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急功近利
“均田制也只是一时之法,长期来看,兼并仍是不可避免。”在思忖了一会儿之后,李非皱着眉说道。
“李公又想制定万世不易之策么,那却是与我们的道统之说差了。”赵和一笑。
之所以要将道家的方法论写入道统之中,所取者便是道家因时改易的观点,不法古,不法先王,只法自然——也就是当时的情形,以此来制定国家政策。李非听到赵和的话之后,不由自嘲一笑:“人心总归不足,老朽亦是凡俗。”
稍稍玩笑了两句,赵和背着手在屋内踱了两步,然后才道:“河北、河东之地,须派人前往处置……我欲以两人分任河北处置使、河东处置使,巡视此二地各郡,总揽弹压安抚黄巾道事宜,李公以为如何?”
“不可!”李非几乎没有思考便反对赵和的意见。
赵和有些讶然,李非继续道:“若是京畿、齐郡,护国公遣一使前往便可成事,因为此二地人心归附于护国公。可河北、河东之地,护国公未尝有恩于民,亦不曾加威于此。若遣使臣,恩威所归者使臣,而非护国公!”
李非的观点很明确,赵和在齐郡与京畿甚至河西一带都素有威望,当地百姓承其恩德,故此只要派遣一个使者,打着他的旗号,就足以安抚百姓扫平不法。但河北、河东二地,百姓对赵和还很陌生,赵和此时又只是护国公,派遣使者去处理这二地的黄巾道问题,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的话解决不了问题,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的话,民间所感激者是朝廷或者使者本人,而不是赵和。
赵和此前没有在意这一点,与李非所想不同,赵和是真的将百姓放在自己之前,只要百姓好,自己是否得到他们的感激敬畏并不那么重要——若是李非知道赵和这是出自真心,只怕会觉得赵和太过幼稚乡愿,但赵和却以为,这世上终究需要一些“幼稚”之人的,若是人人都老奸巨猾之辈,这世界会少掉许多色彩。况且赵和这一路行来,无论是在齐郡,还是在西域、北庭,他都曾与这样“幼稚”之人并肩作战,亲眼见到这些“幼稚”之人为了那些看似“幼稚”的理由而努力,甚至不惜牺牲性命,他如何能不为之感动、不受其影响?
“恩威是否出自我身并不重要,百姓能否因此受益,大秦是否因此稳固,这才更重要。”赵和沉声说道。
李非愕然望了望赵和,有些犹豫地道:“那以护国公之意……”
“我欲以萧由为河北处置使,解羽副之,以段实秀为河东处置使,刘遇副之,在河北、河东二地先行推行均田制。”赵和说道。
这几个人当中,李非唯一熟悉的是刘遇。以刘遇的军事才能,解决一些乱民自然不是问题,但刘遇此前追随嬴吉,其人的忠诚度,李非却不敢保证。
好一会儿之后,李非才勉强道:“刘遇有将才,萧、段、解三人,老朽素无所知,不敢置评。”
赵和原本还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一些更好的建议,听到他这回应后,心中不免失望。他知道李非年迈,已经失去了担当和锐气,却不曾想到其人竟至于此。
不过旋即赵和就将这点失望抛开。
他原本就不应该对李非抱有太多希望的。这位法家的巨擘,虽然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但他现在剩余的也就是这聪明了。
“李公还有何事?”想明白这一点,赵和又问道。
“嬴祝之事,不知护国公如何定夺?”李非自然明白赵和的意思,不过他却装作不知道。
“嬴祝之事……”赵和微微皱着眉。
嬴祝被贬为鄱阳侯后不久,又再度被削爵为海昏侯。除了董伯予还忠心耿耿追随他之外,他身边已经没有什么支持者。也不知曹猛是何打算,在这之后对其并未再作抑限,甚至时常有书信往来。嬴祝其人也似乎是吸取了教训,纵情酒色,虽然还有抑郁之色,甚至屡屡乘舟北上直至鄱湖之口,然后慨然长叹而还,但总的来看,对嬴吉与曹猛都甚为恭顺。
在北军之乱后,嬴吉下令天下勤王,于是各地州郡长官、封国侯爵,多有募兵者。但嬴祝因为身份特殊的缘故,他虽然也上书欲起兵勤王,却被嬴吉拒绝。
只是当嬴吉退位的消息传出之后,董伯予认为时机已至,扬旗举事,以十三骑夺下南昌郡,再调南昌郡兵北上攻克九江郡。短短十日不到,两郡便已入其掌控,一时之间,江南震怖。
此时来自咸阳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在赵和并未称帝而是自立为护国公的消息传到之后,嬴祝大喜,不顾董伯予之劝谏,于九江郡自称复辟,一边传檄四处,号召天下诸侯,另一边招兵买马,准备东征——这是董伯予的策略,他认为与赵和相比,嬴祝最大的劣势在于兵力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军队的作战经验与将领的指挥水平之上。因此直接北伐是以弱击强,倒不如东征夺取吴郡、两淮,利用淮河与长江天险来进行防御。
而且两淮、江南此时已经不逊于关中、中原,甚至单以粮食而言产量更胜过关中和中原。若能控制住这些地盘,嬴祝就真正有与赵和相争的资本了。
“李公不是不屑嬴祝么?嬴祝若不急于称帝,或许威胁还会更大一些,但他急于称帝,反而是自绝前途。”赵和提起嬴祝,眉头一皱即舒。
“若无均田之令,老朽确实觉得嬴祝不足为虑。”李非正色道:“嬴祝与董伯予,都是虚过于实,徒争虚名之辈,他们虽得两郡之地,却不足为虑。但护国公一推均田之令,我恐不仅九姓十一家,天下豪强,尽会归于嬴祝旗下了!”
赵和却摇了摇头:“李公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他背转过身,看着自己书房的那面墙,那墙上被布幔遮着,他将布幔掀开,露出后面挂着一的幅巨大地图。
“天下郡国图?”
李非认得这幅图,以前是挂在曹猛书房的墙上,如今却被挂在这里。
只不过与曹猛时不同,这图除了标画出大秦各地边界,还贴着各个名字。比如说九江郡那边,便贴着“嬴祝”之名,表明此地如今为嬴祝所占。
“李公说世家豪强会纷纷南奔,这确实不假,但他们南奔之时,人可以去,地去不了,自己可以去,依附之民却去不了。他们去得越多,朝廷能控直接控制的土地人口也就越多,以此而言,这些人走了,对朝廷不是坏事。”
“再看嬴祝,他既称帝,便须建制封官,那些投奔之人,舍家弃田,所为者自是富贵,可如今嬴祝手中唯有两郡之地,有多少官职可以分配?他唯有慷他人之慨,将尚未入手之地,封与这些来投之人。若不如此,他便会失彼辈之心,我知道嬴祝,他当年便是如此,虽然已经吃过大亏,却未改本性。可他将尚未入手之地,封与新附之人,置原先此地之官于何处?故此依我所料,用不了多久,他附近州郡,定会纷纷上书朝廷以示效忠。”
“再者,董伯予这几年为嬴祝招徕了不少人才,彼辈自成一党,新投之人,难以融入,必定会抱团自保,以求相争。所以嬴祝处人少之时,尚能同心协力,但人数一多,必然分崩离析。”
赵和真没有将嬴祝放在眼中。他所说的这些理由,李非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李非提及嬴祝之事,自有他的打算。
此前李非先提黄巾道,本意是赵和亲自前往河东、河北镇抚黄巾道。赵和若出,朝中必须要有资望皆重的老臣坐镇,此职非他李非莫属。此时常晏尚未回到咸阳,若李非能将此事做得好,那等常晏回到咸阳时,丞相之职究竟属谁还要另说。
若是赵和不愿亲自出马,李非可以退而求其次,自求出抚河东、河北,他深信以自己的能力,解除掉黄巾道的隐患不成问题。到时他携此大功返回咸阳,赵和怎么能不空出三公的位置虚席以待?
但赵和的安排让他的计划还没有开始便告结束,李非因此又再退而求其次:“护国公所言甚是,只是嬴祝虽是小患,可若他得了淮南、江东,必成大祸。须有一通军务擅民政的重臣南下,抢在其前收拾两淮、江东。一来可以替朝廷整顿地方,聚敛赋税,二来也可以阻止嬴祝,使其不至养虎贻患。”
“此事我也已有安排。”赵和看了只差没说“让我去”的李非一眼,微笑着道。
李非默然了一会儿,苦笑道:“是老朽唐突了,护国公心思缜密,如何会有此遗漏……”
他此时明白赵和心意,也清楚自己至少短时间内在赵和眼中,就只能担当一个大学者,负责组织科举考试事宜,这让久掌大权的他多少有些颓唐。
话已至此,他唯有告退,但在出门之前,他又回头望了一眼天下郡国图,突然出声问道:“蜀郡当如何?”
赵和的瞳孔猛然收缩了一下。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大治蜀未治!
“李公又想制定万世不易之策么,那却是与我们的道统之说差了。”赵和一笑。
之所以要将道家的方法论写入道统之中,所取者便是道家因时改易的观点,不法古,不法先王,只法自然——也就是当时的情形,以此来制定国家政策。李非听到赵和的话之后,不由自嘲一笑:“人心总归不足,老朽亦是凡俗。”
稍稍玩笑了两句,赵和背着手在屋内踱了两步,然后才道:“河北、河东之地,须派人前往处置……我欲以两人分任河北处置使、河东处置使,巡视此二地各郡,总揽弹压安抚黄巾道事宜,李公以为如何?”
“不可!”李非几乎没有思考便反对赵和的意见。
赵和有些讶然,李非继续道:“若是京畿、齐郡,护国公遣一使前往便可成事,因为此二地人心归附于护国公。可河北、河东之地,护国公未尝有恩于民,亦不曾加威于此。若遣使臣,恩威所归者使臣,而非护国公!”
李非的观点很明确,赵和在齐郡与京畿甚至河西一带都素有威望,当地百姓承其恩德,故此只要派遣一个使者,打着他的旗号,就足以安抚百姓扫平不法。但河北、河东二地,百姓对赵和还很陌生,赵和此时又只是护国公,派遣使者去处理这二地的黄巾道问题,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的话解决不了问题,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的话,民间所感激者是朝廷或者使者本人,而不是赵和。
赵和此前没有在意这一点,与李非所想不同,赵和是真的将百姓放在自己之前,只要百姓好,自己是否得到他们的感激敬畏并不那么重要——若是李非知道赵和这是出自真心,只怕会觉得赵和太过幼稚乡愿,但赵和却以为,这世上终究需要一些“幼稚”之人的,若是人人都老奸巨猾之辈,这世界会少掉许多色彩。况且赵和这一路行来,无论是在齐郡,还是在西域、北庭,他都曾与这样“幼稚”之人并肩作战,亲眼见到这些“幼稚”之人为了那些看似“幼稚”的理由而努力,甚至不惜牺牲性命,他如何能不为之感动、不受其影响?
“恩威是否出自我身并不重要,百姓能否因此受益,大秦是否因此稳固,这才更重要。”赵和沉声说道。
李非愕然望了望赵和,有些犹豫地道:“那以护国公之意……”
“我欲以萧由为河北处置使,解羽副之,以段实秀为河东处置使,刘遇副之,在河北、河东二地先行推行均田制。”赵和说道。
这几个人当中,李非唯一熟悉的是刘遇。以刘遇的军事才能,解决一些乱民自然不是问题,但刘遇此前追随嬴吉,其人的忠诚度,李非却不敢保证。
好一会儿之后,李非才勉强道:“刘遇有将才,萧、段、解三人,老朽素无所知,不敢置评。”
赵和原本还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一些更好的建议,听到他这回应后,心中不免失望。他知道李非年迈,已经失去了担当和锐气,却不曾想到其人竟至于此。
不过旋即赵和就将这点失望抛开。
他原本就不应该对李非抱有太多希望的。这位法家的巨擘,虽然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但他现在剩余的也就是这聪明了。
“李公还有何事?”想明白这一点,赵和又问道。
“嬴祝之事,不知护国公如何定夺?”李非自然明白赵和的意思,不过他却装作不知道。
“嬴祝之事……”赵和微微皱着眉。
嬴祝被贬为鄱阳侯后不久,又再度被削爵为海昏侯。除了董伯予还忠心耿耿追随他之外,他身边已经没有什么支持者。也不知曹猛是何打算,在这之后对其并未再作抑限,甚至时常有书信往来。嬴祝其人也似乎是吸取了教训,纵情酒色,虽然还有抑郁之色,甚至屡屡乘舟北上直至鄱湖之口,然后慨然长叹而还,但总的来看,对嬴吉与曹猛都甚为恭顺。
在北军之乱后,嬴吉下令天下勤王,于是各地州郡长官、封国侯爵,多有募兵者。但嬴祝因为身份特殊的缘故,他虽然也上书欲起兵勤王,却被嬴吉拒绝。
只是当嬴吉退位的消息传出之后,董伯予认为时机已至,扬旗举事,以十三骑夺下南昌郡,再调南昌郡兵北上攻克九江郡。短短十日不到,两郡便已入其掌控,一时之间,江南震怖。
此时来自咸阳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在赵和并未称帝而是自立为护国公的消息传到之后,嬴祝大喜,不顾董伯予之劝谏,于九江郡自称复辟,一边传檄四处,号召天下诸侯,另一边招兵买马,准备东征——这是董伯予的策略,他认为与赵和相比,嬴祝最大的劣势在于兵力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军队的作战经验与将领的指挥水平之上。因此直接北伐是以弱击强,倒不如东征夺取吴郡、两淮,利用淮河与长江天险来进行防御。
而且两淮、江南此时已经不逊于关中、中原,甚至单以粮食而言产量更胜过关中和中原。若能控制住这些地盘,嬴祝就真正有与赵和相争的资本了。
“李公不是不屑嬴祝么?嬴祝若不急于称帝,或许威胁还会更大一些,但他急于称帝,反而是自绝前途。”赵和提起嬴祝,眉头一皱即舒。
“若无均田之令,老朽确实觉得嬴祝不足为虑。”李非正色道:“嬴祝与董伯予,都是虚过于实,徒争虚名之辈,他们虽得两郡之地,却不足为虑。但护国公一推均田之令,我恐不仅九姓十一家,天下豪强,尽会归于嬴祝旗下了!”
赵和却摇了摇头:“李公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他背转过身,看着自己书房的那面墙,那墙上被布幔遮着,他将布幔掀开,露出后面挂着一的幅巨大地图。
“天下郡国图?”
李非认得这幅图,以前是挂在曹猛书房的墙上,如今却被挂在这里。
只不过与曹猛时不同,这图除了标画出大秦各地边界,还贴着各个名字。比如说九江郡那边,便贴着“嬴祝”之名,表明此地如今为嬴祝所占。
“李公说世家豪强会纷纷南奔,这确实不假,但他们南奔之时,人可以去,地去不了,自己可以去,依附之民却去不了。他们去得越多,朝廷能控直接控制的土地人口也就越多,以此而言,这些人走了,对朝廷不是坏事。”
“再看嬴祝,他既称帝,便须建制封官,那些投奔之人,舍家弃田,所为者自是富贵,可如今嬴祝手中唯有两郡之地,有多少官职可以分配?他唯有慷他人之慨,将尚未入手之地,封与这些来投之人。若不如此,他便会失彼辈之心,我知道嬴祝,他当年便是如此,虽然已经吃过大亏,却未改本性。可他将尚未入手之地,封与新附之人,置原先此地之官于何处?故此依我所料,用不了多久,他附近州郡,定会纷纷上书朝廷以示效忠。”
“再者,董伯予这几年为嬴祝招徕了不少人才,彼辈自成一党,新投之人,难以融入,必定会抱团自保,以求相争。所以嬴祝处人少之时,尚能同心协力,但人数一多,必然分崩离析。”
赵和真没有将嬴祝放在眼中。他所说的这些理由,李非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李非提及嬴祝之事,自有他的打算。
此前李非先提黄巾道,本意是赵和亲自前往河东、河北镇抚黄巾道。赵和若出,朝中必须要有资望皆重的老臣坐镇,此职非他李非莫属。此时常晏尚未回到咸阳,若李非能将此事做得好,那等常晏回到咸阳时,丞相之职究竟属谁还要另说。
若是赵和不愿亲自出马,李非可以退而求其次,自求出抚河东、河北,他深信以自己的能力,解除掉黄巾道的隐患不成问题。到时他携此大功返回咸阳,赵和怎么能不空出三公的位置虚席以待?
但赵和的安排让他的计划还没有开始便告结束,李非因此又再退而求其次:“护国公所言甚是,只是嬴祝虽是小患,可若他得了淮南、江东,必成大祸。须有一通军务擅民政的重臣南下,抢在其前收拾两淮、江东。一来可以替朝廷整顿地方,聚敛赋税,二来也可以阻止嬴祝,使其不至养虎贻患。”
“此事我也已有安排。”赵和看了只差没说“让我去”的李非一眼,微笑着道。
李非默然了一会儿,苦笑道:“是老朽唐突了,护国公心思缜密,如何会有此遗漏……”
他此时明白赵和心意,也清楚自己至少短时间内在赵和眼中,就只能担当一个大学者,负责组织科举考试事宜,这让久掌大权的他多少有些颓唐。
话已至此,他唯有告退,但在出门之前,他又回头望了一眼天下郡国图,突然出声问道:“蜀郡当如何?”
赵和的瞳孔猛然收缩了一下。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大治蜀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