作文的结果看,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比较差。多数学生都只谈仓廪充实就知礼节这一面,他们举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解放后50年代初期的事实加以证明,这当然是有说服力的,但不谈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联系当前实际,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并从这方面来分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观点,还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这次作文批改,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他们在给同学作文的批语中能从审题立意这方面指出优缺点,提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此外,要求学生批改时要检查前一篇作文的错别字是否改正;文质兼美的词句用波浪线或红圈标出;准确地记好分数,签好姓名。
再次是分组批改,教师指导。每3人编为一个批改小组,语文成绩上、中、下三等的都有。指定一名成绩好、认真负责的学生做组长,由他执笔。其余的学生做翻查字典和资料的工作。组长通读时,大家边听边看,然后再按教师的要求逐字、逐句、逐段进行评改。在学生批改时,不时有人发问,教师在教室巡视、督促、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四是教师认真检查,认真讲评。学生批改过的作文,教师必须逐本认真检查。一方面了解哪些学生写得好,哪些学生批改认真,哪些评语打得中肯;另一方面要了解哪些学生写得不好,哪些学生批改不认真,哪些评语打得不恰当,还要检查给分是否准确,评语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凡是能改正的,都要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做好讲评。讲评内容除了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之外,还要充分肯定学生批改的优点,表扬批改好的、认真负责的;也要指出学生批改中的缺点,对个别不认真批改的要个别谈话,端正他们的批改态度,以期下次批改得好一些。作文讲评的方式除老师讲评外,有时由师生合作,有的内容由老师讲,有的内容可由学生讲。
第五是鼓励学生打反批。学生批改过的作文,为什么写文章的同学反而爱看一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总认为都是同班同学,你我差不多,倒要看看给我批改得怎么样,正因为如此,打反批是自然的。而对那些好的反批,必须鼓励,因为这正是学生肯动脑筋、关心作文的表现。比如邓集铭同学在《运动场上的见闻》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跳高的场面的:“沙坑周围挤满了观众,一层又一层,脖子伸得长长的,从后面看去,仿佛许多的鸭,被无形的手提着。”批改的同学在旁边写了个眉批:“这个比喻是鲁迅在《药》中用来形容和讽刺那些不觉悟的看客的,用在这里不妥,丑化了观众。”邓集铭同学看了,写了个反批:“鲁迅先生的比喻是中性的,我这样写,并没有丑化观众,相反,倒把观众的热切心情写活了。”
他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相互批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有许多好处:
首先,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作文批改中,实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把批改的要求讲清楚之后,学生就跃跃欲试,作文本拿到手,立即边看边议论,边查工具书,边翻检资料,教师在课堂巡回指导,学生提问的接二连三,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相互批改的作文,发下去之后,大家看得很认真,不少学生还写下自己的看法。如潘军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五讲四美活动正在复苏一切消沉的灵魂……”,张小禹同学批改时加了个眉批:“‘一切’这个范围副词用得不准确,这句话写得太绝对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潘军看了之后又写了自己的认识:“的确,此处写得太绝对了,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各种现象。”学生如此重视同学的批改,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表现。
其次,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马昌军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五讲四美活动象春风、象剪刀,吹进了营房、机关、工厂、学校。”苏武觉就批了句:“‘象春风’,形容生动,与动词‘吹’搭配得当;‘象剪刀’不妥,比喻不确切,剪刀怎么会吹呢?”又如沈呈学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礼义之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的传统。”彭祝斌同学的眉批是:“这本来是一个并列复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讲文明、讲礼貌’,原句缺主语。”从这些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把学过的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写作中的具体问题,这是一种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正是我们要求大力培养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改正学生批改中不准确的地方,可以使全班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学生批改的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必须认真检查一次,看批语是否恰当,该改的地方是否改了,改了的地方是否改对了,对那些不恰当的批语和改得不准确的地方要予以纠正,这样,既可以教育学生批改时要认真,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第四,通过批语——反批——再反批,可以端正有些学生的写作态度,从而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把作文写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对待同学的批改,虚心诚恳地接受批语中提出的意见,并将缺点改正。但极个别的学生也有不正确的认识,不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随意写反批。他在复查时,写上批语,并找这些学生个别谈话,以理服人。
事实证明,教师指导得法,由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决不会降低作文成绩,而只会有力地促进作文水平和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耀楚的赏识教育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重要一环。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他都用特殊的记号标出,以示鼓励。每次作文讲评,他都要选出几篇最好的由他或学生本人在课堂上朗读,然后他再进行详细的讲评分析,小作者和全班同学都受到鼓舞。还有一招是学期快结束时,就编印一本《优秀习作选》或优秀作文选gtgt发给学生,虽然那时还只能在钢板上刻蜡纸再油印成册,但小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出版发行”,眼睛都为之一亮,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王耀楚当校长后,他将赏识教育推广到全校。1988年下学期,他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爱二中”征文活动,各班语文老师积极响应,很快就评选出几十篇美文,并由他作序,汇编成《我爱二中征文选》发到各班,既进行了爱校教育,又培养了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激情,并对学生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请看他为142班的《优秀习作选》写的序言《充满希望的小花》的结尾: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属于谁呢?我说,春天永远属于嫩草、鲜花、绿叶、新芽······=&& 让我们在10年20年后,再来欣赏那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的奇葩!”=&& 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有三:=&& 一是提高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提高的,提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一是读书。比如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不通,认为是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因此,谩骂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几年后,不少农民富起来了,粮食吃不完,谷子卖不出去,钱也多了,万元户不断出现,买电视机的、买拖拉机的、买汽车的也一天比一天多,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因此,他们衷心拥护党的路线和政策。又如有位同学因床铺问题未解决好,心里有气,曾与学校的生活辅导老师发生了口角,说了一些不礼貌的话。后来去外地治病,看到大海是那样无边无际,胸怀宽广,而自己却为了一点小事同老师顶嘴,发脾气,不接受批评,心胸太狭窄了。也就是这位同学,以前认为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学不学无所谓,在上海外滩看到许多中学生同外国人自由交谈,他很羡慕,也很想同外国人谈话,但一想到自己英语差,怕出洋相,丢了自己的丑是小事,丢了国家的丑就是大事了,从而认识到在校时老师反复教育同学要学好外语,这是完全正确的,自己也下决心要把外语学好。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实践的威力,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通过实践,认识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同样,读书也可以迅速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前辈就是读了马列主义的书而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因而为实现崇高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当代的张海迪在被病魔折磨得十分痛苦甚至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给了她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使她顽强地活下来,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二是陶冶情操。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时,你能不为他的澎湃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阅读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时,你能不被梁三喜、薛凯华、玉秀等人的崇高精神激动得热泪盈眶吗?著名文艺评论家冯牧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时,就时而激动、时而深思、时而感奋,不得不一再中断阅读——因为夺眶而出的激动的眼泪常常模糊了他的视线。他说:“我象一个天真的少年读者那样一再地流下了眼泪,而且为它度过了一个心情激荡的不眠之夜。”即使是读一首小诗,也能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品德上得到陶冶,如读着“她把自己的头颅,放到了生命的天平上,使一切苟活者,失去了重量”这首诗,你就会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真理而献身,你会下决心向张志新学习,作一个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又如读着鲁藜的诗:“老是把自己比作珍珠,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比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就能体会到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勇于献身是美德,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实在不可取。=&& 三是丰富知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他们把书比作大学,比作源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书籍所包含的内容,天上地下、国内国外、古代当代,无所不包。我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几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都由自己去总结经验,因此,要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而不是孤陋寡闻的人,就一定要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就是指每看一本书,你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四是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今许多作家和中学生中的作文成绩佼佼者无不一致认为,他们在校读书时作文之所以出类拔萃,原因就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范围,要象鲁迅曾说的:“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提倡,阅读范围要广,政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法律、财经、医药等等书籍,都要看一看,翻一翻。就某一小的类别来说,也要广泛涉猎,譬如文学书籍,决不能只看小说,更不能只看爱情小说、武侠小说、惊险小说,而应该既看小说,又看诗歌、散文、戏剧、曲艺。就作家而言,不仅要读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陆游、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的作品,而且要读外国的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马克·吐温、塞万提斯、歌德、泰戈尔等等作家的经典名著。=&& 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他主张:=&& 首先,要有眼光。课外书当中,有思想性、艺术性强,感情健康的作品;有观点正确,宣传科学真理的作品;也有在历史上起到进步作用,但存在消极因素的作品;也还有诲淫诲盗、黄色下流的毒品,这就要求我们有眼光,善于分析,真正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而不受坏书的毒害,不被坏书吃掉。以正确对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举例,拿《三国演义》来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但它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以第一回为例,篇目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作者所写的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是反对和仇视农民起义,是不足取的,今天就不能仿效;作者把农民起义军诬蔑为贼寇,把反对农民起义的封建统治者歌颂为英雄,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此外,作者的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也表现得很突出,什么皇帝升座时,屋梁上掉下大青蛇,蟠于椅上啦;什么雌鸡变雄鸡啦;什么刘备家的东南有一棵大桑树,高五丈余,亭亭如车盖,看相的说,此家必出贵人啦;等等,其实,当时的汉室倾颓,江河日下,正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再以《红楼梦》为例,这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出作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并不等于它没有消极因素,也以第一回为例,那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一曲封建地主阶级行将灭亡的挽歌,它生动地描述了贵族地主阶级日暮途穷、衰微破败的惨淡图景,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迅速崩溃。然而,这首歌也有消极因素,突出的是虚无主义色彩,如果不加分析批判,用跛足道人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现实,岂不是要走上歧路吗?要有眼光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不要胡乱地联系实际,滥学滥用。比如有些同学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就不分青红皂白,未考上学校时就说是受了生活欺骗。又如有些同学读了于谦的《石灰》诗后,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己又明明知道是错了的时候,却偏偏不认错,还要以石灰自喻,说自己如何清白,如何不怕打击。再如有些同学读了《昨日入城市》这首诗后,就大发感慨,说今天那些穿绫罗绸缎的,也不是养蚕人,不是劳动者。这样看问题当然也是十分片面甚至错误的。=&& 其次,要多动脑筋。有些同学读课外书是为了消遣,消磨时光;有的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情节,看后收获不大。他提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要多思多想:=&& 一是多想想文章的标题。如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很注意标题的艺术性,这些文章标题好就就好在提出难题,引人猜想,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文章标题本身就是世界五大数学难题之一,为大家所关心,因而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心。《生命之树常绿》好在巧用名言,哲理深刻。“生命之树常绿”是歌德的名言,用在这里寓意贴切。文章写的是植物学家蔡希陶改造大自然的壮丽生活,有西双版纳郁郁苍苍的常绿之树,有蔡希陶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树,更包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投向生活,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生命之树就会常绿。《地质之光》善用隐喻,艺术概括力强。它使人想起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光辉的名字,他在地质研究方面的光辉成就;李四光,祖国的光荣等等。又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9月13日登的通讯《1+1+1=&?》,标题新颖别致,很吸引人,使你非看一看不可,原来这三个数字代表着党中央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3个1号文件,等号的另一边是腾飞,中国农村正在腾飞。& 二是多想想文章的构思立意。主题思想的确定和怎样表达主题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构思立意。比如《胡杨泪》这篇报告文学,它的主题是反映我们某些干部和某些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作者所写的钱宗仁现在是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教师,他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遭遇,大部分发生在新疆,因此,作者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大西北才能见到的胡杨树,用胡杨树来象征钱宗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题,构思立意新颖,颇具匠心。=&& 三是多想想文章的开头结尾。开头好,一下子就把读者吸住了;结尾好,能给读者以启迪、以力量。因此,任何一位作家都很注意开头结尾。据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改动了十几次。=&& 四是多想想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素材有了,主题也确定了,怎么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呢?这就看语言文字的功夫了。你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句式越多样,你的表达也就越准确、越鲜明、越生动。因此,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多从遣词造句这方面想一想。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和句式,调换一下效果好些还是差些,等等。比如《教子篇》一文,词语丰富,句式生动,读时就要好好学习,仔细体会。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仅成语就有“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有恃无恐”、“得意忘形”、“气壮如牛”、“颐指气使”、“危言耸听”、“德高望重”、“气壮山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等20余个。生动活泼的句式也俯拾即是,如写两个干部子女的对比,“一个把智慧与勇敢用于军事学,保卫祖国的南大门;另一个把小聪明与大胆用于‘关系学’,违法乱纪走后门。一个为人民英勇牺牲,浩然之气壮山河,永世长存;另一个为翻案破口大骂,气壮如牛,不以为耻。”这些句子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两个干部子女的截然相反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讲究门阀门第、夸耀人前者有之;一旦身居要津,福荫遍及家族者,有之;我辈受过苦,儿辈享点福,早早地为他们搭下安乐窝者,有之;期望来日,儿女加倍报偿养育之恩者,有之;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者,有之。”这些排比的文言句式,把封建世袭思想在干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表现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坚信,以上课外阅读的三大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去书山探宝,就会满载而归。=&& 复兴教育添双翼。王耀楚和他的同事们开足马力、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源源不断地把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孵化成材、举过头顶、推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最后幻化成满天璀璨的星斗。如果说1978年他被评为县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资格审查时未获批准是组织和领导对他的特别考验的话,他确实是把那次考验当成了动力和加油站,因而从那以后几乎年年评为先进,并于1982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属于谁呢?我说,春天永远属于嫩草、鲜花、绿叶、新芽······=&& 让我们在10年20年后,再来欣赏那姹紫嫣红、赏心悦目的奇葩!”=&& 课外阅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认为,课外阅读的目的有三:=&& 一是提高认识。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提高的,提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一是读书。比如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不通,认为是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因此,谩骂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几年后,不少农民富起来了,粮食吃不完,谷子卖不出去,钱也多了,万元户不断出现,买电视机的、买拖拉机的、买汽车的也一天比一天多,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因此,他们衷心拥护党的路线和政策。又如有位同学因床铺问题未解决好,心里有气,曾与学校的生活辅导老师发生了口角,说了一些不礼貌的话。后来去外地治病,看到大海是那样无边无际,胸怀宽广,而自己却为了一点小事同老师顶嘴,发脾气,不接受批评,心胸太狭窄了。也就是这位同学,以前认为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学不学无所谓,在上海外滩看到许多中学生同外国人自由交谈,他很羡慕,也很想同外国人谈话,但一想到自己英语差,怕出洋相,丢了自己的丑是小事,丢了国家的丑就是大事了,从而认识到在校时老师反复教育同学要学好外语,这是完全正确的,自己也下决心要把外语学好。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实践的威力,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通过实践,认识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同样,读书也可以迅速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前辈就是读了马列主义的书而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因而为实现崇高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当代的张海迪在被病魔折磨得十分痛苦甚至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给了她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使她顽强地活下来,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二是陶冶情操。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时,你能不为他的澎湃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吗?阅读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时,你能不被梁三喜、薛凯华、玉秀等人的崇高精神激动得热泪盈眶吗?著名文艺评论家冯牧阅读《高山下的花环》时,就时而激动、时而深思、时而感奋,不得不一再中断阅读——因为夺眶而出的激动的眼泪常常模糊了他的视线。他说:“我象一个天真的少年读者那样一再地流下了眼泪,而且为它度过了一个心情激荡的不眠之夜。”即使是读一首小诗,也能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品德上得到陶冶,如读着“她把自己的头颅,放到了生命的天平上,使一切苟活者,失去了重量”这首诗,你就会想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真理而献身,你会下决心向张志新学习,作一个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又如读着鲁藜的诗:“老是把自己比作珍珠,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比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就能体会到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勇于献身是美德,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实在不可取。=&& 三是丰富知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他们把书比作大学,比作源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书籍所包含的内容,天上地下、国内国外、古代当代,无所不包。我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几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实践,都由自己去总结经验,因此,要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而不是孤陋寡闻的人,就一定要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就是指每看一本书,你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四是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当今许多作家和中学生中的作文成绩佼佼者无不一致认为,他们在校读书时作文之所以出类拔萃,原因就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范围,要象鲁迅曾说的:“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提倡,阅读范围要广,政治、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法律、财经、医药等等书籍,都要看一看,翻一翻。就某一小的类别来说,也要广泛涉猎,譬如文学书籍,决不能只看小说,更不能只看爱情小说、武侠小说、惊险小说,而应该既看小说,又看诗歌、散文、戏剧、曲艺。就作家而言,不仅要读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陆游、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的作品,而且要读外国的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马克·吐温、塞万提斯、歌德、泰戈尔等等作家的经典名著。=&& 至于课外阅读的方法,他主张:=&& 首先,要有眼光。课外书当中,有思想性、艺术性强,感情健康的作品;有观点正确,宣传科学真理的作品;也有在历史上起到进步作用,但存在消极因素的作品;也还有诲淫诲盗、黄色下流的毒品,这就要求我们有眼光,善于分析,真正从好书中吸取营养,而不受坏书的毒害,不被坏书吃掉。以正确对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举例,拿《三国演义》来说,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但它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以第一回为例,篇目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作者所写的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是反对和仇视农民起义,是不足取的,今天就不能仿效;作者把农民起义军诬蔑为贼寇,把反对农民起义的封建统治者歌颂为英雄,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此外,作者的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也表现得很突出,什么皇帝升座时,屋梁上掉下大青蛇,蟠于椅上啦;什么雌鸡变雄鸡啦;什么刘备家的东南有一棵大桑树,高五丈余,亭亭如车盖,看相的说,此家必出贵人啦;等等,其实,当时的汉室倾颓,江河日下,正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再以《红楼梦》为例,这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出作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并不等于它没有消极因素,也以第一回为例,那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一曲封建地主阶级行将灭亡的挽歌,它生动地描述了贵族地主阶级日暮途穷、衰微破败的惨淡图景,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迅速崩溃。然而,这首歌也有消极因素,突出的是虚无主义色彩,如果不加分析批判,用跛足道人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现实,岂不是要走上歧路吗?要有眼光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不要胡乱地联系实际,滥学滥用。比如有些同学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就不分青红皂白,未考上学校时就说是受了生活欺骗。又如有些同学读了于谦的《石灰》诗后,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己又明明知道是错了的时候,却偏偏不认错,还要以石灰自喻,说自己如何清白,如何不怕打击。再如有些同学读了《昨日入城市》这首诗后,就大发感慨,说今天那些穿绫罗绸缎的,也不是养蚕人,不是劳动者。这样看问题当然也是十分片面甚至错误的。=&& 其次,要多动脑筋。有些同学读课外书是为了消遣,消磨时光;有的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情节,看后收获不大。他提倡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要多思多想:=&& 一是多想想文章的标题。如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很注意标题的艺术性,这些文章标题好就就好在提出难题,引人猜想,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文章标题本身就是世界五大数学难题之一,为大家所关心,因而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心。《生命之树常绿》好在巧用名言,哲理深刻。“生命之树常绿”是歌德的名言,用在这里寓意贴切。文章写的是植物学家蔡希陶改造大自然的壮丽生活,有西双版纳郁郁苍苍的常绿之树,有蔡希陶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树,更包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投向生活,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生命之树就会常绿。《地质之光》善用隐喻,艺术概括力强。它使人想起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光辉的名字,他在地质研究方面的光辉成就;李四光,祖国的光荣等等。又如《中国青年报》1984年9月13日登的通讯《1+1+1=&?》,标题新颖别致,很吸引人,使你非看一看不可,原来这三个数字代表着党中央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3个1号文件,等号的另一边是腾飞,中国农村正在腾飞。& 二是多想想文章的构思立意。主题思想的确定和怎样表达主题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构思立意。比如《胡杨泪》这篇报告文学,它的主题是反映我们某些干部和某些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作者所写的钱宗仁现在是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教师,他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遭遇,大部分发生在新疆,因此,作者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大西北才能见到的胡杨树,用胡杨树来象征钱宗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题,构思立意新颖,颇具匠心。=&& 三是多想想文章的开头结尾。开头好,一下子就把读者吸住了;结尾好,能给读者以启迪、以力量。因此,任何一位作家都很注意开头结尾。据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改动了十几次。=&& 四是多想想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素材有了,主题也确定了,怎么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呢?这就看语言文字的功夫了。你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句式越多样,你的表达也就越准确、越鲜明、越生动。因此,阅读别人的文章时,要多从遣词造句这方面想一想。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和句式,调换一下效果好些还是差些,等等。比如《教子篇》一文,词语丰富,句式生动,读时就要好好学习,仔细体会。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仅成语就有“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有恃无恐”、“得意忘形”、“气壮如牛”、“颐指气使”、“危言耸听”、“德高望重”、“气壮山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等20余个。生动活泼的句式也俯拾即是,如写两个干部子女的对比,“一个把智慧与勇敢用于军事学,保卫祖国的南大门;另一个把小聪明与大胆用于‘关系学’,违法乱纪走后门。一个为人民英勇牺牲,浩然之气壮山河,永世长存;另一个为翻案破口大骂,气壮如牛,不以为耻。”这些句子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两个干部子女的截然相反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讲究门阀门第、夸耀人前者有之;一旦身居要津,福荫遍及家族者,有之;我辈受过苦,儿辈享点福,早早地为他们搭下安乐窝者,有之;期望来日,儿女加倍报偿养育之恩者,有之;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者,有之。”这些排比的文言句式,把封建世袭思想在干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表现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坚信,以上课外阅读的三大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去书山探宝,就会满载而归。=&&/优秀作文选gtgt发给学生,虽然那时还只能在钢板上刻蜡纸再油印成册,但小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竟然能“出版发行”,眼睛都为之一亮,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王耀楚当校长后,他将赏识教育推广到全校。1988年下学期,他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爱二中”征文活动,各班语文老师积极响应,很快就评选出几十篇美文,并由他作序,汇编成《我爱二中征文选》发到各班,既进行了爱校教育,又培养了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激情,并对学生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请看他为142班的《优秀习作选》写的序言《充满希望的小花》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