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包子铺
第九章包子铺
让文祥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只是为了能让华工们体会到一点家乡味道,而开起来的包子铺,渐渐地成为了里昂华人,甚至是经过里昂华人们眼中一个地标性建筑。包子铺外面的那几个汉字,成为华工们心中一道抹都抹不去的风景。
包子铺因为距离里昂火车站不远,经过里昂而又在里昂落一落脚的华人,都会到文祥的包子铺来坐一坐,和见到的华人聊上一聊。
因为在其他时候,华工们根本就不要说话,面对法国人和英国人时,和他们说不了话。如果是性格开朗的人,长时间不说话,那就是一件特难受的事情。能找到这样一个聊天的地方,通过和其他华工天南地北地聊一聊,就能把长时间压抑下来的情绪释放出来,所以华工们都乐意到这里来坐坐。
文祥在向劳拉学法语的同时,也会教一些汉语给劳拉,在包子铺里,劳拉就能说上几句带着山东口音的中国话。有时候劳拉说刚学来的中国话时,还能逗笑在场的所有华人。
慢慢地,包子铺周围聚集起许多的华人,形成了里昂最早的华人社区。这样在包子铺的闲聊中就流传起许多华工们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大家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人能在布幕上走动的新奇东西,开始被华工们津津乐道。而且大家伙儿都疯狂地迷恋上了它。周末的晚上,只要有电影的消息,大家就会不辞劳苦地去追逐。虽然布幕上能看懂的只是知道里面的人在干什么,至于为什么要干,干了会得到些什么,完全只能靠他们丰富的想象。
但大家还是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看完之后,到第二天,大家就会到文祥的包子铺来谈论看到的电影,通过种种猜测,好多人还是能把电影里的故事给描述得非常丰满。
如果猜测的东西大家认为错了,就产生争论,有时候能为了一个简单的剧情,而争得脸红脖子粗。
文祥和劳拉也去看过几回电影,因为他们要打理包子铺,晚上的时候,文祥要把第二天卖的包子和馒头赶做出来,实在很难抽出时间来。有他们两人在场观看的电影,大家就会保持沉默,而一个劲地催促文祥给大家伙儿讲解剧情。
这个时候文祥就变成大档口说书的人了,大家会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听文祥讲解。一般文祥说的版本那就是华工们最标准的版本,如果发生争执,大家就会这样说,文祥都是这样说。拿出这样的杀手锏之后,争执就会停止。因为人家拿出标准版本来了,你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不能用法语与人交流的华工们,最开始就是通过电影里的故事来了解法国人文和法国人生活习惯的。虽然每天和法国人在一起工作,但没有语言上的交流,那就永远容不进法国人的生活,就是住上十年八年,对法国人的了解,可能还没有在国内看一本法国人的书的人那么多。
所以华工们看的电影,如果没有文祥给予华工们注解的话,从华工们的嘴里说出来的电影剧情,那也是中国人的故事。完全没有法国人的味道。而且如果有十个华工来说同一部电影,说出来的版本可能会有十一个之多,因为在有些人说的版本里,还会存在模棱两可的剧情发展。
虽然华工们看的电影有可能是无声的,就是有声,里面说的也是法语。但华工们还是乐在其中。电影通过文祥注解之后,里面法国人那自由,平等和烂漫的气息,才开始真正进入华工们的心里。
可以想象,电影里的气息,进入华工们的心里之后,与当时中国那还是男尊女卑,封建落后的思想会产生怎样的冲击,那种震撼与天差地别的感觉就成了华工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了。
而且到了电影放映的地方,法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生活细节,才被华工们看在眼里,他们尊重妇女的行为,在工厂里是很难被感受到的。
电影成了华工们开始真正了解法国的窗口,如果要去追溯华工们在法国学到的当时世界的先进文明的话,那么电影应该是给华工们上的第一课。而且是华工们乐在其中去接受的课程。
在包子铺里,文祥与劳拉的甜蜜和恩爱,也给了华工们耳熟目染的蓝本。劳拉和华工们打成一片的行为,让华工们开始了解法国女人的各个方面。这给了华工们另一种不同于中国女人的感受。
在这个异国他乡,只有在文祥他们这里,华工们才会有一种着地的感觉,不能,作为一个个的单身男人,那永远就象一颗颗漂浮的尘埃,很难有归属感和立足感。
华工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在自己的心里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没有电影带给他们的强烈震撼,很多人是会懒惰于学习的,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之后,就产生了渴望进一步了解的愿望。这为后来李石曾在法国开办工余求学,创造了土壤。
如果没有这些,后来的工余求学,再到勤工俭学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
文祥和劳拉对于华工们的请求,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总是有求必应。华工们也很乐意来请他们帮忙一些要与法国人打交道的事情。
在里昂的街头,文祥的包子铺显得很另类,但在华工们的眼里却倍感亲切。华工们赋予了它许多作为包子铺本身以外的东西。
如果哪一天文祥他们因为有什么事,比如到格雷奈去看望奥塞斯,把包子铺关门了,望着被关的包子铺的大门,华工们心里就会有空落落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给遗落掉了。一整天都会有无头苍蝇之感。
在里昂的街头,文祥的包子铺在华工们的心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是一道不能或缺的风景,华工们看到它的存在就会心安,就会少了漂泊之感。
让文祥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只是为了能让华工们体会到一点家乡味道,而开起来的包子铺,渐渐地成为了里昂华人,甚至是经过里昂华人们眼中一个地标性建筑。包子铺外面的那几个汉字,成为华工们心中一道抹都抹不去的风景。
包子铺因为距离里昂火车站不远,经过里昂而又在里昂落一落脚的华人,都会到文祥的包子铺来坐一坐,和见到的华人聊上一聊。
因为在其他时候,华工们根本就不要说话,面对法国人和英国人时,和他们说不了话。如果是性格开朗的人,长时间不说话,那就是一件特难受的事情。能找到这样一个聊天的地方,通过和其他华工天南地北地聊一聊,就能把长时间压抑下来的情绪释放出来,所以华工们都乐意到这里来坐坐。
文祥在向劳拉学法语的同时,也会教一些汉语给劳拉,在包子铺里,劳拉就能说上几句带着山东口音的中国话。有时候劳拉说刚学来的中国话时,还能逗笑在场的所有华人。
慢慢地,包子铺周围聚集起许多的华人,形成了里昂最早的华人社区。这样在包子铺的闲聊中就流传起许多华工们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大家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人能在布幕上走动的新奇东西,开始被华工们津津乐道。而且大家伙儿都疯狂地迷恋上了它。周末的晚上,只要有电影的消息,大家就会不辞劳苦地去追逐。虽然布幕上能看懂的只是知道里面的人在干什么,至于为什么要干,干了会得到些什么,完全只能靠他们丰富的想象。
但大家还是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看完之后,到第二天,大家就会到文祥的包子铺来谈论看到的电影,通过种种猜测,好多人还是能把电影里的故事给描述得非常丰满。
如果猜测的东西大家认为错了,就产生争论,有时候能为了一个简单的剧情,而争得脸红脖子粗。
文祥和劳拉也去看过几回电影,因为他们要打理包子铺,晚上的时候,文祥要把第二天卖的包子和馒头赶做出来,实在很难抽出时间来。有他们两人在场观看的电影,大家就会保持沉默,而一个劲地催促文祥给大家伙儿讲解剧情。
这个时候文祥就变成大档口说书的人了,大家会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听文祥讲解。一般文祥说的版本那就是华工们最标准的版本,如果发生争执,大家就会这样说,文祥都是这样说。拿出这样的杀手锏之后,争执就会停止。因为人家拿出标准版本来了,你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呢。
不能用法语与人交流的华工们,最开始就是通过电影里的故事来了解法国人文和法国人生活习惯的。虽然每天和法国人在一起工作,但没有语言上的交流,那就永远容不进法国人的生活,就是住上十年八年,对法国人的了解,可能还没有在国内看一本法国人的书的人那么多。
所以华工们看的电影,如果没有文祥给予华工们注解的话,从华工们的嘴里说出来的电影剧情,那也是中国人的故事。完全没有法国人的味道。而且如果有十个华工来说同一部电影,说出来的版本可能会有十一个之多,因为在有些人说的版本里,还会存在模棱两可的剧情发展。
虽然华工们看的电影有可能是无声的,就是有声,里面说的也是法语。但华工们还是乐在其中。电影通过文祥注解之后,里面法国人那自由,平等和烂漫的气息,才开始真正进入华工们的心里。
可以想象,电影里的气息,进入华工们的心里之后,与当时中国那还是男尊女卑,封建落后的思想会产生怎样的冲击,那种震撼与天差地别的感觉就成了华工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了。
而且到了电影放映的地方,法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生活细节,才被华工们看在眼里,他们尊重妇女的行为,在工厂里是很难被感受到的。
电影成了华工们开始真正了解法国的窗口,如果要去追溯华工们在法国学到的当时世界的先进文明的话,那么电影应该是给华工们上的第一课。而且是华工们乐在其中去接受的课程。
在包子铺里,文祥与劳拉的甜蜜和恩爱,也给了华工们耳熟目染的蓝本。劳拉和华工们打成一片的行为,让华工们开始了解法国女人的各个方面。这给了华工们另一种不同于中国女人的感受。
在这个异国他乡,只有在文祥他们这里,华工们才会有一种着地的感觉,不能,作为一个个的单身男人,那永远就象一颗颗漂浮的尘埃,很难有归属感和立足感。
华工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在自己的心里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没有电影带给他们的强烈震撼,很多人是会懒惰于学习的,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之后,就产生了渴望进一步了解的愿望。这为后来李石曾在法国开办工余求学,创造了土壤。
如果没有这些,后来的工余求学,再到勤工俭学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
文祥和劳拉对于华工们的请求,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总是有求必应。华工们也很乐意来请他们帮忙一些要与法国人打交道的事情。
在里昂的街头,文祥的包子铺显得很另类,但在华工们的眼里却倍感亲切。华工们赋予了它许多作为包子铺本身以外的东西。
如果哪一天文祥他们因为有什么事,比如到格雷奈去看望奥塞斯,把包子铺关门了,望着被关的包子铺的大门,华工们心里就会有空落落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给遗落掉了。一整天都会有无头苍蝇之感。
在里昂的街头,文祥的包子铺在华工们的心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是一道不能或缺的风景,华工们看到它的存在就会心安,就会少了漂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