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中陵 上
“生时烦恼死时无,悠悠昆仑随湮灭。”吟一首绝律,唱一曲妙音,品一口茗茶,俯瞰山川湖泊,道一声乾坤何意。
生活其实可以很惬意,每天秉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逍遥自在,这也是阿烨一直向往的日子。
可是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阿烨大学后把它奉为明鉴。
那是一个生者对死者饱含崇高敬意之所;那是一块无人搅扰之地,能让烦乱的心变得尤为平静,一切争端到了这里都成无谓,都是浮云;那是一片安宁的终点站,没有纷争,没有追求,唯有平静才是这里唯一的解说词。这便是东方烈士陵园,也是离阿烨所在高校不远处的一处平静之地。
在这繁闹的街头,烦恼也随之而来,有生活上的不安,有工作上的压力,还有那情感上的牵绊。这些都是生命起源上的磨难,对于毫无生命气息的土地,任何界外的纷扰都无法破坏原有的宁静。
这里很是安静,平时无事阿烨也会偶尔上来走动走动,当然来这里的时间选择烈日当空或者午时时分,这个时候的山中陵园没有了幽冷,温度保持在二十多摄氏度,甚是心旷神怡,算是自然界天然的保温室。
一个人悠悠的走在陵中小道上,路旁排立着十多米高的小树,整齐罗列在园艺丛中。静静的,什么也不想,没有了压力,没有了烦恼。
有时候纠结一件事,或者烦恼一些问题,看那土地里的人,还有什么比生命更为值得骄傲的,又有什么能够纠缠我们的脚步?是啊,生命的意义也就如此,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山中陵坐落于两江河岸上的山峦,江流中清水好似从天际飘来,缓缓应着山丘土地拂去微风,山峦上被人工种植了一片绿化地,原有的样貌已然看不出来,山下有一条水泥修筑成的公路可以通往山间的陵园。
山与山间被开掘出一条大道,连通了两江大桥。公路上不停地奔波的车流,车来车往的热闹,不时还带起了风声呼呼作响,与山中陵的静默形成鲜明的对比。
好似一条死潭中的龙,重新活了起来,生机勃勃,生命的绿衣盖在了死亡的边缘上,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景图。陵中还不时传出生禽的鸣叫声,使得这幅天然的水墨画更赋韵味,那声音是鸟在山间低鸣,这是生气的延生,也是极地的复苏。
午时的阳光透过云层,斜射在这片山头,陵中的石碑、石壁上反射出另一道光,使得山中陵顿时明了起来。不知那些深埋在泥土中的前辈该作何感想,是不是也想掀开这块泥被重新接受阳光的沐浴?
山中陵也有管理者,每逢十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每座山坟头进行整洁,不然这片乐土早成了一片荒芜之地。供奉弥漫在山间,在这片山中陵中,除了山坟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邻居,那是两座宏伟的山中寺院。
有人说,山中寺要比山中陵园建成的早;又有人说,山中陵园后才建有山中寺。当地人都没有关注到底是谁先谁后,只知道“山中陵旁山中寺,山中寺院伴陵园”。
仿佛是为了给这片乐土增加正能量,寺庙中总能听到宏伟的诵经声,每到初晨五点正时或者入夜七点正时,山间回荡出钟鸣,令人心平气和的钟声。
大一时期,阿烨就迷恋上了这个钟鸣声,每晚七点总能在楼顶天台上看见阿烨的影子,对着山的那头静静的注视着,内心深处感慨万千。
白天的山中陵园显得很是普通,到夜晚山中陵静默在山峦中,天悬点点星光衬托,莫名中生出一种令人不敢靠近的气息。
夜间的神秘感使得白天的山中陵园显得更为平易近人,回头瞧那山中陵,整齐的规划出不同的区域。
每一处地头上拥有着许许多多的小方格,每块一平多的方格土地上均是规划整齐的石碑直立着,每座碑旁都放置着一对祥瑞尊,或石狮座,或麒麟座,瑞兽座旁栽种着迷你的小树苗,整的一片高大上了得,这里可以随处可见这般至尊排场。生时没有享受过帝王级别的待遇,也唯有作古时被后人供养在这片人间乐土中。
细细想来,人生实属不易,那些拼命在这座繁华都市中谋取一份存在感,想扎根在异地的大多数人,生活没有带给他们舒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娶妻生子,延续后代,开枝散叶,有了归属感便有了一份安定,岁月不饶人,最后依然要落叶归根于此。
为了生活,大多数每天可谓是机械般劳作,丝毫没有享受过舒服是一种什么感觉。不间断,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有人说,舒服是留给死者的,活着的人都是要累的,不管是心累,还是身累,总的来说都是累。
不管为了什么而活,毕竟我们都还活着,对于死去的人,我们怀缅他们,更敬重他们,因为他们是早我们一步接近舒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舒服,饱含着沉淀的舒服。
这个山头至从有了这片安乐林,赋予这片天地一种新的使命,显得更为庄重、更加神秘。阿烨很喜欢这里的宁静,每次涉入,总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但有一种感觉是不可缺的,那便是平静。
思绪离开了这片举世无争的乐土,阿烨回想起校园中好似也有这么一块能够让人憧憬的地方。它却很是普通,没有山中陵那般厚重,有的仅是同样不可或缺的地位,那便是图书馆。
说起校图书馆,阿烨便不免想起了与小雪一同自习的画面,那是多么融洽,多么甜美的时光。小雪走进了阿烨的大学生活,也带给他不一样的大学时光,或许,这就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人就得服命,认命。再倔强的人,也得低头,也得没有脾气,就如顽石也逃不离水滴的通透。后人有诗云曰:
天地皇皇时泰然,怨天不成反被残。
莫使半生入黄土,心欲藏意思永昌。
生活其实可以很惬意,每天秉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逍遥自在,这也是阿烨一直向往的日子。
可是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阿烨大学后把它奉为明鉴。
那是一个生者对死者饱含崇高敬意之所;那是一块无人搅扰之地,能让烦乱的心变得尤为平静,一切争端到了这里都成无谓,都是浮云;那是一片安宁的终点站,没有纷争,没有追求,唯有平静才是这里唯一的解说词。这便是东方烈士陵园,也是离阿烨所在高校不远处的一处平静之地。
在这繁闹的街头,烦恼也随之而来,有生活上的不安,有工作上的压力,还有那情感上的牵绊。这些都是生命起源上的磨难,对于毫无生命气息的土地,任何界外的纷扰都无法破坏原有的宁静。
这里很是安静,平时无事阿烨也会偶尔上来走动走动,当然来这里的时间选择烈日当空或者午时时分,这个时候的山中陵园没有了幽冷,温度保持在二十多摄氏度,甚是心旷神怡,算是自然界天然的保温室。
一个人悠悠的走在陵中小道上,路旁排立着十多米高的小树,整齐罗列在园艺丛中。静静的,什么也不想,没有了压力,没有了烦恼。
有时候纠结一件事,或者烦恼一些问题,看那土地里的人,还有什么比生命更为值得骄傲的,又有什么能够纠缠我们的脚步?是啊,生命的意义也就如此,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山中陵坐落于两江河岸上的山峦,江流中清水好似从天际飘来,缓缓应着山丘土地拂去微风,山峦上被人工种植了一片绿化地,原有的样貌已然看不出来,山下有一条水泥修筑成的公路可以通往山间的陵园。
山与山间被开掘出一条大道,连通了两江大桥。公路上不停地奔波的车流,车来车往的热闹,不时还带起了风声呼呼作响,与山中陵的静默形成鲜明的对比。
好似一条死潭中的龙,重新活了起来,生机勃勃,生命的绿衣盖在了死亡的边缘上,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景图。陵中还不时传出生禽的鸣叫声,使得这幅天然的水墨画更赋韵味,那声音是鸟在山间低鸣,这是生气的延生,也是极地的复苏。
午时的阳光透过云层,斜射在这片山头,陵中的石碑、石壁上反射出另一道光,使得山中陵顿时明了起来。不知那些深埋在泥土中的前辈该作何感想,是不是也想掀开这块泥被重新接受阳光的沐浴?
山中陵也有管理者,每逢十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每座山坟头进行整洁,不然这片乐土早成了一片荒芜之地。供奉弥漫在山间,在这片山中陵中,除了山坟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邻居,那是两座宏伟的山中寺院。
有人说,山中寺要比山中陵园建成的早;又有人说,山中陵园后才建有山中寺。当地人都没有关注到底是谁先谁后,只知道“山中陵旁山中寺,山中寺院伴陵园”。
仿佛是为了给这片乐土增加正能量,寺庙中总能听到宏伟的诵经声,每到初晨五点正时或者入夜七点正时,山间回荡出钟鸣,令人心平气和的钟声。
大一时期,阿烨就迷恋上了这个钟鸣声,每晚七点总能在楼顶天台上看见阿烨的影子,对着山的那头静静的注视着,内心深处感慨万千。
白天的山中陵园显得很是普通,到夜晚山中陵静默在山峦中,天悬点点星光衬托,莫名中生出一种令人不敢靠近的气息。
夜间的神秘感使得白天的山中陵园显得更为平易近人,回头瞧那山中陵,整齐的规划出不同的区域。
每一处地头上拥有着许许多多的小方格,每块一平多的方格土地上均是规划整齐的石碑直立着,每座碑旁都放置着一对祥瑞尊,或石狮座,或麒麟座,瑞兽座旁栽种着迷你的小树苗,整的一片高大上了得,这里可以随处可见这般至尊排场。生时没有享受过帝王级别的待遇,也唯有作古时被后人供养在这片人间乐土中。
细细想来,人生实属不易,那些拼命在这座繁华都市中谋取一份存在感,想扎根在异地的大多数人,生活没有带给他们舒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娶妻生子,延续后代,开枝散叶,有了归属感便有了一份安定,岁月不饶人,最后依然要落叶归根于此。
为了生活,大多数每天可谓是机械般劳作,丝毫没有享受过舒服是一种什么感觉。不间断,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有人说,舒服是留给死者的,活着的人都是要累的,不管是心累,还是身累,总的来说都是累。
不管为了什么而活,毕竟我们都还活着,对于死去的人,我们怀缅他们,更敬重他们,因为他们是早我们一步接近舒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舒服,饱含着沉淀的舒服。
这个山头至从有了这片安乐林,赋予这片天地一种新的使命,显得更为庄重、更加神秘。阿烨很喜欢这里的宁静,每次涉入,总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但有一种感觉是不可缺的,那便是平静。
思绪离开了这片举世无争的乐土,阿烨回想起校园中好似也有这么一块能够让人憧憬的地方。它却很是普通,没有山中陵那般厚重,有的仅是同样不可或缺的地位,那便是图书馆。
说起校图书馆,阿烨便不免想起了与小雪一同自习的画面,那是多么融洽,多么甜美的时光。小雪走进了阿烨的大学生活,也带给他不一样的大学时光,或许,这就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人就得服命,认命。再倔强的人,也得低头,也得没有脾气,就如顽石也逃不离水滴的通透。后人有诗云曰:
天地皇皇时泰然,怨天不成反被残。
莫使半生入黄土,心欲藏意思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