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3
七十年代为军嫂 作者:暗墨沉香
分卷阅读163
七十年代为军嫂 作者:暗墨沉香
分卷阅读163
打开另一侧车门,让婆婆下了车。下车后,入眼便是两栋红砖建成的新住宅楼,每栋楼有三个单元。
杨秋菊看在眼里,觉得这楼挺气派的,以后她也是住过楼房的人了;可是在宁馨眼里, 住在楼上还真不如住平房,住楼也就屋里干净点, 好收拾些,不如住平房宽敞。
“咱家住在三楼东户。”
卓玉航提着行李走在最前面带路, 晓悦紧跟在爸爸后面蹭蹭往楼上爬,后面是杨秋菊牵着孙子,宁馨走在最后,也提了些行李。
进门后, 卓玉航把行李放到地上,等会儿跟媳妇一起规整。晓悦闲不住, 开始钻到各屋研究新房子好不好住。
杨秋菊进门打量一番说:“这屋里挺干净的,墙也白,就是房间太小, 住着不敞亮。”
宁馨回答:“妈,住楼房都这样,想跟平房似的一间房能当两间用,那是不太可能的。”她最先看到的是地面:“楼上没铺地板,还是水泥地。”
杨秋菊看了看说:“水泥地就很干净,比咱家那泥土地强多了,咱家那地一下雨就返潮。”
宁馨看向丈夫问:“这房子有多少平方啊?”
卓玉航:“将不到七十个平方,两室一厅,带厨房卫生间。这个户型不算小了,咱们家人口少,住着还行。”
这楼房虽然是新楼,但是在卓玉航和宁馨眼里,楼房格局都是老户型,布局不算太合理,但是他们没得挑。
卓玉航分到的房子算是户型比较大的。比起他分到的这套房子,还有一种户型大点的,比这套多一个房间,那是留给官职更高或家里人多的人家住的。
宁馨问:“我过来没看到几个人,是不是还都没住进来啊?”
卓玉航:“嗯,这是刚成立的训练基地,各方面还在筹备中,很多人员还没到齐。我是过来比较早的,不过,大伙儿很快就会都搬过来了。”
两口子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聊天,俩人都是利索人,很快就把东西收拾完。
“我看家里只准备了床和桌椅,孩子学习用的书桌和衣橱还没有买;你准备的锅碗筷子倒是够用了,就是洗菜、和面用的盆子不够,还得再买;窗帘还没有,买布自己做……”宁馨看家里缺什么都写在一张纸上,回头就得置办齐全。
接下来几天,卓玉航带着家人在北京城逛了几个著名的景点,顺便跟媳妇置办全家里的东西,又把晓悦送到附近部队的子弟小学去读书。
然后卓玉航开始着手忙活训练基地的事。新基地就跟后世的特种部队训练营地差不多,是选了很多部队的尖子兵过来统一训练,训练内容比以往增加了多种。等训练出成果后,这些尖子兵要执行困难一些的任务。
家里布置好后,宁馨也要去军部医药研究所上班。
因为训练基地离晓悦上学和宁馨上班的地方有段距离,她们要坐班车出发,宁馨顺路先把女儿送到学校上学,再去上班。
宁馨的同事大多都是学术型人才,一心用在工作上的比较多,勾心斗角的事比较少,而且宁馨主动去前线制药的事,研究所领导都知道,也知道宁馨是个人才,对她很不错,所以她在研究所工作一切顺利。
住宅楼陆陆续续搬进很多人家,宁馨除了跟对门的邻居熟悉起来,跟其他军嫂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的交情,因为宁馨忙着工作,白天只有在中午才有可能回家呆会儿,有时忙起来甚至不会回家,就在研究所那边吃饭,晚上才回家。
幸好家里有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宁馨没有后顾之忧。
宁馨在研究所工作不久,跟丈夫商量过后,就把她的止血药、造血药、跌打伤药等部队常用的药方献上去。
这几种药方都是宁馨改良过的,就算使用普通方法也可以制作。她的药比现在部队所用的药药效要好很多,宁馨早就有无偿贡献给部队的想法。这不等工作稳定下来,她立马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药对军人有用,就等于对国家有用,对国家有用,就等于对人民有用,可不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下宁馨在某些范围内又出名了。军部接受了她无偿贡献的药方,特意为她开了表彰大会,授予她“国家突出药物研究员”的荣誉称号,还给她记了一等功。
这些都是表面的荣誉,领导不会忘记她的功劳,只要宁馨以后不犯错,升职加薪毫无压力,同时受益的还有她丈夫卓玉航。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宁馨和卓玉航被调到新的环境工作,一切从头开始,但是因为他们起步高,有能力,不管到哪里都不会被埋没。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
之后几年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街头巷尾做生意的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增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卓玉航和宁馨在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没忘记自己的亲人。他们夫妻有超前的意识,就算自己没时间做的事,但是可以让亲人通过努力走上致富路。比如说卓玉航给大哥出谋划策,让务农的大哥承包果园鱼塘,早一步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生活。
子侄们没有考上大学的,卓玉航安排他们去学一种在未来比较实用吃香的技术,或是出资让他们去做生意。
宁馨这边的亲戚大多在城里有工作,倒是没有困难到求到她头上帮忙的。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晓悦已经成长为粉嫩嫩的青葱少女,步入中学读书。就在这一年初夏,孟旭如愿以偿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要到北京和师傅一家相聚了。
本来以孟旭的成绩考清华北大都没问题,但是孟旭不想浪费学过的中医知识,最终报考了中医药大学。
“妈,不用给我带太多东西,路上不好拿。”孟旭哭笑不得地看着妈妈费尽心思给他收拾上大学用的行李,“我师傅说了,不用带被褥,让我在她家拿一套用就行。”
“那就不带被褥了?”邱莹莹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唠叨,“我跟你爸都得上班,也抽不出时间去送你,幸亏你师傅在那里,有她照顾你点,我跟你爸也能放心些。”
邱莹莹早就让宁馨调养好身体,本来她打算上完大学再生二胎的,可惜等她上完大学之后,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邱莹莹肯定不能放弃工作,只好放弃生二胎的计划,所以老孟家还就孟旭一个孩子。就这一个儿子,邱莹莹可不就比较爱护,儿子即将出远门上大学,她有点不放心。
孟旭:“妈,你放心吧,我师傅对我跟亲儿子似的,少不了给我准备东西,到时我肯定啥都不缺,你根本用不着担心我。”
孟旭每年暑假都去北京跟宁馨学医,没有因为距离远而跟师傅一家生疏,宁馨待他好,他也把宁馨当成亲人看待。
分卷阅读163
分卷阅读163
分卷阅读163
七十年代为军嫂 作者:暗墨沉香
分卷阅读163
打开另一侧车门,让婆婆下了车。下车后,入眼便是两栋红砖建成的新住宅楼,每栋楼有三个单元。
杨秋菊看在眼里,觉得这楼挺气派的,以后她也是住过楼房的人了;可是在宁馨眼里, 住在楼上还真不如住平房,住楼也就屋里干净点, 好收拾些,不如住平房宽敞。
“咱家住在三楼东户。”
卓玉航提着行李走在最前面带路, 晓悦紧跟在爸爸后面蹭蹭往楼上爬,后面是杨秋菊牵着孙子,宁馨走在最后,也提了些行李。
进门后, 卓玉航把行李放到地上,等会儿跟媳妇一起规整。晓悦闲不住, 开始钻到各屋研究新房子好不好住。
杨秋菊进门打量一番说:“这屋里挺干净的,墙也白,就是房间太小, 住着不敞亮。”
宁馨回答:“妈,住楼房都这样,想跟平房似的一间房能当两间用,那是不太可能的。”她最先看到的是地面:“楼上没铺地板,还是水泥地。”
杨秋菊看了看说:“水泥地就很干净,比咱家那泥土地强多了,咱家那地一下雨就返潮。”
宁馨看向丈夫问:“这房子有多少平方啊?”
卓玉航:“将不到七十个平方,两室一厅,带厨房卫生间。这个户型不算小了,咱们家人口少,住着还行。”
这楼房虽然是新楼,但是在卓玉航和宁馨眼里,楼房格局都是老户型,布局不算太合理,但是他们没得挑。
卓玉航分到的房子算是户型比较大的。比起他分到的这套房子,还有一种户型大点的,比这套多一个房间,那是留给官职更高或家里人多的人家住的。
宁馨问:“我过来没看到几个人,是不是还都没住进来啊?”
卓玉航:“嗯,这是刚成立的训练基地,各方面还在筹备中,很多人员还没到齐。我是过来比较早的,不过,大伙儿很快就会都搬过来了。”
两口子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聊天,俩人都是利索人,很快就把东西收拾完。
“我看家里只准备了床和桌椅,孩子学习用的书桌和衣橱还没有买;你准备的锅碗筷子倒是够用了,就是洗菜、和面用的盆子不够,还得再买;窗帘还没有,买布自己做……”宁馨看家里缺什么都写在一张纸上,回头就得置办齐全。
接下来几天,卓玉航带着家人在北京城逛了几个著名的景点,顺便跟媳妇置办全家里的东西,又把晓悦送到附近部队的子弟小学去读书。
然后卓玉航开始着手忙活训练基地的事。新基地就跟后世的特种部队训练营地差不多,是选了很多部队的尖子兵过来统一训练,训练内容比以往增加了多种。等训练出成果后,这些尖子兵要执行困难一些的任务。
家里布置好后,宁馨也要去军部医药研究所上班。
因为训练基地离晓悦上学和宁馨上班的地方有段距离,她们要坐班车出发,宁馨顺路先把女儿送到学校上学,再去上班。
宁馨的同事大多都是学术型人才,一心用在工作上的比较多,勾心斗角的事比较少,而且宁馨主动去前线制药的事,研究所领导都知道,也知道宁馨是个人才,对她很不错,所以她在研究所工作一切顺利。
住宅楼陆陆续续搬进很多人家,宁馨除了跟对门的邻居熟悉起来,跟其他军嫂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的交情,因为宁馨忙着工作,白天只有在中午才有可能回家呆会儿,有时忙起来甚至不会回家,就在研究所那边吃饭,晚上才回家。
幸好家里有婆婆帮忙照顾孩子,宁馨没有后顾之忧。
宁馨在研究所工作不久,跟丈夫商量过后,就把她的止血药、造血药、跌打伤药等部队常用的药方献上去。
这几种药方都是宁馨改良过的,就算使用普通方法也可以制作。她的药比现在部队所用的药药效要好很多,宁馨早就有无偿贡献给部队的想法。这不等工作稳定下来,她立马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药对军人有用,就等于对国家有用,对国家有用,就等于对人民有用,可不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下宁馨在某些范围内又出名了。军部接受了她无偿贡献的药方,特意为她开了表彰大会,授予她“国家突出药物研究员”的荣誉称号,还给她记了一等功。
这些都是表面的荣誉,领导不会忘记她的功劳,只要宁馨以后不犯错,升职加薪毫无压力,同时受益的还有她丈夫卓玉航。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宁馨和卓玉航被调到新的环境工作,一切从头开始,但是因为他们起步高,有能力,不管到哪里都不会被埋没。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
之后几年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街头巷尾做生意的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增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卓玉航和宁馨在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也没忘记自己的亲人。他们夫妻有超前的意识,就算自己没时间做的事,但是可以让亲人通过努力走上致富路。比如说卓玉航给大哥出谋划策,让务农的大哥承包果园鱼塘,早一步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生活。
子侄们没有考上大学的,卓玉航安排他们去学一种在未来比较实用吃香的技术,或是出资让他们去做生意。
宁馨这边的亲戚大多在城里有工作,倒是没有困难到求到她头上帮忙的。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晓悦已经成长为粉嫩嫩的青葱少女,步入中学读书。就在这一年初夏,孟旭如愿以偿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要到北京和师傅一家相聚了。
本来以孟旭的成绩考清华北大都没问题,但是孟旭不想浪费学过的中医知识,最终报考了中医药大学。
“妈,不用给我带太多东西,路上不好拿。”孟旭哭笑不得地看着妈妈费尽心思给他收拾上大学用的行李,“我师傅说了,不用带被褥,让我在她家拿一套用就行。”
“那就不带被褥了?”邱莹莹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唠叨,“我跟你爸都得上班,也抽不出时间去送你,幸亏你师傅在那里,有她照顾你点,我跟你爸也能放心些。”
邱莹莹早就让宁馨调养好身体,本来她打算上完大学再生二胎的,可惜等她上完大学之后,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邱莹莹肯定不能放弃工作,只好放弃生二胎的计划,所以老孟家还就孟旭一个孩子。就这一个儿子,邱莹莹可不就比较爱护,儿子即将出远门上大学,她有点不放心。
孟旭:“妈,你放心吧,我师傅对我跟亲儿子似的,少不了给我准备东西,到时我肯定啥都不缺,你根本用不着担心我。”
孟旭每年暑假都去北京跟宁馨学医,没有因为距离远而跟师傅一家生疏,宁馨待他好,他也把宁馨当成亲人看待。
分卷阅读163
分卷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