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犹豫
在苏军将领讨论着如何在库尔斯克防御时,德军将领当然就在讨论如何对库尔斯克展开进攻。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德军应该进攻库尔斯克,其中德军名将古德里安就坚决反对进攻库尔斯克(曼施坦因先赞成后反对)。
“这将不是秘密!”古德里安说:“任何人都知道我们将要进攻库尔斯克,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能进攻库尔斯克,除非我们马上进攻!”
应该说古德里安这话是对的,因为战争从来打的都是出其不意。
如果进攻目标从一开始就确定而且敌人也知道,那么就只有两种情况才能发起进攻:一是拥有绝对的实力可以辗压对手,根本不担心敌人有准备。二是马上发起进攻使敌人来不及准备,于是知道与不知道就没有区别。
德军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对于前者,如果是战争刚爆发时德军或许还有绝对的实力辗压苏军,但仗打到现在……德军在战场上伤亡人数总和已达到了400百万之巨,这使希特勒首次宣布德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所谓的“全面战争状态”,指的就是全国工业、农业等都为战争服务,比如将德国百姓的工作时长增加到每周80小时,再比如要求妇女替代适龄男人工作而让男人端起枪走上战场,另外希特勒还开始征召50岁甚至年纪更大的人以弥补所缺的兵员。
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量有着丰富作战经验、训练充分且体力充沛的高素质兵员被老弱病残及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取代。
所以,此时的德军表面看起来强大其实战斗力已远不如苏德战争爆发时的状态。
而苏联方面的战斗力却因为在战斗中磨练而有所增长。
古德里安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认为即便是库尔斯克处于德军的包围中也不应该轻易进攻。
“苏联人一直都知道我们会发起进攻!”克卢格说:“但他们还是在我们的进攻下溃不成军,同样这一次也不例外!”
克卢格是进攻库尔斯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甚至认为这是德军打败苏联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放弃这次机会,德军的优势就将在将来的战争中逐渐失去……
克卢格会这么想也有道理,因为英、美一直都在援助苏联,它们源源不断的朝苏联境内运去大量的武器和物资,相反德军的装备和物资则越来越紧张。
于是,从长远来看,德军要么能阻止英、美运送物资给苏联,要么就速战速决,继续拖下去对德国显然不会有好处。
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所以希特勒才会在中间犹豫不决。
“现在的俄国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俄国人了!”古德里安说。
“我知道!”克卢斯回答:“现在的我们也不是当初的我们了!”
“哦,你是说那些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吗?”古德里安反对道:“你让这些新兵却面对敌人准备几个月的防御工事?”
“不,我说的是‘虎式’、‘豹式’,还有其它新型装备!”克卢格针锋相对:“敌人所有的工事都会在这些装备面前不堪一击,没有任何工事能挡得住它们的进攻!”
“敌人不会闲着,他们知道我们会进攻库尔斯克!”
“那又能怎么样?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敌人不知道我们的新装备!”
……
其实德军在这时期研发出的新装备不仅仅只是“虎式”、“豹式”以及苏军指挥官猜到的那些东西,另外还有性能更先进得多的42型轻机枪,还有“黄蜂”突击炮和“大黄蜂”榴弹炮,以及“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等等。
这些新型装备井喷式出现给了德军进攻一派很大的信心。
希特勒沉默了好一会儿,良久才问了一句:“那么,如果我们不进攻的话,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考虑进攻其它地方!”古德里安回答:“但不应该是库尔斯克,因为俄国人有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会把库尔斯克打造成一个完美的陷阱!”
“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进攻其它地方,我的将军!”希特勒回答:“但进攻库尔斯克却不存在问题,因为它会让我们节省下20个师!”
“这就是我想说的,元首阁下!”古德里安说:“我们选择进攻,应该是出于战略目的而不是能否省下兵力,如果为了省下兵力而勉强进攻的话,结果很可能会让我们失望……”
希特勒再次陷入了沉默。
他知道古德里安说的没错,战争应该更多的从战略目标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因为其它因素只有一个选项……因为如果只有一个选项的话,就意味着会被敌人拿住七寸。
然而希特勒却又十分无奈。
因为进攻库尔斯克的问题其实不仅牵涉到兵力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政治方面的因素:
因为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国内已经出现许多不满的声音。
另外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已经出现动摇,情报显示它们内部都出现推翻现政权逃离战争的呼声。
因此,如果不打一场胜仗的话,一场可以镇住所有人并扭转苏德形势的胜仗的话,希特勒在政治上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甚至还有可能分崩离析。
想到这,希特勒就说道:“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反攻,我的将军!如果,你有更好的反攻计划的话,我会认真考虑。但如果没有,我们毫无疑问只能进攻库尔斯克!”
“是,元首阁下!”古德里安无奈的回答。
这其实就已经决定了库尔斯克的进攻,因为古德里安不是神仙,他当然没有办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找一个所谓的“妥善”的进攻计划,如果有的话,他早就提出来了。
不过就算希特勒这么说,但他心里其实依旧没拿定主意。
在这方面他与斯大林十分相似,都是先做好准备然后等到时看情况再决定是否要发起反攻。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德军应该进攻库尔斯克,其中德军名将古德里安就坚决反对进攻库尔斯克(曼施坦因先赞成后反对)。
“这将不是秘密!”古德里安说:“任何人都知道我们将要进攻库尔斯克,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能进攻库尔斯克,除非我们马上进攻!”
应该说古德里安这话是对的,因为战争从来打的都是出其不意。
如果进攻目标从一开始就确定而且敌人也知道,那么就只有两种情况才能发起进攻:一是拥有绝对的实力可以辗压对手,根本不担心敌人有准备。二是马上发起进攻使敌人来不及准备,于是知道与不知道就没有区别。
德军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对于前者,如果是战争刚爆发时德军或许还有绝对的实力辗压苏军,但仗打到现在……德军在战场上伤亡人数总和已达到了400百万之巨,这使希特勒首次宣布德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所谓的“全面战争状态”,指的就是全国工业、农业等都为战争服务,比如将德国百姓的工作时长增加到每周80小时,再比如要求妇女替代适龄男人工作而让男人端起枪走上战场,另外希特勒还开始征召50岁甚至年纪更大的人以弥补所缺的兵员。
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量有着丰富作战经验、训练充分且体力充沛的高素质兵员被老弱病残及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取代。
所以,此时的德军表面看起来强大其实战斗力已远不如苏德战争爆发时的状态。
而苏联方面的战斗力却因为在战斗中磨练而有所增长。
古德里安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认为即便是库尔斯克处于德军的包围中也不应该轻易进攻。
“苏联人一直都知道我们会发起进攻!”克卢格说:“但他们还是在我们的进攻下溃不成军,同样这一次也不例外!”
克卢格是进攻库尔斯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甚至认为这是德军打败苏联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放弃这次机会,德军的优势就将在将来的战争中逐渐失去……
克卢格会这么想也有道理,因为英、美一直都在援助苏联,它们源源不断的朝苏联境内运去大量的武器和物资,相反德军的装备和物资则越来越紧张。
于是,从长远来看,德军要么能阻止英、美运送物资给苏联,要么就速战速决,继续拖下去对德国显然不会有好处。
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所以希特勒才会在中间犹豫不决。
“现在的俄国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俄国人了!”古德里安说。
“我知道!”克卢斯回答:“现在的我们也不是当初的我们了!”
“哦,你是说那些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吗?”古德里安反对道:“你让这些新兵却面对敌人准备几个月的防御工事?”
“不,我说的是‘虎式’、‘豹式’,还有其它新型装备!”克卢格针锋相对:“敌人所有的工事都会在这些装备面前不堪一击,没有任何工事能挡得住它们的进攻!”
“敌人不会闲着,他们知道我们会进攻库尔斯克!”
“那又能怎么样?我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敌人不知道我们的新装备!”
……
其实德军在这时期研发出的新装备不仅仅只是“虎式”、“豹式”以及苏军指挥官猜到的那些东西,另外还有性能更先进得多的42型轻机枪,还有“黄蜂”突击炮和“大黄蜂”榴弹炮,以及“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等等。
这些新型装备井喷式出现给了德军进攻一派很大的信心。
希特勒沉默了好一会儿,良久才问了一句:“那么,如果我们不进攻的话,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考虑进攻其它地方!”古德里安回答:“但不应该是库尔斯克,因为俄国人有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会把库尔斯克打造成一个完美的陷阱!”
“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进攻其它地方,我的将军!”希特勒回答:“但进攻库尔斯克却不存在问题,因为它会让我们节省下20个师!”
“这就是我想说的,元首阁下!”古德里安说:“我们选择进攻,应该是出于战略目的而不是能否省下兵力,如果为了省下兵力而勉强进攻的话,结果很可能会让我们失望……”
希特勒再次陷入了沉默。
他知道古德里安说的没错,战争应该更多的从战略目标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因为其它因素只有一个选项……因为如果只有一个选项的话,就意味着会被敌人拿住七寸。
然而希特勒却又十分无奈。
因为进攻库尔斯克的问题其实不仅牵涉到兵力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政治方面的因素:
因为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国内已经出现许多不满的声音。
另外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已经出现动摇,情报显示它们内部都出现推翻现政权逃离战争的呼声。
因此,如果不打一场胜仗的话,一场可以镇住所有人并扭转苏德形势的胜仗的话,希特勒在政治上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甚至还有可能分崩离析。
想到这,希特勒就说道:“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反攻,我的将军!如果,你有更好的反攻计划的话,我会认真考虑。但如果没有,我们毫无疑问只能进攻库尔斯克!”
“是,元首阁下!”古德里安无奈的回答。
这其实就已经决定了库尔斯克的进攻,因为古德里安不是神仙,他当然没有办法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找一个所谓的“妥善”的进攻计划,如果有的话,他早就提出来了。
不过就算希特勒这么说,但他心里其实依旧没拿定主意。
在这方面他与斯大林十分相似,都是先做好准备然后等到时看情况再决定是否要发起反攻。