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愁绪
朱长林离去的背影,久久地浮现于文祥的脑海里,不曾散去。在这个世上,如果要文祥找亲人的话,作为师兄的朱长林算得上一个,他对自己这个小师弟的照顾,象电影画面一样,印在了文祥的脑海里。
这样的画面是文祥印象中难得的温馨场景,他能让文祥感受到这世上的阳光所在。文祥之所以不能忘却他的背影,是因为朱长林的处境,给了文祥心酸,给了文祥担心和牵挂。
象朱长林他们,不像自己一样能说法语,可以和法国人作起码的交流。他们的生活圈完全就只在华工们之间进行。英军的劳工营,听他说是完全的军事化管理,军队开到那里,他们就会跟到那里。可以想象,他们整日被钉在劳工营里,除了干活,就只能窝在工棚中,暂且不去说生活条件和伙食怎么样,就是这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内容,和坐牢有什么区别。
何况他们还是在英国人下面做事,英国人文祥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内的时候,詹姆斯就经常跟英国人打交道,在旁边的文祥能感受得到。
英国人从骨子里是瞧不起中国人的,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因为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他枪杆子下待宰的羔羊,所以在他们的脑子里,早就形成了一种民族等级,殖民地区的人民是劣等民族。有时可能出于一种绅士风度,对你很礼貌,但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藐视和傲慢,是不能被他们脸上的微笑所掩盖的。
象朱长林他们这样,在英国人面前可以堪称哑巴和聋子的人,英国人可能只是把他们看成一部能做工的机器或牲口。使唤起来自然就随心所欲。
何况战争进行到这样状态,英国国内都已经实行食物配给制,民众都很难填饱肚子。那么可想而知,华工们的伙食也是好不到哪里去。
战争是没有常态的,今天可能是我打你,到了明天就有可能你打我了。他们跟随着英军一道,穿梭于战场前线,如果英军退却,在那种自己都只顾逃命的情况下,谁还会去管华工们的死活呢。
就算没有被子弹或炮弹打死,失去了依靠的他们,被打散之后,将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象他们这样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流落到乡间田野,一群只能“哇哇”叫的外国人,别人不把他们当敌人给灭了,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造化了。还能期待得到救济吗。
劳拉望着站在外面下着雨的窗子边发呆的文祥,知道他又有心事了,从文祥那沉思的脸上,劳拉能体会到刚刚那个离去的文祥的兄弟,文祥对他的情感。劳拉很是纳闷,文祥明明说自己是孤儿,现在却出来了一个兄弟。
于是她走到文祥身边,问道:“你怎么就冒出了一个兄弟呢,不是说自己是孤儿吗?”
文祥转过脸来,看着劳拉,他不知该怎么去跟劳拉解释,只能说:“用法语,我找不到能准确介绍他的词语,就用兄弟这个词代替了,用中文说出来,可能越说你会越糊涂。”
就是这样说了,劳拉也是越来越糊涂。劳拉说道:“他对你很重要吗?”
文祥说:“不是很重要,就算一个亲人吧。”
劳拉说道:“他怎么也到法国来了呢?”
文祥说道:“上帝的召唤吧。”
劳拉说道:“都是这该死的战争,不能你们也不会背井离乡,我也不会失去亲人。”
文祥说道:“如果没有战争,我们也不可能认识啊,我也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边会有你这么一位可爱的小姑娘。”
劳拉问道:“那你是为什么来这里的呢?”
文祥俏皮地说:“上帝的召唤和你的召唤,我就屁颠屁颠地来了。”
对于文祥的俏皮话,劳拉多少能从中感到一些心酸味道。之所以她这么问文祥,主要是想了解这个走进自己心里的男人,她不想文祥象迷一样存在于自己的心里。渴望了解,哪怕文祥现在要带她去中国,那个在描述中贫穷而落后的古老国度。劳拉都会义无反顾地前往。
她渴望去看看文祥曾经生活的地方,了解文祥生活的轨迹。哪怕为此付出奔波艰险。文祥那半桶水的法语,在给劳拉述说一些中国故事的时候,常常说得劳拉是似懂非懂。这样似懂非懂的东西,在劳拉心里显得更加地神秘。
劳拉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战争结束后,你会不会回到中国去?”
听到劳拉这么问,文祥感觉到自己的沉思,勾起了劳拉的伤感,不能她是不会这么问他的。于是就说道:“现在还不知道,你不是说,那么遥远的事去想它干嘛吗。”
劳拉看了文祥一眼说道:“回中国的话,你会带着我一起同行吗?”
文祥感觉到女人的情绪一旦打开,就有没完没了的时候,对劳拉的这个问题,文祥还真没有想好,于是反问道:“你会去中国吗?”
劳拉看着文祥说道:“你带我去,那我肯定会去的,还真想更多地了解你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
文祥说道:“如果我们去了中国,那奥塞斯怎么办,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法国吗。”
文祥说到奥塞斯,劳拉就开始矛盾起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于女人这种断片式的思维,文祥很是不能理解,如果把这些事情连贯起来想一想,劳拉可能就不会这么轻易地问这样的问题了,至少在没有考虑成熟的情况下,不会这么问。
文祥看着有些忧伤的劳拉,走上前去,抚了抚劳拉那棕黄色的头发,吻了吻劳拉的额头,说道:“亲爱的,好了,不去想这些叫人不愉快的事情了,我们为什么不去解决晚餐的问题呢。现在肚子都已经提出抗议了。”
听到文祥这么说,劳拉才感觉到天色已经开始黑了下来,于是两个人开始忙开了,点灯的点灯,做饭的做饭。
;
这样的画面是文祥印象中难得的温馨场景,他能让文祥感受到这世上的阳光所在。文祥之所以不能忘却他的背影,是因为朱长林的处境,给了文祥心酸,给了文祥担心和牵挂。
象朱长林他们,不像自己一样能说法语,可以和法国人作起码的交流。他们的生活圈完全就只在华工们之间进行。英军的劳工营,听他说是完全的军事化管理,军队开到那里,他们就会跟到那里。可以想象,他们整日被钉在劳工营里,除了干活,就只能窝在工棚中,暂且不去说生活条件和伙食怎么样,就是这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内容,和坐牢有什么区别。
何况他们还是在英国人下面做事,英国人文祥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内的时候,詹姆斯就经常跟英国人打交道,在旁边的文祥能感受得到。
英国人从骨子里是瞧不起中国人的,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因为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他枪杆子下待宰的羔羊,所以在他们的脑子里,早就形成了一种民族等级,殖民地区的人民是劣等民族。有时可能出于一种绅士风度,对你很礼貌,但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藐视和傲慢,是不能被他们脸上的微笑所掩盖的。
象朱长林他们这样,在英国人面前可以堪称哑巴和聋子的人,英国人可能只是把他们看成一部能做工的机器或牲口。使唤起来自然就随心所欲。
何况战争进行到这样状态,英国国内都已经实行食物配给制,民众都很难填饱肚子。那么可想而知,华工们的伙食也是好不到哪里去。
战争是没有常态的,今天可能是我打你,到了明天就有可能你打我了。他们跟随着英军一道,穿梭于战场前线,如果英军退却,在那种自己都只顾逃命的情况下,谁还会去管华工们的死活呢。
就算没有被子弹或炮弹打死,失去了依靠的他们,被打散之后,将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象他们这样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流落到乡间田野,一群只能“哇哇”叫的外国人,别人不把他们当敌人给灭了,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造化了。还能期待得到救济吗。
劳拉望着站在外面下着雨的窗子边发呆的文祥,知道他又有心事了,从文祥那沉思的脸上,劳拉能体会到刚刚那个离去的文祥的兄弟,文祥对他的情感。劳拉很是纳闷,文祥明明说自己是孤儿,现在却出来了一个兄弟。
于是她走到文祥身边,问道:“你怎么就冒出了一个兄弟呢,不是说自己是孤儿吗?”
文祥转过脸来,看着劳拉,他不知该怎么去跟劳拉解释,只能说:“用法语,我找不到能准确介绍他的词语,就用兄弟这个词代替了,用中文说出来,可能越说你会越糊涂。”
就是这样说了,劳拉也是越来越糊涂。劳拉说道:“他对你很重要吗?”
文祥说:“不是很重要,就算一个亲人吧。”
劳拉说道:“他怎么也到法国来了呢?”
文祥说道:“上帝的召唤吧。”
劳拉说道:“都是这该死的战争,不能你们也不会背井离乡,我也不会失去亲人。”
文祥说道:“如果没有战争,我们也不可能认识啊,我也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边会有你这么一位可爱的小姑娘。”
劳拉问道:“那你是为什么来这里的呢?”
文祥俏皮地说:“上帝的召唤和你的召唤,我就屁颠屁颠地来了。”
对于文祥的俏皮话,劳拉多少能从中感到一些心酸味道。之所以她这么问文祥,主要是想了解这个走进自己心里的男人,她不想文祥象迷一样存在于自己的心里。渴望了解,哪怕文祥现在要带她去中国,那个在描述中贫穷而落后的古老国度。劳拉都会义无反顾地前往。
她渴望去看看文祥曾经生活的地方,了解文祥生活的轨迹。哪怕为此付出奔波艰险。文祥那半桶水的法语,在给劳拉述说一些中国故事的时候,常常说得劳拉是似懂非懂。这样似懂非懂的东西,在劳拉心里显得更加地神秘。
劳拉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战争结束后,你会不会回到中国去?”
听到劳拉这么问,文祥感觉到自己的沉思,勾起了劳拉的伤感,不能她是不会这么问他的。于是就说道:“现在还不知道,你不是说,那么遥远的事去想它干嘛吗。”
劳拉看了文祥一眼说道:“回中国的话,你会带着我一起同行吗?”
文祥感觉到女人的情绪一旦打开,就有没完没了的时候,对劳拉的这个问题,文祥还真没有想好,于是反问道:“你会去中国吗?”
劳拉看着文祥说道:“你带我去,那我肯定会去的,还真想更多地了解你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
文祥说道:“如果我们去了中国,那奥塞斯怎么办,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法国吗。”
文祥说到奥塞斯,劳拉就开始矛盾起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于女人这种断片式的思维,文祥很是不能理解,如果把这些事情连贯起来想一想,劳拉可能就不会这么轻易地问这样的问题了,至少在没有考虑成熟的情况下,不会这么问。
文祥看着有些忧伤的劳拉,走上前去,抚了抚劳拉那棕黄色的头发,吻了吻劳拉的额头,说道:“亲爱的,好了,不去想这些叫人不愉快的事情了,我们为什么不去解决晚餐的问题呢。现在肚子都已经提出抗议了。”
听到文祥这么说,劳拉才感觉到天色已经开始黑了下来,于是两个人开始忙开了,点灯的点灯,做饭的做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