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最后告别
最纪录片 作者:喷火萌
时隔多年,很多事情其实已经无关对错了。
没有人想到在那十几年前小小的事情里,隐藏着这么深刻的曲折。更没有人想到,在十几年后,还有一个人牢牢铭记。
而张老师,也真的在关照每一个他的学生。或许他真的喜欢学习更好的孩子,但是他从未在苛对过任何人。
金莉也在这种环境下哭了出来,毕竟是女孩子。
王太卡看了看眼睛,揉了揉眼睛,想把眼里的酸楚揉回去。然后继续拍摄着。身为一个摄像师,就应该是一个冷漠的拍摄机器,拥有太多的感情,不是什么好事情。
轻轻的俯身看向取景框,只有在摄像机的掩饰下,王太卡才微微松了口气,缓和了一下心情。
中年人讲完了自己的故事,中间的台子空了。
但是又有一个人站上去了,这次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有四十多岁了,甚至因为劳累,已经可以看见很多的皱纹。
“我是张老师的邻居,就在隔壁的院子住。”
中年妇女指了指隔壁的院子,说道:“我其实是租户,但是过来的时间很久了。”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张老师两口都是年纪大的人了,按理说安静点会更好。但是偏偏我们家那小子,小时候就是个淘气鬼。我和孩子他爸想让他学乐器,以后考试也有个特长什么的。就那么砸锅卖铁的,买了一架钢琴。”
“但是吧,我们家这个臭小子,必须得打,不打就不听话,就不练琴。”中年妇女叹口气:“把我们两个愁的啊!每天让他练琴之前,非要生一肚子气,又打又骂还得劝,偏偏他还不好好弹。气死我们了。”
“直到后来,有那么一天,张老师忽然来拜访,忽然说起弹琴的事情。我以为张老师这是兴师问罪来了,所以挺不好意思的。但是张老师却没在意。他反而开始鼓励起我儿子。”
“张老师说,他这个人就喜欢有文化的人,会弹琴的男生那就是有文化。之前总是能按时听到这边院子传来钢琴的声音,觉得安静的院子里都有了很多趣味。”
“可是后来,这琴声越来越晚,有时候压根没有。感觉这是免费听了别人的琴声,有些抱歉。所以就过来,还带了不少礼物,跟我儿子说,谢谢他的琴声,让他每天都有了固定的曲目。既然是这样,那也不能一直免费弹琴。所以就送了一些礼物。”
“说起来惭愧,从那以后,我和我们家那口子,再也没有因为弹琴的事情督促过,反而每天都是主动去弹琴,而且弹很久,也知道主动去学习。而且也不会像是之前那样总是乱弹,或者垂头丧气的。上进心像是凭空出现,就那么每天的练习,坚持着。”
“后来张老师跟我说,他搞了一辈子的教育,知道孩子其实更需要鼓励。人其实很难去坚持一件没有人知道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不能坐到,而是这个旅程孤独的难以想象。”
“所以人才是成群的在一起,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欣赏和鼓励。我家孩子也是因为有人在期待,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才真的愿意去练琴,想不去辜负期待的。”
“谢谢张老师,就算我们家孩子未来不会因为钢琴改变一生,他也因此收益了太多!”
第二个故事,有些平淡,大概吧。但是人生中的平淡总是躲过激情。而在这个平淡岁月里,可以历久弥新的,恰恰是那种更加平淡,但是却深入人心的东西。
“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金莉在一旁忍不住的感叹。
王太卡却叹了口气:“可是已经不在了。”
金莉点点头,莫名的有些悲伤:“明明不曾遇见,但是却感觉真实出现过那样的鲜活。你说,这是不是苏学长一直为此坚持的原因?即使从未真正的见过这个鲜活的人,可是还是从那些过往的蛛丝马迹中,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人生,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就像是重新遇见了一遍,让人忍不住的想唏嘘。”
王太卡看了看金莉,说道:“你这段挺好的,记下来,当纪录片的旁白吧!”
金莉有些恼怒:“你这个人是不是冷血啊?我跟你说我的感触,你居然说这个。”
“小点声,别耽误我拍摄。”王太卡坚持了一下摄像机,电池和内存都够。
金莉摇摇头:“真够冷血的。”
“冷血吗?”王太卡却说道:“你说的没错,明明不曾遇见,但是却感觉真实出现过那样的鲜活。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真的这么离开,却没有人知道,那才是最可惜的事情。而我们,拍摄纪录片,不就是为了证明他们存在过,而且无比鲜活的存在过吗?”
金莉哑口无言,想了想,还真的是这个道理。
“而且......纪录片也好,新闻也好,比起创作者的主观感动,真实才是最主要的。”王太卡说道:“我终于有点理解文院长为什么让我拍纪录片了。”
金莉问道:“为什么?”
“说不出来,我只是有些明白了而已。”
王太卡叹了口气,继续看着葬礼的现场,心中却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坚硬。
这位老师最后的岁月,是在医院度过的。对于身患癌症的人,其实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
死亡并不是遥遥无期,而是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还是会顽强抗争。
王太卡甚至猜想,这个倔强的老头,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抗争里,是在想什么呢?
对曾经学生的误解?对自己事业的留恋?对那段琴声的感慨?还是仅仅对于生命的不舍?
抑或者全都没有,仅仅是喜欢热闹,觉得人间比起天堂更加热闹。所以希望这个园子还能热闹一段时间?
没有人知道答案了,人们总是知道那个人总是微笑着,幽默着,也乐意于看到来这个园子的人微笑着、幽默着跟他告别。
这不像是葬礼,更像是一场聚会。没有哀乐和阴沉,悲伤的哭泣隐藏在故事之中。
即使是最后的告别,也是用这样一种热闹而特别的方式。
有些东西不被拍下来,就永远不会被人知道了。
因为这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记录下来。
时隔多年,很多事情其实已经无关对错了。
没有人想到在那十几年前小小的事情里,隐藏着这么深刻的曲折。更没有人想到,在十几年后,还有一个人牢牢铭记。
而张老师,也真的在关照每一个他的学生。或许他真的喜欢学习更好的孩子,但是他从未在苛对过任何人。
金莉也在这种环境下哭了出来,毕竟是女孩子。
王太卡看了看眼睛,揉了揉眼睛,想把眼里的酸楚揉回去。然后继续拍摄着。身为一个摄像师,就应该是一个冷漠的拍摄机器,拥有太多的感情,不是什么好事情。
轻轻的俯身看向取景框,只有在摄像机的掩饰下,王太卡才微微松了口气,缓和了一下心情。
中年人讲完了自己的故事,中间的台子空了。
但是又有一个人站上去了,这次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有四十多岁了,甚至因为劳累,已经可以看见很多的皱纹。
“我是张老师的邻居,就在隔壁的院子住。”
中年妇女指了指隔壁的院子,说道:“我其实是租户,但是过来的时间很久了。”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张老师两口都是年纪大的人了,按理说安静点会更好。但是偏偏我们家那小子,小时候就是个淘气鬼。我和孩子他爸想让他学乐器,以后考试也有个特长什么的。就那么砸锅卖铁的,买了一架钢琴。”
“但是吧,我们家这个臭小子,必须得打,不打就不听话,就不练琴。”中年妇女叹口气:“把我们两个愁的啊!每天让他练琴之前,非要生一肚子气,又打又骂还得劝,偏偏他还不好好弹。气死我们了。”
“直到后来,有那么一天,张老师忽然来拜访,忽然说起弹琴的事情。我以为张老师这是兴师问罪来了,所以挺不好意思的。但是张老师却没在意。他反而开始鼓励起我儿子。”
“张老师说,他这个人就喜欢有文化的人,会弹琴的男生那就是有文化。之前总是能按时听到这边院子传来钢琴的声音,觉得安静的院子里都有了很多趣味。”
“可是后来,这琴声越来越晚,有时候压根没有。感觉这是免费听了别人的琴声,有些抱歉。所以就过来,还带了不少礼物,跟我儿子说,谢谢他的琴声,让他每天都有了固定的曲目。既然是这样,那也不能一直免费弹琴。所以就送了一些礼物。”
“说起来惭愧,从那以后,我和我们家那口子,再也没有因为弹琴的事情督促过,反而每天都是主动去弹琴,而且弹很久,也知道主动去学习。而且也不会像是之前那样总是乱弹,或者垂头丧气的。上进心像是凭空出现,就那么每天的练习,坚持着。”
“后来张老师跟我说,他搞了一辈子的教育,知道孩子其实更需要鼓励。人其实很难去坚持一件没有人知道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不能坐到,而是这个旅程孤独的难以想象。”
“所以人才是成群的在一起,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欣赏和鼓励。我家孩子也是因为有人在期待,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才真的愿意去练琴,想不去辜负期待的。”
“谢谢张老师,就算我们家孩子未来不会因为钢琴改变一生,他也因此收益了太多!”
第二个故事,有些平淡,大概吧。但是人生中的平淡总是躲过激情。而在这个平淡岁月里,可以历久弥新的,恰恰是那种更加平淡,但是却深入人心的东西。
“真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金莉在一旁忍不住的感叹。
王太卡却叹了口气:“可是已经不在了。”
金莉点点头,莫名的有些悲伤:“明明不曾遇见,但是却感觉真实出现过那样的鲜活。你说,这是不是苏学长一直为此坚持的原因?即使从未真正的见过这个鲜活的人,可是还是从那些过往的蛛丝马迹中,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人生,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就像是重新遇见了一遍,让人忍不住的想唏嘘。”
王太卡看了看金莉,说道:“你这段挺好的,记下来,当纪录片的旁白吧!”
金莉有些恼怒:“你这个人是不是冷血啊?我跟你说我的感触,你居然说这个。”
“小点声,别耽误我拍摄。”王太卡坚持了一下摄像机,电池和内存都够。
金莉摇摇头:“真够冷血的。”
“冷血吗?”王太卡却说道:“你说的没错,明明不曾遇见,但是却感觉真实出现过那样的鲜活。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真的这么离开,却没有人知道,那才是最可惜的事情。而我们,拍摄纪录片,不就是为了证明他们存在过,而且无比鲜活的存在过吗?”
金莉哑口无言,想了想,还真的是这个道理。
“而且......纪录片也好,新闻也好,比起创作者的主观感动,真实才是最主要的。”王太卡说道:“我终于有点理解文院长为什么让我拍纪录片了。”
金莉问道:“为什么?”
“说不出来,我只是有些明白了而已。”
王太卡叹了口气,继续看着葬礼的现场,心中却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坚硬。
这位老师最后的岁月,是在医院度过的。对于身患癌症的人,其实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
死亡并不是遥遥无期,而是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还是会顽强抗争。
王太卡甚至猜想,这个倔强的老头,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抗争里,是在想什么呢?
对曾经学生的误解?对自己事业的留恋?对那段琴声的感慨?还是仅仅对于生命的不舍?
抑或者全都没有,仅仅是喜欢热闹,觉得人间比起天堂更加热闹。所以希望这个园子还能热闹一段时间?
没有人知道答案了,人们总是知道那个人总是微笑着,幽默着,也乐意于看到来这个园子的人微笑着、幽默着跟他告别。
这不像是葬礼,更像是一场聚会。没有哀乐和阴沉,悲伤的哭泣隐藏在故事之中。
即使是最后的告别,也是用这样一种热闹而特别的方式。
有些东西不被拍下来,就永远不会被人知道了。
因为这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