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拜见孙承宗
杨乐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点点和胖墩在院子里玩的不亦乐乎,唯独没有看到美丽可人的朱蔚。
“点点,看到朱蔚姐姐了吗?”
“朱蔚姐姐被皇宫来的轿子接走了。朱蔚姐姐是不是不要我们了?”点点嘟着嘴,对于朱蔚的离开耿耿于怀。
“放心吧,朱蔚姐姐会回来的,哥哥一定用轿子把她给抬回来。”
“嗯,我相信哥哥。”点点开心起来,又和胖墩玩起了游戏。
杨乐早就饿极了,幸好朱蔚临走时留了饭菜,他简单吃了点儿垫了垫肚皮。要开海禁,需要提前做得准备有很多,比如找到支持他的人。杨乐第一个想到的是孙承宗。
说到孙承宗,或许有些人不知道,但若说到他的学生,恐怕就很少有人不知道了,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以及最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都要叫孙承宗为老师。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孙承宗的童年与平常人不同,他基本上是在前线长大。当别的孩子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却在读兵书;别人往境内跑,而他却往境外跑。他喜欢战争,也喜欢研究战争。所以他在名闻天下的神机营的基础上创办了‘车营’。
车营,因名思义,以造车炮为己任,当然,也制造用于航海的军舰和船只。废除海禁,达成海上贸易,船只,是必须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
只有拥有一支舰队,一支无往不利的水军,才能维持港口的秩序,才能为海上贸易保驾护航。所以杨乐必须得到孙承宗的认可和支持,让他建立一支务无比强大的水军,他的想法才能够实现。
杨乐匆匆吃了一个馒头,便只身来到孙府。孙承宗现任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京城总督,掌管京城内外防务。
杨乐报上姓名,亮出腰牌,守卫不敢怠慢,赶紧通报一声。略等片刻,杨乐便入得府去。
“学生杨乐参见大人!”杨乐终于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孙承宗孙大人。那是一位相貌奇伟的老人,口方鼻直,须髯戟张,身穿一品仙鹤官袍,虽然六十多岁,但看起来精神矍铄,神采飞扬。
孙承宗对于杨乐的到来也颇为好奇,这位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人物竟然如此的年轻,恐怕不足十五岁。孙承宗打量着杨乐,觉得他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不知你找老夫有什么事情?”孙承宗喝了一口茶水,打探杨乐的来意。
“大人,学生来找您是有一事想求。”
“哦,是吗?说来听听,如果老夫能帮上忙,就尽量帮。”
“学生已经奏请皇上废除海禁,建立海上贸易,希望大人能帮我组建一支海军,为他们保驾护航。”杨乐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来意。
孙承宗早上就收到了皇上要废除海禁的消息,他没想到是自己面前这位少年提出的主意。斟酌片刻,他摇了摇头,说道:“废除海禁可是国家大事,涉及海岸边防,皇上岂能草率决定?况且海禁是祖训,多数大臣不会同意。老夫也不同意,废除海禁的事情老夫曾经考虑过,海禁一开,倭寇更加横行,如果不能彻底压制他们,沿海的情势会更加糟糕。”
“照大人的意思,是不同意废除海禁了?”
“不同意。”孙承宗摇摇头。
“难道大人也思想禁锢,为了所谓的祖训,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我想大人对于大明现在的形式,肯定看得比我更清楚。海上贸易是支撑大明江山走下去的唯一法子,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再加上天灾人祸,大明覆灭那是迟早的事儿,还请大人明鉴,不要糊里糊涂,最后后悔终生!”杨乐从其他官员口中听说孙承宗思想开明,善于接纳新鲜事物,没想到他也不同意自己废除海禁。如果连孙承宗这样开明的大臣都不同意,那废除海禁的事情就希望飘渺了,一急之下,杨乐说出了上面的那番话。
被杨乐的一通批评,孙承宗脸上发热,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敢说他的不是,就连皇上也不敢,而如今却被乳臭未干的小子骂了一脸。虽然被骂,但他心里窃喜,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见地,而且不畏权势,真是大明之福,国家之幸。孙承宗红着老脸,难为地说道:“你有如此雄心,老夫很欣慰,但重开海岸的事情根本不可行,你还是回去吧。”
杨乐略显失望,就这么放弃吗?如果连孙承宗都说服不了,那明天又怎么能说服文武百官呢?“大人,学生再最后问一句,如果学生能训练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您是否就同意废除海禁?”
孙承宗看着杨乐坚毅的眼神,触动极大,不忍心再拒绝,改口道:“如果大明能有一支钢铁水师,那么老夫举双手赞成废除海禁!可是,建立水师谈何容易?你能吗?”
“我能。”两个字,表达了杨乐的决心。
孙承宗诧异地看了杨乐一眼,缓缓地倒上两杯茶水,递给杨乐一杯。“边喝边聊,老夫很想听听你建立水师的想法。”
“水师由船舰和士兵组成,只要拥有武器犀利的舰船和高军事素质的士兵,在加强训练之后,他们就是一支钢铁水师!”杨乐身为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人才,没有吃过猪肉,可见过猪跑,怎样训练士兵,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计划。
孙承宗听后一愣,说得这么简单?难道他只是一个会说大话的空油瓶?其实什么也不懂?他不死心,继续问道:“那你对船舶的建造有什么看法?”
“不瞒大人,学生不懂船舶,但学生知道有人懂。”杨乐知道有一个人肯定会制造船舶,他就是明末著名的西学、数学、天文、机械、水利、农学、军事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朝末年著名懂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作为热心和忠贞的教友领袖与护教士,被誉为明代“圣教三柱石”之首。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光启将数学融入机械制造,对农工水利颇有研究。杨乐相信有了他,制造船舶不成问题。
孙承宗脑海中也想到了徐光启,眼中精光一闪,暗叹杨乐的心思缜密。他捋了一把胡须,豪气地说道:“你说得对,老夫确实老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冲劲和魄力,做事畏首畏尾、怕这怕那。不过这次老夫信你一回,同意废除海禁,支持你组建水师!”
“谢大人!”杨乐听孙承宗答应了此事,心中一喜,赶紧拱手称谢。
“不用谢老夫,老夫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江山社稷考虑,此事关系重大,牵连甚多,你要好自为之,莫要辜负了皇上对你的信任。”答应之时,孙承宗不忘教诲一句。
“是,学生谨遵大人教诲!如果没有别的事情,那学生就告辞了!”杨乐行了一礼,退出了孙府。
……
;
“点点,看到朱蔚姐姐了吗?”
“朱蔚姐姐被皇宫来的轿子接走了。朱蔚姐姐是不是不要我们了?”点点嘟着嘴,对于朱蔚的离开耿耿于怀。
“放心吧,朱蔚姐姐会回来的,哥哥一定用轿子把她给抬回来。”
“嗯,我相信哥哥。”点点开心起来,又和胖墩玩起了游戏。
杨乐早就饿极了,幸好朱蔚临走时留了饭菜,他简单吃了点儿垫了垫肚皮。要开海禁,需要提前做得准备有很多,比如找到支持他的人。杨乐第一个想到的是孙承宗。
说到孙承宗,或许有些人不知道,但若说到他的学生,恐怕就很少有人不知道了,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以及最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都要叫孙承宗为老师。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孙承宗的童年与平常人不同,他基本上是在前线长大。当别的孩子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却在读兵书;别人往境内跑,而他却往境外跑。他喜欢战争,也喜欢研究战争。所以他在名闻天下的神机营的基础上创办了‘车营’。
车营,因名思义,以造车炮为己任,当然,也制造用于航海的军舰和船只。废除海禁,达成海上贸易,船只,是必须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
只有拥有一支舰队,一支无往不利的水军,才能维持港口的秩序,才能为海上贸易保驾护航。所以杨乐必须得到孙承宗的认可和支持,让他建立一支务无比强大的水军,他的想法才能够实现。
杨乐匆匆吃了一个馒头,便只身来到孙府。孙承宗现任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京城总督,掌管京城内外防务。
杨乐报上姓名,亮出腰牌,守卫不敢怠慢,赶紧通报一声。略等片刻,杨乐便入得府去。
“学生杨乐参见大人!”杨乐终于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孙承宗孙大人。那是一位相貌奇伟的老人,口方鼻直,须髯戟张,身穿一品仙鹤官袍,虽然六十多岁,但看起来精神矍铄,神采飞扬。
孙承宗对于杨乐的到来也颇为好奇,这位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人物竟然如此的年轻,恐怕不足十五岁。孙承宗打量着杨乐,觉得他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不知你找老夫有什么事情?”孙承宗喝了一口茶水,打探杨乐的来意。
“大人,学生来找您是有一事想求。”
“哦,是吗?说来听听,如果老夫能帮上忙,就尽量帮。”
“学生已经奏请皇上废除海禁,建立海上贸易,希望大人能帮我组建一支海军,为他们保驾护航。”杨乐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来意。
孙承宗早上就收到了皇上要废除海禁的消息,他没想到是自己面前这位少年提出的主意。斟酌片刻,他摇了摇头,说道:“废除海禁可是国家大事,涉及海岸边防,皇上岂能草率决定?况且海禁是祖训,多数大臣不会同意。老夫也不同意,废除海禁的事情老夫曾经考虑过,海禁一开,倭寇更加横行,如果不能彻底压制他们,沿海的情势会更加糟糕。”
“照大人的意思,是不同意废除海禁了?”
“不同意。”孙承宗摇摇头。
“难道大人也思想禁锢,为了所谓的祖训,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我想大人对于大明现在的形式,肯定看得比我更清楚。海上贸易是支撑大明江山走下去的唯一法子,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再加上天灾人祸,大明覆灭那是迟早的事儿,还请大人明鉴,不要糊里糊涂,最后后悔终生!”杨乐从其他官员口中听说孙承宗思想开明,善于接纳新鲜事物,没想到他也不同意自己废除海禁。如果连孙承宗这样开明的大臣都不同意,那废除海禁的事情就希望飘渺了,一急之下,杨乐说出了上面的那番话。
被杨乐的一通批评,孙承宗脸上发热,这么多年,还没有谁敢说他的不是,就连皇上也不敢,而如今却被乳臭未干的小子骂了一脸。虽然被骂,但他心里窃喜,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见地,而且不畏权势,真是大明之福,国家之幸。孙承宗红着老脸,难为地说道:“你有如此雄心,老夫很欣慰,但重开海岸的事情根本不可行,你还是回去吧。”
杨乐略显失望,就这么放弃吗?如果连孙承宗都说服不了,那明天又怎么能说服文武百官呢?“大人,学生再最后问一句,如果学生能训练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您是否就同意废除海禁?”
孙承宗看着杨乐坚毅的眼神,触动极大,不忍心再拒绝,改口道:“如果大明能有一支钢铁水师,那么老夫举双手赞成废除海禁!可是,建立水师谈何容易?你能吗?”
“我能。”两个字,表达了杨乐的决心。
孙承宗诧异地看了杨乐一眼,缓缓地倒上两杯茶水,递给杨乐一杯。“边喝边聊,老夫很想听听你建立水师的想法。”
“水师由船舰和士兵组成,只要拥有武器犀利的舰船和高军事素质的士兵,在加强训练之后,他们就是一支钢铁水师!”杨乐身为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人才,没有吃过猪肉,可见过猪跑,怎样训练士兵,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计划。
孙承宗听后一愣,说得这么简单?难道他只是一个会说大话的空油瓶?其实什么也不懂?他不死心,继续问道:“那你对船舶的建造有什么看法?”
“不瞒大人,学生不懂船舶,但学生知道有人懂。”杨乐知道有一个人肯定会制造船舶,他就是明末著名的西学、数学、天文、机械、水利、农学、军事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朝末年著名懂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作为热心和忠贞的教友领袖与护教士,被誉为明代“圣教三柱石”之首。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光启将数学融入机械制造,对农工水利颇有研究。杨乐相信有了他,制造船舶不成问题。
孙承宗脑海中也想到了徐光启,眼中精光一闪,暗叹杨乐的心思缜密。他捋了一把胡须,豪气地说道:“你说得对,老夫确实老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冲劲和魄力,做事畏首畏尾、怕这怕那。不过这次老夫信你一回,同意废除海禁,支持你组建水师!”
“谢大人!”杨乐听孙承宗答应了此事,心中一喜,赶紧拱手称谢。
“不用谢老夫,老夫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江山社稷考虑,此事关系重大,牵连甚多,你要好自为之,莫要辜负了皇上对你的信任。”答应之时,孙承宗不忘教诲一句。
“是,学生谨遵大人教诲!如果没有别的事情,那学生就告辞了!”杨乐行了一礼,退出了孙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